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木罂渡江成语故事 诸葛亮是奇谋巧计的策略家

导语:木罂渡江成语故事讲述了诸葛亮在战争中的奇谋巧计。他通过布置木罂阵成功守住了长江南北两岸,最终打败了敌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战争不仅需要武力,更需要智慧和策略。

目录导航:

  1. 木罂渡江成语故事
  2. 关于诸葛亮的细节描写
  3. 关羽对诸葛亮的感觉
  4. 稻草人典故
  5. 既生瑜何生亮什么意思
木罂渡江成语故事

木罂缻(yīngfǒu英否):木制之盆瓮,用来缚在身上渡河。罂:小口大腹之盛酒器;缻:同“缶”,小口大肚子之盛酒瓦器。

此典指韩信用木制盆瓮渡汉军过河,打败魏王豹军队。后以此典比喻军队以简易工具渡河,出奇制胜。

木罂渡军:《史记.淮阴侯列传》:“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八月,以(韩)信为左丞相,击魏。……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汉韩信奉命击魏王豹,采取了声东击西的兵法,表面上集中大批船只,故作疑兵,要渡黄河,吸引敌军主力,却在侧翼用罂缸载士兵偷渡,一举成功,生擒魏王豹。后因用“木罂渡军”或“罂缸”为渡军奇袭之典。

韩信木罂渡江。楚汉相争,刘邦形势不太好,魏王豹就想转会。他以母亲生病为由向刘邦请假回家,然后就投了项羽。刘邦派韩信去打,在临晋与魏王豹隔河相拒。韩信只搜得一百多条船,在江边一字排开,每天作势要渡河。魏王豹严阵以待。韩信则偷偷安排人采买制作木罂(yīng),就是一种腹大口小的装水的木罐或瓦罐。带大部队转到夏阳,用木罂扎成筏,从夏阳渡河袭安邑,打了魏王豹一个侧翼,最后俘虏了魏王豹。

魏王豹听说韩信在夏阳登陆时惊问:"夏阳没船啊!他哪来的船?"这是他没有以"替代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没有船,不等于没有渡河工具。

韩信这是"远而示之近",要从远处进攻,就在近处演戏。

"近而示之远"的案例也有,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吴与越夹水相距,越派士卒分别于上下游,相距五里,夜里鸣鼓而进,吴只得两边分兵去救。而实际越人之所以要晚上演戏,就是因为派去的鼓多人少,是虚张声势。等吴人分兵去了,越军主力从正面渡河,直取吴中军,大败吴国。

这是虚张声势、声东击西之计,双方都明白,但是声势也不一定是虚张的,声东也不一定击西,也可能真的击东。就像罚点球,守门员知道,你肯定要用假动作晃我,而那假动作,又可能是真动作,是你假装是假动作。那么这真真假假,到底谁能赢呢?对于射门的人来说,要射得稳、准、狠,如果自己打飞了,人家怎么守你也进不了。对于守门员来说,反应要快,还得有些运气。而且守门员也可以用假动作去骗射门的。

那前锋和守门员平时训练练什么呢?练假动作吗?当然不是,一练体能,二练技术,三练战术配合,这才是战斗的本质。

说韩信能打仗,载诸史册的都是奇谋巧计,给人很大误区,以为打仗就是打这个。而本质上,大将就像总经理,运营管理才是本质。所以韩信说刘邦只能带十万兵,多了他就不会玩儿,而韩信带兵,是多多益善,给他一百万,他也能像运用自己的手臂一样指挥自如。这才是韩信的真本事。

所以三十六计,只能当个故事听,别把那当成战争

曾国藩甚至对韩信木罂渡江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他说拿瓦罐扎成筏子能让大部队渡河,基本不可能。他还怀疑韩信的另一个壮举,就是拿土袋子在上游拦一个临时水库,下游水浅了,让敌军渡河,渡一半的时候,把土袋子一下子拿开,溃坝放水下来把敌军淹死。曾国藩说这水库大坝可不是一人扔一袋土就能建起来,更不可能一下子又把它撤掉,谁去撤?怎么撤?根本不可能。

曾国藩说:"我们湘军打的一些胜仗,我看到文人们写的报道,我都拍案叫绝,不知道这仗原来是这么打的!太神奇了,那肯定不是我!"

他总结说:"我还在,这战报就已经面目全非到我都不敢相信了。那太史公也是文人,他去寻访韩信的故事,也难免有猎奇渲染之事。"

计策就那两下子,双方都读过兵书,每次接仗都必然要用那些计策,比如我要打哪儿,我一定想方设法骗你是别的地方。你也晓得我肯定要骗你,你也晓得我可能要让你误以为我骗你,其实我没骗你,我真的就打这里。

是指越王勾践在悲愤之下,亲率兵士到江边砍下树木搭起木桥,穿过浅滩,越过深潭,最终攻克了吴国的都城衡阳,实现了报国雪耻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背后寓意着要有勇气、冒险,才能成功。
同时也表明了面对艰难险阻,要想尽一切办法去突破,攻克难关,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源于古代中国,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木兰的女将军为了替父从军,身穿男装参军的故事。
有一次,木兰在渡过江时,突然遇到了狂风大浪,木筏驶向了危险的急流中心,情势十分危急。
这时,木兰以智取胜,将自己的丝带系在船桨上,借着船桨的力量顺利地渡过了江。
因此,人们用“木兰借箭”比喻聪明智慧地化解危机,也用“木罂渡江”形容用巧妙的方法度过难关。

关于诸葛亮的细节描写

1、诸葛亮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才智过人,天文地理样样精通。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曾经做过错事。但他的功劳远远的超过了他的过错,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

2、诸葛亮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就一心一意地辅佐刘备及后主刘禅,他做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是施巧计实现了孙刘抗曹,巧借东 风,使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取得胜利。他七擒孟获,表现出大将风度。他用空城计退敌。在年老体弱的时候还领兵伐魏。由于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最后与世长 辞。

3、据说,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 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 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生 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成为他那个时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4、千百年来,诸葛亮已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代代传诵。无论是早期的草船借箭、借东风,还是后来的木牛流马,无不体现着他的智慧。而“诸葛亮七擒孟 获”是他最好的民族政策的'体现,那时,南方蛮王孟获多次带兵侵犯蜀国的边境,诸葛亮第一次利用孟获骄傲的心态和险要的地形,活捉了孟获。他见孟获一副视死 如归的样子,放了孟获,打算用攻心术使之心服口服。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使用计策捉住孟获,但一次又一次放了孟获,最终,孟获投降了诸葛亮等人。

5、诸葛亮不计前嫌,为了收服一名猛将,大胆满足敌人的要求,可见他是多么爱惜每一个人才,也表现了一个思想家应有的才智。

6、诸葛亮三气周瑜是两人斗智的最高巅峰,别的不说,就说周瑜的美人计吧,刘备入赘东吴周瑜想借此机会软困,可每次使出的计谋均被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妙计所 破,人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前提是必须有了政策,才能产生对策,而人家诸葛亮却是在连周瑜还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政策是什么内容的情况下,他的对策就 已经出来了,也许诸葛亮真能神机妙算吧,那么后来的挥泪斩马谡,火烧连营七百里,以及走麦城却和他的神机妙算甚不吻合呀!鲁迅曾说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 妖”!难道他真是妖人?

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关羽对诸葛亮的感觉

三囯未形成鼎立时,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刘备以皇叔的形势促建走上政治舞台,在经过各种征战失利后,三顾茅屋请诸葛亮出山时,关羽是武将不懂刘备求贤如渴的心理,一至瞧不上文人诸葛亮,心里一至对诸葛亮军师不满,至到赤壁大战诸葛亮巧计大败曹操,自己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后,三国鼎立形成,对诸葛亮从心里佩服,敬重。后一直服从诸葛亮的调兵派将。

关羽开始是瞧不起诸葛亮的,他认为诸葛亮没有什么本事,处处跟诸葛亮对着干,后面,诸葛亮凸现自己能力水平后,对诸葛亮佩服的五体投地,言听计从

稻草人典故

三国故事中,诸葛亮施用巧计,演出了一幕“草船借箭”的喜剧。

之后的当天早晨,大雾渐渐散去,有一位在长江里放划钩的渔翁,正巧捕鱼到此,钩绳摇动,铜铃响亮,传来有鱼上钩的信号,渔翁急忙收钩,手头感到沉重。

心想:定是一头大鱼,渔翁喜出望外作好了捕大鱼的准备,浮标渐渐收近,大雾也已散尽,渔翁定睛一看。不想浮标铃上挂到一个漂浮的死人。

渔翁感到忌讳,他的欢喜劲儿荡然无存,硬着头皮收到船边,再仔细一看,不是死人是一个十分精制的草人,头戴皮盔,身穿皮甲,如同真一般,真能逗人喜爱。渔翁把草人挠到船舱,发现草人身上还钉着二十只狼牙箭,渔翁将草人一收好,十分珍惜地藏进《稻草人》小船暗舱里。

既生瑜何生亮什么意思

这是《三国演义》小说里面,周瑜被诸葛亮气死之前说的,意思是既然生了周瑜,为什么还要诸葛亮的出现,这样自己总是被对方压制。后来引申为同样的,对自己差不多的对手的一种表示。

生不逢时的感慨。

既生瑜何生亮是三国演义中周瑜临终前的感叹,意思是说老天爷,既然世间有了我周瑜,为何又生出个诸葛亮!

充分刻画了诸葛亮的智勇,以及周瑜的无奈

“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是“既然有我周瑜在世,为什么老天还要一个诸葛亮啊“。

1、“既生瑜何生亮”出自《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周瑜对自己的才华比不过诸葛亮的一种叹息,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捏造的。

2、此内容中的"瑜"是指周瑜,东汉末年东吴杰出的军事家;"亮"是指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意思是:既然有我周瑜在世,为什么老天还要一个诸葛亮啊。

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这句话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捏造的。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是著名的褒蜀,抑魏,贬吴的文学作品。自《三国演义》之后周瑜形象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历史功绩大打折扣,而诸葛亮成为了一个近乎于神的传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生了瑜,为什么不生亮呢?瑜和亮是指两个孩子的名字。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家庭幸福的向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5527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北魏时期有哪些历史剧作品?下一篇:关于清朝官服的颜色款式的问题 古代官服颜色与权力有关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