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古代最杰出的女性文官 武则天是怎么掌管权力的人

导语: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文官之一,她掌握了长达50年的政治权力。她采取了多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包括加强官僚制度、提拔忠诚的官员、开展各种政治改革等。她的权力统治虽然有争议,但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目录导航:

  1. 古代最杰出的女性文官
  2. 秉公执法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3. 狄仁杰掌管半壁江山是现在的哪里
  4. 为什么唐朝宦官权力巨大,并且能掌握军权
  5. 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几品
  6. 武则天手下的女官
  7. 武则天时期的官职划分
古代最杰出的女性文官

上官婉儿

武则天时期女性文官。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又称上官昭容,出生于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州),祖籍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唐代女官、诗人、皇妃。武则天时期有“巾帼宰相”之名的内舍人。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

上官婉儿因聪慧善文而得到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群臣奏章多由其参与决断,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

上官婉儿曾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景云二年(711年),复封昭容,谥号惠文,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

秉公执法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秉公执法形容包拯; 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阳)知州任弁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

狄仁杰为官,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

海瑞 海瑞,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海南琼山人,号刚峰,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敢于直言、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被人们誉为海青天。他

徐有功 长期在司法任上,是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死后武则天追赠为大理寺卿。

况钟 在苏州任内,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人民的爱戴。以刚正清廉的思想品格和深入实际的求实精神而使妇孺皆知,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执法不避权贵,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汉书》说:“广汉为人强力,天性慧于孝职。”他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权贵,嫉恶如仇,以强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处置豪门权贵,深受百姓爱戴,同时,善于思考,非常讲究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秉公执法的历史人物: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主张政府应以公正、宽厚和公正的法律来治理社会。
2. 大卫(公元前1040年-公元前970年)- 大卫是古代以色列的国王,他被称为一个正直、公正和合法的统治者,他秉公执法并做出公正的判断。
3. 卡西乌斯(公元前85年-公元前42年)- 卡西乌斯是古罗马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公正和公正的法律执法而著名。
4. 哈姆拉比(公元前1792年-公元前1750年)- 哈姆拉比是巴比伦国王,也是第一份完整的法典的制定者,他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秉公执法的人。
5. 托马斯·杰斐逊(1743年-1826年)-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他主张和推动法治、宪政和公正,被认为是秉公执法的先驱者之一。
6.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他对法治的贡献非常大,强调秉公执法和治理的合法性。
这只是一些历史人物的例子,并不是一个详尽无遗的清单。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中有许多其他秉公执法的人物也值得注意和尊敬。

狄仁杰掌管半壁江山是现在的哪里

狄仁杰被武则天恢复内史职位,就是恢复宰相。

加洛州牧,就是主管现在的河南省。

葱山道行军大总管,流沙道行军大总管就是这两个地方的统兵元帅,再加两道黜置大使,这两个地方原是西突厥的地盘,后来归顺大唐,地方官是西突厥降官。

统领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四都护府,掌管西北、西部、西南边疆9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唐朝国土面积1237万平方公里的一大半。

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3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

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的十数个都督府,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昆陵都护府掌握着南到吐谷浑、北到巴尔喀什湖(今哈萨克斯坦境内) 的广袤地区,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

濛池都护府则控制着南起印度河(今巴基斯坦境内)、西至咸海、北至波斯(今伊朗境内)的近20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

为什么唐朝宦官权力巨大,并且能掌握军权

唐朝宦官开始受到重用,是从唐玄宗开始起,唐玄宗身边的大太监高力士被封为骠骑大将军,还有许多太监去军对任监军。但是由于天宝年间,唐玄宗决策失误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引发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局面。虽然唐王朝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由于战争的规模太大,影响极其深远,对整个王朝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颓势,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国势日衰。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武将,因为功勋卓著,战绩卓越,可以提拔到中央担任中枢要职,甚至封侯拜相,但安史之乱以后,虽然唐王朝努力的平息了安史之乱,但是由于战争的规模太大,导致安史之乱的好多叛逆叛乱将领都成了后来割据各地的藩镇节度使不受中央的控制和朝廷的节制,唐朝皇族已经对武将失去了信任。除郭子仪等少数人外,其他的武将都下场凄惨。

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唐肃宗开始大力起用宦官李辅国鱼朝恩等。不但给这些大宦官参与朝政的权力,并且让他们节制军队,肃宗李亨也是由于这些宦官犯上作乱而病死。至唐肃宗李亨病逝,继任的皇帝登基必须要取得太监的支持才能顺利登基,宦官的权利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外有藩镇割据,内有文臣互斗。而宦官却成了皇帝唯一值得信任的人,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而每个新登基的皇帝对宦官的依赖也越来越重,宦官甚至可以废立皇帝,成为了整个帝国的毒瘤。

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现象比较严重的朝代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东汉、唐朝和明朝。其中尤以唐朝最为特殊,东汉的宦官是和外戚交替利用皇帝夺权,明朝这是宦官假借皇帝的无上权威专权,而唐朝的宦官则是自成一系凭借手中的军权专权。尤其是在中晚唐时期,宦官集团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究其原因就是牢牢掌控了军权。

安史之乱是唐朝宦官专权之始

唐初的宦官权力不大,也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宦官。到了唐玄宗时期,高力士成为了第一个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宦官。但是他也仅仅是因为唐玄宗的信任,加上唐玄宗晚年的怠政,使高力士较为得宠,从而借用了唐玄宗的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他还远远达不到专权的地步。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亡入蜀,路途中太子李亨离开队伍北上灵武组织平叛。并在到达灵武后不久遥尊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自己登基称帝组织战时政府。在此期间一直追随他的李辅国出力甚多,由此李辅国掌握了不少权力。李亨即位之初,李辅国就被拜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一定的兵权,收复长安之后,李辅国又受命组织类似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察事厅子”,进一步掌握了特务监察权。

肃宗皇帝晚年,张皇后意图废黜太子重走武则天的路子。在关键时刻,拥有较大影响力的李辅国出面保住了太子李豫,也就是后来的代宗皇帝。于是李辅国再次因为拥立之功子在代宗朝获取了更大的权力,甚至唐代宗都要称呼李辅国为尚父。骄横跋扈的李辅国甚至对唐代宗说:“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后来唐代宗通过封王的手段明升暗降夺权,同时利用宦官的内部矛盾,夺走了宦官掌握的的部分禁军兵权,再用刺杀的手段除掉了不可一世的李辅国。

但是此时的唐朝宦官还没有后来的自成一系,只是李辅国等几位宦官因为个人的际遇攫取了较大的权力。但是正是安史之乱的影响,使得宦官势力在唐朝开始冒头。

神策军:唐朝宦官的专权的最大倚仗

神策军是唐朝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军队,也是中晚唐时期宦官得以专权的最大倚仗。

神策军本是唐朝名将哥舒翰在西北与吐蕃作战时组建的一支边军,成军于公元754年,一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随后被唐朝政府调回内地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作战。

公元759年,唐朝政府组织的九节度围攻安庆绪的相州之战惨败,当时参战的神策军随同唐肃宗派出的观军容使鱼朝恩退回陕州。而此时神策军的大本营已经被吐蕃乘虚而入占领,无家可归的神策军就被鱼朝恩接纳,从此跟随鱼朝恩在陕州驻守。

公元763年,吐蕃进犯长安,唐代宗逃入陕州,鱼朝恩和他的神策军参与护驾,由此鱼朝恩获得了唐代宗的信任,成为唐代宗身边新的宠臣权宦。神策军也跟随鱼朝恩进入京师长安,成为驻守长安的禁军。

但是鱼朝恩之于神策军是私恩,因此在他死后,神策军的军权就回到了唐朝政府或者唐朝皇帝的手中。但是到了唐代宗之子唐德宗时期,又爆发了一场泾源兵变,唐德宗仓皇出逃,结果舍命随行的只有身边的宦官,由此唐德宗对文武大臣都不再信任,兵变平息之后,唐德宗将神策军的军权交由身边的宦官,从此神策军的军权由宦官掌握逐步形成定制。

神策军后来成为了宦官掌握的专属军队,而且唐朝政府在关中的其他军队,尤其是禁军的其他部队都被消耗的七七八八,而神策军由于本身出自边军,战斗力较强,加上两次动乱中都护驾有功,因此神策军在两次动乱之后都进行了大规模扩充,成为了唐朝政府直辖的最强部队和掌控京师长安的禁卫军。

甘露之变:宦官专权达到顶峰

掌握了禁军和唐朝政府最具战斗力的神策军之后,宦官在唐朝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势力,他们自成一系与皇权和官僚政府分庭抗礼,也成为中晚唐时期唐朝政府内部的痼疾。

此后宦官专权的情况引起了不少唐朝皇帝和文武大臣的不满,由此唐朝政府也出现了针对宦官的斗争。较为典型的就是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这两次反宦官的斗争都以唐朝皇帝或者朝臣的失败而告终,尤其是“甘露之变”的失败使唐朝的宦官专权走向了顶峰。

在甘露之变中,侥幸逃出的宦官头目仇士良派出神策军报复参与“甘露之变”的朝臣。但是后来报复行动很快就扩大化,不少没有参与的朝臣和平民都遭到了神策军的屠杀。时间长达一周的血腥杀戮之后,唐朝政府反抗宦官专权的力量遭遇重创,从此宦官开始凌驾于皇帝和文武官僚之上,此后无论皇帝还是朝臣都不得不受制于掌握神策军军权的宦官集团。同时宦官集团也通过神策军牢牢控制京师长安甚至整个关中地区的局势。

终结:起义与藩镇

随着“甘露之变”的失败,宦官与朝臣的斗争逐渐变少,因为大多数朝臣都已习惯听命于宦官集团,两者的尖锐矛盾也得以变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享受宦官给予的丰厚军饷以及有战斗力的边军士卒纷纷老去。新招募的神策军迅速腐化战斗力急剧下降。到了黄巢起义军攻入关中时,神策军已经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击溃,而唐朝政府只好再次向外部求援。

而这一求援,各地方崛起的新军阀势力就涌入关中,镇压起义之后,这些新军阀势力就成为了割据一方的新藩镇势力。失去了神策军的宦官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宦官和官僚政府的斗争重新激化,而双方为了压制对方都不得不依靠掌握兵权的新藩镇势力。而这些藩镇势力的参与,很快就让宦官集团和整个唐帝国陷入崩溃。

到公元903年,朱温领兵拥唐昭宗回京之后,立刻快刀斩乱麻将整个宦官集团全部诛杀,唐朝的宦官专权问题也得以一次性解决,但是此时离唐王朝覆灭已不远矣。

唐朝宦官专权开始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宦官主要负责宫内事务,不参与政事。安史之乱后。唐肃宗逃往四川,命令太子李亨留下平定叛乱,在平定叛逆的过程中,宦官李辅国起起了很大作用,拥立李亨为帝,就是唐肃宗。唐肃宗很看重李辅国,让李辅国做了中书令,这个官职相当于唐朝的宰相。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被破坏了,从此宦官掌握大权。

唐朝宦官当权还有一大原因是,中唐之后,宦官开始自主掌握皇宫禁卫军(神策军),控制了军权。

安史之乱以后,皇帝对领兵将领非常的不信任,派宦官为监军,逐步宦官就掌握了军权。由宦官控制的军队“神策军”就形成。




宦官专政在东汉末年即开始出现,并因宦官与外戚争权而直接导致了盛极一时的汉王朝的灭亡。此后的历朝中,只有唐、明两朝还出现过宦官弄权的现象,并都导致了这两朝的衰落和灭亡。但是仔细衡量三个朝代,宦官势力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并能够完全左右朝政、使皇帝成为傀儡的,首推唐朝。

自韦后之乱至玄宗即位,宦官都有参与官廷政争。而自安史之乱后,李辅国策立了一次不露痕迹的政变,拥立肃宗后,唐肃宗李亨因强藩作乱险亡其国而疑忌将帅,开始用自己宠信的宦官李林辅统帅禁军,开始了宦官掌权的先例。至唐代宗时,宦官的势力又进一步膨胀,充任内枢密史,掌管机密,承诏宣旨。至此,宦官开始逐渐的控制了军队和朝政,而皇帝确逐渐的控制不了宦官,甚至反被宦官所控制。

宦官势力的膨涨,侵害了旧有官僚集团的利益,宦官控制朝廷,不仅威胁皇帝,而且因利所趋,无事不争,这便和朝臣发生冲突。日积月累,矛盾便开始激化。于是官僚集团便与宦官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变逐渐开始,尤其是王坯、王叔文铲除宦官未果后,宦官更为猖獗。宦官弄权激发了朝臣与宦官之间的冲突,同时,朝臣之间为了政见党争也需要借助掌握实力的宦官的支持,宦官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朝臣的帮助,这两派之间是既争斗又互相利用,关系错综复杂,各种派系争斗不断,朝政日趋腐败。

唐初宦官不掌兵,但自安史之乱后,宦官李辅国、程元振领禁军,代宗时期的宦官鱼朝恩更是出掌神策军。自泾原兵变后,由于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京城武器便有足够能力宰制朝政了。本来皇帝是想用宦官来监军,控制武将,避免尾大不掉的情况再生祸乱,但没想到的是宦官监军却每每牵起大祸。唐德宗之后,宦官掌握了神策军,但却不谙军事又任用亲信奸佞,导致军队缺乏训练,军力日趋败坏,使得中央军的战斗力跟地方藩镇的相距甚远,因此,后唐时期一直缺乏强大的中央军力,黄巢之乱后的以藩治藩政策失效,中央军又无法抗衡强藩,以至最终朱温篡唐。

宦官久争朝政,诱导君主安于逸乐,使君主沉迷声色,这样便使君主间接成为宦官的傀儡,疏于理政,从而导致小人操控权柄,政风败坏。此外,中唐后,常以宦官出使,甚至干涉宰相、大臣、藩镇的任免升迁。这样,大臣为保仕途荣华,便积极奉承宦官,宦官乘机敛财,上下沆瀸一气令政治更加败坏。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我是小一王二,先说观点:宦官的权力来源于皇权,唐朝中后期宦官能掌握军权则和制度有关。

唐朝宦官掌权的源头自安史之乱起,我们且来看发展经过: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直逼京都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

此时辅佐太子的宦官名叫李辅国,李辅国以国家大义劝说太子留下抗敌,太子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李辅国又劝太子迅速称帝,以安民心。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肃宗为人性格懦弱,此刻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李辅国大权在握,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肃宗,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

再之后李辅国支持太子李豫登基,是为唐代宗。代宗上台后,因念其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

宦官掌握军权也同安史之乱有关。

天宝年间为防御吐蕃,设立西北边防军,是为神策军。随后安禄山起兵反唐,朝廷抽调边军,驰援赴难,神策军也是其中之一。后来神策军将卫伯玉败逃陕州,这里是抵挡史思明叛军的第一线,此时深受肃宗信任的宦官鱼朝恩也在陕州督军,神策军第一次与宦官有了交集。

上元二年二月(760年),叛将史朝义率军夜袭陕州,卫伯玉主动出击大获全胜,肃宗大喜,褒奖神策军,命其镇守陕州,卫伯玉受命入朝,鱼朝恩乘虚掌控神策军,在鱼朝恩的运作下,陕州节度使所属军队,统统纳入神策军,军队规模得以扩大。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犯边,直驱长安。代宗出逃陕州,鱼朝恩率神策军充当禁军,保护代宗的人身安全,随后代宗在神策军的护卫下,回到长安。两年后,吐蕃再次侵扰关中,神策军驻军苑中,从此确立了中央禁军的地位。

建中四年(783年),原凤翔节度使发动叛乱,长安失陷,唐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紧追不舍,围攻一月有余,关键时刻,神策军及时救驾,随后神策军收复长安。

经过这一变故,改变了德宗的观念。在出逃过程中,文武大臣或逃或降,只有宦官忠心伺奉左右,大笔军费豢养的军队,随时可能反咬一口。德宗认为宦官是最值得信赖的对象,神策军是最能打的军队,德宗便“帝既以禁卫假宦官,又以此宠之”,至此,宦官掌控禁军成为一项制度。

为什么唐朝宦官可以掌权,最终造成了可以废立皇帝的局面?

那是毫无疑问的说这是皇帝给的,不要觉得这是矛盾的,没有最初皇帝的放权,这宦官如何能成长?就让本文来回答为什么这唐朝皇帝愿意放权致使宦官掌权掌兵?

起初唐代宦官们的权力并不是很大,为了防止宦官掌权,唐初时期还限定了宦官们的官品。安史之乱后,虽然说安禄山,史思明失败了,但是此时唐朝地方势力却是羽翼渐满,朝廷的对于地方的管控全是越来越弱了。

为了使中央集权,打压地方势力,皇帝的派自己的亲信去掌兵职权。宦官可以说是呆在皇帝身边最久的人,有的甚至是从皇帝小时候,就开始跟随。所以说在这个最需要人的时候,皇帝恐怕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自己身边的太监了。唐朝皇帝就开始重视并任用身边的太监们。

为了削弱藩镇,中央集权而重用宦官,虽说开始是有效果的,但也就那么一下。此时唐朝的地方势力已经是羽翼丰满,地方上的军事权,财政权,还有行政权都掌握在各自的节度使手中,而唐朝皇帝手中就只有禁军了。

而禁军又属神策军,这是一支由边防军队转变为禁军的军队,战斗力是强悍的,唐朝皇帝便派遣宦官监军。唐德宗时期,爆发了一场泾原兵变,德宗带着妃子,太子,宗亲逃往奉天。一路上文臣只顾自己,只有宦官紧随德宗,最终也只有神策军及时救驾并最终击退叛军,收复长安,迎回德宗。

之后,德宗便不再信任文武大臣,将神策军交由身边的宦官,唐朝的宦官们便掌控军权,后来神策军就成为了宦官们的直属军队了。

至此,唐朝末路开始了,最终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几品

神断狄仁杰最高封管三品内史,相当于宰相职务。

因为唐代官职是九品中正制,一二品的都是太傅等虚职,真正有实权的就是三品宰相了,剧中狄仁杰被陷害逃亡后,真相终出,武则天内疚万分,随即封狄仁杰掌管西北道军政大权,相当于半个唐朝领地,此时狄仁杰权力处于巅峰状态了

武则天手下的女官

武则天身边的女官叫做上官婉儿。她是武则天非常信任的人。

她爷爷是李治在位时非常有名望的大臣上官仪。所以婉儿很有一些文化,能书会画。武则天一直把她放在自己身边。后来女皇死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结成团伙,与李隆基展开了理解的斗法。

上官婉儿

武周时期著名的女官,文才极佳,相貌清秀,人品很一般。

武则天在时,巴结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以色媚之。

武则天被囚禁后,媚事韦后,重新得到宠信,让武三思重得权势。党附韦后,帮助武三思期间,做了不少民愤极大的事情。

所以,唐中宗任内的一次兵变中,造反的羽林军军士喊的口号就是杀上官婉儿。

后唐中宗被韦后害死后,上官婉儿变本加厉。在李隆基发动的兵变中,被乱兵杀死。

上官婉儿是武则天特别看重的女官之一,不仅才华出众长得也楚楚动人,武则天把上官婉儿留在自己的身边一是看中了她的治国才能,二是放在自己的眼里底下可以随时监视着她,防止她做出什么不利于自己的事情。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州)人,祖籍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

上官婉儿因聪慧善文而得到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群臣奏章多由其参与决断,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

武则天时期的官职划分

武则天时期唐朝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中央各部门长官:

宰相名称有所改变。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左右仆射(yè)。

隋唐开始设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

②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

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

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

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武官:

唐朝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禁军共十个: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威军(势力最强,中设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为禁军统帅),各置大将军、将军、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监官与谏官:

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也通称言官。唐代御史台分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唐代的秘书省曾改称兰台、麟台。北齐始设史馆,唐太宗以史馆为宰相兼领职所,称为监修国史。唐又在门下省设起居郎,掌修起居注之事。

唐初置弘文馆,掌四部书及其他图籍。开元年间,又设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掌刊辑经籍、撰集文章,缮写御本等。弘文馆、集贤殿书院的学士也受命参与机密,草拟诏旨。中唐以后,皇帝对学士的礼遇,常超过宰相。

地方长官:

唐初置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按察使、采访使)。唐代的军区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节度使初设于边镇,后遍设于内地。节度使一身兼军事、行政、督察三种职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试官、加官与赠官:

唐代加官、加职、加衔等制度运用得更加普遍。唐代无固定的加官称号,凡在正式官职之前加“检校”二字的,一般都是加官。唐见习、试用之职称里行使(或称里行)。以官阶低的人任较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

中央官制: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

门下省(侍从、谏议)、

尚书省(行政)、;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御史台(监察);

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散官:(荣誉职务)。

地方官制 :虚设(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729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女孩子脚踝戴金链子什么意思 古代称女子的脚为金什么下一篇:晋城城郊乡人物在历史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