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三国右中郎将与黄普高齐名的是谁 皇甫嵩是今天的哪儿人

导语:三国时期,右中郎将和黄普齐名的是孙策麾下的名将周泰。而皇甫嵩是河南洛阳人,他在东汉末年曾为太尉李傕的部将,后来又加入曹操的麾下。

目录导航:

  1. 三国右中郎将与黄普高齐名的是谁
  2. 董卓派谁杀的袁隗
  3. 东汉明章时期的武将
  4. 霍去病为什么不在武庙
  5. 三国时期的复姓有哪些
三国右中郎将与黄普高齐名的是谁

朱儁(jùn),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朱儁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曾经以贩买缯为家业,朱儁因孝养母亲而远近闻名。

其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朱儁为孝廉。后升任兰陵县令、交州刺史,都亭侯、谏议大夫。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中公卿都推荐朱儁,说他有才略。于是,朝廷任命他为右中郎将,持节,与皇甫嵩共同出征。

朱儁先与黄巾军波才部作战,失败。皇甫嵩退守长社。波才率大兵包围城。当时,城中兵少,众寡悬殊,军中震恐。

皇甫嵩安慰部下,并打算使用火计。天遂人愿,当晚大风骤起。

皇甫嵩命令将士扎好火把登上城墙,先派精锐潜出围外,纵火大呼,然后城上点燃火把,与之呼应。皇甫嵩借此声势,鸣鼓冲出。

黄巾义军缺乏战斗经验,惊慌散乱,被迫后撤。这时,曹操也奉命赶来,于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乘胜追击。黄巾义军顽强抵抗,数万人惨遭屠戮。

接着,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胜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并追击波才、进攻彭脱,连连取胜,平定了三郡之地。

皇甫嵩上表朝廷,推功于朱儁,朱儁被封为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

当时南阳黄巾首领张曼成起兵,自称"神上使",拥众数万,杀郡守褚贡,屯驻宛城百余日。后任太守秦颉击斩张曼成。

黄巾余兵又举赵弘为帅,人众越来越多,达到十几万人。朱儁、荆州刺史徐璆和秦颉合兵,共一万八千多人,进击赵弘,从六月直到八月,始终不能取胜。

有人上奏,要召朱儁回京。司空张温上疏劝阻,他说:"当年秦用白起,燕任乐毅,都是旷年持久,才能够克敌。朱儁讨颍川,已经有功效,率部南征,计划已定,临阵换将,这是兵家所忌的,应该给他时间,让他成功。"

灵帝依议。朱儁于是挥兵急攻宛城,杀死赵弘。

黄巾义军又以韩忠为帅,仍然占据宛城。朱儁兵少不敌。于是解散城围,扎下营垒,筑造土山,面对城内。鸣鼓呐喊,摆出进攻城西南的态势。

黄巾军全都赶赴应敌。朱儁却自率精兵五千,进攻东北,将士鼓勇,登城而人,韩忠退守小城,惊惧非常,请求投降。

朱儁的司马张超及徐璆、秦颉皆欲听之。

朱儁不同意,他说:"出兵有形同而实异的地方。当初在秦末的时候,人民没有稳定的君主,所以以赏附来劝降。现在海内一统,只有黄巾造反,纳降他们不能使人向善,讨伐他们足以惩恶。现在如果接受他们的投降,那就滋长他们造反的意念,给他们有利就进战,不利就乞降的想法,这是纵敌长寇的策略,不是良计。"

说完,下令急攻,但一连数日,都未能攻克。

朱儁于是下令解围。韩忠见围解,果然引军出战,朱儁乘势进击,大破其军,追击十余里,斩杀黄巾军无数。韩忠等人只好投降。

秦颉杀死韩忠。黄巾余众不能自安,又以孙夏为帅,还驻宛城。朱儁进攻,孙夏败走,朱儁纵兵击杀数万。黄巾因此破散流离。

公元185年春天,朝廷任命朱儁为右车骑将军。朱儁率兵回京,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户,改封钱塘侯,加位特进。

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大声的就自称雷公,骑白马的就自称张白骑,行动轻便的就说是飞燕,胡须多的就号称于氐根,大眼的就说大目,如此多的称号,都各有原因。

人多的聚众二三万,小的也有六七千人。其中,以常山人张燕势力最大,他轻勇矫捷,军中都号称是"飞燕",他善得士卒的爱戴。据众百万,占据黑山,朝廷无法讨平。

后来,他遣使至京师,投降了朝廷,被拜为平难中郎将,领河北诸山谷事。

后来,张燕渐渐率兵侵犯河内郡,进逼京师。朝廷任命朱儁为河内太守,率领家兵击退张燕。后来他们大多都被袁绍所讨平。此后,朱儁历任光禄大夫、屯骑校尉、城门校尉、河南尹。

公元190年,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绍为盟主,兵锋甚为强盛。董卓感到恐惧,想请公卿们商议迁都长安,朱儁屡次阻止。

董卓虽然厌恶朱儁和自己作对,但贪图他的高名,于是上表奏请朱儁为太仆,做自己的副手。使者到朱儁府上后想要宣示诏命,朱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公元191年,董卓进入关中后,留朱儁守洛阳,朱儁便和山东诸将通谋,想作内应。后来,朱儁害怕董卓袭击自己,弃官逃往荆州。

董卓任命弘农人杨懿为河南尹,驻守洛阳。朱儁闻讯,率兵还洛阳,杨懿退走。朱儁见河南残破,无法作为屏障依靠,于是引军向东面,屯驻在中牟县。并传信给各个州郡,召请部队讨伐董卓。

徐州刺史陶谦派来精兵三千。其他州郡也派了一些兵来,陶谦便上表奏任朱儁代理车骑将军。董卓闻知后,让他的将领李傕、郭汜率领数万人屯驻河内抵挡朱儁。朱儁出击,被击败。朱儁自知众寡不敌,于是停留关下,不再前进。

公元193年,李傕、郭汜掌权。朱儁当时还在中牟,陶谦认为朱儁是名臣宿将,屡立战功,可以委以大任,于是和诸豪杰共同推举他为太师,并传檄给各州牧伯,相邀一同讨伐李傕,奉迎天子。

正好李傕听从太尉周忠、尚书贾诩的计策,派人用天子诏书征召朱儁入朝。两条道路,摆在面前,何去何从,亟待选择。

军吏将士都不愿入关,想与陶谦等联合。朱儁却不慌不忙,说出了一番道理。

他说:"用天子的命令召臣子,应当不等征召就要去,何况是天子的诏命呢?而且李傕、郭汜是奸乱小人,樊稠是平庸无用的人,没有别的什么远大的谋略,又势力相等,变乱必定发生。我乘他们的不备,突然行动,那大事就可以成功了。"

当下辞谢陶谦等人,奉诏入京任太仆。陶谦也只好作罢。同年,朱儁接替周忠为太尉,录尚书事。

公元194年秋,朱儁因日食而免职,又奉命代理骠骑将军职务,持节镇抚关东,但未出行。

公元195年二月,李傕杀死樊稠,郭汜自疑,又与李傕相互攻杀,长安大乱。

朱儁留京没有出行,任大司农。李傕劫持献帝到自己的营中,献帝命朱儁和太尉杨彪等十多人去说服郭汜,让他与李傕和解。郭汜不肯,扣留朱儁、杨彪等为人质。朱儁的性格刚猛,当日便过于愤怒发病而死。

总结:朱儁镇压黄巾,手段过于血腥。但他不附董卓,明显其节,讽刺迁都,曲表其愤,欲乘傕、汜,更见其深谋远虑。对此,则应一分为二地给予评价。

董卓派谁杀的袁隗

董卓杀袁隗是因为袁隗的侄子袁绍是讨伐董卓联盟盟主。董卓,陇西临洮人,生于颍川,东汉末年诸侯。一生残暴,给朝廷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加速了东汉政权的灭亡。

董卓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战役,后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掌权后招揽吕布杀丁原,又废少帝,立刘协即位,专断朝政。

袁隗被董卓派人杀害了。
1.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袁隗因为拒绝董卓的招降,遭到了董卓派人的暗害。
2.历史记载中也有相关的描述,袁隗因为在朝中力排众议,反对董卓而被杀害。
综上所述,袁隗的死因是被董卓派人暗杀。

据《三国演义》记载,袁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臣,曾经担任过太尉、司徒等重要职务。在董卓掌权时期,袁隗曾经反对董卓的一些政策,因此被董卓视为眼中钉。

最终,董卓派遣了自己的心腹李傕和郭汜前去袭击袁隗,袁隗被杀害于家中。这也是董卓残暴暴政的一个缩影,他不容异己,对反对他的人采取了极端手段。

董卓没有派人杀袁隗。
袁隗是在东汉末年担任大将军的重要人物,对于董卓而言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重要的人物。
另外,董卓当时正在崛起期,需要汇聚各方势力,而袁隗作为实权派的代表,也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对象。
因此,从这两个方面考虑,董卓是没有理由或者动机去杀袁隗的。
但是,虽然董卓没有派人杀袁隗,但他确实在政治上对袁隗施加了很大压力,甚至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此外,袁隗也在生前受到了其他政治势力的威胁,例如曹操等。

据《三国演义》的记载,董卓派人杀袁隗。
1.这是因为袁隗曾向皇甫嵩等人推荐献帝即位,引起了董卓的不满,董卓便派人刺杀袁隗报复。
2.按照《三国演义》的情节描述,这个事件并未详细阐述,无法确定董卓具体派出了哪些人,因此无法对这个事件做进一步的。

东汉明章时期的武将

窦固的主要贡献是再次北击匈奴,并且帮助朝廷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进一步压缩匈奴战略空间,为窦宪给予匈奴最后一击奠定了战略基础。

霍去病为什么不在武庙

因为霍去病死的太早了

中国历代军事家,评判标准真不能太低了。太低的话,庙里牌位都放不下了。我看到一些人,现在评判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家,需要的要求:有自成成体系的兵书,有以少胜多的战绩,从军生涯几乎无败记或者有少数个别次的失败但并没造成他所在势力巨大负面影响(可以小败或者战平)。霍去病是神话,死的太早,根本来不及写兵书,就死了。

不在武庙十哲,以大司马冠军侯身份在64良将坐侍。

公元674年唐高宗尊姜太公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建武庙。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列于右,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列于左。

公元782年唐德宗列古今名将六十四人配享:范蠡、孙膑、廉颇、王翦、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贾复、寇恂、马援、皇甫嵩、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慕容恪、檀道济、王僧辩、慕容绍宗、宇文宪、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苏定方、张仁亶、王晙、王孝杰、管仲、田单,赵奢、李牧、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吴汉、冯异、耿弇、段颎、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王猛、长孙嵩、王镇恶、吴明彻、斛律光、于谨、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裴行俭、郭元振、张齐丘、郭子仪。

霍去病之所以没有成为十哲,是因为他没有军事理论和军事著作(兵书),这是成为十哲的必要条件。

霍去病在武庙,只不过名列七十二之一,没能进入武庙十哲之列。武庙十哲评定不在战功,而是军事上的贡献和影响力上。而霍去病虽然年少封候,战功赫赫,更是取得了许多武将羡慕的封狼居胥之功,更是中国闪电战的创立者,但由于英年早逝,没能留下军事巨著,只能遗憾落选

三国时期的复姓有哪些

1:夏侯

代表人物:夏侯惇 夏侯渊

2:司马

代表人物:司马懿 司马徽( 水镜先生)

3:诸葛

代表人物:诸葛瑾 诸葛亮

4:公孙

代表人物:公孙瓒

5:淳于

代表人物:淳于琼

淳于导 曹仁部将,被赵云所杀

淳于丹 陆逊部将

6:皇甫

代表人物:皇甫嵩 东汉大臣

皇甫郦 东汉人,曾斥责李傕

皇甫闿 魏国将领

7:毋丘

代表人物:毋丘俭:魏国将领,起兵讨伐司马师,兵败被杀

毋丘甸(俭之子)

8:太史

代表人物:太史慈:

9:慕容

代表人物:慕容烈 文聘部将,被赵云所杀(不知史上是否有此人,因为慕容是鲜卑姓氏)

10:士孙(感觉应该是复姓)

代表人物:士孙瑞 东汉末大臣,死于乱军

11:濮阳(感觉应该是复姓)

代表人物:濮阳兴 吴国大臣,劝谏孙皓被杀

夏侯氏的夏侯惇、夏侯渊、夏侯楙、夏侯玄,诸葛氏的诸葛亮,司马氏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毋丘氏的毋丘检,公孙氏的公孙瓒、公孙度、公孙渊,淳于氏的淳于琼,鲜于氏的鲜于辅。

三国里记载了哪些复姓?

一部三国史多是一些大姓的人物搅个天翻地覆,诸如刘、张、袁、陈、陆、曹、孙等姓氏。不过在《三国志》之中仍不乏一些罕见的姓氏,今天在这里,笔者为诸位介绍《三国志》中究竟记载了哪些复姓氏的人物。

公孙氏,按《路史》载:“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公孙姓得姓始祖是轩辕黄帝。在《三国志》魏书八中有《公孙瓒传》、《公孙度传》,而《度传》下又有度子公孙康、康弟公孙恭、康子公孙晃、康子公孙渊的小传。

公孙瓒(?-199)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献帝年间占据幽州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马义从:“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

公孙度(150-204),字升济,辽东襄平(辽阳)人。东汉中平六年(189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此后一直割据辽东。初平时,度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继而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向南取山东半岛,开疆扩土;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以辽东王自居。

夏侯氏,出自姒姓,以爵号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春秋时建立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在《三国志》魏书九有《夏侯惇传》、子楙小传、《夏侯渊传》、《夏侯尚传》、尚子玄传。

夏侯惇(-220),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的大将,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官至大将军,高安乡侯。谥号忠侯。

夏侯渊(-219)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惇之族弟,八虎骑之一。

司马氏,源于官职,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以此为姓。《三国志》魏书十二有《司马芝传》、芝子岐传、《司马朗传》,魏书二十一有夏侯惠小传。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臣。曾以遵守礼义著名。

司马朗,司马懿长兄。

孙叔氏,孙叔敖,字孙叔,他这一支的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孙叔氏。《三国志》魏书十三有孙叔然小传。

周生氏,来源不详,可能是周氏避讳而改为周生氏。《三国志》魏书十三有周生烈小传。

令狐氏,是魏颗的后代,享用令狐的物产,并以封地为姓。《三国志》魏书十六有令狐邵小传,魏书二十八有令狐愚小传。

令狐邵,字孔叔,曾任魏国弘农太守。

令狐愚,字公治,原名浚。嘉平年间,与王凌一起密谋废除曹芳,共立楚王曹彪,事未行而病卒

邯郸氏,汉有邯郸义,见《通志·氏族三》。《三国志》魏书二十一有邯郸淳小传。

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字子淑,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官至给事中。工书,诸体皆能。袁昂《书评》称其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

仲长氏,出自姜姓。春秋时,齐国公族的后代中有仲长姓,称仲长氏,世代相传。

仲长统(179—220年),字公理,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县东北)人。三国思想家。

高堂氏,复姓,来源不详。《三国志》魏书二十五有高堂隆小传。

高堂隆(—237年),字升平,泰山平阳人(今山东新泰)。历程督邮等官。

毌丘氏,以地名为氏。春秋时卫国有地名毌丘(在今山东省曹县南),居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毌丘为氏,称毌丘姓,世代相传。《三国志》魏书二十八有《毋丘俭传》。

毋丘俭(-255),字仲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魏将。公元255年发动针对司马师的兵变,兵败被杀。

诸葛氏,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三国志》魏书二十八有《诸葛诞传》,蜀书五有《诸葛亮传》、亮子诸葛乔、诸葛瞻小传,吴书七有《诸葛瑾传》、瑾子诸葛融小传,吴书十九有《诸葛恪传》、恪子诸葛绰、诸葛竦、诸葛建传。

诸葛诞(-258)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257)起兵造反,次年反叛被镇压,诸葛诞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所斩,夷三族。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官至蜀汉丞相,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朱建氏,来源不详。《三国志》魏书二十九有《朱建平传》。

太史氏,出自姬姓,或以官为姓。《三国志》吴书四有《太史慈传》。

太史慈(166-206)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

钟离氏,出自嬴姓,或以地名命姓。《三国志》吴书十五有《钟离牧传》。

濮阳氏,出自姬姓,或以地名命姓。《三国志》吴书十九有《濮阳兴传》。

濮阳兴,陈留外黄人,官至吴国丞相。因不尊孙休遗诏,改立孙皓为帝,导致夷灭三族。

三国时期的复姓有司马,公孙,诸葛,司马的代表人物是司马徽,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公孙的代表人物是公孙瓒。诸葛的代表人物有诸葛亮,诸葛瑾,诸葛均三兄弟。这就是三国时期复姓的代表人物,以上列举的是比较有名气的人物,总结起来就是司马,公孙,诸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5859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十国十大未解之谜 秦始皇陵墓九大谜案:秦始皇尸体不腐之谜下一篇:唐代重要人物有哪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