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曾国藩说的读书三有是指什么 读书不在多而在精曾国藩

导语:曾国藩认为,读书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有志、有恒、有明”,即有坚定的志向、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清晰的认知。他认为,读书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高低,只有通过精读,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目录导航:

  1. 曾国藩说的读书三有是指什么
  2. 曾国藩认为读书重要的三要素
  3. 曾国藩子若强于我原话
  4. 曾国藩读书要三有哪三有
  5.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三要即要
  6. 读书贵在持之以恒的下一句
  7. 曾国藩谈读书注释赏析
  8. 曾国藩人生的两大目标
  9. 曾国藩的读书三要原文
曾国藩说的读书三有是指什么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而人生也是一本书,在人生中,要有有志,有识,有恒。而曾国藩的这三有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曾国藩认为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认为读书重要的三要素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子若强于我原话

这段话是林则徐所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曾国藩一生立德、立言、立功都达到了不朽的境界,被誉为传统中国最后一位完人。他的孩子也非常听话,凭着自己的努力都学有所成,学有所长,成为教育家、科学家。

正如他所说;子若强于我,要钱做什么;子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不得不说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非常成功。

这句话是林则徐的家训,完整来说是: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般,我把钱留给他做什么?如果子孙贤良能干的话,有太多的钱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如果子孙不如我,我把钱留给他做什么?如果子孙愚蠢无能的话,留有太多的钱给他反而更增使他犯错。

扩展资料:

从为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牢记父亲“不妄取一文”的家教,并奉行终生,他还写下了这一幅有名的对联告诫后代:“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而这一副对联,后来也就成为了林家的家训,不仅林则徐的儿孙铭记不忘,而且林家的儿女亲家子弟也视作传家宝,摹仿誊写悬挂于中堂之上。

他的玄孙林崇镛在《林则徐传》中这样评价他,“任事而不牟利,尽瘁而不热中。”这既是对林则徐为官品行的概括,也体现了其家风的良好传承。

应为林则徐写的一副对联,用来教导自己的子孙后代: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意思是,子孙如果像我一样,我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太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就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

我国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就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对于这方面他有一套方法,他的后世子孙也都是人中龙凤。

他在给儿子曾纪鸿的家书中谈到:“但凡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正如他所说;子若强于我,要钱做什么;子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读书不但可以让人明理,还能升官发财,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我们都要读书,但是曾国藩虽然重视教育,却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去做大官发大财,只要他们能在社会上立足就行。

曾国藩读书要三有哪三有

曾国藩读书三有:

一、读书三“有”

有志:立远大志向,不甘下流

有识:须知学问无尽,勿以一得自足

有恒:勤学不断则无不成之事

二、读书要“约”

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则以一井为隘,而必广掘数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无见泉之一日。要“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读书犹如游观,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持神理所在,其他次要自能融会贯通。

每日读背诵之书十页,看涉猎之书六十页。

三、读书要“专”

读书不“二”,“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书一部未完,决不换他部,此为不易之道。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一人之书,则目见、耳闻、天地之间无别书也。

四、读书要“耐”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适,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五、读书四“到”

眼到、心到、手到、口到。

手到、口到犹为重要,读书时圈点评注,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可帮助记忆;读文以声调为本。刘大《论文偶记》曰: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

六、读书须“看、温、习、思”

以上四点必须并行。看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习字宜有恒,不善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看、温偏重于知识方面,而习、思则偏重于技术方面,前者重博,后者重专。精读之书不妨“约”,浏览之书无惧多。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三要即要

1、要有志,就是读书、做事要有进取心,不流于形式,要完成自我成长。

2、要有识,就是读书、做事不可人云亦云,要学会思考,要善于识别事物。

3、要有恒,就是读书、做事要有恒心毅力,不求十全十美,但要实事求是。

读书贵在持之以恒的下一句

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引申义为:书是万事万物之根本。

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读书的体会和总结,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意思大概是只要一天没有看到书,便没有心情去做其他事了。

天道酬勤,贵在坚持。上天会按照每个人的付出给以勤奋的人们相应的酬劳。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那么付出的努力就算现在没有看到直接的收益,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而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下去?

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坚持,典型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贵在坚持。

难在独慎,独处时,没有了外界的监督或者约束感,这个时候你做什么都是无人知晓的,几乎可以为所欲为,所以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举止。

梨树无主,我心有主的许衡。就是典型的很好的控制住了自己的意思。另外,不欺暗室的蘧伯玉也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家训喻纪泽》的原文内容是:“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因此,“持之以恒”的下一句是“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

曾国藩谈读书注释赏析

1z34文言文赏析:古人谈读书

【原文】

古人谈读书(曾国藩)

盖1士人2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3。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4;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5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

1盖:在句首,发语词。

2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3恒:恒心。

4下流:下等,劣等。

5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赏析】

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曾国藩人生的两大目标

曾国藩在书信中说,“吾人只有敬德、修业两事靠得住。”为什么只有德业靠得住?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作主。”

这里的德,就是我们的道德修养、道德境界;业,就是我们的技能、能力,而非现在意义上的事业。人生在世安身立命之本不过这两项,洞明世事,经世济民也全凭这两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文正公为楷模,进德修业!

人世间荣华富贵、名利权情,都可能命运弄人,如果说人世间有公平,一定不靠别人,不靠运气,依靠敬德修业。

曾国藩一生紧紧守住“敬德修业”四个字去审时度势,求取人生进步,这四个字体现了曾国藩一生的成就。

读书与进德修业

曾国藩在道光年间给弟弟们的书信中提到,“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自卫其身。”

这番话讲读书的目的分为两个,一是大目标:“进德”,以求达到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以不让自己感到惭愧;二是小目标:“修业”,修好专业,他们那时候的专业是诗词歌赋文章,就今天而言,涵括文理等各种专业,学好了这些,就可以谋生,为的是生存。前者是为了发展,后者是为了谋生,两者不误。

能名垂青史的贤能名士、英雄豪杰,很多都是通过读书这条路走出来的。

唐朝的狄仁杰、白居易、李绅、韩愈、柳宗元,宋朝的寇准、包拯、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明朝的于谦、海瑞、王阳明、张居正、袁崇焕,清朝的郑燮、龚自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无一不是走读书博取功名的途径

然而,如果他们的读书生涯如果真的停留在应试的地步,那么就不会在史上留下精彩一笔;他们的成就和他们走向社会之后继续坚持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若想更好的进德、修业须多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进德修业在有恒

古人认为,进德修业靠的是不断积累善行,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曾国藩认为学问之道无穷,道无穷则恒为主,“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他的意思是说:凡事只要你持之以恒,时间会给你最应有的回报,你想要的时间都会给你。

在曾国藩的家书里,恒、耐、熬三个字总是经常出现,表达的就是一个意思。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成功的人懂得熬,所以成功;失败的人只会逃避困难,必然失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是失败在成功的起点,而是失败在成功的路上。失败者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被荆棘绊倒之后,没有继续坚持下去。修养自己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的坚持。可以说,正是不断地坚持、不断地熬,曾国藩才从一个普通人逆袭成了一代完人,一介君子。

人生的修行,可以概括为“进德修业”

曾国藩给我们指明了进德修业的方法:不断精进,一步步走,不要急躁,要慢慢熬!

进德修业最好的途径:多读书,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曾国藩曾说:凡人多望子孙为 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君子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找到快乐和内心宁静的人,这些快乐与财富、地位、权力无关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书重在明理,只有明理,只有你找到心灵的归宿,才能快乐。一个人一生快乐不快乐,不在于做多大的官,赚多少钱。

所以即使面对父亲、兄弟规劝,让长子曾纪泽尽早学习八股,参加科举考试,曾国藩这个大孝子却是一而再的拒绝。

中国文人的追求要么成为“圣人”,要么成为“君子”。就如孔子说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如今很多家长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你面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时,就拼命的给孩子报班学习。孩子睡眠不足,填鸭式的学习,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才会进入大学后,过多的放纵,不学习。要想做个不功利,不世俗的家长,其实很难。

曾国藩立下了平生两大目标——

1.“效法前贤澄清天下”

2.“不为圣贤,便是禽兽”

两个目标一个治世,一个修身,都是古代知识分子最高追求。

目标不是口号,不是喊喊就能实现。为了实现目标,曾国藩给自己制定了11项功课,每天坚持。

1.主敬专一:保持敬畏的心,做事专一,不胡思乱想。

2.静坐:每天静坐一个小时,洞察自己的内心。

3.早起:每天黎明即起,醒后绝不恋床。

4.读书:不管再忙,每天读经十页、读史十页。

5.写日记:每天反思自己的错误,记录和朋友的茶余偶谈,终身不间断。

6.作诗文:每月作诗文数首,以检验自己是否有进步。

7.练字:每天早饭后练字。

8.谨言:不乱说话,不随意评价别人。

9.养气:养正气,气藏丹田。

10.保身:饮、食、劳、欲有节制,不放纵。

11.夜不出门:天太晚了,不出门。

曾国藩的读书三要原文

曾国藩的读书三要论原文为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730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核反应最先是谁发现的 古老的核反应堆下一篇:古代尺寸单位 两米在古代是几丈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