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王阳明读书三重境界原文 人生的智慧王守仁

导语:《人生的智慧》中,王阳明提出了读书三重境界,即心无挂碍、口不吐槽、手不停笔。这三种境界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

目录导航:

  1. 王阳明读书三重境界原文
  2. 王阳明啾啾鸣全诗赏析
  3. 王阳明全书主要讲的是什么
  4. 王阳明心学书籍
  5. 阳明心学的三大智慧
  6. 王阳明心学的八点精髓
王阳明读书三重境界原文

关于如何读书,阳明先生的一位友人,曾经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书不记得如何?”阳明先生做出了如下回答: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

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对于友人的疑问,阳明先生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从根源处讲明了读书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记诵——“记得”;第二重境界是理解——“晓得”;第三重境界是明心——“体证”。

阳明先生说,读书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理解文中义就好。其实,就连理解都已经是次要的,比理解更重要的是“明得自家本体”,即通过读书,反观自心,明心净心,让心归正。

如果一心只想背诵圣贤文字,便反而读不懂圣贤文字;如果一心只想读懂圣贤文字,便反而不会在心上用功了。

心上用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明得自家本体”,指的是,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与圣贤之心有哪些差别,忏悔一切与圣贤不相映的起心动念,去除自己心中的不明和私欲,从而让自己的黑窣窣的心明亮起来。

1508年,阳明先生到达龙场,实现了著名的“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原来,天理不在外面,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心即理!心中的良知也是世间的天理,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

因而,阳明先生为友人指明了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就达致良知,开启心中的无尽宝藏。人生的重大秘密是心中拥有无尽宝藏,读圣贤书,就是以自己的心来印照圣贤之心,从而开发心中宝藏。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实这句话里的“读书”,指的是读圣贤书、学圣贤学。在上古时代,“教者惟以此为教,学者惟以此为学”(阳明先生“拔本塞源论”),人人都学习圣贤思想,因而人人都自致其良知、各安本分、各勤其业、相生相养,从而实现天下太平、人人和谐的大同社会景象。

如此,我们更加明白了阳明先生的教诲,读书就是要与圣贤心相映,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有了更高层面的心灵品质,真正提升了智慧与能量,才能灵活地运用方法与心法!

生命的质量本可以更加提升,人生价值本可以更加放大,智慧和能量可以不断提升,只是被不同程度的不明和贪欲所遮蔽和障碍了。建设心灵品质,就是去除心中的不明和贪欲,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提升心的层面,从而达至更高层面的成功。

如何在读书中建设心灵品质呢?洞察人心的阳明先生在《黄修易录》中还有如下教诲:

“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读圣贤书时,以圣贤之心观照自己,若有“强记之心”“欲速之心”“斗靡之心”(好斗、好胜之心),就要克去。读书终日只是与圣贤之心相印,跟圣贤心心相印的时候,就是靠近纯天理之心,因为圣贤之心是天理之心。

如此,不管如何读书,都是调摄自己的心,从而建设更高层面的心灵品质,开发心中宝藏——仁爱、智慧、胸怀、能量,如此怎么会觉得累和焦虑呢?

王阳明啾啾鸣全诗赏析

《啾啾鸣》:“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抱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这是王阳明经历张忠团伙的诽谤和构陷后豁然开朗的重新认识,超然、自信、不惑、不忧的人生境界跃然纸上。

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义的人不会忧愁,您为什么双眉紧锁十分忧愁?

任由自己的脚步往前行去都是平坦大道,是他上天进行评判而不是人的计谋。

使用它的时候就去使用不使用就不使用,人的本身就好像一叶飘荡在茫茫大海上的孤舟。

大丈夫应该落落大方掀动天地,怎么顾得上被困境和贫穷所束缚呢!

千金珠子可以用来打鸟雀,用名贵的钗镂来掘土又有何妨?

难道没有看见东家的老头害怕老虎防着老虎,却在深夜被老虎摘了头吗?

而西家的儿童不认识老虎,却拿着长长的竹竿把老虎赶走,就像赶走牛一般。

痴人害怕被噎所以选择不吃饭,愚人害怕被水淹死就直接跳进水里面。

就洒脱豁达地看待人生的命运,害怕谗言担心毁灭和失败只不过是白白痛苦罢了!

《啾啾吟》。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君不见:

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报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在江西平定了宁王叛乱,生擒了朱宸濠。正德皇帝还要御驾亲征,羁留南京。如此功业,王阳明非但没有得到封赏,还遭到江彬、张忠、许泰等宦官的谋反诬告,王阳明疲于应付。而江西又连续两年陆续遭到旱灾和水灾,更兼经历了宸濠之乱,江西百姓可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德十五年六月,王阳明来到赣州,大阅士卒、教战法。江彬派人来观察动静,从人劝王阳明回南昌,不要搞这危险的动作,以免让小人找到借口,再次诬告谋反。阳明先生没有接纳从人的劝告,坚持阅兵,并写下了这首《啾啾吟》。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君不见:

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报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王阳明全书主要讲的是什么

《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命题,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等都是“阳明心学”的追随者。其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

上篇是王阳明的人生传记,介绍其传奇的一生;

中篇选取了二百多条王阳明箴言,并加以解析,从“立志由心,量力而行”“持纯粹心,做至诚人”“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等十九个方面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

下篇《传习录》是王阳明门人子弟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

王阳明,心学的创造人,其倡导的知行合一弥久不衰。这本书主要讲了王阳明入仕出仕、龙场悟道、平定叛乱、著说讲学等传奇的一生。

王阳明心学书籍

《图解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

作者王阳明

简介

本书共分两个部分。上篇选取了一百多条箴言,并加以解析,从“持纯粹心,做至诚人”“立志由心,量力而行”“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等十九个方面阐释了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下篇《传习录》,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了注释和译文,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的言论及其最基本宗旨。

王阳明的心学书籍有《传习录》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36]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28]。

阳明心学的三大智慧

1、心即理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一个核心思想。王阳明告诉我们,所有的道理其实都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需要的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己的内心求索,也就是向内求。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乃至世界的意义,都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你自己的内心为你自己附加的意义。你觉得你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它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自己的内心找到这个意义而已。

这就打破了当时程朱理学所推崇的格物致知的理念。在王阳明对着竹子格了7天7夜之后,他终于在多年后的龙场里领悟了这个真理。

“佛不渡人,唯人自度”。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则我们的人生将永远处在虚妄和悲哀之中。

伟人把王阳明当作自己的精神导师。他把阳明心学归纳为两条,一在贵我,一在通今。所谓“贵我”,就是指“心即理”;所谓“通今”,就是指“知行合一”。

从王阳明心学中,伟人得到启示认为,只要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完善自我工程,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至此,磅礴的胸襟,睥睨山河、指点江山的气势便由此而来,为开创一代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2、知行合一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道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完善,才是真正的道理。只是知道,但是并不能践行,不能指导实践的道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道理,我们要做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伟人归纳的心学的第二点“通今”,就是“知行合一”。伟人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在《实践论》中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些思想,其实都可以追溯到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正是在领悟了心学这2个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伟人才创造性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就一代伟业。

3、致良知

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就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善良的那个底色。

在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基础上,王阳明在50岁时将他的所有思想集中为三个字,那就是“致良知”,“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有着自然而然的良知的。

致良知既有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本我与自己和谐相处,悦纳自己的意识,也有用自己最本质的良知对待社会与世界相处的内涵,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的。

禅心、良心、机心。

王阳明心学最难理解、也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他的“心”。他的这个心很复杂,你如果纯粹从儒家的角度去理解,肯定是有困难的。为什么?因为王阳明早已超越了儒家。他早年怀疑过朱熹,后来还说过“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得于心”。王阳明确实非同寻常。你可以说他有狂狷之气,但也必须承认他敢于自我承担,更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王阳明心胸比一般的儒者要开阔得多,他的心学更不是正统的儒学可以囊括的。

第一智慧为心即理,只认为心中所想皆是真理,呵呵,至少是道理吧。其实应反过来,世界的道理皆存内心,现实中碰到的困扰、问题、烦恼皆源自内心,内心富足圆满,一切困惑则烟消云散。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境遇,内心会动摇、会偏向、会蒙尘,则所要多反思、勤拂拭。

第二智慧为知行合一。活在当下,做事是最好的修炼。只有行动,首先是验证知的合理性,其次让身体养成记忆,形成本能自觉。真正达到知行合一。

第三智慧为致良知。良知不是简单的发善心和基本的良心,最终是找到自己的使命愿景,遵循宇宙万物运行法则,以反思形成自己的原知力,能客观的洞察力,自主掌控行动

王阳明心学的八点精髓

他是明代中国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心学强调了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实践。以下是王阳明心学的八点精髓:

1. 心即理:心是人的本性,也是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的根本。心中蕴含着道德的真理和智慧。

2. 知行合一:知识和行动要统一起来。只有通过实践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道德的真理。

3.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良知,即内在的道德判断力。要通过修养和实践,使良知得以发挥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4. 诚意正心:要以诚意对待自己和他人,保持内心的真诚和正直。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正确的道德方向。

5. 明心见性:通过反省和觉察自己的内心,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和潜能。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能找到真实的幸福和满足。

6. 学行相长:学习和实践要相辅相成。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

7. 存天理,灭人欲:要以天理为准则,超越个人欲望和私利,追求道德的真理和公正。

8. 以身作则:要以自己的言行为榜样,引导他人向善。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和社会。

这些精髓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了个体内心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实践和修养来实现道德的追求和人生的意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5932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一个皇帝为哄骗妇女登基四次,后宫娘娘超过50位?下一篇:宇文护为什么那么有权利 历史上北魏宇文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