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明朝地方的政府部门有哪些 朱元璋时代有哪几个部门

导语:明朝地方政府部门包括三法司、六部、都察院等,其中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朱元璋时代的部门包括东厂、西厂、锦衣卫等,主要负责情报收集、安全维护等任务。

目录导航:

  1. 明朝地方的政府部门有哪些
  2. 明朝有户部吗
  3. 朱元璋的政治改革措施有哪些
  4. 朱元璋改革的原因
明朝地方的政府部门有哪些

主要机构:朱元璋废宰相一职,仿宋殿阁制设内阁。明朝在中央设置六部、五寺、特务机构内行厂、三公、诸司、外三监、内十二监 。六部: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监察机构:在洪武十三年前,明朝还沿袭元的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后,朱元璋废御史台。两年之后,朱元璋设立新的监察机构—都察院。都察院下面设立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但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到明末,监察御史分为十三道,共有一百一十人。六科:明朝开始只设了给事中。到洪武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该制度基本是继承了唐朝的门下省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而该制度也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五寺: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其余四个寺的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太仆寺管理马匹;光禄寺负责寿宴;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内阁: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朱元璋亲理政务,一度深感疲惫,于是设立四辅制度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七年后被废。之后朱元璋请来几位翰林学士帮忙辅佐,这些翰林学士的官职被命为“XX大学士”。这也就是所谓的内阁机构。特务机构:参见: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明朝实行严密的特务政治。主要的特务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在东厂设立后,锦衣卫权力受到削弱。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是明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成立。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北。东厂的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东厂在设立之初,就由宦官担任提督,后来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 内厂设置于武宗时期,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三公: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这些官职都是虚弦。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太医院。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而翰林院远较太医院重要。翰林院首长则是翰林学士。诸司:指不属于各部院的司。主要指通政司和行人司。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公告周知。行人司负责到地方上颁诏谕及赴外国作使臣。外三监:包括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钦天监负责观测星象。国子监是教育机构,有祭酒一人,司业一人,监丞一人,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录七人,典簿一人,典籍一人,典馔两人。上林苑监负责掌管皇帝的御花园,畜牧场与菜圃。内十二监:为宦官衙门。事实上只有在这些衙门工作的宦官才是太监。包括司礼监、内宫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以司礼监最为重要,监内的提督太监主管宫内一切宦官礼仪刑名。而秉笔太监在宦官极端专权时竟代替皇帝批公文。此外还设有四个司(惜薪、钟鼓、宝钞、混堂),八个局(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合为内官廿四衙门。宫女也有六个局(尚宫、尚仪、尚食、尚寝、尚功等),每个局下设四个司。

明朝有户部吗

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例如清代户部总的执掌是管理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财政等事宜,其机构按地区划分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清吏司,并设有八旗俸饷处、现审处、饭银处、捐纳处、内仓等机构,办理八旗俸饷、捐输等事

。其部内的行政事务则由南、北档房、司务厅、督摧所、当月处、监印处分别管理。隶于户部的机构还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户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侍郎掌稽核版籍、赋役实征等会计统计工作。

其日常工作有为移民垦荒,招抚安置流民,以鱼鳞图册、黄册为根据,抑制豪民兼并;以限田裁异端之民;以树艺课农官;以草地养马放牧;以电种召佃尽地利;对多年积欠赔累可根据情况给予蠲免;根据各省收支情况,调剂余缺;差役的减轻免复;对灾区贫老的抚恤救济,对有功人的赏赐;权量市籴,评估物价;征收山泽坡池、关市、坑冶之税;赡军输,督漕运,赡及转输屯种,开中以实边,和百官俸禄支给;定期编造户口册籍,调整户等,了解人口及土地增减变化;对隐匿户口,侵吞土地等不法行为及时给予制止、纠正。

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寻,推公(袁可立)南户部尚书,因勒俾致仕。”

明朝是有户部的,户部所主管的范围是全国的钱粮、田赋、户口,因此与各个少数民族势必产生一定的关系。户部设主官尚书一,秩正二品;副官左右侍郎各一,秩正三品

明朝有户部。

封建时代的六部,指的是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实在早些时候,六部并不是朝廷的核心部门,只不过负责一些书记、传递的工作,因此那时的尚书也不是高官显爵。隋唐时期六部成了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为了避免权力集中的弊端,直到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六部才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

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或许都知道,清代的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都有满汉之分,即一个部门有两个尚书和四个侍郎,六部因此就有了12个尚书和24个侍郎。不过,在洪武年间的一段时期,大明的六部尚书人数更离谱,其时共有尚书27个,侍郎27个。

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基本上也都是沿袭元代的行政建制,但是恢复了元朝之前的尚左制度,即左为贵。当时的中书省是权力最大的部门,组织结构也很复杂,虽然不设中书令,却有左右两位相国,以及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左右司郎中、员外郎、都事、检校等官员。

大明建国后于洪武元年(1368年)设立了左、右两位丞相,设立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设尚书、侍郎各一人,其下附属官员若干名。

到了洪武六年(1373年)时,朱元璋感觉六部的工作太过繁重,在每个部又增设尚书、侍郎各一名。两年以后即洪武八年(1375年),又为户部设置了五个科,刑、工两部各设四个科,同时各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

如此一来,户部便有了七个尚书、七个侍郎,刑、工两部也有了六个尚书、六个侍郎。另外加上吏、礼、兵三部的尚书和侍郎,中书省一共就有了二十七个尚书和二十七个侍郎。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朱元璋借机废除了丞相制度,取消中书省,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并顺理成章地裁撤掉了中书省的所有官员,只留下十名“中书舍人”。六部在这次变革中被保留了下来,但是机构大为简化,每部只设一个尚书,左、右两个侍郎,原来掌管各科的尚书一律降为郎中,原来处于正三品的尚书,改为正二品,六部由皇帝直接控制。

从官员数量上来看,户部在六部中人数最多,到了明朝末年,户部共有十三个清吏司,每一个司主管的是中央对某省的收支及各省对中央的报销、军队的俸禄粮饷等。明朝共十三个省,所以有十三个司。

礼部在历朝都是个清水衙门,但它所主管的却是国家大典、教育与科举,以及负责招待外宾、宴赏功臣文士,虽然是清水衙门,但这些都事关国家礼仪,不能偏废,因此自六部地位不低。

吏部主管整个国家的文职官员的一切事物,由于吏部是主管人事的部门,所以它在六部中地位最高。

兵部同其他五部一样,均有皇帝直接管辖,全国的武职官员、练兵、武器、驿站全部都在它的职权范围之内。

主管天下刑狱的刑部也有十三个清吏司,和户部相同,也是分责各省。这十三个清吏司与各省的提刑按察使联系,主要负责覆勘、录囚、决囚等,掌管国家的司法行政。

工部是主管国家工程的,其中包括宫殿、陵寝、城郭、祠庙、仓库、车船、钱币、颜料、窖器等,水利方面也归工部负责。工部虽然是六部中最繁忙的一个部门,但是因从事的都是一些工程之类的活,所以在六部中地位最低。

明代的六部后来被清代沿袭,六部的职能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在六部之外添加了一个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将明代礼部的一些职权分散了出去。

明朝在古代历朝中央六部中,基本是“吏部第一,户部最大,吏部为先,户部最重”。吏部以主管全国官吏考级升迁罢黜调配等人事大权列第一。 应是因为世上万物,人最贵重。吏部排第一,似是理所当然。户部最大,是说“户部内设机构庞大,人员编制最多。”

定编定员定岗一般还比较严格。互补,因机构设置和人员众多为六部第一,所以称“户部最大”。

朱元璋的政治改革措施有哪些

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后,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1376年,朱元璋废除了元代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审使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这三个部门合称“三司”,统属中央省辖。 1380年,朱元璋又借胡惟庸谋反案,对中央机构进一步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一职,由六部分理政务,听命于皇帝,在政治上增强中央集权。军事上,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在全国设立卫所制度,将军权也集中于上。在司法上,设立大理寺,都审院,刑部合称三法司主管刑狱之事。通过这些改革,朱元璋集大权于一身,有利于明初政治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 在经济上,朱元璋鉴于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积极推行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有利措施。他多次减免各地的赋税,大力推行垦荒、屯田的政策,并规定3年免征赋税。这些都大大推进了经济恢复的步伐。据统计,明初的15年中,新垦田数共达1.8亿多万亩,占当时全国可耕地的一半。 此外,朱元璋还十分注重水利工程的整治和兴修。明初共修陂渠,堤岸5000多处;疏浚河道4100多条;开掘堰塘4.09万多处。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明政权吏治也较为清明,这与朱元璋大力打击贪官污吏、土谊劣绅是分不开的。朱元璋对于胆敢贪污的官吏,经常剥皮示众,并制成人皮囊悬于官府,惩戒官吏,一时间政清人和,据洪武二十六年的统计数字,明初全国户数增长近10倍,耕地面积扩大4倍,农业、工业、手工业都有较快发展。 朱元璋一生勤于政事,事必躬亲,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不多见的杰出君主。他建立了明王朝,为我国民族统一大家庭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他这个地方阶级政治家同历史上的许多皇帝一样,为了巩固其统治,滥杀无辜,屡兴大狱,先后诛杀数万人。许多功臣勋将,文人墨客都惨死在他的屠刀下,又体现了他作为封建帝王的残暴。 特别要指出的是,朱元璋首倡以领先股文取士,使明代无数知识分子摇头摆尾,死攻八股,至死不悟,范进中举就是最鲜明的写照。以八股取士的制度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头脑,扼杀了无数人的才华。这一制度后被清朝统治者继承下来,成为束缚人民思想的桎梏。

朱元璋采取了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设立廷杖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明政权建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建设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一方面用儒家思想来控制人的行动,维护自己皇权统治的合理合法性,为封建国家培育人才;一方面削弱了重臣元勋的政治、军事实权。皇权则因此而得以空前的加强。

扩张皇权,集军政法三权于一身,如此专制必成封建制国家的政体,自然是按照封建统治者统治天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封建的国家行政机构,处处都要体现统治者一人独裁的意志。为了使行政机构更适合君主的需要,历史上很多帝王都曾对政体做过削足适履的改革,以防止个别成长起来的势力危害君主的权威地位。朱元璋强化集权统治的关键一步,也是对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集政、法、军权于一身,使皇权扩张至顶峰。

朱元璋改革的原因

朱元璋对中央行政部门的改革,最关键就在于废除丞相制度

丞相制度从秦始皇开创到朱元璋时代,经历了1800年历史.丞相一般情况下,被作为皇帝的首要咨询人 顾问,同时,也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处理相当程度的政务.

胡惟庸案后,朱元璋有意取缔这一朝廷中权力很强的职位,丞相的职权本身就有对皇权构成威胁.

取而代之的是大学士制度,即众相.虽然仍有参政权,但决策权被收归皇帝一人.这样,有效的削弱了大学士的职权,维护了皇帝权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353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刘秀如何只用1万多绿林军击败了王莽42万大军?下一篇:这个民族为何拒绝使用汉字而发明了一种复杂的“天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