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陈氏定理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逝世

导语: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1949年至1953年在厦门大学数学系学习,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经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先生推荐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

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1949年至1953年在厦门大学数学系学习,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经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先生推荐,回到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担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73年发表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巨大贡献。1981年3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时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63岁。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陈景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授予改革先锋奖章,被授予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楷模。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名单。

科学研究综述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研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成果。20世纪50年代,高斯圆的内格点、球面的内格点、Tarry问题和Waring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筛选方法及其相关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1+2”命题被证明,极大地推进了200多年来人们一直没有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这个结果在国际上被誉为“陈定理”,后来他又加以改进。

1957年,陈景润调任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他更加努力地学习。经过10多年的计算,1966年5月,他发表了论文《显示一个大偶数是一个素数和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篇论文的发表受到了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赞扬。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里克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成了一本数学书,叫做《陈氏定理》。

少年景润

中国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数学天才陈景润一夜成名。1973年3月2日发表著名论文《大偶数是一个素数和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极大地推进了数百年未解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定理”。

他有超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他在数学研究上不知疲倦地工作了很多年,忘记吃饭睡觉,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在身患疾病的时候,他从未停止过对自己的追求,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事迹和拼搏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赞誉,成为了一代代青少年心目中的传奇人物和学习榜样。

在福建省三明市的档案中,三明一中的档案弥足珍贵。岁月流逝,它们似乎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翻开一号目录第三卷,透过几页薄薄的皱折纸,可以看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三明留下的足迹:1945年2月,他进入三原县初级中学,全班18名学生,学习年限限定为三年;1947年1月,陈景润随父亲离开三原县,在读完二、三年级前回到福州。

关于陈景润高中后的小故事、小传说广为流传,但他在三明的求学过程、生活经历却鲜有提及。翻看他的生平资料,只有一句简单的话:“1938年至1948年,先后就读于福州三义小学、三原县小学、三原县初中、福州三义中学、华英中学。”

性格评价

陈景润是过去250年来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如果中国有1000个陈景润就太好了。

陈景润先生所做的每一项工作,似乎都是在喜马拉雅山的山顶上行走,这是危险的,但一旦成功,肯定会影响世界。

陈景润对数学情有独钟,有着惊人的毅力完成自己的数学研究,这是他最可贵的个性和品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奔牛节 西班牙奔牛节的由来下一篇:辽金是什么朝代 金朝为什么不在正统朝代排序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