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朱元璋为什么称国号大明 历史朱元璋登基

导语:朱元璋登基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和国家的强大,他决定将国号改为大明。这个国号寓意着明亮、清晰和光明,也代表着他想要建立一个光明磊落、清明廉洁的国家。同时,他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

目录导航:

  1. 朱元璋为什么称国号大明
  2. 朱元璋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3. 朱元璋之后谁继位
  4. 朱元璋即位诏书全文
  5. 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采取哪些措施
  6. 朱元璋死后谁继承皇位
朱元璋为什么称国号大明

主要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大明这一国号的确出自于明教。

明教中有明王出世的传说,而且还有相关的经典书籍《大小明王出世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公开宣传,当时的中国,明王出世已经成了民间百姓熟知而且深信的预言。

更巧的是,明王出世的传说和佛教的弥勒降生说混淆了,不明所以的人们,认为弥勒佛和明王是二合一的苦难的人民的救世主。

因此在元朝末期,群雄并起,韩山童自称明王起事,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韩林儿称为小明王。朱元璋原来就是小明王的部下,他用计谋取而代之,称为明教的统领。

朱元璋原是明教教徒,建国号为“大明”也是顺理成章。

原因二:“大明”国号让各方面都比较满意。

据传朱元璋之所以建立国号为“大明”,是他的第一谋臣刘伯温提出的注意。刘伯温提出“大明”的国号,其实是为了安抚和招揽各方人马,令国家更加稳定。

当时朱元璋的部下分为红巾军和儒生两个系统,红巾军中大多数人来自淮西,受了彭莹玉的教化,其余人不是郭子兴的部下,就是小明王韩林儿的余党,总之红巾军中全部是明教教徒。

国号大明,首先就表示新政权是继承了小明王这个系统,所有明教人都是一家人,大家应该团结一致;另外也是告诉所有明教教徒,“明王”就在这里,其他人不要再痴心妄想,也不要耍任何花样了。

除了红巾军这部分,剩下的就是儒生了。

儒生本来是和明教没有任何渊源的,并且还和红巾军系统是处于敌对地位的,甚至儒生系统还用尽心机,劝诱朱元璋背叛明教,遗弃红巾军,杀掉小明王,建立另外一个新的朝代。

但对于“大明”这个国号,儒生这部分人也是很满意的。

“明”是光亮的意思,是火的意思,分开之后是日和月,古礼有祀“大明”朝“日”夕“月”的说法,因此很多年来,“大明”和日月都是朝廷的正祀,都是历代皇家所看重的,同时也是儒生喜欢讨论的。

而且,明朝起源于南方,与之前各朝代从北方起事平定天下刚好相反,如果按照阴阳五行来推论,南方为火,为阳,对应的神是祝融,颜色赤,北方为水,属阴,对应的神的玄冥,颜色黑。

元朝建都北平,统治者是更北方的蒙古人。那么以火治水,以明克暗,刚刚好意味着明朝能够消灭元朝。

同时,历史上的宫殿名称有大明宫,大明殿,古代神话中“朱明”这个词也刚刚好把国姓和国号联系在一起,实在是太巧合。

因此,儒生系统的这部分人也非常赞成使用“大明”这个国号。

这样朱元璋部下中的红巾军和儒生都认为“大明”这个国号是合适的。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朱元璋是明教凤阳分舵舵主,使用阴谋诡计逼走了张无忌,掌握了明教大权,建国之后就以"明"为国号。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清朝时称之为前明。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明朝继承的元朝而非宋朝,朱元璋即位后就下诏明示了元朝的合法正统地位,编写《元史》,元的国号取自《易经》“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文中有“大明”的文字,朱元璋取国号为大明,是继承元朝,事实上,明朝各方面的制度也都是继承的元朝。

朱元璋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明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汉族,民族英雄。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洪武三年(1370)六月的某天晚上,南京城东面的皇城中,只见守城的锦衣卫校尉打开中门,一群穿着麻衣草鞋的男女自门中走出。打头的一个人身材粗壮,五官长相虽说不上丑陋,但绝对怪异,一双眼睛厉于鹰隼,虽在三伏天,盯你一眼也会让你不寒而栗。

这个人便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今天的打扮,不像是一位皇帝却更像是一名乞丐。从传世的一幅画像看,朱元璋慈眉善目,但有君临天下的气概,一看就是“天生龙种”。但这幅画像的真实性大可怀疑。传说当初朱元璋召来天下一流的画师为其绘相。

画师们惟恐画得不像,都使出看家本领,画得惟妙惟肖。但朱元璋却仍以画得不像为由,一连杀了三个画师。第四个画师又被召到御前,前面三个同行的命运吓得他魂儿都掉了,他不知如何保住项上头颅,兀自愁眉不展。幸亏他的朋友献计,让他“绘御容时,稍事修饰,掩敛杀气而增慈善”。

他如法炮制,御像绘出后,朱元璋大为满意,认为这画像“形神兼备,足称朕意”。

伟人尽管雄才大略,但有时也犯小心眼的毛病。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完人,不应该有缺陷。朱元璋统驭千军横扫六合,建立起一个赫赫王朝,不管他长相如何,天下人都不敢藐视他。

但他偏还要往“美男子”堆儿里凑,并为此动怒而闹出三条人命,这就大可不必了。却说朱元璋领着这群男女走出皇城,向鸡鸣山的山川坛走去。那里是皇家祭祀天地神灵的地方。从皇城到山川坛,有十几里路。沿途警备森严,跸护的军士排成长阵。皆因这群男女个个都是朱明王朝的核心人物,男的是朱元璋和他的儿子们,女的是他的后妃和公主。

朱元璋共有四十六个后妃,二十六个儿子和十六个公主。在中国所有皇帝中,他几乎可以说是生育能力最为旺盛的一个。一百年后,他的家族就繁衍到八千多人。这些人都由王朝的财政养活。为满足他们妻妾成群、锦衣玉食的生活,其庞大的开支,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一的军费,当然这是后话了。

明朝(1368年-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元朝政治腐败,元顺帝统治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朝共传十九位皇帝。明朝的领土曾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以顺天府(今北京)为京师,应天府改为留都。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

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但景泰皇帝任用于谦击败瓦剌,保卫了国土。弘治时期是明朝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

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腐化,关外女真叛乱,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阉党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

至崇祯年间,多处爆发民变,后金军队也突破长城,五入关内。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但由明朝宗室在华南建立的若干个南明政权又延续了数十年,直到明永历末年(1680年代)。

明朝的经济文化在历史上属于较发达的阶段。

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但是在明宣宗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与东方平起平坐。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朝代的开创者,这绝对不是偶然的,通过史料分析,整理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社会的大环境为朱元璋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当时正值元末,政府腐败,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各地义军蜂拥而起,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二是朱元璋个人的经历和历练全面,他年幼时双亲就饿死,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入黄觉寺当和尚,后又云游江浙、安徽、湖广、江西等地,了解了地形地貌,也了解了民风民俗;

三是他为人赏罚分明,有主见,善谋断,有担当,治军严格,在义军初期就脱颖而出;

四是他从谏如流,积极的采纳儒士建议,文武双修;

五是有铁杆的军事嫡系,汤和等名将都是他的发小,都尊他为老大;

六是政治成熟,先期利用小明王声望积蓄力量,后期力量强大时才除掉小明王自立门户;

七是善用眼线时时刻刻掌握部署和敌人的动态,积极运用特务机构铲除异类分子。

总之,朱元璋的成功主要由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有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主观上有个人的不懈努力,同时还有一些运气的成分。

总是听到身边很多人抱怨命运不公,老天没把自己生成富二代,但是当你看到朱元璋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大概所有抱怨都可以归纳为——矫情。

因为朱元璋的出身实在是太悲苦了,细细品味,都能让人落泪。

朱元璋出生的时候,正是中国民族矛盾最尖锐的时候,元朝统治者搞民族压迫政策,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当年被分为淘金户,按照大元法律的规定,每月都必须上缴定量的黄金,这可真是太为难人了,朱初一无奈,倾家荡产买黄金缴纳,实在没办法,举家逃往到淮河边上,所以朱元璋这一家人就定居在了这里。

那个时候,朱元璋还叫朱重八,他的父亲叫朱五四,赋役沉重,灾荒不断,活着似乎都成了奢侈,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旱灾之后又是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别说买棺材,就是一块可以安葬的地都没有,兄弟二人乞求地主能给块地安葬父母,但是没有人答应,天下很大,但竟没有一块可以安放父母遗骨的地方,好在后来有一个叫刘继祖的人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多年以后,已经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回想起这段心酸往事,依然涕泪沾裳。埋葬完父母,擦干眼泪,朱元璋和哥哥只能分开。兄云此去,各度凶荒。兄为我哭,为我兄伤。为了活下去,同胞手足洒泪分别。

为了活命,朱元璋选择去当和尚,然而在寺庙里吃尽了苦头之后,寺庙也没有粮食了,于是朱元璋被派出去化缘,化缘的区域在淮西河南一带,要知道这里也是饥荒的重灾区,讨饭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这段经历让朱元璋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见识,也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在再次回到寺庙之后,朱元璋收到了儿时小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去加入起义军,朱元璋犹豫了,毕竟虽然挨饿,但还是能勉强活下去,造反是要杀头的啊,但是事情已经容不得再考虑了,因为师兄告诉他有人看了他这封密信,准备去告发他。朱元璋没办法,但是他还是在犹豫,于是有人劝他算一卦,他去了,卦书上写着留下就是个死,去造反还可能活。朱元璋下定了决心,去找汤和,投身起义军。

在之后的日子里,朱元璋在郭子兴的红巾军里面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并最终赶走了元朝统治者,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朝代——大明。

朱元璋本人到底长得是什么样子,至今依旧是个未解之谜。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时称濠州钟离),他出生的时候正处于元朝中后期,那时政治黑暗,朝政极度腐败,加上元政权一直轻视汉族人民,不注意民族团结,导致社会非常混乱,民不聊生。

朱元璋家境贫穷,父母兄长在他16岁时因遇到灾年,并且没有得到官府的及时救济,活活被饿死。从这个时候开始,朱元璋就与元朝政权埋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注定了他将会在具备能力的时候,以推翻元朝政府的方式为家人报仇。

公元1352年,26岁的朱元璋在做了八年的和尚后,终因元朝政权的黑暗逼迫,加入到由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开始长达为期16年推翻元朝政权的革命工作。

在朱元璋参加起义军的同期,全国各地烟火四起,到处都有农民起义队伍与元朝政权相抗衡。朱元璋凭着自己过人的能力,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占据了自己的地盘。

他还采取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避开了元朝政权的镇压,在今江苏南京一带积蓄力量,闻天下形势而后动。

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与占据今湖南、湖北和江西的起义军汉王陈友谅开展了大决战。最终朱元璋以少胜多,杀陈友谅后成为最强大的起义军。

公元1367年,朱元璋再灭占据江浙等地的起义军吴王张士诚,从此元末各路起义军已基本被朱元璋吞并,他开始向推翻元朝政权做最终的出击。

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军北伐,开始攻打山东和河南,直指元大都。

公元1368年正月四日,朱元璋在今南京宣布继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建立了大明王朝。

通过16年的战斗,朱元璋几经生死,与当世诸多豪杰以命竞争,最终凭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不凡的人格魅力和独到的政治眼光,终于走到了封建主义权力的巅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启了朱明王朝。

朱元璋之后谁继位

朱允炆

在历史上被称作建文皇帝,在继位之后与他的四叔,也就是朱棣。爆发了一场战争,然后他被打败了,后来不知所踪。

朱允炆。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06月30日-1402年0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由于削藩,引起叔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南京应天府被朱棣占领后,朱允炆放火焚宫后下落不明。

朱元璋之后朱允炆继位。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指定百年之后由朱允炆继位。

朱元璋即位诏书全文

大明建国天子朱元璋即位圣旨示下: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戈壁,入中国为全国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外土疆,俊杰纷争。朕本淮右百姓,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逐鹿之秋,致英贤于附近。凡两淮、两浙、江东、江西、湖湘、汉沔、闽广、山东及西南诸部,戎狄遍地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已皆戡定,民安田里。今文武大臣,有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天子,以主黔黎。勉循舆情。于呉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六合于钟山之阳,即天子位于南郊。定有全国之号曰大明。以呉二年为洪武元年,是日恭诣太庙,追尊四代考妣为天子皇后。立太社太稷于京师,公告全国咸使闻知。

《洪武开国诏》的原文如下:

朕,姓朱,名元璋。自承大统,中兴海内,崇政重文,光耀神武。昔者殷汤受命,周文王继统,传之于王孙,革命易俗。及至秦灭六国,汉一统华夏,自是三百年间,欣欣向荣,诚邦治之日,而后汉魏相继,又因战兵流血,累累百年,破碎图籍,远离制度。及玄宗贞观,开宝寺之变,东宫失位,隋唐以来,烽燧不息,百姓流离。今既承奉天启,钦定文德,委于臣下,共筹力役。劝农桑之事,疏商贾之话。纳贤良之士,讲淑化之教。开厦门之路,通四方之远。废剪发之令,省刻削之规。督饷粮以济贫民之困,调扶危以安边竞之防。崇尚节俭以修德政之本,裁冗官以解财政之困。凡此六年来诸多立政之效,彰于海内,载于史册。今当开国大典,以旧章之式,制礼亲征,翦定干戈。上策天文,下追人事。可进可退,以咨诸臣。皇太后承巡万岁山,上帝既许朕之天命,谨当申明洪武以来历代四百有余年,宗庙流革,血食加餐,天下多难,今已太平之象,当务本末。纲常之维,不可绝迁。昔者周成王之训曰:“大命不可专,百姓不可轻。”昔秦灭六国,乃因刻削百家之说,酷烈刑法,今当改张弛之令,开诸侯之门,结藩镇之盟,以时让之政,保卫之强。臣下所言,惟圣躬之察。天下之和,安在人心。求于诸君,共同谋之。朕承顺天命,奉大赦于四方,以洪武之泽,遗后嗣无穷。特录上皇帝图书,著历代之绩,天下各府,均传诏书。既令武臣亲征,武将在前,切宜严吩,勿得踰越。相互协同,以成大业。布告天下,使人承闻。无令有司,阻碍轻滞。天下守令、知州、知府、知县,皆有当赴仪卫,恭承施行之事。不得稍疏怠。若有背命者,追斩不赦。百官承旨,各尽本分。祭礼、仪卫,咸当充备。至于监守、铺排,齐备军需,各当勤事。庶发皇家之威,念先祖之功,以成此基业,以全百姓之福。朕即位六年,始于南都,始于群臣陪侍,奉承黄历。兹在于此,欢悦感激,志愿日甚,此我诏书。暨今年仲春之月,丙戌仲旦,朕奉天启,亲征北狄。大赦天下,咸使安享其福。州县尽行重诏,勉励百姓,令官兵爱护疆土,勿使背制,以违诸君之心。传闻天朗气清,人寿年丰,望

1368年春正月初四,也就是公历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前往南郊即皇帝位,并发布了天字第一号重要文件——祭天诏书。

官方诏书

由此,我们可以看看两份诏书。诏书全文如下: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元世祖)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为臣之辅,遂戡定采石水寨蛮子海牙、方山陆寨陈野先、袁州欧普祥、江州陈友谅、潭州王忠信、新淦邓克明、龙泉彭时中、荆州姜珏、濠州孙德崖、庐州左君弼、安丰刘福通、赣州熊天瑞、永新周安、萍乡易华、平江王世明、沅州李胜、苏州张士诚、庆元方国珍、沂州王宣、益都老保等,偃兵息民于田里。今地幅员二万余里,诸臣下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是用以今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祗,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简在帝心,尚享。

民间诏书

第二天初五,发给老百姓的诏书,就简单多了: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起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分争,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凡两淮、两浙、江东、江西、湖湘汉沔、闽、广、山东及西南诸部蛮夷各处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已皆戡定,民安田里。

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勉徇舆情于吴二年正月四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

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采取哪些措施

1、政治改革,中央集权: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于六部,丞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与君权合二为一,设立巡检司和锦衣卫,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控制。

2、整顿吏治,镇压贪官。朱元璋的肃贪行动,历时之久,措施之严,刑罚之酷,杀人之多,历史罕见。

3、分封藩王。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各地,令诸藩王镇守天下,各领兵权。

4、教育文化。官学结合科举考试制度推行程朱理学,并设立国子监等教育机构

朱元璋死后谁继承皇位

朱元璋死后是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建文帝。但是因为朱允炆削藩,导致了靖难之役,随后被朱棣击败,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继位。

明朝朱元璋死后,其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文的母亲吕氏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文为嫡长孙。

朱元璋死前遗昭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为皇太后。

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始称“靖难之役”。建文帝启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4年攻下帝都应天(今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与宫中自焚而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继位,是为明成祖。

朱元璋死后谁继位: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一生都充满传奇故事的人物,在其死后,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而不是传给众多儿子中的一个?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

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

建文帝朱允炆,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之孙。由于朱标早逝,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位后,他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削藩。这一措施触动了众藩王的利益,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斗,朝廷军队最终难以抵挡强大的燕军,朱棣率军攻进了南京城。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

封建王朝讲究立嫡立长,太子是朱标但是呢太子没他老子能活先挂了,所以按照规则由嫡长孙升级为皇太孙;主观:朱元璋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注重原则的人,从他建国以后建立了各式各样的规矩律法可看出,所以他得带头遵守,还有就是朱元璋十分看重自己的儿子朱标认为他会是个好皇帝,但先死了,这个对朱元璋的打击非常大,建文帝呢在当时就是老师眼中好学生,见文明、懂礼貌、学习成绩好,口碑很好,所以就传给他了。

精彩推荐

答朱元璋死后是由他孙子朱允文继承了皇位,但朱允炆继承皇位怕他叔叔些造反,就直接削藩还杀了他几个皇叔,后他四皇叔看到情况不对就联合其他藩王发动了靖难之异,经过三年时燕王打到北京逼得朱允炆火烧皇宫下落不明,朱允炆继承共计四年

朱元璋虽然意识到,朱棣英武果敢,雄才大略可堪重任,但他并没有将皇位传给朱棣,反而传给他的次长孙朱允炆,其中的原因,据后人分析主要有三种考虑:

首先,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嫡长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规律是由长子、长孙继承皇位,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朱元璋也没办法改变。朱元璋为他百年之后,谁能继承皇位问题,曾多次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众口一词:推举朱允炆。因为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死,其长子又早夭,皇位自然应传给朱允炆。尽管大臣们知道朱允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样吟诗作画还行,当皇帝,治理国家,不太合适。但传统的力量如此之大,众大臣又执意如此,朱元璋有口难言,只好同意。

其次,怕引起兄弟之间内战。朱棣身为皇四子,太子朱标虽死,但上边还有兄长朱樉、朱棡二人,虽然他们的文韬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将皇位传给朱棣,他担心朱樉、朱棡不服,怕他们联合其他几个弟弟,一起反对朱棣当皇帝,引发内战。

再次,晚年没有及时纠正。朱元璋年老体衰时,朱棣的长兄朱樉、朱棡相继病死,届时朱元璋改弦易辙还来得及,将皇位传给朱棣也名正言顺了,可是朱元璋没有这样做。一是他过早的当众宣布了皇位继承人的诏书,怕引起朱允炆及其众大臣的不服,二则朱元璋老迈昏聩,已无精力操办这件大事。这样朱元璋死后,就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了。

朱允炆继位仅仅半年,就引发了朱棣与他的皇位之争。朱元璋生前的担心,终于变成血淋淋的皇位争夺之战。这场内战,史学家称为"靖难"之战。

朱元璋死后把皇位传给了皇长孙朱允炆。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06月30日-1402年0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即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1]由于削藩,引起叔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战争中朱允炆错误地任用了李景隆,又因不愿背负杀害叔叔之名而使得朱棣逃脱。建文四年,南京应天府被朱棣占领后,朱允炆放火焚宫后下落不明。

大臣梅殷私谥朱允炆为“神宗孝愍皇帝”,但朱棣不认朱允炆为合法皇帝而未上谥号,甚至篡改史书中对于朱允炆的记载,故明朝人大多称之为建文君。直到南明时,弘光帝追谥其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清高宗乾隆元年,高宗追谥其为“恭闵惠皇帝”,故也作“明惠帝”。

由建文帝朱允炆继承皇位。

朱元璋死之后,由他的皇太孙继承了皇位,因为他的皇太子,在几年前已经先死了,所以造成了一个非常难以处理的局面。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7407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罗马与耶稣的关系(基督教) 基督教进来古罗马人开心吗下一篇:古代历史上,广东的地位如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