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我国的三大风筝之都 曹雪芹对于风筝总结的技艺

导语:曹雪芹对于风筝总结了三个技艺,而我国也有三大风筝之都。本文将介绍这三大风筝之都及其独特之处。

目录导航:

  1. 我国的三大风筝之都
  2. 风筝怎么做?有什么形状
  3. 如何做一个简单的风筝
  4. 北京风筝的来历、制作技艺特点
  5. 红楼春趣中众人放风筝的起因是什么
  6. 风筝高飞的诗句
  7. 筝友风筝轮发展史
  8. 曹雪芹的三大著作有哪些?除了红楼梦
  9. 跟风筝有关的历史人物
我国的三大风筝之都

分别为北京,天津,潍坊。

(一)潍坊国际风筝节

潍坊市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就设在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也是中国的风筝之乡,制作历史悠久,属中国三大风筝派系之一,与京、津风筝齐名鼎立,享誉中外。潍坊风筝题材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民间生活气息。每年4月20日至25日举行,每年都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节庆的活动内容包括:举办开幕式,放飞仪式,国际风筝比赛,国内风筝大奖赛,评选风筝十绝,参观风筝博物馆,观看杨家埠民间艺术表演,参观民俗旅游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娱乐等。

(二) 天津风筝的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即可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

对天津风筝制作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已故风筝艺人魏元泰。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先后研制了平拍类、圆形立体类和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翅风筝。在着色上富于民族特色,并吸收了古建筑彩绘上使用的退晕法以及冷暖对比色调,使之更加适合高空放飞的特点。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了金牌,为天津风筝赢得了荣誉。

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细。筝面大多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造型美观,彩绘精美,放飞晴空令人赏心悦目,又可放于室内以供观赏,是民间工艺的珍品。

(三) 风筝又称“纸鸢”、“纸鸱”、“鹞子”,最初可能用于传递消息,唐代以后转向娱乐。晚唐高骈《风筝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以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据说宋徽宗主持编撰过《宣和风筝谱》。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绯衣梦》,便是以一个少年书生“买一个风筝儿放着耍子”为引端,可知当时放风筝已很普通。明清是风稳发展的鼎盛时期,春日放风筝成为民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传曹雪芹写成《南鹞北鸢考工志》 。现在,风筝的功能已扩展到体育竞赛、装饰艺术等方面。

北 京 风 筝

相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清《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了当时倾城男女“各携纸鸢”,清明扫墓后施放较胜的盛况。近人沈太侔《春明采风志》载:“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结架,作燕飞式,纸糊,绘青蓝色,中按提线三根,大者背着风琴或太平锣鼓,以索绕●,顺风放起, 昼系线条,夜系红灯,儿童仰首追逐,以泄内之积热,盖有所取意也。三尺以上 ,花样各别,哪咤、刘海、哈哈三圣、两人闹戏、蜈蚣、鲇鱼、蝴蝶、蜻蜓、三阳开泰 、七鹊登枝之类。其最奇者,雕与鹰式,一根提线翔空中,遥睹之,逼真也。”北京风筝基本形式有硬翅 、软翅、排子、长串和桶形五种。

风筝怎么做?有什么形状

简要做法风筝的形状: 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及几何立体等,而 图案方面,主要由个人喜好而设计,有宣传标致,动物、蝶、飞鸟等,琳琅种种。

风筝的建造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有塑胶材料造的,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胶棒来造,近来有人设计一种无骨风筝,它的结构是引入空气于绢造的风坑之内,今风筝形成一个轻轻飘的气枕,然后乘风于上。中国、马来亚、菲律宾及日本等,亦有一种大形的风筝,每到风筝节就将它放到忍蓝的天空,该等风筝之尺码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杆则用大竹升来造,由百多人来放。做风筝的工具: 浆糊、 纸刀 做风筝的材料: 竹篾、纱纸条、马拉纸 方形风筝的特点: (1)这种四方形的风筝,现在用得最多,最普遍。(2)风筝的骨架,单单用两支组成非常简单。(3)做法虽然简单,可是样子的变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 多东西。做法: 1. 首先将竹篾浸水,令竹篾软身,再用 刀将竹篾破开,约三份之一粗度,然后修半形,因为稍后要将竹篾贴在马拉纸上,如果太粗,竹篾会拉破纸张,同时竹篾太粗,纱纸条就贴不稳。将修好的竹篾裁成两条长短适当的长度,约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将马拉纸裁成一个四方,长约24吋,马拉纸是一种非常粗糙的纸张,最适合作风筝之用。2. 到此时就可以将竹篾贴在纸上,但要记着将长长的竹篾,用纱纸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3. 最后一步就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较好线与风筝的角度后,就可起放。4. 风筝的尾巴是平衡风筝的主要工具,当风筝乘风而上之时,如果一方较重,风筝就会偏向这方,而尾巴最好比较长,因为越长就会有一个重量今风筝头部升起,使全身受风,平衡了斜的一方。5. 风筝的丝线可以用牛皮线、棉线、玻璃线等线辘可分圆线辘及排辘将线扎在风筝上,要成一斜角。技艺概况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这点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记述中国风筝的详细资料却不多,而专述中国风筝具体技艺的资料就更少。中国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一个记述中国风筝技艺的专著,但至今不只还见不到此书的全文,就连此说是否属实,曹氏是否确有废艺斋集稿这套著作,也还缺少足够的旁证材料,学术界还在争论之中,没有结论。从主观愿望上讲,我们很希望曹氏或其他先人能为后代留下一本有关中国风筝技艺的宝贵资料,供今人继承和发展。但希望不能代替事实,我们只能等待着这方面新的发现。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传的谱式了。如传说宋徽宗的“宣和风筝谱”是较早的一本,但至今乃未见到。其他就是各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的谱式了,今天还能找到一些。中国虽然这些谱式各有局限,但必竟是可贵的资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铁庵著的“风筝谱”一书较有价值,不足之处是没有图,这也许是由于当时印刷出版条件和资金的限制有图而未印出来。中国除“谱”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条”,即制作某种风筝骨架所用的标准竹条,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产风筝的世家中代代相传的,如北京“风筝哈”家就有一捆流传几代的“条”。这就补充了“谱”上只有画面,没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没有具体竹条尺寸和粗细变化的不足,使风筝技艺的流传更加完整。在文字、图画和实物之外,中国民间工艺的技艺传授主要靠“口传心授”,这就是在民间艺人中使用的“诀”。这是为了好教好记和保密所用的“歌诀”或“切口”。由于艺人的文化水平所限,这些歌诀或切口往往有音无字、或有字无形,在流传中丢失、修改、讹误很多。中国对风筝技艺的讨论主要是以上述流传下来的有限的文化遗产做为历史背景的参考,以现存的传统中国风筝为根据,用科学的工艺技术和飞行力学原理进行分析,希望它能为今后中国风筝技艺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一点参考。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学者,前辈同好,有识之士和青少年朋友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批评指正。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

如何做一个简单的风筝

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是一位风筝制作大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就来折一只风筝吧。

北京风筝的来历、制作技艺特点

北京风筝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造型匀称,制工精巧。北京风筝造型有五种基本形式:硬膀、软膀、排子、长串和桶形。工艺则大致分为扎、糊、绘、旋四项。从清末至今,主要有四个著名技艺流派:

一是金忠福,他的作品豪放、粗犷,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很好的远视艺术效果。不仅受到北京的老风筝迷们的喜爱,宫中也多喜欢用金家作品。“火神庙的黑锅底”指的就是金家几代人在地安门大街火神庙前摆的风筝摊上出售的“黑沙燕”;

二是人称“风筝哈”的哈姓风筝世家。哈记风筝,最早起于清光绪年间。哈家几辈艺人,技艺全面,所制风筝,全部是高级的绢制品,选材严谨,骨架坚固平整,画工精致。品种有:云龙、五蝠、百蝠、云蝠,哪吒、刘海、蜻蜓、蝴蝶等,其中以“瘦沙燕”最为有名。哈记风筝的另一大特色是吃风力准确,根据风力大小而制作不同的风筝;三是孔祥泽,他制作的风筝仿效曹雪芹的艺术匠意;四是画家马晋,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文人气质。

红楼春趣中众人放风筝的起因是什么

起因是:大家看到一个大蝴蝶风筝,引出黛玉提议去放各自的风筝,把晦气放掉。《红楼春趣》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刻画的是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特点,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

风筝高飞的诗句

1、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2、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郑板桥《怀潍县》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

4、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宋·陆游

5、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吴友如《题画诗》

6、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孔尚任

7、文辞苦思徒妨睡,官职虚名不疗饥。垂老始知安乐法,纸鸢竹马伴儿嬉。——陆游《村居书事》

8、小甔有米可续炊,纸鸢竹马看儿嬉。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陆游《春日杂兴》

9、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曹雪芹《红楼梦》

10、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清·陈长生《春是信笔》

11、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清·骆绮兰《春闺》

12、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唐·高骈《风筝》

13、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明·徐谓《风鸢图诗》

14、青门欲曙天,车马已喧阗。禁柳疏风雨,墙花拆露鲜。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

筝友风筝轮发展史

你好,筝友风筝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已经有了风筝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制作技术不断发展,风筝的种类和形状也越来越丰富。在唐朝(618年-907年)时期,风筝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当时人们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之一。

到了宋朝(960年-1279年),风筝制作技术更加精湛,风筝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化。中国南方的杭州一带更是成为了风筝制作的重要中心。在明朝(1368年-1644年)时期,风筝的制作技术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风筝,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

到了清朝(1644年-1911年)时期,风筝制作技术更加精细,风筝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化,可以制作出各种形状的风筝,如鱼形、鸟形、人形、动物形等。筝友风筝轮的发展与这些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化,风筝的制作和使用逐渐减少。但是,筝友风筝轮在一些地方得到了保留和传承,成为了一种特别的文化活动。如今,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和农村地区,筝友风筝轮仍然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吸引着众多爱好者参与和观赏。

风筝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外的另一大发明,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人类最早发明的飞行器,直到今天,飞行及航天行业仍在利用它的飞行原理。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斫木制鸟,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后有公输般——鲁班(鲁国人)改为竹制,得以成功。至隋唐五代时期,改用纸糊,故称“纸鸢”。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记述:“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在古代,多用于军事探测、联络、越险等。如汉代刘邦攻打未央宫,就是根据韩信用风筝线测量之间距离,以开凿地道而一举获胜。唐代以后,风筝逐渐成为民间的娱乐玩具,到明清时代,风筝发展到鼎盛时期。清代诗人王鼎,《村居》中写“草长莺飞二月天,佛吹杨柳醉春烟。儿童上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开始在民间普及。而真正形成流派,还是从清朝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问世后开始的,在他撰著《红楼梦》的同时,曾为残疾人撰著一部《废艺斋集稿》,全书共分八卷,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总结了43种中国风筝的扎、糊、绘、放的技法及图谱,同时还附有各种风筝制作要领的21首口诀,经艺人们相互传递、抄录,将风筝技艺流传至今,使我国的风筝文化技艺再次推向了一个新的**。出现了潍坊、北京、天津和南通四大区域流派。

长期流传于中国民间的风筝,京津一带叫做“民式”风筝,齐鲁一带俗称传统风筝,江南一带谓之“鹞鹰”风筝。这类风筝制作简单、造型粗犷、画面清晰、风格朴实。内容取材方面,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浓厚,特别合乎平民百姓的审美**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民间传统风筝以源于山东潍坊的民间三色风筝为代表。三色风筝的主要标志是采用红、绿、黄三色构图,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潍坊的杨家埠是全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三色风筝与杨家埠的木版年画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潍坊杨家埠的三色木版年画硬翅风筝,曾被视为潍坊风筝的代表作而流行各地。江浙一带的硬翅蝶、双翅蝶风筝,是从潍坊三色硬翅蝴蝶的造型演变而成。台北的凤蝶,也吸取了齐鲁风筝的色彩和造型,赋以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山东民间风筝的取材带有显著的大众色彩,如山东省的德州地区流行的民歌“十女踏青”,就曾叙述了牛郎织女、红灯、花篮、金鱼、鸡、蝴蝶、蜜蜂、花瓶喜字、七星、梅花灯器物,文字以及动植物形态和人物故事的风筝。难怪有人评论,民间传统风筝实际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

京津式的五福捧桃”、“福寿三多”等,都代表了地方的传统特色。这种风筝扎制简单、绘画精细,象征着合家欢乐、福寿满堂,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硬翅类瘦沙燕为例,风筝艺人给这类风筝起名为吉庆有余,“鸡”与“吉”同音,“鱼”与“余”同音,以鸡和鱼作图饰,是取其“事事吉利、富富有余”的意思。鱼从风筝腿上探起头、屈起尾,姿态正好与翅膀上的鸡相呼应。加上沙燕以黑白作底色,更突出了鸡鱼身上颜色的鲜艳夺目,整个画面热闹喜庆。这类风筝是典型的京津式。有的风筝,还是专门为祝贺而设计的,如“比翼燕”是贺新婚的礼品,在画面前面的是瘦沙燕,身材瘦长苗条,眉清目秀,象征新娘,后面的胖扎燕,身材魁梧,代表新郎。

江南的软翅蝴蝶风筝,在民间十分普遍。这种风筝的框架,制作时先竖中心骨条,再取两根竹条弯制成两个扁圆的大翅膀,同北方蝴蝶风筝的元宝式翅膀不同。

宫廷风筝

顾名思义,即为宫廷所用的风筝,也称京式风筝。清代,皇室贵族已把放风筝作为一种宫廷的娱乐,还称作“放晦气”。宫廷风筝由皇宫内务府造办处统一管理,除有常年在宫内从事风筝制作的工匠外,还把各地的著名风筝手工艺人召进皇城专门制作风筝。

宫廷风筝长期为宫廷所用,它除了实用的功能外,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示帝王的高贵和奢侈。宫廷风筝造型主要分为硬翅和软翅,其题材内容为天官赐福、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风筝的绘图颜色多以黄色为主,因历代帝王的服饰和宫殿常用此色,给人以高贵、娇媚的印象。

宫廷风筝的制作十分讲究,用料均为上等毛竹和丝织物。结构精巧,制作考究。由于以上造型绘画、题材内容、制作技巧的特点,使宫廷风筝形成了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风格。

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有许多章节里都涉及到风筝,其中多属宫廷风筝。现实生活中的曹雪芹,不仅对风筝非常喜爱,而且在风筝的扎工、绘画、考证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据记载,他的朋友敦盛曾在《瓶湖懋斋记盛》中说道:“芹圃所扎风鸢,罗列一室,四隅皆满,致无隙地,五光十色,蔚为大观”。可见他扎制风筝的数量是很多的,品质也很丰富。

宫廷风筝并非达官显贵所作,而是人民大众的艺术结晶。这些风筝主要出自民间有名气的风筝艺人之手,数量虽不多,但扎工细致、绘画讲究、价格昂贵。由于许多风筝是供朝廷、官府所有,因而十分注重观赏价值,有的甚至只供观赏,成为纯粹的工艺品。

曹雪芹的三大著作有哪些?除了红楼梦

曹雪芹除了《红楼梦》之外,还有一个作品,但现在已经残缺不全。就是《废艺斋集稿》这个书讲述了多种技艺,比如有做菜的,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只剩下做风筝的部分!就是《南鹞北鸢考工志》倒是跟红楼梦中放风筝的情节符合,书中探春的风筝是软翅子大凤凰。据说曹雪芹做菜的水平非常高!

跟风筝有关的历史人物

曹雪芹(约1715—约1763)“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他的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 除了《红楼梦》,另一部珍贵著作却少有人知,那就是佚著《废艺斋集稿》。其中,第二册题为《南鹞北鸢考工志》,讲述的是我国南北方风筝的制作工艺。书中对各种风筝的扎制、彩绘均附图说明,各种技巧方法,更是被他编成朗朗上口,易记且优美的诗段,实在是赏心悦目。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704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秦国距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历史上的秦朝是什么朝下一篇:晋亡至隋建立中间多少年 北魏的创立与灭亡时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