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明史对朱元璋评价 历史上朱元璋到底没杀谁

导语:《明史》评价朱元璋是一位英明果敢的君主,他治国有方,威信高压,但并非像传说中那样杀害大量官员和百姓,历史上其实他杀的人并不多。

目录导航:

  1. 明史对朱元璋评价
  2. 朱元璋有没有杀二虎求答案
  3. 朱元璋杀明教了吗
  4. 朱元璋后悔杀刘伯温吗
明史朱元璋评价

首先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军事才能和魄力都是一等一的,而且知道自己的弱点所在,广泛的听取意见和能够表现出求贤若渴的姿态。从农民起义军到皇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没人能够做到的事情。

但是,朱还是有着自己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是诛杀开国元勋,包括文臣集团李善长,胡惟庸(这个确实是胡本人问题,结党营私,但是很明显谋反和通虏通逶都是后期安置的罪名,以来牵连其他无大过错的功勋),汪广洋,武勋里徐达(关于是不是朱送烧鹅的这个问题其实不必争论,就算没有这个事,徐也必须死),蓝玉(蓝本身骄横,也怪不得别人,但是其也不可能谋逆朱,无非为了清洗),傅友德,冯胜等,最后只有早早交出兵权的汤和得以幸免,相比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显得比较冷血,尤其在看太祖本纪的时候,开国元勋一个个被处死,难免会心有戚戚焉。

其次是关于朱的宗族思想,朱在位期间以重典驭臣下,而且设廷杖和锦衣卫以惩治和督查官员,贪污60两以上就剥皮填草,但是对诸王和宗族就明显宽容,出台法律宗族犯罪要交由皇帝处置,甚至诸王有重大犯罪后面还能复国,另外明朝有一大部分财政都用来供给朱性宗族。

其次是关于很多人说的朱拯救农民于水火之中,这一点不可否认,元顺帝暴政和汉族地位低下都是不争的事实。朱确实一开始在打天下的过程之中,不断免除赋税,但是关于是真正出于同情农民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真不好说,我认为都有。首先因为战乱民众难以定居,包括人口凋敝等问题,通过免除赋税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口流动,增加劳动积极性,同时为自己积攒口碑,毕竟但是还有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遗留势力,也算是发动人民战争。其次是在天下平定之后,随着朱提议停止兵器制造和禁止增开铁矿,我并没有再见到朱免除赋税的政令,虽说国家需要财政来建设,但是各处的叛乱和频发的黄河决堤,肯定会对当地的百姓造成很大影响,也没见免除这些地方赋税,并且当朱成为皇帝之后,他就站在了农民阶级的对立面,我觉得什么爱民如子,对农民好说到底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也可能是我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总的来说,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都是被剥削的一方,不会有皇帝真正以农民阶级利益为先,肯定是要先保证自己的统治,无非是剥削多少的问题。

其次关于皇权过于集中问题,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程度,朱不设丞相,并称子孙后代不得违祖宗法,尽管后面朱棣设内阁,但是相权变成了皇权的依附,缺少了对皇权的制衡,按道理说经过宋元两朝到明代,中国的资本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在明朝200多年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可不可以理解为由于皇权加强,封建程度增加,士大夫阶级更加软弱,导致资本未在中国发展起来。

总而言之,我不否认朱的才智和能力,其可以称得上几千年中国历史上排的上号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但是由于他的出身和经历,也使得他身上出现了自卑和自负两种对立的性格。对于朱的功绩,说实话我觉得是不如秦始皇和唐太宗的,首先关于驱除鞑虏上,当时的情况,元朝的统治基本已经不可能维持,没有朱也会有陈有张有方,甚至出现一些在历史中从未出现的人。其次其并未对中国的社会带来太大的变革,而且开了很多恶劣的头,并且阻碍了国内资本的发展。

历史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朱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也可以说朱英雄造时势。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布衣皇帝”,他是农民出身,早年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天下百姓的疾苦。在建立大明王朝后,朱元璋体恤平民百姓,并且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他在位期间发起6次肃贪行动,除掉贪官污吏15万人。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估计百姓开垦皇帝,并且免除三年的租税。纵观历史,朱元璋是历代帝王中对百姓最好的一位。

史书中评价明太祖朱元璋:他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然而,朱元璋也是一个“杀功臣”的皇帝。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屠灭三族,连坐其党羽,诛戮了一万五千多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全部被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告密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处死,尔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

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都被朱元璋屠戮殆尽,以至于靖难之役时,朝廷中已经是无将可派。太平本是将军定,却不许将军见太平。不仅如此,朱元璋在位后还实行殉葬制度,还有严苛残酷的法律制度。史书中对太祖皇帝的评论非常高,但也有较大的争议。历史记载朱元璋是少见勤政的皇帝;而持负面评价者则多从其高压统治着眼,如杀戮功臣、文字狱及廷杖。

对朱元璋评价还是非常高的

《明史》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是这般评价:“帝天词条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

意思朱元璋雄才大略,是汉朝、唐朝、宋朝这些朝代皇帝所不及的,可谓是评价相当之高!

《明史》中所记载的对朱元璋评价:“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

朱元璋开始是百姓拥护的好皇帝,由于自己是贫苦出身为穷苦百姓办事,被称为布衣皇帝,但最后为了维系政权开始踉他打天下的功臣都以种种罪名死在了他的手下,前功后罪评论不一。

朱元璋有没有杀二虎求答案

没有杀二虎让他和玉儿走了,二虎是朱元璋贴身锦衣卫之首帮朱元璋排忧解难,那个官员贪污腐败那个有造反的现象都帮解决掉

二虎被朱元璋杀了。

1,吴风送二虎最后去的亭子,就是胡惟庸劝大虎自尽的所在。

2,朱元璋送给二虎的轿子和通关文书,其实就是朱元璋手中的长线,二虎这只风筝是飞不起来的。

3,二虎知道了太多太多的事,杀了他,与感情和忠诚无关。

朱元璋杀明教了吗

朱元璋灭明教是真实的事,其实历史上明教是真正存在的。明教的前身是摩尼教,于公元三世纪由波斯人摩尼创立。主张世界分为阴暗和光明两面,光明和黑暗的斗争,最终是一方消灭另一方。唐朝时期,明教传入中国。但是由于他的教义充满斗争性,很容易闹起义,皇上宣布它是邪教,于是他们又伪装成佛教,偷偷传教。

朱元璋后悔杀刘伯温吗

应该是不后悔杀刘伯温的。因为自古以来就是功高盖主的人都没有好的下场。所谓狡兔死,良狗烹。从朱元璋杀胡惟庸和蓝玉可以看成对威胁大明政权的从不心慈手软,都是杀的干干净净。

以刘伯温的智谋盖世,引起朱元璋的极大猜忌,不留后患,所以刘伯温必死无疑。

作为一个建立了全新政权的人来说,朱元璋的能力是不需要质疑的,但是与治国平天下的能力想比,他的心眼儿就要小得多,而且他不仅是个小心眼,还十分多疑。

作为一个上位者,他的下面有很多帮他打天下的干将, 战争时期他需要依靠这些下属,但是当天下平定之后,他就开始疑心这些属下会造反,于是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人才死在了他的猜忌之下,真的就是鸟尽弓藏。只是,杀了这么多人他的心里也不是丝毫没有感触的,有时候他也会后悔,其中一个让他后悔的人就是刘伯温,这个被后世称之为“神仙”男人。

刘伯温出山之后入了朱元璋的麾下,成为他手中一柄利剑,有了刘伯温的辅佐,朱元璋征战天下的进程快了不少,他也知道刘伯温对自己的重要性,将他视为自己的“张良”。天下平定之后,如果刘伯温能够就此隐退不问世事,说不定能够保住一命,可是他算尽天下却没有算清朱元璋的本性,最终为明朝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还是被自己的领导者毒杀。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朱元璋对位高权重的丞相李善长心怀不满,想要找个机会将他扳倒,正好李、刘二人不睦,他便想让刘伯温出面来对付丞相。可是刘伯温也不傻,现在处理了自己的对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轮到自己了,所以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私人关系就帮皇帝对付大臣,而是劝谏皇帝,说李丞相是开国元勋,地位、作用都是不一般的,贸贸然处置对朝廷不利,想以此保住李丞相。

他此举看似是帮了李丞相,但何尝不是帮助了自己呢?一旦打压功臣的局面开始,那必定是唇亡齿寒的下场,他也脱不了,所以他自然不会帮皇帝去对付重臣。而他对皇帝的疑心已经无可奈何,在第二年告老还乡了。

这个时候刘伯温已经意识到自己身处的危险境地了,处处小心行事,但是皇帝并不放心,在他告老还乡之后还把他的儿子留在京中当官,说是照顾功臣的后代,但其实是拿刘伯温的儿子当成了人质,以防他造反。

可惜的是刘伯温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厄运。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皇帝四处挑选丞相的人选,当时他属意胡惟庸,并且询问了刘伯温的意见,可是刘伯温并不赞同,于是胡惟庸就没能够当上丞相。后来胡惟庸知道这件事后就对刘伯温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

当时有个叫谈洋的地区,盐贩、盗贼都聚集在那里,是个黑色地带。刘伯温虽然已经退出了朝廷,但是依然心系百姓,所以他就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上了一个奏章,建议朝廷应该在这个地区设立巡检司,加强管理。

本来一片好意,但是禁不住有心之人的恶意诽谤啊!

胡惟庸知道刘伯温让儿子代替自己上奏之后,便指使刑部尚书向皇帝上奏,称谈洋依山傍海,风水极佳,有着君王之气,刘伯温关心这里是想在百年之后葬在这里,百姓们不答应,他才向皇帝建议设立巡检司的。

这一下子算是戳中了朱元璋的死穴,他当即剥夺了刘伯温的官禄。

刘伯温知道这位皇帝的小心眼,害怕招来更大的祸害,便亲自赶往南京向皇帝解释。可是偏见已经形成,小心眼儿的皇帝哪里还听他解释!

刘伯温一心的苦楚无处说,郁积在心,很快就生病了。这时候胡惟庸来探望他,还带了一些补药,可是谁能想到吃过那些药之后刘伯温感到胸口仿佛有石头堵住了一样,病得更厉害了。病中,刘伯温再次上书皇帝,希望可以证明自己的忠心,只是皇帝依旧不理会他。

三个月后,刘伯温病入膏肓,皇帝终于派人去见他了,知道刘伯温已经病的起不来床了便让他回乡养病,只是回乡不久,刘伯温就病逝了。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的日子并不好过,以前许多大事都需要刘伯温帮他拿主意,现在没了刘伯温,很多事情的处理起来麻烦重重,甚至更有史书评价说,要不是赐死了刘伯温,明朝至少能够多存活100年。当然,不管这种评论其真实性有多少,也无从考证,毕竟刘伯温已死,但是也从侧面充分的说明了其对大明王朝的影响。

据历史记载,刘伯温在临死前,其子刘琏、刘景向刘伯温呈上有石马、石狮、石将军把门、条块石铺成的三进三圈坟墓图,结果,被刘伯温撕得粉碎,并且对其子说道:“墓地的“墓”就应该上面长草下面落黄图,要是用石头来铺垫,草从哪里长出来?别小看古代人,其造字大有讲究深不可测,况且人不能靠造坟墓立牌坊流芳百世。你们可以想一想,张良、诸葛武侯墓又在哪里,谁能知道?”

按遗训,刘伯温之墓不砌条石块石。所以刘伯温的墓地后世称之为——诚意伯墓青草萋萋。

朱元璋很了解刘伯温的才干,所以一直忌惮他,本来自己的皇位就是抢来的,自然会担心再被别人抢走,谈洋一事只是给他处理功臣重臣提供了一个契机罢了。

不过,杀了刘伯温,他虽然感觉自己的皇权少了一份威胁,但是也并不是全无悔意。因为刘伯温还在朝中效力的时候,很多大事都是他帮朱元璋出主意的,现在昔人已逝,件件大事都需要朱元璋自己定夺,耗费了不少心力不说,有些事的处理上面还有欠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966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埃及历史上有记载过金字塔吗 埃及历史学笔记下一篇:南陈北张指的是哪两位教育学家 南陈北张是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