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康熙29年大事件 康熙历史有趣事件有哪些

导语:康熙二十九年是清朝皇帝康熙的重要一年,发生了许多历史有趣的事件,如颁布了《康熙字典》、修建了颐和园、八旗子弟进京学习等。这些事件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导航:

  1. 康熙29年大事件
  2. 在《康熙皇帝》中康熙做过的历史事件
  3. 康熙年间海水倒灌了吗
  4. 九子夺嫡的真实事件完整
  5. 康熙死前发生几件反常的事件
  6. 康熙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处理方法
  7. 康熙11年发生过什么大事
康熙29年大事件

七月

康熙帝初征噶尔丹。先是噶尔丹以追击土谢图汗和哲卜尊丹巴为名,率骑过克鲁伦河,入呼伦贝尔草原沿大兴安岭西麓南驰,抵乌尔会河。尚书阿喇尼领军狙截,兵败。噶尔丹入乌珠穆秦地。初二日,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子允禔副之,出古北口;

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三次征伐漠西蒙古(卫拉特)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历史事件,是平定准噶尔噶尔丹的叛乱之战。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

噶尔丹是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尔丹为割据西北、统治蒙古诸部,在俄国政府的怂恿支持下,兴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又借口追击土谢图汗部余众,进军内蒙古乌朱穆沁地区,与清王朝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康熙帝为确保边疆安定,三次亲征漠北。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大破噶尔丹以万余骆驼组成的防御营地(驼城),噶尔丹败归科布多,伺机而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昭莫多之战,清军歼敌数千,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噶尔丹兵败流窜,众叛亲离,绝望而死。

此战清朝不仅成功阻止了准噶尔的东进,又将喀尔喀蒙古并入版图,为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奠定基础。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农历庚午(午马)年。

七月噶尔丹入犯乌珠穆沁发动叛乱,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子胤禔为副将出古北口;恭亲王常宁为安远大将军,出喜峰口征讨。康熙帝亲征,驻博洛和屯,因疾回銮。

八月清军与噶尔丹激战乌兰布通,获胜。噶尔丹遣喇嘛济隆来请和,福全未即进师。康熙帝切责之。

在《康熙皇帝》中康熙做过的历史事件

在康熙王朝里,年幼的康熙帝带着几个“布库”降住鳌拜,这个事件的结束,标志着康熙皇帝正式的接受了皇权,保证了自己的皇位。这些小布库后来的命运又如何呢。

在电视剧里,这些布库初为六人:魏东亭、武丹、孙殿臣、赵逢春、狼覃、穆子煦。

其中魏东亭有人说原型为曹寅,穆子熙原型李熙,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妹夫和大舅哥的关系,曹寅就是曹雪芹的爷爷。所以这俩人一生可以说是一身捆绑荣辱同当。

曹寅是康熙奶娘的儿子,在任苏州织造达三十年之久。其管理的苏州织造负责为皇宫中皇帝以及百官制作服装,所拥有的“缂丝”技术,是丝绸织造工艺中的上等之作。

康熙四十五年(1706)加授李煦大理寺卿衔、加授曹寅通政司通政使衔。但筹备康熙南巡花费大量库银,致使苏州、江宁两地亏空很大,其中仅李煦亏空达五十余万两银。权利的膨胀给两家带来了荣誉和财富,但同时埋下了败落的隐患。后江南亏空暴露,康熙深知其中情由,一面私下谕令李、曹设法补空,一面在众臣面前为他们设法开脱,并任李煦兼管巡盐务,以利于补完亏空。

康熙五十一年(1712),曹寅病逝,李煦奏请康熙恩准由曹寅子曹颙袭任江宁织造监管盐务,两年后,曹颙病逝,李煦为保住妹妹(曹寅妻)以后的生活问题,又携曹进京面见皇上,康熙恩准曹继任,李煦继续与袭任江宁织造的外甥共事,时正值李、曹两家鼎盛时期,两府财富积累已相当丰厚,并且借康熙帝荫,两家在朝廷中地位显赫。

康熙五十六年(1717),李煦亏空补完,康熙算是去了一块心病,他加升李煦户部右侍郎衔。因李、曹两家与康熙第八子胤祀有姻亲关系,两家与八王府来往一直很密切,又因康熙年势已高,两家便把未来的筹码押在了胤祀身上,以求在胤祀如愿登后,能继续得到皇室的关照。谁知后来,雍正即位,两家遭难。

孙殿臣,赵逢春这两个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后来是康熙帝的贴身侍卫,参与了善扑营的组建。善扑营有点类似现代的特种部队。在编制上既不隶属由中央所指挥的满、蒙、汉八旗,也不属于地方州郡的绿营兵勇。它是一支独立的、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宫廷内卫部队(就像是美国的海军陆战队,无需国会批准,总统便可直接动用)。

狼覃做了康熙近卫军的首领,在后来九子夺嫡的维稳工作上,功不可没。

武丹也就是犟驴子,据说早年间是个大盗,三番造反邪教进入紫禁城的时候,在皇宫里保卫怀孕的皇后,反贼杀入大内的时候,康熙赐名武丹,允许其在皇宫内杀掉暴徒。

后任大将,拱卫京师。后来武丹被外放为广东总督,康熙晚年九王夺嫡闹得不可开交,康熙把武丹调回北京封为直隶总督,意在震慑,靠他昔日杀人魔王的威名震慑那些心怀不轨的人。

另一方面也说明康熙对武丹的充分信任,康熙驾崩的当晚,武丹坐在门洞里死去。

可以说这几位早年间帮助康熙,除掉鳌拜的小库步在日后康熙王朝的稳定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康熙年间海水倒灌了吗

是的。

中国在1840年以前一共发生过154次海啸,如果统计到1911年,也就是清朝,就有213次。不过考虑到早期的文献有可能漏记,或者丢失,古代实际的海啸发生次数应该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中国古代遭受最严重的一次海啸,是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那一次,10万人罹难。

没有。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洪水波及河南、山东、直隶共3省10府40余州县,受灾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由于没有堤防约束,此后洪水泛滥横流达20多年,泛流宽度达200多里,其中仅仅被洪水冲塌或淹浸的县城就有六七个,濮州、范县、齐东等县更是不得不迁城以避水患。

康熙四年(1665) 七月,台风拔树,海水倒灌,漂溺人畜、庐舍难以计数。

靳辅借鉴了明代潘秀间“以堤束水,借水攻沙”的方法,又用开中河、修堤坡等方法作辅助,水患很快就得到了控制

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其在位时期大清帝国简成为世界上最强壮、最富庶的国家。

康熙治水:康熙有丰厚的水利常识。他六巡江南观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详细指示。在其临政61年,从未有过海水倒灌的水患发生。

九子夺嫡的真实事件完整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这场夺嫡皇位的争夺,最后以皇四子胤禛取胜告终。

1708年和1711年,康熙皇帝两次废黜了太子胤礽,这引起了其他皇子对嫡子之位的觊觎。在嫡子之位争夺战中,最有实力的是原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共四股势力。皇四子胤禛才智过人,深有政治智慧,在夺嫡之争中韬光养晦,各方周旋,最终赢得了康熙的支持。

1722年康熙病逝,根据其遗诏,皇四子胤禛在这次夺嫡中胜出,继承皇位,胤禛即位后,改元为雍正,是为雍正帝。

所谓“九王夺嫡”是指康熙的九个儿子争夺皇位的事情。这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二阿哥(原太子)、三阿哥、四阿哥(即后来继位的雍正皇帝)、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

其实,真正要争夺皇位的只有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八和老十四:老九、老十是老八同党,是助老八争位的,他们自己并无野心;老十三是助老四的,他自己也无意争位。

后来,老大因野心太过暴露,遭康熙帝终生圈禁;原太子老二被康熙帝两次废黜,其中第二次废黜后将其终生圈禁并昭告天下,说再不会立他了,也不许任何人再举荐他为太子;老三胤誐看到老大老二的前车之鉴,不敢再搅这塘浑水,主动早早退出了竞争行列。这样,实际的竞争者只剩下老四、老八和老十四。最后,老四胤禛胜出,即雍正皇帝是也。

皇十三子胤祥被康熙圈禁了十年。这十年正是康熙几个儿子争夺储君之位最为激烈的十年。康熙非常爱他的这个十三子,之所以将他圈禁是康熙不想他卷入诸位皇子的争斗中,这样以后无论哪个儿子即位都不会排斥皇十三子胤祥了,这样他就可以善终了。康熙可谓是用心良苦啊,胤祥为人耿直,善恶分明,这样如果处在当时那样复杂的环境下势必会得罪人,所以康熙用这种办法来保护他

康熙死前发生几件反常的事件

康熙皇帝在死亡前发生了三件反常的事件,分别为:第一,在太医院的记载中康熙当时只是罹患类似感冒的小病,但却在一夜之间突然驾崩;第二,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在其传记中记录着当时的情况是有突发却秘而不宣的大事;第三,康熙在生前所写之遗诏并未在第一时间公布,且公布之人竟是隆科多这个外臣。

分别是:

1、康熙喝完儿子参汤后突然死亡。

2、意大利人马国贤认为有大变。马国贤是一位传教士,据马国贤后来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这里的突然变化很有可能指的就是康熙皇帝并非正常死亡。

3、康熙死后由隆科多宣布遗诏。

1、康熙喝完儿子参汤后突然死亡。

2、意大利人马国贤认为有大变。马国贤是一位传教士,据马国贤后来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这里的突然变化很有可能指的就是康熙皇帝并非正常死亡。

3、康熙死后由隆科多宣布遗诏。

康熙喝完儿子参汤后突然死亡。

2、意大利人马国贤认为有大变。马国贤是一位传教士,据马国贤后来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这里的突然变化很有可能指的就是康熙皇帝并非正常死亡。

3、康熙死后由隆科多宣布遗诏。

1、康熙喝完儿子参汤后突然死亡。

2、意大利人马国贤认为有大变。马国贤是一位传教士,据马国贤后来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这里的突然变化很有可能指的就是康熙皇帝并非正常死亡。

3、康熙死后由隆科多宣布遗诏。

他临死前招见亲信大臣科隆多,口传密旨让科隆多帮助14子成为大清国皇帝,并且写下圣旨“传皇位十四子”,但是没有想到被雍正修改为“传皇位于四子”

1、康熙喝完儿子参汤后突然死亡。

2、意大利人马国贤认为有大变。马国贤是一位传教士,据马国贤后来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这里的突然变化很有可能指的就是康熙皇帝并非正常死亡。

3、康熙死后由隆科多宣布遗诏。

康熙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处理方法

智擒鳌拜,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但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当时,康熙帝经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扑击之戏,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他突然命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平定三藩,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未几即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从许多记载来看,清军在平三藩时曾造成屠杀平民事件,不仅仅在川滇,其他相关地区也遭受类似的厄运,比如江西百姓遭受屠戮的数量就不少,“剿洗,玉石难分,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白骨遍野,民无噍类”。

统一台湾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中风而死,明郑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好时机,向康熙帝推荐施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随后明郑纳土归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康熙11年发生过什么大事

康熙十一年(1672)实在是没有什么大事。主要事件:

比利时天主教士南怀仁正奉命编制历法,杨燝南却作《真历言》一书,讥讽钦天监历。于是,南怀仁于该年八月疏参杨燝南。康熙帝命大学士图海等三人,学士哈占等六人及九卿科道会同验证。他强调“历法乃国家要务,关系非轻”,“朕于内外,总无异视。”命他们勿执偏见,谁是谁非,在验证后定论。务必使历法永行无弊。结果,以杨燝南不谙飞灰候气法,无从验证入奏。杨燝南被送交刑部议罪

陆世仪逝世

陆世仪,字道威,号刚斋,学者称桴亭先生,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七月,是清初理学中程朱学派的有影响人物之一。对于明代末年的动乱,他非常不满,且鄙薄功名。清代初年,他隐居讲学,晚年曾主持毗陵东林书院,弟子遍布大江南北。康熙十一年(1672)正月,在家中逝世。门人弟子私谥其为尊道先生。康熙时名臣汤斌在其故居建安道书院,以示敬仰之情。著有《思辨录》、《复社纪略》等。陆世仪在其诗文中同情农民,并谴责谷贱伤农等状况。时人将他与另一著名学者、廉吏陆陇其并称“二陆”。

周亮工逝世

周亮工(1612-1672)亮工字元亮,号栎园,河南祥符(今开封)人。移家金陵(今南京)。官至户部右侍郎。精鉴赏,工诗文,善分隶。著有《赖古堂集》、《因树屋书影》等。

牛石慧逝世

牛石慧(1625-1672),江西南昌人。朱耷从弟,明宗室。善画,水墨花鸟近朱耷,笔墨粗旷简练,提名“牛石慧”三字草书似“生不拜君”字样。

道学家陆世仪逝世

陆世仪(1611-1672)。世仪字道威,号桴亭,太仓人。入清,隐居讲学。著有《思辨录》、《复社纪略》等。

尚可喜请归老辽东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以农为业,后其祖父迁居海州卫(辽宁海城),尚可喜即生于此地,时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八月。明崇祯七年(1634),尚可喜以明副将之职率部降后金(清),封智顺王。顺治元年(1644),随清军入关,征剿李自成农民军,击败南明永历诸将,顺治六年(1649),特封他为平南王,镇守广东,为清初四大藩王之一。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尚可喜年已七十,不能理事,将兵事权交与长子尚之信。但是,因尚之信专横骄恣,尚可喜反受其气,无奈,用幕僚金光计,疏请归老辽东,并请求赐还房产田地,携两佐领甲兵等二万四千余人。同月十二日,康熙帝称他情词恳切,能识大体,命议政王大臣、吏、兵诸部确议具奏。四月,吏部以藩王尚存,子无移袭例,不准尚之信承袭王爵。不久,议政王大臣等议:不准尚之信率官兵仍居广东。康熙帝准其议,命尚氏父子尽撤藩兵回籍,该藩下绿旗官兵全部交与广东提督统辖。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900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非洲范围 非洲各国有历史吗下一篇:现实生活中苏联半兽人真的存在吗 震惊世界!揭秘前苏联"人兽"试验内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