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的疫情?古代是如何抗疫的?

导语: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抗流行病的方法,从甲骨文时期到民国时期,政府通过收集中草药方剂和隔离措施等方式减少瘟疫危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不容易,但要改变长期的不良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今天,边肖带给你如何抵抗古代的流行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看。

最近,一些外国评论说,中国采用了一种古老的方法来对抗新冠肺炎肺炎。除了翻译问题,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殷商时期,甲骨文上就有鼠疫的记载,祭祀和占卜活动中也有“病年”、“疟疾”等文字的记载。历史上详细描述的“重大疫情”有258起。

周朝一次,秦朝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宋朝32次,元朝20次,明朝64次,清朝74次。。

自南北朝以来,政府就承诺在不分发防疫汤的情况下,向人民收集、试验和分发药方,以减少瘟疫的危害强度。几乎与中国南北朝同时,西拜占庭帝国被瘟疫蹂躏。

公元541年至公元599年,从君士坦丁堡到地中海沿岸大量城镇爆发五次严重瘟疫,造成至少2500万人死亡,从而使欧洲人口减少了近一半,史称“查士丁尼瘟疫”。

这场大瘟疫不仅彻底摧毁了拜占庭重建罗马盛世的梦想,也对欧洲地缘政治和社会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前430年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人和斯巴达人血战,一场瘟疫不期而至,很快就超过了血战。一度被视为骄傲的雅典社会治理体系在大灾难中崩溃。

另一方面,斯巴达人撤回了他们的战斗部队,他们没有冒险与生病的敌人战斗。一半的雅典人死于瘟疫。至于瘟疫是怎么结束的。

人们发现雅典的铁匠很少生病,意识到炽热的火焰可以驱走瘟疫,于是所有活着的雅典人举起火炬,烧遍全城,瘟疫终于散去。无论如何,我们今天也认为,温度升高,病毒就会逐渐消失。这场大瘟疫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详细记载的瘟疫。

中国到了北宋,虽然政府不重视军备,但是很文艺,很仁政。当时朝廷收集整理了《计燕方》、《方济众简史》、《李晴山酒方》、《盛慧芳》、《四季摄政论》等中草药方剂。某地发生瘟疫时,皇帝下令代理局研制防疫汤,免费发放给百姓。

而且宫里的神医也会被派到疫区,带领和引导当地的医生给百姓治病。明朝嘉靖二十年,北京爆发“疥疮”。明朝世宗懂中医,自己研制了“疾饮小酒方”,即“授司从民”,命官员给百姓开药方。

明万历十五年,北京大疫,明神宗调太原医院所有医生,在北京城内及周边开设诊所,免费治疗病人。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帝国的防疫体系和动员机制往往显示出他们在大疫中的仁义和助人为乐的作用。当时唯一的手段就是中医和隔离

清朝的满族人进入中原,和魔鬼一样惧怕天花,隔离措施极其严格。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下了死命令:“凡民中有痘痘者,都要迁到三四十里外,以防传染。”。在承德避暑山庄,这也意味着“避免痤疮”。

民国时期,西学、西医逐渐进入,出现疫情时,除了隔离,还提倡戴口罩。但当时中国人还不习惯。"每个工匠都戴着面具,十分之九的人把面具戴在下巴上."。

这是1936年10月4日《北京伊势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卫生与面膜》,其中“工匠”指的是理发店工作人员。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不容易,但要改变长期的不良习惯,如乱吃野生动物、不采取雷电措施等,是非常困难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3991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爱上你治愈我》彭冠英搭档窦骁续兄弟情下一篇:明朝灭亡真的和藩王有关吗 他们又是怎么吃垮大明江山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