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唐太宗是实践孔孟治国思想的典范,这一说法正确吗 有关唐太宗的历史实践报告

导语:唐太宗作为一位杰出的国家领袖,实践中深刻体现了孔孟治国思想的精髓,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从他对官吏选拔、法律制度、军事战略等方面的改革,都可以看出他对孔孟思想的借鉴和运用。

目录导航:

  1. 唐太宗是实践孔孟治国思想的典范,这一说法正确吗
  2. 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
  3. 唐太宗崭新措施
唐太宗是实践孔孟治国思想的典范,这一说法正确吗

据《汉书》记载,秦始皇统治时,百姓(负担的)“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各种刑罚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刑戮相望于道”.“赭(zhě)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

唐太宗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簿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1)材料表明,秦始皇和唐太宗的统治政策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不同的统治政策;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8分)

(2)有人说,唐太宗是实践孔孟治国思想的典范.你认为这一说法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

(1)秦始皇:加强剥削,人民负担沉重,刑法严酷;唐太宗:注重减轻人民负担,减轻刑罚.(4分)

秦的暴政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唐太宗的统治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时期.(4分)

(2)正确.(1分)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都主张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唐太宗的统治政策与此基本一致.(3分)

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

唐太宗采取巩固政权的措施:

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军事上,先后击败了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一、贞观之治的出现绝非偶然,这和唐太宗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时分不开的,具体解释如下:

1、任用贤能:

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2、接受历史教训:

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3、善于纳谏: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4、推行科举制度: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重视法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第一,继承完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寡赋。继承南北朝和隋朝传承下来的均田制,鼓励垦荒,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尽可能的有耕地耕种。同时在均田制基础上实施租庸调制,并减轻徭役和赋税,保证农民负担减轻。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稳定,就是稳定政权稳定。

第二,继承和完善隋朝创造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科举制度,打击士族大地主势力,吸收中小地主阶层和寒门弟子参与政权,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第三,巩固边疆,打击北方少数民族威胁。

1.唐太宗即位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巩固政权。

2.政治措施有: 实行分权行政。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

广开言路,君臣论治;

选贤任能,知人善任,用人唯贤,搜罗人才,延揽了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太宗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珪,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

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整饬吏治。完善制度。轻刑订律。

3.经济上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爱惜民力。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奖励垦荒。薄赋尚俭。救灾恤贫。扶持商业。

唐太宗的一系列治国举措,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采取与民休息、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放宽刑罚、纳谏用人、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措施来巩固政权。

唐太宗君臣参加隋末农民战争,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识到君民舟水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其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

④合并州县,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⑤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还有了专业分科,如医学、算学、天文学等。

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

唐太宗还设立安西都护符作为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李世民即位之时,中央政权的基础还不十分稳固。

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稳定局势,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最高领导集团。他接受了尉迟敬德提出的“杀人太多,不利于天下安定”的建议,采取了宽大安抚和任用东宫属僚的政策,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随后。太宗又对中央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造了三省六部制,为唐宰相制度奠定了基础。为使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太宗特别强调在实践中坚持讨论、封驳、执行相结合的原则,推行“五花判事”制度。

与此同时,行政机构也得到精简,精简后的国家机器,效率得到了提高,既节省了财政开支,又减轻了人民负担。

通过对领导班子的改革,李世民不仅牢牢的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也为进一步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面对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和贞观初年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唐太宗经过深深的思考,决定以大治天下作为自己的施政方针。

治国方针确定以后,唐太系首先抓了国家的政治建设,把任贤和纳谏作为保证政治的两条主要措施。

唐太宗为更大程度地甄选人才,为自己所用,他设立了“弘文馆”,以管理学校,著书立说,培养选拔人才。太宗还亲自视察国子监和太学,增筑学舍,增加学员。

此外,唐太宗还沿用了隋炀帝所制订的科举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设立许多考试科目,进士科是其中最重要的科目。这些措施的施行,促进了封建文化的发展,使贞观时期成为唐代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大力选拔人才的同时,李世民还进行了法制的改革和建设,采取了慎刑宽法和严格加强法制的措施。为实现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创造了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

李世民将赏功罚过作为法制改革的标准,任命房玄龄、长孙无忌在参考《武德律》的基础上制定了封建社会最完备的法典《贞观律》。

后来长孙无忌又在李世民的支持下,组织了19名法学专家为《唐律》作注,完成了《唐律疏议》。

《贞观律》还是唐朝的宪法,它包括“律、令、格、式”,从国家制度到社会经济生活,以及民间的婚丧嫁娶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凡是违犯律、令、格、式的,一律按法律处理。

同时,李世民又亲自选拔了一批正直无私、断狱公平的人担任法官,并亲自检查法官对案件的处理情况,以保证律、令、格、式的贯彻执行,并将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案。同时,唐太宗还规定对死刑要三次上报中央,被批准后才可执行

唐太宗采取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来巩固政权。

一、政治上:

1、革新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监察机构;

2、注意法治,执法严明;

3、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二、经济上:

1、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2、戒奢从简,唐太宗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

三、文化上:

改进科举制,兴办学校,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第一,采用魏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鼓励臣下直言进谏,注意广开言路,虚纳谏言。

第二,把选拔优秀人才作为自己和宰相的首要职责,新设弘文馆,储备天下文才。

第三,制定了《贞观律》及其他令、格、式,立法空前完备。刑赏分明,不徇私情;量刑慎重,经过会审和多次复奏。

第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注意轻徭薄赋,不误农时,兴修水利,增加户口,发展生产。同时大力戒奢崇简,精简机构,以减轻人民负担,节约财政开支。

第五,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对突厥、高昌等进行武力斗争,维护了边疆的安宁,打开了民族交往的通道,创造了民族融合的条件。

唐太宗崭新措施

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实践去实现.首先,唐太宗认识到了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安百姓”.二是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三是加强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

1、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3、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7178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宋相王延龄诗篇选读下一篇:青海湟源刘家小院的历史背景及文化价值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