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赵括真的是历史上写的那不堪一击吗 南宋皇帝赵括真实历史

导语:赵括真实历史并非如传说中那般不堪一击,他在南宋时期的政治生涯具有一定影响力,甚至被誉为“南宋二十四臣”之一。

目录导航:

  1. 赵括真的是历史上写的那不堪一击吗
  2. 历史上赵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3. 历史上的赵括到底有多可怕
  4. 赵括之死的真实原因
  5. 正史里对赵括正面评价
赵括真的是历史上写的那不堪一击吗

历史上“纸上谈兵”说的就战国赵国将军赵括。但从史实分析看,赵括绝对是一员被误解的名将!奈何赵括人生第一个对手就是早已成名的绝世战神白起,从而成就了赵括的悲剧。

赵括的父亲名叫赵奢,也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位列东方六国八名将;赵奢绝对是一个天才,人生仅打了一场战役——阏与之战,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赵将赵奢率军救赵,出奇计,终于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

虎父无犬子,赵括从小就对军事非常敏感,熟读兵书,谈兵论战,就连赵奢也难不倒他。从军事理论上来说,赵括是合格了,缺少的是实战的训练;但是赵国处于四战之地,紧挨着秦国,赵孝成王又是一个急于求成的君王,并没有给赵括以恰当的时间来成长,就将其任命为长平之战中赵军的统帅。

而长平之战背景是:赵将廉颇被秦主将王龁率军击败,廉颇被迫无奈,筑起围墙,坚守在营垒里不出去应战。赵孝成王对于廉颇坚守不出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就是在这种必败的情况下,赵孝成王将赵军的前线主帅换成了激进派的赵括;赵括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无论是胜是败,也要尽早的结束战争;在赵括多变的打击下,王龁心有余而力不足,几次差点被赵军突破,损失比较大。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在战神白起的攻击下,双方再次陷入拉锯战中,虽然白起拿赵括没办法,但是赵军的粮道被阻,全线溃败只是时间问题了。而且从赵括统军多日,在主力断粮四十六天依然没有兵变看来,赵括全然和其父亲说他不能善待士兵的情况不同;整个长平之战时期,赵国总计出兵约四十五万,秦国出兵约六十万;结局是秦军伤亡过半,这绝对不是廉颇的功劳吧。

其实赵括败的并不冤,因为他的对手是从无败绩的绝世战神白起,败在白起手上的名将,不只是赵括一个,虽败犹荣!其实历史上当时赵军已经面临绝境,外交孤立,国无粮草,换作谁也许都是一名败将。当然赵括不幸正好赶上。





提起“纸上谈兵”,所有人都想到了赵括,都认为他是一个只知道空谈兵书、高谈阔论而实际才能极其低下的庸才,事实真的如此吗?“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世人谁又不是以成败论英雄?赵括的形象随着“纸上谈兵”的流传永久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赵括,本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也是以后姓马的先祖)之子,从小熟读兵书,经常把老爸都辩驳的哑口无言,所以心高气傲,这也可能是高干子弟的一个通病,也是所谓“什么二代”的一个标志吧。又与赵王交好,更使人认为他时靠关系上来的。就因为长平之战战败身死,最后导致赵国惨败,使得赵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这才导致了赵括在历史上背上了千古骂名。

我们先抛开结果,看看赵括的表现及当时的形式,再论一个人的是非曲直。

秦赵两国本是同姓,都是赢姓子孙,都是伯益的后代。秦孝公在公元前356年任命为左庶长,在秦国实施变法,国家结构、军事、农业、政治制度、文化等都做了彻彻底底的改变,到长平之战时,秦国的综合国力远超赵国,是六国之首;赵国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开始实行“胡服骑射”,变革的主要是军队,对国内其他方面改变有限。自古燕赵多侠士,赵国的军队不由小觑,秦国的虎狼之师也是威压六国。

另外,秦国占据据关中之地,四面关山环顾,各处基本稳若磐石,地理环境比较稳定,另外,关中沃野千里,牛马成群,后勤保障充足。而反观赵国,地处四战之地,北边有死敌中山国,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南面有魏,西有强秦,东有齐,而地理上又是良田匮乏,只能从胡人那抢来牛羊马匹。

长平之战爆发后,赵王发举国之兵与秦军在上党对峙,因为几乎所有的兵力都被抽调,赵王很担心当时的胡人会趁机侵略赵国的边境。赵括向赵王举荐一人驻守边塞,这个人后来大破匈奴,成为长平战后赵国的支柱,屡次打败攻赵的秦军,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牧,赵国四大名将之一。从这次举荐就可以看出赵括的军事眼光,若赵括真的是一个只知空谈兵法的庸才,他绝对发现不了李牧的优秀之处,更不会举荐李牧。

长平之战时,原赵国主将本是老将廉颇,此人领兵一生,打仗以“快、准、狠”著称,尤其擅长短时间决出胜负的攻坚战和平原战。但是在长平之战时,却死守不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秦军太强大。而当时的秦军统领叫王龁。

廉颇坚持了三年,赵国国内资源不足,难以维持,只得启用赵括为将。王龁不敌,秦国忙启用武安君白起,以决赵括。白起看到赵括用兵后,感叹道:“此子不处,后必为秦国大患”。能让四十年来未尝一败的战神杀神白起如此看重和忌惮的人绝非庸才。

长平之战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细节却少有听闻,当时赵括也是任命于危难之间,身负国之重任,秦国为对付他,也是倾其国力,破釜沉舟,甚至连小孩子也基本发动起来。

长平之战也是败于粮草不足。最后赵军吃战马、吃军士,在这种情况下,赵括还派人刺杀白起使得白起受伤。长平之战,绝对惊天地、泣鬼神,赵括绝对是顶天立地男子汉。

长平一役,不包括后来被坑杀的,赵军战死8万余人,秦军死者在30万以上.

战后,白起见秦昭王,论赵括。白起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秦昭王说,长平巨战,秦失六十万,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

各位朋友,你们还认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

纸上谈兵的典故即来源于赵括,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华而不实、言之无物、金玉其外、夸夸其谈等。

纸上谈兵的故事启示我们要联系实际、抓落实,在实际运用中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赵括死于长平之战。

战争初期,赵国主将廉颇一直坚守城池,以逸待劳,打算和秦国来一个长久战。可是新继位的赵孝成王年轻气盛,没有耐心,在政治上很不成熟。他希望廉颇能够果断出击,势如破竹击败秦军。不料赵军初战不利,廉颇坚守不出,赵孝成王逐渐对廉颇失去了信心。

赵孝成王作为新君登基,一直想要提拔一批少壮派,自己带一批新的队伍。赵括正好在这个契机出现。

赵括是将门虎子,熟读兵法,长平之战正好可以给赵括练练手,替换下廉颇。

赵括上任前,赵括的母亲死死劝谏,不让赵括领兵。但是赵孝成王却对赵括出奇的信任。加之在前线与廉颇对垒的是秦国并不出名的将领王龁,赵孝成王对赵括的成功信心满满。

熟料等到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成为赵军统帅之后,秦国却换上了身经百战的白起,结果可想而知。

历史没有如果,很多人说赵括理论很厉害,如果长平之战不死,一定如何如何,问题是战场不同于其他地方,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怎可不查?如果都抱着侥幸心理去打仗,那那些成名的名将不是很冤枉?他们谨慎小心,运筹帷幄,用尽心力,不断寻找敌人的破绽,最终击败对方。所以说,历史没有如果,抱着历史虚无主义看问题,就会陷入这个人也行,那个人也不差的误区,反而对真正的英雄无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果历史可以重来,那只有一种情况,演习。

历史上赵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赵括并非是个不学无术之徒,相反,他出身名将之门,军事造诣相当高,而且颇有才华,可以说是当时的后起之秀,但可惜的是他缺乏实战经验,指挥的又是几十万人的大型战争,就因为战争经验缺少,导致他指挥失常,最终含恨战败

历史上的赵括到底有多可怕

纸上谈兵。其实赵括很有能力的,是赵王的问题,赵国支撑不下来了,求突破。赵括能够在长平重创秦军,让秦军惨胜,这就说明了赵括的能力!长平之战赵括是给赵王背锅。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将领,战国相国赵奢之子,自幼学习兵法,自视甚好,经常和一些将领讨论兵法,人称为“兵家奇才”。但是,他的父亲赵奢认为儿子不是将才,不可委以重任。

赵奢死后,开始重用赵王赵括,长平之战,赵王中了秦王诡计,重用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为将,导致赵军40万大军被坑杀。

这就是赵括的可怕之处,好大的讽刺!

虽然在史书上记载的赵括,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但是在那个英杰辈出的年代,一个没有半点本事的人,又怎么会被赵王用来顶替廉颇呢?

真实的历史上,赵括文武双全,虽然在长平之战时中了白起之计,但也给予了秦军极大的杀伤,让秦军无力东进,战后的活埋,一则是粮草问题,二何尝不是报复

赵括之死的真实原因

赵括是被秦军射杀而死的。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正史里对赵括正面评价

自幼熟读兵法,天资聪颖,连他老爹都说不过他。但是让他挂帅上战场,只长平一战就赔进了赵国20万士兵,全军覆没,自己也杀身成仁,赵国从此元气大伤,为日后秦始皇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赵括在历史人物当中一直以来是个笑话,是个反面教材,概指一切那些嘴上能说,执行力差,做事做得烂的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152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孝庄身边的神秘女子苏麻喇姑为何终年不浴不吃药?下一篇:新婚姻法中对婚姻生活规定 古代包办婚姻会同房吗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