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长的丑不能当官 清朝选官居然如此奇葩

导语:长的丑不能当官,清朝选官这么精彩?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自古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历来选拔官员都是重贤用能,不会因为长相好坏而决定用谁不用谁。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历史阶段,有的朝代居然推

长的丑不能当官,清朝选官这么精彩?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自古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历来选拔官员都是重贤用能,不会因为长相好坏而决定用谁不用谁。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历史阶段,有的朝代居然推行过凭相貌选官的制度,这就是清代奇葩的“大挑”。 1.人多的用不完了 >所谓大挑,就是从落第的举人中挑选一部分人当官,挑选的标准就是相貌身材。 >那么为何要从落第举人中挑人呢?因为举人实在是太多了…… >众所周知,古代科举的录取率是相当低的。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而成为进士的,只占每科应考人数的1%左右,真可谓是百里挑一。相比现在动辄20%-30%的高考本科录取率,无疑是相当难的。 >在这个庞大的科考人群中,最尴尬的是举人。举人是指通过了乡试的考生,他们虽然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大多数举人都不会被直接授官,这与会试录取的贡士、进士能够直接授官有巨大差别。 >当然,也有个别举人因为现任官员出缺,通过拣选和截取这两种方式递补为官,但这基本是撞大运。绝大多数举人一辈子也等不来一个职务。久而久之,各省都积累了许多考不中贡士进士,又无官可做的举人。 >为了解决人才浪费的问题,清代乾隆年间开创了“大挑”制度,从不第的举人中选取一批可用之人,选上了就可以当官。当然,由于不第举人本身水平要次于正科录取的贡士和进士,他们可任之官范围和级别都有限制,基本上只能做知县和州县的教职。 >这个“大挑”,遂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种奇葩选官制度。 >具体的挑选办法是这样的。 >吏部将各省推荐的举人列名册呈报。皇帝亲自指派王大臣和吏部尚书现场挑选。挑选举人一不用写文章,二不用现场口试,举人们只需要走上堂去,由王大臣和尚书当面察看。 >所谓察看,有一套“八字标准”,这个八字可不是生辰八字,而是:“同、田、贯、日、气、甲、由、申” 。“同”即面方体正,“田”即举止端凝,“贯” 即身材颀长,“日”即骨骼精干,此四者为合格。“气”乃体貌歪斜,“甲”乃头大身小,“由”乃头小身胖,“申”乃两头小而中间粗,此四者不合格。 >说白了,这就是赤裸裸的外貌协会:长的好看入选,长的丑出局。 >但是举人们丝毫没脾气。国家本来给你提供了凭本事吃饭的机会,你却没考上贡士,那就只能靠脸吃饭了。 2.“跳八仙” >王大臣和高官们察看时,每组分为20人上堂,首先宣布8名长的最丑的,唱完名,这8个人就宣告淘汰。每点一个人名,众人的心就猛跳一下,真可谓心惊胆颤、命系一线,等到唱完8个,剩下的12人才算稍稳心神。时人称之为“跳八仙”。 >跳完了“八仙”,余下12人就不再淘汰,只分名次。王大臣再唱出3人之名,这3个都是长相最好、气质最佳的,属于第一等人,选中者直接授官为知县。 >还剩9人,就不再一一点名,直接划分第二等人,授官为各州县的学政官。 >既然选拔标准就很奇葩,整个大挑制度自然也少不了奇葩故事。 >参加大挑的,基本都是学业不够拔尖、门路也不多的一般举人,能够通过吏部官员请托的自然不多。所以能不能选上,有时全靠运气。 >所谓的“八字标准”也只是个概略性标准,毕竟人的长相种类太多,有时好不好看也是相对而言。所以如果分组时走运,20人中年龄大、体貌短小的人多,那么人高马大、面白气雄的,出线概率就很高,即使长的一般,也有可能胜出。 >相反,如果同组中年少者多,即使长相不差,也可能因为对比关系而落选。 >如果确实几个人分不出高下,那就只能听天由命,看主审大臣的心意在谁了。 >光绪六年,陕西米脂的举人高照煦参加大挑,他的长相气质都比较好,亲朋好友都认为他一定能被评为一等,弄一个知县的官儿。高照煦也甚为自负,以第一等自许。谁料当日上堂受挑,他却意外被选为第二等。 >原来高照煦被分在最后一组,该组只有13人,只能选1名第一等人。主审官在第9名和第11名之间反复衡量,因为二人长相都不差,最后闭着眼选了第9为第一等。高照煦只能屈居第二。不过出场后他倒也挺看得开,毕竟当了个学政官,总比白身强多了。 >还有一位山东举人,长的人高马大,仪表堂堂,他也自谓能高中一等。结果大挑时居然跳了八仙,被淘汰了。该举人气愤不已,当街拦住王大臣的轿子喊冤,问该大臣说你是怎么挑的。结果王大臣说,我挑的是命。举人无力反驳。 3. 递条子给嘉庆皇帝 >既然是以貌取人,那么长的丑的基本上没有希望入选。晚清名臣阎敬铭就在此事上吃过一个暴亏。 > >阎敬铭是陕西朝邑人,他长的形貌短小,面相怪异,两只眼一高一低。他年轻时参加会试不中,便抱着碰运气的想法参加大挑。然而长相实在过于丑陋,导致一上堂,主挑的王大臣便高声喊道:“阎敬铭先起去!”弄的阎敬铭万分尴尬。 >受挫后他化难堪为勇气,奋发学习,后来参加会试终于中了进士,累官升为户部尚书,成为一代理财名臣。湘军将领胡林翼对阎敬铭非常赞赏,称其为“气貌不飏而心雄万夫”。可见这种以貌取人的制度,确实遗失了大量可用之才。 >然而也不是长的丑的绝对选不上。直隶有个姓金的举人,丑陋到惊世骇俗的地步,也要去试试运气。人们都说他绝无可能,劝他不要自取其辱。金举人却执意参加,孰料过了一堂,居然被选为第一等,实授了知县。 >有人问主管的王大臣说,金某丑陋无极,却选为第一等,不知王大臣如何考虑。该大臣说,此人丑成这样还来参挑,可见乃是具备极大勇气者,这种人用为知县,肯定能震慑刁民。如此之挑,可谓笑话。 >道光年间一位江苏汪举人,长相狰狞,大挑被选为第二等。正要下堂,主挑的王大臣突然看见一位部员手执一扇,扇面字画极佳,便借来观看,不住称赞。该部员说,这就是刚才那位汪举人所写。王大臣说:“我看他面貌粗鄙,才挑他为二等,没想到居然是个文雅之人。当堂改为第一等。 >如此随意之例,毫无疑问是打通了关节,否则怎会有如此巧合。其实大挑之事本身带着极大的主观随意性,有人贿赂徇私再正常不过。 >嘉庆皇帝就曾经吐槽过。他当皇子时有一次和成亲王主管大挑,有官员把条子居然送到了他手中,说某某举子是府中西宾,请嘉亲王稍微照顾。嘉庆对此非常反感,大挑时看到请托的举子,虽然相貌气质也不差,但直接将其淘汰。 >嘉庆即位后对群臣说,大挑走后门之事性质非常恶劣,长此以往,没关系没门路的人还怎么活?那位递条子的大臣,现在就站在阶下。希望你们以后多加注意。 >为了顾全朝廷体面,素有仁君之称的嘉庆皇帝没有点名道姓,含含糊糊批了一通了事。 然而正如皇帝含糊的态度,这个以貌取人的大挑也没起到什么鲜明的作用。举人严重积压的趋势没有改观,这个给科举制打补丁的落后制度,徒然成了后人的笑柄。 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官场生存之道:穷学陶渊明 富学王维下一篇:八旗军的衰败在康熙平三藩时已充分暴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