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袁家骝 袁家骝早年为什么不受待见 这和什么事情有关

导语:袁家骝是袁世凯的孙子,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妻子是研究人员中唯一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女性。袁家骝曾在天津实验中学担任名誉校长,他于200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

袁世凯的次子袁柯文的三儿子袁家骝是袁家后裔中最成功的一个。袁家骝生于河南张德安阳。后来,他去美国学习,成为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在高能物理领域,获得了两项美国科学技术奖。他的妻子吴健雄更是不同凡响。她被誉为原子物理女王和中国的居里夫人。她是研究人员中唯一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女性。20世纪70年代,袁家骝和吴健雄多次回国,受到周恩来、邓小平和其他领导人的接见。

有两个亲生儿子,长子叫袁,次子叫袁。袁家骝的生母出生在妓院,袁家骝天生是个侏儒,不受欢迎,所以他慢慢变得沉默寡言,这种性格从他成年后就没变过。

袁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在天津住了一段时间,又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当他有钱的时候,他很开心。没钱的时候就卖文字和文章继续开心,所以基本不理会孩子。然而,他非常喜欢袁家骝,因为袁家骝有很高的智商和天赋。他小时候写过一首诗《雪》:“夜风起,云迎海;已经漂了六次了,路上人少了。”袁看完喜出望外。袁是梨园的名票,对京剧也很感兴趣。袁请著名钢琴家教他拉京胡。

1926年,袁家骝在天津南开中学上学,一个多月后转入薛鑫学院。这是一所由英国基督教伦敦协会创办的学校,有中英两国的庚子赔款。整个校园是蓝灰色的英式城堡式建筑。新书院在开办之初就得到袁世凯的支持。于是,学校礼堂里挂着袁世凯全身巨幅画像和一块写着“元恭·唐宝”字样的牌匾。袁的后代也在这所学校学习。

在新学院期间,袁家骝对物理越来越感兴趣,他把所有的零花钱都花在购买矿物和电子元件以及组装自己的收音机上。1928年,袁家骝被法国天主教耶稣教会创办的天津工商学院附中录取。毕业后升任天津工商学院读工科。两年后,他被调到北平燕京大学物理系,在那里完成了本科学业,并被提升到燕京研究生院。他对新发明的无线电传输技术有浓厚的兴趣。燕大学校长也喜欢学习无线电。除了袁家骝的生活经历,他还注意到了学生时代的袁家骝。

1931年袁去世后,袁氏家族衰落了,不再是从前的样子。袁的丧葬费,是青帮弟子收取的。由此可见,袁是真的没钱了。研究生毕业后,袁家骝本可以出国深造,但他负担不起学费。袁家骝不得不回天津,在开滦煤矿工作,担任他六叔袁克桓的副总经理。

司徒雷登认为袁家骝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并希望他能继续深造。因此,通过他在美国的关系,他申请了袁家骝去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奖学金。在那之前,袁家骝的命运改变了,他走上了人生中最正确的道路。可以说,司徒雷登是袁家骝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贵人。

当他登上船去美国时,袁家骝身上只有40美元。他坐了一间简陋的三等舱。在将近20天的航程中,他每天都在船上买最便宜的咸鱼充饥。当他到达目的地时,他瘦了十多磅,身上还剩25美元。好在他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阶段,然后就是光明大道。

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袁家骝加入了美国无线电公司研究所。1942年,他与吴健雄博士结婚,后者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认识了他六年。婚礼在加州理工学院院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密立根教授家的花园里举行,院长夫妇亲自主持。1947年,他们唯一的儿子袁伟成出生了。袁伟成,现在也是物理学博士,娶了一个美国女孩,生了一个女儿。1954年,袁家骝成为美国公民。

1973年,袁家骝和吴健雄回到中国表示敬意。10月15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天津厅接见了他们。袁家骝和他的妻子在中国呆了53天。此后,他们多次回国访问和讲学。

1984年9月,袁家骝夫妇抵达中国,邓小平接待了他们。也是在这一年,袁家骝被聘为天津南开大学名誉教授,40多年后回到天津。那年12月,袁家骝到达天津后,第二天早上,他避开家人,去了薛鑫书院所在的大沽北路和赤峰路的交叉口。可惜没找到自己的学校。经询问,我了解到,在1976年的地震中,薛鑫书院的旧校舍全部被毁,变成了天津新建的十七中。马路对面只有马大夫医院,和以前差不多,但是改成了人民医院。后来,袁家骝被任命为天津实验中学的名誉校长,这是他高中时的母校。袁家骝于200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天津实验中学在思学楼前为他立了一座2.5米高的铜像,这是天津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于世宏的作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4622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1971年印巴战争 1971年12月3日印度入侵东巴和进攻西巴 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下一篇:王明贞 中国的三个居里夫人 女物理学家吴健雄,何泽慧和王明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