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李治和宋真宗的关系 李道宗是否当过一天皇帝

导语:李治是宋真宗的外孙,两人关系密切。李道宗曾经被封为皇太子,但并未当过一天皇帝。

目录导航:

  1. 李治和宋真宗的关系
  2. 给李世民打江山的兄弟们都善终
  3. 文成公主入藏时,唐朝时哪位皇帝?文成公主嫁给了谁
  4. 唐朝李世民儿子李柯当过皇帝吗
李治宋真宗的关系

没关系。李治是唐高宗。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武则天他丈夫。宋真宗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儿子。

给李世民打江山的兄弟们都善终

给李世民打江山的兄弟们基本都得到善终,这是因为李世民有胸怀,对待有功人员宽大的胸怀,李世民纳人善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所以李世民大多数有功之臣都得以善,除谋反判乱者除外,还建立功臣阁二十四功臣让人们记住他们。

跟着李世民打江山的瓦岗寨兄弟,除了罗成英年早逝以外,其余的都得以善终,秦叔宝被为胡囯公,尉迟恭被封为鄂国公,程咬金被封为卢国公,魏征封为丞相,徐茂公封为国师,李靖封为大将军,都赐府地享受朝廷俸禄,并且赐程咬金的战斧为金斧,尉迟恭的铁鞭为金鞭,秦叔宝的锏为金锏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谗臣。

唐朝的开国功臣确实善终的比较多,我们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多是从李世民善待功臣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的确,李世民本身确实善待功臣,但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唐的开国皇帝是李渊,而李渊后来被自己的儿子给逼下了台。这也间接地保住了一部分功臣。

我们通常所说的唐朝功臣,一般指的是李世民在643年设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实际上在更早的时候还有李渊定下的十七位太原元谋功臣。当然这两份功臣名单中是有重合的部分。比如柴绍、殷开山、长孙顺德等。

太原元谋功臣中,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都给予了恕二死的权力,不过这个东西,能给你,自然也能收回来。大唐618年建国,而刘文静在619年就被李渊下令处死了,原因固然是因为刘文静在家中酒后咒骂裴寂,更多的则是因为刘文静惹恼了李渊,所以恕二死在这个时候是不管用的,让你死还是得死。

裴寂在高祖朝的时候享尽了荣华富贵,到了太宗朝,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战战兢兢不说,还时常被李世民说道,最后被僧人牵连丢了官回了老家,当李世民再想起裴寂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我们知道,大唐建立之初,中原并没有平定下来,主要的平定工作是在618年到624年之间做完的,而平叛的主要统帅就是李世民,跟随在李世民身边的能臣武将自然就都是唐初的大功臣。这些人在太平盛世怎么安排,尤其是武将,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他们桀骜不驯,与朝廷格格不入,倘若在高祖朝为官的话,很可能大部分就都丢了脑袋,但是很幸运的是,他们都是在顶头上司李世民手底下做事。

如果李世民没有在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逼李渊下台的话,李渊还能继续做至少十年的皇帝,在这期间,这些武将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这样说并不是说李渊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而只是说这些武将和李渊只是君臣关系,一旦犯错,李渊不可能姑息,而武将又是很容易在太平盛世犯错的。自古文臣武将就是相互看不顺眼,矛盾很多。就拿尉迟敬德来说,他那样的人在高祖一朝的话,李渊怎么可能容忍他胡作非为,还动手打任城王李道宗,还被人说谋反。

但是李世民继位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他和这些文成武将是有感情的,而且他需要这些人在朝中形成平衡势力,相互掣肘,为他所用。李世民带兵打仗了那么久,他完全能镇得住这些武将,而且唐初本就是府兵制为主,兵权全在皇帝手中,李世民完全不会担心武将会谋反。

还有一点就是,李世民过去曾经看过汉书,知道汉高祖和韩信等功臣之间的事情,他不愿意效仿刘邦,反而希望在他的统治期间,能给功臣们一个好的未来,并安享晚年。

当然,还是有功臣死在了李世民的手中,比如撺掇太子李承乾造反的侯君集,以及养了五百义子的张亮,他们的被杀皆因牵扯到易储的大事中来,李世民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有一点让人诟病的就是,魏征死后,李世民的前后态度对比太强烈,前一刻给魏征题碑,后一刻因为怀疑魏征并非那么忠诚就把墓碑给推倒。其余的功臣,则大多数就是病死或者老死。第一功臣长孙无忌则是被自己的外甥李治给弄死了。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些功臣后代的结局多不怎么好,虽然大多数都和皇家结亲,但是在高宗朝还是很多不得善终,长孙无忌一家就不用说了,被李治折腾的几乎没了,高士廉的后代也被波及。

房玄龄的三个儿子除了长子房遗直被贬为庶人没处死之外,其余两子都被处死了,这是房遗爱谋反案的处理结果。柴绍和平阳昭公主的儿子柴令武也被牵扯进去,被处死。还有李绩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被杀后,武则天尤不解气就把李绩给刨棺戮尸了。

文成公主入藏时,唐朝时哪位皇帝?文成公主嫁给了谁

文成公主进藏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

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

唐朝李世民儿子李柯当过皇帝吗

唐朝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没当过皇帝。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出身也颇有传奇色彩,其母杨妃乃是隋炀帝之女。如此说来,他与隋唐两朝皇室都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称天潢贵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一生的命运确是不幸的,因为毕竟不是嫡出,再加上其隋朝宗室身份,想在激烈的宫廷权力斗争中安身立命谈何容易。

据史料记载:从《新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旧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可以明显看出,李世民对于这个宝贝儿子还是赞赏有加的。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韬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由于李承乾、李泰等太宗诸子为了争夺太子的名分而两败俱伤,此时李世民曾想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的反对,最后在长孙无忌的周旋下,太子的名分最终落在了名不见经传的晋王李治身上,这对于当雄心勃勃的李恪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

因此有了太宗赐恪书的以下一段对话:

“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这段话似是劝告,更像是警告。至于当时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的出,他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有一定的怜爱之心。而编剧就凭这句话而把李恪写的如此不堪让我等不能接受。

由于李恪有隋朝宗室的这一层特殊身份,其难以被朝臣们接受。想想也是,在当时那个封建礼法至上的时代,文武朝臣们当年跟随李渊父子历经生死打下来的江山,又怎能让唐朝的皇帝宝座重新回到隋炀帝一支?

至于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更是视其为眼中钉,假如不是他当时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恐怕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

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史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自尽,年约三十四岁。

至此,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独揽朝政的一切障碍。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说。

唐朝的宫廷可谓是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没有,李世民曾经考虑要传位给李恪,但最后将皇位传给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继位后,为了增加李唐的势力,给李恪平反昭雪,并把他的儿子们封王。

后来南唐为了彰显自己是唐朝的嫡传,把李烙追认为是自己的祖先,并追封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238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希腊公民概念 古希腊的妇女是奴隶吗下一篇:曾国藩的弟子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