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明朝各部门因为银两问题互相推诿,为何皇帝不作为呢?

导语:明朝崇祯年间,清兵入关,面临形势急迫,皇帝建议造船进攻,但却遇到了诸多问题,如资金紧张、内部分歧等。最终,造船计划因为种种原因而流产。

崇祯十五年十月,清兵入关,明朝形势急迫。军师向皇帝建议:“造三千船,发六万兵”,从山东半岛横渡渤海湾,进攻清兵大本营,清兵就撤军自救。皇帝很高兴,接受了他的建议。

匆匆忙忙,造了3000艘船。这个任务是个烫手山芋,没人愿意接。于是皇帝的指示传到了工业部,工业部立即回复:军工制造任务由工业部和兵部共同承担,造三千艘的任务由兵部和兵部共同承担。皇帝又同意了。

烫手山芋分兵部一半,但项目总预算得由兵部制定。每艘船造价两千两银子,造三千艘需要六百万两。于是,工业部打了个小算盘,在预算书上写道:资金一半由工业部承担,即300万两,但因为账上没钱,所以需要向开封府索回历年所欠资金。皇帝又同意了。

同意就是同意,但是工业部很明确:六月黄河决口,开封府还在水下,真正的希望是再来一个兵部300万。想到兵部也不傻。还有一个报道:目前兵部账户里没有钱,但是凤阳等政府还欠兵部八十多万。建议将欠款作为启动资金收回。皇帝指示:同意。

此时已是十二月,清兵已入山东,但船上无钱无进展。工贸部怕担责任,就想出了新的建议:现在世道难,原材料难买,工人难雇,有钱难办事。偏偏工信部造船工程师朱正色要去淮安造船厂,不如他把任务带到淮安,那里造船厂、原材料、工人都是现成的,完成任务指日可待。皇帝说:是的,我同意。

烫手山芋扔给朱正色,希望追究责任的时候有人出人头地。但朱正色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也知道怎么写报告:我们一般造内陆粮船,不造海上军舰。海船的建造与内河船完全不同。考虑到形势紧迫,建议从闽粤两地收集原料,由两地诸侯就地监督,然后从海上直奔辽东敌营。皇帝指示:同意。

按照惯例,朱正色的报告至少要发一个半月。次年二月,闽粤总督看了文书,仔细研究。几个月后,皇帝终于看到了来自福建和广东的报道。报道对朱正色的建议赞不绝口,但说目前经费紧张,清兵过关。既然中国恢复了安定团结,造船的事就不提了!皇帝的重要指示一如既往的明确:同意。

一个指令接一个指令,指令多少。但是踢球的艺术是如此的简单大方,球碰到尖锐的物体才会断,才会停。崇祯年间的明朝,就像那个写着“同意”字样的球,一年后终于没了气息。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379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宫廷御厨提刀去刺杀皇帝,最后结果怎么样?下一篇:康熙晚年的时候,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的情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