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王阳明让人励志的诗句 王守仁立志的名人事例

导语:王阳明让人励志的诗句和王守仁立志的名人事例,激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王阳明的诗句充满了哲理和深刻的思考,让人受益匪浅;而王守仁的立志事例更是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勇气,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

目录导航:

  1. 王阳明让人励志的诗句
  2. 人贵立志论证思路
  3. 古人求学的故事简短概括
  4. 王阳明四点基本要求
  5. 王守仁最经典的十句话志不立
  6.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哪八个字
  7. 王阳明的志向
  8. 王阳明立志年龄和立下的什么志向
王阳明让人励志的诗句

1、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王守仁

2、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王阳明

3、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4、 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是王阳明最著名一首诗,不畏风险,从容面对荣辱,不愧是千古圣人

人贵立志论证思路

人贵立志

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古人求学的故事简短概括

1. 孔子求学:孔子年轻时就立志学习,他曾经三次离开家乡去寻找知识,拜访了很多名师,最终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 李白求学:李白小时候聪明好学,曾经离开家乡去寻找名师学习诗歌,但是由于家境贫困,他多次被迫放弃求学之路。最终,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3. 韩愈求学:韩愈年轻时就渴望学习,但是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自学成才。后来,他发奋努力,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4. 王阳明求学:王阳明年轻时就立志学习,他曾经离开家乡去寻找名师学习哲学和武术。后来,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很大的成就,也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王阳明四点基本要求

第一,立志。

王阳明认为,天下没有不可成之事。想要有所成就必须要首先立志。一个人无法立志,就好像船没有舵,又好像马没有衔环,走到哪里才是尽头呢?

从小王阳明就想当圣贤,他的父亲根本就不听他那套,还给了他一耳光。在他的父亲看来,王阳明简直是痴人说梦,但王阳明就是做到了。

所以这是王阳明的亲身经历,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拥有怎样的人生,你就要立下怎样的志向。

人生是你自己的志向,也是你自己的。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第二,勤学。

立下了志向就要勤加学习,如果学习不努力,再好的志向也没有用处。

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勤天下无难事,只要你勤奋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王阳明认为,学习不勤奋刻苦,关键根源还在立志上出了问题。

王阳明决定成为圣贤。他听说“格物致知”是圣贤之道,就整天拿着竹子来格物,结果发现啥用都没有。

后来他又学习儒道兵法,还在苦寒之地开阔眼界,就连结婚时他都不忘切磋学问。或许有人觉得荒唐,但也正是这种长期勤学才有后来那场惊世骇俗的龙场悟道,才有王阳华以后的种种惊人才华。

现代人可能不会立志当圣贤,但立志当个千万富翁是不是没有任何问题呢?只有有了动力你才能走得更远。

第三改过。

不管再伟大的人都会有过失。但伟人的优点是能及时改正,所以有问题不要紧,改过就好。

儒家一直强调有错就改,这和王阳明的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是一个道理。

王阳明从人性角度来强调改过,一方面强调人要自我反省,另一方面要通过下面讲得“责善”。

第四,责善。

意思即为“责求向善”,是朋友之道。

他希望人们能以委婉温和的态度来让朋友听到自己的建议,能够让朋友顿悟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言行,还对自己充满感激,这就是最好的方式。

王阳明认为,如果朋友有了过错,那就要以委婉和恰当的方式提出来,让对方可以接受,不要好心办了坏事。

现实中就有这样的人,他们确实很爱惜自己朋友,感觉朋友犯了错误,往往就会直接指出来,结果却让朋友很不高兴。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坏话,都愿意听好话,最后导致朋友都做不成。

所以王阳明认为,当发现朋友有问题时一定要给他留足面子,只有这样朋友才能虚心接受,否则有可能会出现问题,这里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务实态度。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就是王阳明的“做人四要”,明白他们很容易,可真正能做到却非常难。

幸运的是王阳明把他的一生感悟已经写在了王阳明心学中。

王守仁最经典的十句话志不立

王守仁(1472年-1528年)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被誉为“心学”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王守仁最经典的十句话之一:

1.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志向的重要性。王守仁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明确的志向和目标,那么就无法在世界上取得真正的成就。只有坚定的志向,才能驱使一个人学习、奋斗和追求更大的成就。

这句话反映了王守仁对于个人精神追求的重视,他强调个人的志向不能被轻易动摇,只有树立明确的志向,才能做出有意义的事情,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价值。

志不立,则无航之舟,无勒之马。——王守仁

有志於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守仁

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王守仁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王守仁

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王守仁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王守仁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王守仁

圣人必可学而至。——王守仁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守仁

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王守仁名言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哪八个字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八个字。

龙场悟道,王阳明感觉到胸中爽快异常,向着静寂的夜空一声长啸。这就是心学史的开篇“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阳明写给弟子的诗《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龙场悟道,精髓就在于8个字: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阳明的志向

“立志是无中生有的工夫”是阳明自己对自己人生的一个体悟和总结。也就是说他自己的人生在一定意义上来看,就实现了“无中生有”的一个过程。也是他人生目标的形成过程。

什么是立志?立志就是确定志向。王阳明讲的立志,特别强调了一点:真切性。

立志的真切性意思是什么呢?人生所立之志,不是在诸多人生选择中选择一个方面,选择一个目标而已,而是要具有一种切己相关性的,真正发自内心需要的,跟你的人生整体有关的的志向。真切性很重要。这个真切就是切己。

所以王阳明还有一个对于立志的讲法讲法:“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传习录》)一个人有了志向,就像你心上疼一样。

“持志如心痛”,其实要把志立在心上。这和王阳明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某种感受有关系的。把某种价值跟自己的生命建立起一种切己相关的、痛痒相关的关联。这是他对于立志的一个基本的认识。

王阳明的立志的真切性是对“无”的感受有关系的。 立志因为跟“无”有关,跟这种边界意识有关,跟这种整体的观照有关,所以它才真切。因为这个世界的这一切都跟你有关系,你要的不是这世界具体的这些东西,而是整个世界。每一件事都跟你有关,可是它又不能够完全说明你。这种无限的有关的意识,其实是在“无”里确立起来的。 所以从“无”的角度来理解立志,就是要把立志的这种真切性跟世界、跟自己的相关性揭示出来的一个面向。

王阳明自己认为在一生中有所谓的“五溺三变”:“五溺”指的是他沉溺在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老之中,“三变”是三次人生的转变。

从佛道二教的“体无”的过程里他可以创造出“有”来。这个“有”指的是儒家价值,这是阳明学的特质,也是阳明学的最典型的特质。

王阳明通过他自己一生的实践,实现了这一点,通过他自己的一生解决了时代的问题,是可以从佛道二教的“体无”的过程当中,从时代的虚无的精神氛围当中突围出来,创造出一个圣贤的人格、一个伦理的世界。这是他的志向所在,也成就了他圣贤人格的形成。

王阳明立志年龄和立下的什么志向

王阳明十三岁时,他爸王华问他,你以后志向是什么?这和现在许多家长问的一样,你以后想干啥?考完大学做什么工作

那个时候肯定是做官,王华就是状元,可是王阳明却说要做千古第一等事。

“何为千古第一等事?”

“读书做圣贤便是千古第一等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410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张飞和曹操是如何成为亲戚的?下一篇:张三丰比现世长寿之人年长一百岁,他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