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捻军起义 捻军起义发生在什么时候

导语:捻军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方的一次农民起义。19世纪初,它开始在安徽、山东和河南移动。所谓“捻”,即乡村遇神时搓捻燃料油,故名。他们的活动比较分散,每一股叫一个麻花,从几个人到几十个人不等;只有两三百人。饥荒年数越多,人

捻军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方的一次农民起义。

19世纪初,它开始在安徽、山东和河南移动。所谓“捻”,即乡村遇神时搓捻燃料油,故名。

他们的活动比较分散,每一股叫一个麻花,从几个人到几十个人不等;只有两三百人。饥荒年数越多,人就越多,“为民而活的人,活在外面的人都在扭动”,而且大部分都是生活艰难的农民。

捻军的斗争始于1853年,历时16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土地上的腐朽统治,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起义背景

早在清朝嘉庆年间,中国北方就有碾子活动。1852年,安徽淮北的杨过、蒙城、博县一带遭遇大旱,进入龙卷风的农民逐渐增多。19世纪初,皖北及河南、山东、江苏等省部分地区的农民秘密组织“扭党”,反抗封建压迫,寻求生活出路。

1851年至1868年,在黄河、淮河流域爆发,农民起义军的反清战争由扭党转变。在皖、豫、鲁、苏、鄂四省交界地区,形成了十几支相对独立的队伍,逐渐由分散零星的斗争走向团结。

虽然清政府一直禁止扭党,但扭党是一种分散的武装活动,所以并没有被视为大灾难。

年军组织系统

1855年7、8月,定都阴沟,陪都洛河。张乐兴接过黄旗,担任黄旗负责人;苏天福、龚德淑、韩创建、侯世伟分别是黑旗、白旗、蓝旗、红旗的负责人。将军旗下有一面“大旗”,是捻军的基本单位。大旗有个大旗头,叫“趟主”,大旗下有个“小旗”,是最基本的组织。这种五旗军制的组织形式,初步统一了处于分散状态的捻军。此后,这支部队成为北方反清武装的主力。

张乐兴在安徽亳州志和集召集各界捻军领袖入团,推举张乐为行为领袖,称他为“达汗·王铭”,宣布信条,制定《行军条例》,并立黄、白、红、黑、蓝五色旗,各有一个将军旗头。

张乐兴领导黄旗,也是黄旗的首领

苏天福领着黑旗,黑旗的负责人

龚德淑领着白旗,白旗的头

韩奇峰领着蓝旗,蓝旗头

侯世伟领红旗

起义口号:救我于李,除奸除暴,减少民愤

起义过程

1853年太平军北伐期间,淮河两岸的捻军纷纷响应。可惜太平军没有发动和组织好,捻军还是一支半农半兵,有自己活动的战斗力量。1855年,黄河决口,下游改道北入大清河。鲁西南、皖北、苏北地区灾害十分严重,农民更是饥寒交迫。同年,捻军党的领导人齐聚安徽漯河,推举罗章为领袖,取名“大人物领袖”。成千上万的扭曲党承认他是领袖。

从此,张罗兴统一指挥下的捻军成为太平天国在北方的友军。捻军的活动令清朝担忧,因为他们的活动不是沿着太平军的长江,也不是天地会的南方省份,而是活跃在淮河南北,直到山东、河南,逼近清朝的心脏。所以清朝经常把捻军和太平军绑在一起,称之为“捻发”。

但是捻军在各方面都远不如太平军:一是仍然分散,难以统一指挥;二是以骑兵为主,机动作战,很少与清军打硬仗、大仗;第三,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案。连曾国藩都说:“拧匪之人,远不及粤匪之志”;第四,领导复杂。尽管如此,太平军还是以捻军为友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862年,太平天国封罗章为禾王,招募北方统帅。

1863年,张罗兴去世,他的侄子张宗禹收复了志和集,继续他的斗争。1866年秋,捻军在河南徐州分为东捻和西捻两支。东念军由赖文光、任华邦率领,在中原作战。在张宗禹的带领下,西捻军与东捻军呼应,进军陕西。

曾国藩和后来的李鸿章看到了捻军的弱点,改变了尾随追击的方法,改用“画河圈地”的新战术,即利用河流等自然地形,收紧防线,将农民军挤压到难以驰骋的狭小区域,使其无法发挥行云流水的特长。东念军就是这样被逼到山东半岛邓州、莱州一带的狭小地区。这时,捻军已经孤军奋战;捻军的敌人是中外反动派的联合力量。1867年底,东念军战败。轮到苏州时,任华邦首先被外交部击毙;赖文光被俘,牺牲在扬州。

左唐宗是西捻军的主要对手。他们粉碎了左的包围圈,退回东捻军,进入山西,打直隶,兵指北京。清廷震动,下令京城戒严。这时,西捻军正在孤军奋战。他们在河北、山东和河南平原的战斗削弱了他们的力量。他们的敌人是李鸿章、左和英法侵略者的联军,实力相差很大。1868年8月,西捻军被围困在黄河、运河和图海河之间。结果全军覆没,张宗禹死在图海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郭林祥 吴东峰:张国焘最早重用谢富治下一篇:李福泽 建国后此开国将军为何说:扯龙袍是死摔死太子也是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