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雍正皇帝历史应该给一个怎样的评价 历史家评雍正

导语:雍正皇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整顿,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他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了官僚体系,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同时,他重视经济发展,推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商业改革,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注重文化教育,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对国家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录导航:

  1. 雍正皇帝历史应该给一个怎样的评价
  2. 历史上的雍正是文武双全的么
  3. 雍正人物历史讲解
  4. 有人说雍正皇帝是真性情,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是怎样的
  5. 雍正距今有多少年历史
  6. 雍正继位的真实历史
  7. 历史上雍正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8. 历史上对雍正的评价
雍正皇帝历史应该给一个怎样的评价

雍正是满清历史上一个能干的皇帝。清史学者孟森赞誉:「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又说「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

以前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谣言,指雍正是篡位而起,又把雍正描写成一位毒死父亲、气死母亲、不务正业,又通过文字狱抑制了汉族的思想、巩固满洲人统治的皇帝;直到近代经多番历史研究,这些传说都相继被推翻,使近代对雍正评价转趋正面,赞扬其励精图治,革新吏政、活络经济、提升民间生活水准的政绩。

日本文化首都京都大学历史教授盛赞雍正节俭支出,称「雍正朝后宫一年支出费少于明朝万历帝后宫一天支出费用」。

英国历史学者史景迁认为:雍正的父亲康熙为政宽松,执政末期受储立之争所扰且出现典型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现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清皇朝实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准恶化的危机;由于雍正即位时正处于政治历练、精神与人格上的成熟阶段(45岁),因此得以精准的分析问题并有魄力的作出应对。他的改革同时包含了力行整顿与和现实的妥协(如火耗归公与养廉银)。虽然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雍正未能了解与解决明清第三帝国作为内敛式王朝的根本问题,但清朝得以建立起一套继续运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统治体制,而未沦为「立国百年而亡」的异族王朝,此当归功于雍正一朝的改革。

历史上的雍正是文武双全的么

是。

清朝:雍正(胤禛),乾隆(弘历),康熙(玄烨),皇太极,努尔哈赤(算半个,因为他当时是金朝,但进清朝的祖庙) 基本上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是文武双全的,除了唐朝的李渊(李世民他爸),唐朝的天下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雍正人物历史讲解


1. 雍正是清朝的一位皇帝,历史上的人物。
2. 雍正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了官场,提高了清朝的治理能力。
他还注重文化教育,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3. 雍正的治理成就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体现在文化上。
他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倡导勤政爱民,推动了清朝社会的进步。
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化爱好者,善于书法、绘画和诗词,对于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有人说雍正皇帝是真性情,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是怎样的

雍正帝在康熙后期参与了储位斗争,形成他对社会政治的看法。他说:“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之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较之古来以藩王而入承大统,如汉文帝辈,朕之见闻更过之。”他深知康熙后期的社会问题,如朋党斗争;吏治不清;依靠富民政策的实行,加速了贫富矛盾的积累;西北用兵不停,需要继续解决与准噶尔部的矛盾;国帑空虚。他针对现实,结合自己的理想,产生他的政治纲领。

雍正帝在即位的当月,谕令大学士、尚书、侍郎:“政事中有应行应革能裨益国计民生者,尔等果能深知利弊,亦著各行密奏。”紧接着,在雍正元年(1723)元旦,给地方各级文武官员分别发布的上谕中,讲古代纯臣,皆“兴利除弊,以实心,行实政”,发出为国计民生进行兴利除弊的政治改革的号召。

他的改革思想包含如下内容:第一,反对因循苟且。雍正帝认为他即位时“人心玩愒已久,百弊丛生”,“若不惩创,将来无所底止”,屡屡告诫臣下,不可“因循玩愒”。他针对康熙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主张“着意搜剔”,把攻击这是“多事”的人斥为“浅见无知辈”。他反对因循守旧,是为清除改革道路上的思想障碍。第二,整顿吏治,以利民生。雍正帝在前述元旦给总督的上谕中说:“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曰‘名实兼收’,不知所谓名实者果何谓也”,实际上发出整饬吏治的通告。他在登极一周年的时候又说:“朕缵承丕基,时刻以吏治兵民为念”,表明他企图通过整顿吏治,达到富国裕民的目的。第三,反对朋党。雍正帝从亲身体验中深知朋党的危害:朋党各行其是,破坏朝政统一,损害君主权威。朋党之间互相攻击,任用私人,不仅失去正常的用人原则,也干扰了君主行使用人去人的权柄;朋党各抒政见,自我标榜,批评朝政,扰乱君主视听,妨碍坚持既定的政策。所以他说“朋党最为恶习”。他反对的朋党包括科甲出身官员的师生同年的宗派关系,因此宣称,欲“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涤”。“务期振数百年颓风,以端治化之本”。表明他为澄清政治、医治痼疾的决心。

兴利除弊的改革思想是雍正帝政治思想的一个内容,此外,他认为“治人无治法”,以为好的君主和官吏就可以把政治办好,这是他的基本观念。他主张“为政务实”,即从实际出发,踏实地办事,这是他的思想灵魂。他主张施政严猛,要有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这是他施政的策略思想。在雍正帝的全部政治观念中,兴利除弊是其核心内容,因而是他为政的基本特色。这一政纲,需要制定者有相应的施政智能和气魄,方有可能实现,雍正帝恰是这样的君主。

鄂尔泰等纂修的《清世宗实录》,说雍正帝“幼耽书诗,博览弗倦,精究理学之原,旁彻性宗之旨。天章睿发,立就万言。书法道雄,妙兼众体。每筹度事理,评骘人才,因端竟委,烛照如神。韬略机宜,皆所洞悉”。这些评论虽不无溢美之辞,但基本上是事实。雍正帝自幼受严格的教育,掌握了满文、汉文,熟悉儒家经典,并能有自己的理解。他具有较多的历史知识,能够吸取前人的政治经验,又提倡三教同源之说,学兼佛老。他文思敏捷,才能出众,能于日理万机之中,亲自书写朱谕、朱批,动辄千百言,一挥而就。

雍正帝具有刚毅的性格。他教导臣下:“世间事,要当审择一是处,力行之,其余利害是非,概弗左盼右顾,一切扰乱阻挠,不为纤毫动摇,操此坚忍不拔之志以往,庶几有成。”他倡言要树立坚忍不拔之志,自己就是这样实践的。他强烈反对优柔寡断的性格和作风,主张办事不怕艰难,不怕阻挠,认准了就干。雍正帝的刚毅果断同急躁毛病连在一起。康熙帝批评他幼年“喜怒不定”,他自以为到成年改正了,其实并不彻底。康熙帝又以“戒急用忍”训诫他,他把这书写出来作为座右铭,但有时还是犯急性病。他很自信,有人批评“为人自圣”,是说他自信过头了。

雍正帝勤于政事,自云年富力强,可以“代理”“大学士所应为之事”,要把国家元首和行政首脑两重职务都兼起来。他治理朝政,自朝至暮,少有停息,大致上是白天会见臣下,议决和施行政事,晚上批览奏章,常常至深夜方休。他在繁忙中又特别认真,臣下题本的错字,重复汇报的内容,都在他精细审视下检示出来。因为勤政,加上一套有效的行政办法,所以他办事迅速,这也是他刚毅性格的表现。

雍正帝的才能,表现在政治上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较了解下情,也较了解自己;二是建立在了解下情的基础上的改革政治的抱负,以及改革的内容、范围和深度;三是处理政事的实际能力。雍正帝的才能紧紧地与他的政治思想、政治实践联系在一起。

雍正帝的性格与他的政治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坚毅性格,使他勇于冲破反对势力的阻挠,坚定地实行他的改革政策。他的刚强果毅,产生雷厉风行的作风,办事迅速,讲求实效。他的急躁使他的果断不能完全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在有的问题上陷入盲目性,犯了轻举妄动的毛病。自信心有助于他坚强果敢,但自信太过,容易阻碍言路,影响政治的改革。

雍正距今有多少年历史

雍正,为清朝雍正皇帝的年号,从1723年(雍正元年)至1735年(雍正十三年),前后共十三年,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清朝显示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距今已经有299年。

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胤禛的年号,雍正帝出生于公元1678年。生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由贵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抚养。与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为同母兄弟。师从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驾崩。胤禛登基,时年45岁。公元1735年10月08日,胤禛驾崩,享年58岁

雍正元年(1723)距离现在整整287年

雍正45岁登基,在位13年(1722~1735)纠正了康熙晚年政治上的弊端,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乾隆的盛世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在“康乾盛世”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按照雍正皇帝在位的第一年也就是雍正元年算的话,是公元1723年,距离今天已经有299年的历史了。

1723年为癸卯年(兔年),亦记为清雍正元年、越南保泰四年、日本享保八年,摊丁入地政策的实行是当年中国最有后世影响力的事件。

1723年4月,清政府开始实行摊丁入地政策。摊丁入地,又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是雍正朝开始向全国抢先的一项赋役制度的改革,旨在改变丁税的征收方法,即将丁银摊入地亩一起征收。

雍正继位的真实历史

雍正就是康熙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因为康熙明白,当时的清朝已经是一个烂摊子,必须有一个铁腕人物来整治,而能够担当这个重任的只有雍正。而且以康熙的睿智,他是不可能让别人篡位的。历史证明雍正是一个合格的继任者。

雍正的皇位是康熙传给他的,是遵从康熙的遗诏继位。

1708年和1711年,康熙皇帝两次废黜了太子胤礽,这引起了其他皇子对嫡子之位的觊觎。在嫡子之位争夺战中,最有实力的是原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共四股势力。皇四子胤禛才智过人,深有政治智慧,在夺嫡之争中韬光养晦,各方周旋,最终赢得了康熙的支持,继位后年号雍正。

历史上雍正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回答:历史上雍正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雍正是满清历史上一个能干的皇帝。近代对雍正评价转趋正面,赞扬其励精图治,革新吏政、活络经济、提升民间生活水准的政绩。

清史学者孟森赞誉:「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又说「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

日本文化首都京都大学历史教授盛赞雍正节俭支出,称「雍正朝后宫一年支出费少于明朝万历帝后宫一天支出费用」。

历史上对雍正的评价

1、能力强。雍正上位后,始终牢牢把控着权力,没有出现专权和皇位受到威胁的问题,稳稳地驾驭着政局。为掌握实情,建立密折制度,赋予中下级官员直接奏报的权力,畅通了皇帝获取真实情况渠道,遏制了大臣欺上瞒下习气,同时也起到了群臣之间相互制约之效。为提高办事效率,设立军机,架空内阁,集中皇权,大事由皇帝和极少数的大臣决策。推行“改土归流”的制度,把土司酋长世袭改为由政府任命流官来管理,收回了土司们的特权,强化了祖国的统一。颁布了摊丁入亩的政策,使百姓负担的赋税更趋合理,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吸取老爹康熙教训,建立秘密立储制度,确保了皇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力度大。雍正做事一向力度大。追讨国库欠款就是例证。上任伊始,就向欠国库钱的王公大臣们开炮,他下令:“凡是康熙朝宽宥者,我一个都不宽恕!”并表示无论是谁绝不姑息,不但追缴,还要严肃处理。对欠款最多的、跟自己不错的原先管过内务府的老十二胤裪,命其拍卖家产还账,爵位从多罗郡王降成固山贝子。欠钱仅次于胤裪的老十胤,直接抄家,并圈禁。对此,老十三来讲情,他说:“尔若不能清查,朕比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查,朕必亲自查出!”大家知道,雍正与老十三交好、也最器重他,为此差点翻脸。足见雍正只讲工作,不讲情面。

3、工作勤。雍正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真的做到了。他非常勤政,在位十三年中,几乎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觉。一年之中,只有生日、过年等为数不多的几天里才会休息。十三年间,在奏折之中批写了一千多万字的批语。召见大臣7200多人,其中文官5800余人,武官在1400多人,这个数字是相当庞大的,因为不是集体会见,而是单独召见。

4、生活俭。雍正一生生活比较节俭、简单。没有像他的儿子乾隆那样好大喜功,讲排场,算是比较低调的。相对来说,他也没有那么大兴土木修建很多的离宫别苑,也没有后宫佳丽三千,更没有像乾隆那样六下江南,耗费国家钱财。

5、成果丰。雍正统治的十三年间,没有大的天灾,百姓生活安稳富足。没有出现大奸大恶大贪的权臣,对外用兵比较顺利,获得了几次辉煌的胜利。工农业生产发展稳有升。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明显,国库从康熙晚年的七百多万两剧增到五千多万两。以反贪为突破口的吏治整顿成效显著,大批贪官污吏打下去,大批清廉能臣用上来。国家治理井井有条。


答:历史上对雍正帝的评价很高:勤政爱民,开明包容。

雍正,名字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7700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刘墉和和珅谁先死 历史上和珅与刘墉谁权力大下一篇:为什么好多语文老师推荐看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与历史真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