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黄炎培王羲之书法真迹哪去了 桓温大事帖书法

导语:黄炎培王羲之书法真迹哪去了?桓温大事帖书法是其中一件珍贵的文物,它曾经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但后来失踪。这件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遗产,引人关注和研究。

目录导航:

  1. 黄炎培王羲之书法真迹哪去了
  2. 桓玄贪名求利概括故事
  3. 子猷是谁
  4. 王羲之家族辈分排序
  5. 桓温辞世第二年后的母子是谁
黄炎培王羲之书法真迹哪去了

首先,王羲之真迹经数次损失,主要有:

一,桓温造反未遂,携许多王羲之真迹自尽。

二,梁元帝时,其被西魏围城,携其真迹自尽。

三,隋炀帝巡游江都时被李密打劫,带来的书画尽毁。

四,金军攻破汴京时,掳走了王羲之剩余书画。

桓玄贪名求利概括故事

桓玄贪名求利

桓玄自负有才,自以为是英雄豪杰,心中极慕名利,却又矫情伪装出不爱名利的样子,因此弄虚作假,反而贻笑世人。

他自己曾写好一封求归封藩的奏表,似乎不愿在朝为官,可是马上又用皇帝口气自己写好一份诏书,劝他留在朝中不要归藩。还让皇帝派使者宣读这份诏书。这就够了吧,不,他却又再次上表,要求回自己封地,同时又让皇帝亲手写诏书挽留他。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手段以彰显他的姓名。他又以为历代都有退隐之士,自己专政时却没有,就征召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担任著作郎,给他钱财,却又让希之辞让,不接受官职、钱财。于是便造出一个当代“高士”。人们知道这种情况后,就讥讽皇甫希之不过是“充隐”而已。桓玄除了贪名又特别贪利。他特别喜爱奇珍异玩,别人有的名画、书法、珍玩,甚至园林住宅,他没有,就想方设法把别人的窃夺到自己手中。甚至采用弄虚作假的赌博手段,把别人的东西弄到手。一些著名的花果草木,远在千里之外,他知道了也要派人移到他的庭园。因此史书称:“百姓佳果美竹无复遗馀”。

桓玄的父亲是桓温,为晋朝名臣。可是桓玄却是促使晋朝亡国的罪人,也是使桓氏家族灭绝的祸根。一个贪名求利之徒,当他的欲望无法填满时,便会走上祸国殃民之途。然而到头来却只会给自身招来灭顶之灾。

桓玄才智,不及乃父,徒乘晋室之衰,遍树族党,窃人家国,彼方以为人可欺,天亦可欺,篡逆诈夺,任所欲为,庸讵知冥漠之中,固自有主宰在耶?盖观于逆风之阻,御座之倾,而已知天意之诛玄矣。 ②桓玄无赫赫之功,足以名世,但乘会稽父子之乱政,闯入建康,窃取大位,其为舆情之不服也可知。 刘裕、 刘毅、 何无忌等,奋臂一呼,玄即败溃,始则犹挟安帝为奇货,及一失所挟,即被诛于枚回洲。计其僭位之期,不过半年,其亡也忽,谁曰不宜?

子猷是谁

子猷是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

王徽之,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曾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但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其书法有“徽之得其势”的评价,后世传帖《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子猷是王徽之,字子猷,是东晋时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才华出众,却生性落拓,崇尚当时所谓的名士习气,平时不修边幅。

他在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时,经常蓬头散发,衣冠不整,对他自己应负责的事情也不闻不问。但桓温欣赏他的才华,对他十分宽容。

王羲之家族辈分排序

1、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4月30日),字休徵。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人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

王祥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西晋建立,拜太保,进封睢陵公。泰始四年(268年)去世,年八十五(一作八十九),谥号“元”。有《训子孙遗令》一文传世。

王祥侍奉后母极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有“孝圣”之称。

2、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小字阿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东晋将领、权臣。

王敦出身于琅琊王氏,在西晋时期官至扬州刺史,永嘉之乱后消灭江州刺史华轶、镇压荆湘流民起义,与堂弟王导一同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担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侯。他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对东晋政权造成极大威胁。

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诛除异己,被拜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他还屯武昌,后又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攻建康,不久病逝于军中,时年五十九岁,其叛乱不久便被晋明帝平定,自己亦被剖棺戮尸。

3、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4、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5、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1、晋简文帝司马昱(亲家)

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娶了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王羲之因此与司马昱成为儿女亲家。司马道福最初是嫁给了桓温次子桓济,由于桓济想谋杀叔父桓冲,被流放而两人分开。而王献之本来是和表姐郗道茂结了婚的,但是因为新安公主看上了王献之,执意要嫁给他,郗道茂被迫离开王献之,后来郁郁而终。

2、晋安帝司马德宗(孙女婿)

王献之与司马道福只有一个独生女儿——王神爱,后来嫁给了嫁给司马昱的儿子晋安帝司马德宗为皇后,王献之还因此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3、王导(堂叔)

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就是他建议当时还是琅琊王的司马睿,早做准备移镇建邺,同时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士族,帮助司马睿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东晋建立后,官拜侍中、司空公、录尚书事、中书监,替整个琅琊王氏挣得了半个东晋天下,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导死后,葬礼规格参照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而这位王导,是王羲之的亲堂叔,他与王羲之父亲王旷有同一个祖父王览。

4、王敦(堂叔)

王敦也是王羲之亲堂叔,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女婿,东晋开国后担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县侯。王敦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同时具有很大政治野心,希望取代司马家,于是发动叛乱攻破建康,自领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王敦硬是生生把晋元帝司马睿活活气死了,但因为王导的劝说没有直接篡位。晋明帝登基之后,王敦再次进攻建康,途中病死叛乱失败,自己被开棺戮尸,但琅琊王氏的权势基本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5、王旷(父亲)

王旷与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是姨表兄弟,他为司马睿引荐了堂兄王导,并一起出主意帮助司马睿南渡建康,同时担任淮南太守镇守江淮,是司马睿与北方的一道屏障。但当时西晋掌权的东海王司马越,对司马睿安插王旷镇守淮南极为不满,就在匈奴人攻击上党的时候,故意派他领兵去与刘渊之子刘聪对战,结果战败从此下落不明。

6、王览(曾祖)

王览在东汉末年举孝廉出身,曹魏时期任清河太守、封即丘县子,西晋时期从官至宗正卿。品行高洁、为人孝悌,是“二十四悌”之“王览争鸩“典故的主人公。王览与兄长王祥感情要好,但二人是异母兄弟,王览的生母朱氏憎恨虐待王祥,而王览始终站在王祥一边,经常劝生母不要虐待王祥。后来,王览知道朱氏有意毒杀王祥,每次吃饭都要先把桌上的酒菜试吃一遍,确保兄长不会中毒。

7、郗鉴(岳父)

郗鉴也是东晋开国重臣,官至司空、侍中、南昌县公,与王导一起成为晋明帝的辅政大臣。郗鉴有个女儿郗璿尚未婚配,听闻琅琊王氏的年轻子弟都很英俊潇洒,当然也想借机跟王家建立姻亲关系。郗鉴主动向王导要求,去王家选择乘龙快婿,当时很多王家子弟都主动前来,但唯独王羲之一个人无动于衷,袒露上身谁在东书房的床上,结果郗鉴对王羲之另眼相看十分欣赏,选他当了“东床快婿”。王羲之后来和郗璿也算是相守一生,生了7子1女。

8、卫夫人(老师、姨母)

卫夫人名叫卫铄,父亲卫展官至廷尉,丈夫李矩官至都督河南三郡军事、安西将军、荥阳太守、修武县侯,与王羲之的母亲为堂姐妹,也就是王羲之的姨母。王羲之7岁时,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奠定了他后来成为一代书圣的基础。

9、谢灵运(外曾孙)

王羲之与夫人郗璿的独女王梦姜,嫁给了南阳刘畅,王孟姜的女儿嫁给了谢玄的独子谢瑍,生下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但为人狂放不羁到处得罪人,刘宋朝时被流放到广州,后来在当地被宋文帝刘义隆下诏处死。

10、夏侯渊(祖母之曾祖)

王羲之的祖母姓夏侯,与晋元帝司马睿的母亲夏侯光姬是姐妹,而夏侯光姬的曾祖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国名将夏侯渊。夏侯渊一生为曹操效力,东征西讨,参加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在关右地区逐马超、破韩遂、横扫羌氐等外族势力,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219年,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长子王玄之,字伯远,早逝。

次子王凝之,字叔平,东晋末年官员、将领、书法家。

三子王涣之,曾参与兰亭集会。

四子王肃之,字幼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将军咨议。

五子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

六子王操之,字子重,官至豫章太守。

七子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

桓温辞世第二年后的母子是谁

桓温辞世第二年后的母子是晋简文帝司马曜与其母李陵容。

司马曜(362年—396年),即晋孝武帝(372年—396年在位),字昌明,东晋第九任皇帝。晋简文帝司马昱第六子,母为李陵容。公元373年桓温辞世,公元374年,司马曜母子在朝。

司马曜四岁时被封为会稽王,咸安二年(372年)晋简文帝驾崩前夕被立为皇太子并继承皇位,时年十一岁。最初由大司马桓温辅政,宁康元年(373年)桓温死,又由从嫂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听政。太元元年(376年)太后归政,实权由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掌握。太元八年(383年)在谢安等的辅佐下,击败前秦大军,赢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保全了东晋王朝的国运。司马曜利用士族门阀人才断层的空档期,致力于冲破门阀政治的格局,恢复司马氏皇权,遂以其弟司马道子代替谢安执政,并成为东晋开国江左以来最有权力的君主。

司马曜擅长书法和文学,有集二卷,已亡佚;《淳化阁帖》收录其书法作品《谯王帖》。

396年因司马曜与宠姬张贵人酒后戏言,导致张贵人一怒之下叫来心腹宫人将熟睡中的司马曜用被子捂死,对外宣称其在睡梦中魇崩。司马曜驾崩时年仅三十五岁。死后庙号烈宗,谥号孝武皇帝,葬于隆平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5608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银河系的5大秘密 银河系内存数百“流浪黑洞”威胁地球安全下一篇:谁篡改了朱元璋的遗诏?耐人寻味的八个字揭开历史谜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