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安禄山是永王吗 安禄山变成史思明了吗

导语:安禄山原是唐朝的一名武将,曾经在军队中表现突出,但后来却背叛了朝廷,发动了安史之乱。他并非永王,而是自封的大将军。在被杀之后,他的儿子安庆绪接替了他的地位,但不久后又被史思明取代。

目录导航:

  1. 安禄山是永王吗
  2. 大唐后期历史
  3. 史思明不死可以灭唐吗
  4. 安禄山、史思明之乱是唐朝最大一次叛乱,其历时多少年
  5. 安禄山、史思明之乱是唐朝最大的一次叛乱,其历时多久
  6. 安禄山为何下线
  7. 安禄山进长安唐完了什么意思
  8. 史思明敢反抗安禄山吗
  9. 唐肃宗为什么会跑到灵武即位
安禄山永王

安禄山不是永王

永王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安史之乱后,李璘手握重兵,想要模仿东晋盘踞江东,因此被肃宗派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平定,李璘本人也被杀死。


安禄山不是永王,是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而作为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自古以来就背上了乱臣贼子的骂名。

安禄山出生的时候是没有姓氏的,他的名字叫做轧荦山,是突厥语中斗战的意思。他的母亲是突厥的巫师,而父亲早亡,后来将军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娶他母亲为妻,可是安禄山是很不喜欢自己这个继父的,后来就离家出走了,同安思顺等人结为兄弟约定姓安,安禄山应该是非常聪明的,因为当时他精通六国语言,不过并没有做好事,而是利用这个优势成为了买卖人口的牙郎。

有头脑,有野心,能屈能伸能不要脸面,这样的安禄山是让人惧怕的,如果他能心怀天下忠心报国一定能成为一代名臣,可是安禄山却用这些才能成为乱臣贼子,只能背上千古骂名,永远不能洗白。

不是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子,生母死的早,由太子李亨亲自带大。皇家的感情特为珍贵,为了照顾好弟弟李亨曾亲自搂着弟弟入睡。即便如此永王年长后竟然举兵反叛了这个待他情逾父子的哥哥。

天宝十四年底,安禄山举兵叛乱,唐玄宗带着太子大臣从长安出逃,经历马嵬坡兵变之后曾有百姓拦道问李隆基:“陛下的家居在长安,陵墓也在长安,您这是要到哪里去啊?您去哪里我们就追随到哪里

不是永王,永王是李璘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李亨及其众大臣仓惶逃跑,途中他分封诸子为节度使前来勤王救驾。

永王李璘被任命为山南、黔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外加江陵郡大都督。于是永王李璘带领大军到了江陵备战。关于永王李璘造反,一说他手握重兵,想趁机割据江南,这个说法在《资治通鉴》里有记述。在没有皇帝的命令下,他擅自出兵大举东进直指广陵,杀死了丹徒太守阎敬之,唐玄宗急忙下诏将李璘贬为庶人,同时李亨立刻派兵围剿李璘,李璘无奈只好逃跑了,后来被朝廷大军追上,但是他坚决不投降,和江西采访使皇甫侁大战被杀。

还有一种说法是,永王李璘并没有造反之心,是被李亨逼迫才造反的。

不是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子,生母死的早,由太子李亨亲自带大。皇家的感情特为珍贵,为了照顾好弟弟李亨曾亲自搂着弟弟入睡。即便如此永王年长后竟然举兵反叛了这个待他情逾父子的哥哥。

天宝十四年底,安禄山举兵叛乱,唐玄宗带着太子大臣从长安出逃,经历马嵬坡兵变之后曾有百姓拦道问李隆基:“陛下的家居在长安,陵墓也在长安,您这是要到哪里去啊?您去哪里我们就追随到哪里。”

为了安抚百姓,李隆基扔下太子李亨留在北方平叛,自己带着大臣亲眷到四川继续享福去了。太子看着破碎的长安,踌躇不已,多方权衡之下最终决定去往西北的朔方郡重镇灵武。最后在朔方的郭子仪军营中草草登上了帝位,并遥尊蜀中的李隆基为太上皇。

对于自己的私自即位,李亨的心里其实是七上八下没有底气的。自己虽然称帝,但远在蜀中的李隆基仍然握有实权,我们要讲的永王叛乱起因也正是如此。李隆基一面让人给李亨带话,只要李亨收复了长安、洛阳就让他正式的继承帝位;另一方面又召集各个儿子,将天下各处的权利分封给各个儿子。其中永王被封为

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将江陵大都督。

天下十五道,永王占其四,还有最富庶的江南路也在其中。兵强马壮的永王开始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王爷,暗中征兆德高望重之人,李白就在此时被招入了永王的幕府之中。入主江陵不久永王便开始私自带兵东巡,企图割据江东数千里的土地,不愿服从永王将令的官员纷纷受到了永王兵马的攻击。著名的诗人李白还做《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来歌颂永王,后来李白入狱和流放夜郎均和此事有关。

永王正月东初师,天子遥份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永王东巡歌·其一

与李白相反,在广陵(今扬州)做官高适看到永王的举止,立刻弃官而逃投奔在北方平叛的李亨。并为李亨分析永王必败的原因,李亨封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李璘。杜甫、李白、高适三人本是好友,在永王叛乱的这场抉择中,杜甫选择了老东家李隆基,李白选择了永王,而高适选择了李亨。李白与高适的也因此事反目,最终李亨胜利高适进入节度使的行列,去世时被追封礼部尚书。永王失败后李白被流放夜郎,随后被赦,最终穷困潦倒,客死他乡。

永王起兵之初,李亨曾派人劝说他不要造反,永王不听,后兵败被皇甫侁擒杀。因为死自己抚养长大,李亨没有下诏公布永王的罪行。对于擒杀永王的皇甫侁,李亨曾对左右亲近的大臣说“皇甫侁拘捕我弟,不送往蜀地而擅自杀掉,是何道理?”于是将皇甫侁免官并永不叙用。

除此之外,李璘死后李亨还对李璘的诸子进行分封:李璘嫡次子李儹为余姚王,李侦为莒国公,李儇为郕国公、李伶和李仪并为国子祭酒。

李璘幼时丧母,由哥哥抚养长大,《唐书》上说他:容貌丑陋、颈偏、不能正面视人,然其聪敏好学,被称为贤王。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骤登高位之后欲望膨胀,背叛了那个幼年时常常将自己搂在怀中睡觉的哥哥,兵败之后被杀于乱军之中。

如果李璘没有起兵造反,而是北上洛阳围剿安禄山,那么李亨在驾崩之前或许可以看到安史之乱的彻底平定吧。

不是,李璘是永王。公元725年,李璘受封永王,遥领荆州大都督(虚职,没有实际到任)。公元732年,加任开府仪同三司(隋唐至元文散官最高职务,从一品)。公元736年,改名李璘。

安禄山并不是永王。

安禄山(703年-757年)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叛乱将领和军阀,他起兵叛乱并建立了大燕国。他在叛乱期间有一定的势力,最终被唐朝政府击败。

而永王则是唐朝时期的皇子,名叫李璘(798年-820年)。他是唐德宗的养子,被册封为永王,但不幸早逝,未能继位。

因此,安禄山和永王是两个不同的历史人物,没有直接联系。

大唐后期历史

大唐后期的历史主要是指唐朝晚期,即公元750年以后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治腐败、民生困苦、战乱不断、民族矛盾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以下是该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领导的叛军起义,推翻唐王朝,建立大燕国,史称“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公元874年,黄巢起义,攻占长安,占领了唐朝的大片领土。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使得整个社会进入混乱的状态。

移民入草原:公元960年,辽国建立,宋朝建立,大量移民进入草原地区,开始了对北方民族的影响。

西夏建立:公元1038年,西夏建立,西夏在唐朝灭亡后的北方地区形成了独立的政治势力。

总的来说,大唐后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危机并存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交流融合的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思明不死可以灭唐吗

史思明不死不可以灭唐的

前期安史叛军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没有什么准备的唐王朝一个错手不及。

但是在后期唐王朝也已经从混乱中反应了过来,先是平定安史叛军的老巢河北,又是调天下各节度使的精锐边军入中原平叛。在加上忠于唐王朝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也都是一等一的名将,论军事才能比史思明安禄山等人只高不低。所以灭不了大唐

安史之乱就是, 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你可以说史思明就是一个小人,“安史之乱”中,在所有的叛军势力中,史思明的兵将是最残暴。死不死都一个样。灭不了唐

史思明不死也不可以灭唐,因为每个朝代的故事是固定的,所以这也和当地的风水有关,而且必须要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安禄山、史思明之乱是唐朝最大一次叛乱,其历时多少年

安史之乱,又名天宝之乱,发生于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也就是公园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一共历时7年零2个月。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联合发动的军事政变。虽然政变以被镇压结束,但是对唐朝的历史走向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了后续藩镇割据,边疆不稳的局面,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原因

安史之乱,其实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造成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由以下几点

1, 节度使的权力过大,玄宗为加强中央对表边疆的控制,在边地设立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安禄山作为这次祸乱之首,身兼三大兵镇节度使独掌大军,拥兵20万,权利极大,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2,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玄宗失去了励精图治的精神,终日与杨贵妃沉迷享乐,荒废朝政,国政先后由奸臣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政治腐败。

3, 将相不和,安禄山权力极大,手下骁勇善战,深获玄宗宠信,遭到宰相杨国忠嫉恨。将相不和,加上安禄山拥兵自重,意图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经过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联合罗、奚、契丹、室韦等势力共15万人,以“忧国之危“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之事奏禀唐玄宗后,初期玄宗并不相信安禄山会发动叛乱。当玄宗确认安禄山真的叛乱时,安禄山的军队很快就横扫各地,直逼长安,并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后续安禄山攻陷潼关后,直取长安,唐玄宗不得不离开长安出逃,随从的有杨贵妃和杨国忠,在逃亡的途中,军队发生兵变,士兵们杀死了杨国忠,还逼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唐玄宗十分不愿意,最后还是赐死杨贵妃。

肃宗即位后,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而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为夺帝位,杀死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安庆绪称帝后,与史思明发生矛盾,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公元761年,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公元762年,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收复洛阳,追击史朝义,公元763年,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影响

1,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大量穷苦百姓流离失所,生活极为萧条。

2,安史之乱后,行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遭到极大削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

3,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

4,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共持续了7年零2个月,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中央集权腐化削弱、土地兼并剧烈,百姓多被迫流亡等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禄山作为叛军统领,反叛后一年就死了,但为什么叛乱可以持续七年之久?

在势如破竹迅速占领长安之后,安禄山的燕军就开始瓜分唐王朝巨大的财富,竟然不对逃往巴蜀的唐玄宗进行追击,从而让唐朝重新集结兵力,比农民起义也强不到哪里去。加之安禄山本人因为身患重病,其子还对于谁接班争得死去活来。所以浩荡一时的安禄山反叛立即就走向了颓势,但是繁镇割据开始成形,唐最高领导阶层和久疏战阵的唐军更是差劲。看《长安十二时辰》几个战场回来的士兵直接砍瓜切菜一般冲进了花萼楼,打翻一片龙武禁军,可见玄宗时期边塞以内的士兵战斗力多差。

首先,身为唐王朝的统治者的唐肃宗因上位不正,总怕被人效仿夺权,没能做大手笔决策,不信任前方王爷和大奖。唐肃宗平定安禄山残党的时候,命广平王为总指挥,而大将郭子仪任副指挥,但唐肃宗对于权力是十分的谨慎。而广平王这两个人当了一段时间的指挥,就被唐肃宗叫回长安陪自己了。不为别的,就怕广平王或郭子仪不知道是谁会变成第二个安禄山。严重制约了本就不强的唐军的发挥,战略战术弱鸡,甚至令几十万藩镇联军一败涂地。

其次,安史之乱其实有四个最野心勃勃,权利熏心的叛军领导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安庆绪、史朝义是真能坑爹,直接把老爹干掉夺权,史思明是真能打仗,可惜被儿子坑死了,最终还是靠水平差劲的史朝义坑爹夺权,唐军才终于等到个软柿子捏,这才结束了长达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平定后,地方掌握兵权的将领藩镇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中央权威扫地、实力微弱而不能止,大唐盛世也一去不复返。


安史之乱在历史上是从:755年12月16号到763年2月17号。7年零2个月

但其实打仗应该没那么久,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多人参战,粮食够吗?

古代可是不像现在食物多(现代食物也不多)。特别是古代没有什么农业技术,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产量,而且存放也是个问题。

所以我觉得时间应该是没那么长,到后期也就是一些小骚乱,或者说是下一个朝代的抹黑。

安禄山、史思明之乱是唐朝最大的一次叛乱,其历时多久

历时八年。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禄山与史思明之乱,史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代经历太宗,高宗,武则天的治世到玄宗天宝年间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帝国荣光不在,此后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地方和中央互相攻伐,为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经玄宗、肃宗、代宗三代帝王,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折损数员帝国独镇一方的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终将叛乱平定。

再造大唐—郭子仪


安史之乱是发生于唐代的时候,发生的时间是从公元后755年,结束于公元后763年,这场叛乱一直持续了近8年的时间。这么长时间的一个叛乱,也是给予当时的唐朝伤害非常大的,当时是发生在唐朝的中期,是当时唐玄宗的一个管理末期。

其实唐朝的衰败主要是由于这次的叛乱,甚至目前很多的历史学家也说到是由于这场叛乱而结束了唐玄宗的统治,如果这场叛乱能够尽快的结束的话,唐朝还是可以继续当年的繁华,也不至于在后面那么的衰败了。

安禄山为何下线

1 安禄山因为叛乱失败被下线。
2 安禄山在唐朝时期,由于其对于地位和权力的渴求,选择了背叛唐朝,发动叛乱,但最终失败被剿灭。
3 安禄山的叛乱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人员伤亡,对于唐朝的统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安禄山进长安唐完了什么意思

“安禄山进长安唐完了”这句话是有历史典故的。我们都知道唐朝由盛转衰的开始便是安史之乱,其中的“安”便是指安禄山,可以说安禄山便是大唐走向衰败的罪魁元凶,而安禄山攻陷了长安也代表了大唐的土崩瓦解,再也不复万邦来朝的盛况。

“安禄山进长安唐完了”这句话可能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指的是安禄山起义后进入长安,标志着唐朝的覆灭。

安禄山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叛乱军阀,他在755年发动了以自己为首的安史之乱,与另一位叛乱将领史思明共同造反。安禄山率军攻陷长安,推翻唐朝政权,从而使唐朝陷入混乱和动荡。这一事件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成为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安禄山进长安唐完了”意味着安禄山的叛乱军队攻陷长安,标志着唐朝的灭亡。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史思明敢反抗安禄山吗

作为安禄山手下的部将,史思明在安禄山起义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史思明并不是完全忠诚于安禄山的。在安禄山占领长安后,史思明曾经多次与安禄山发生争执,因为他认为安禄山的统治方式过于残暴,对百姓不公。

史思明还曾经试图与唐朝官员进行合作,但最终没有成功。因此,从这些迹象来看,史思明可能会反抗安禄山,但无法确定。

不敢,史思明是安禄山的追随者,

安禄山和史思明是同族,两人同岁,是上下级关系,虽然在安禄山手下做事多年,之后也跟随安禄山造反,但他们之间可没有什么上下相孚。

唐肃宗为什么会跑到灵武即位

因为他经历了唐朝的大动荡的安史之乱,一路逃亡,不去灵武没人支持他即位当皇帝,当时玄宗尚在,无法夺权,去灵武可以避开玄宗,又能获得当地军队的支持,所以他只能去灵武。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589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渭水钓鱼解签什么意思 姜太公渭水钓鱼解签下一篇:形容重明鸟的优美词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