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统勋是什么职位 历史乾隆太傅

导语:统勋是历史上乾隆时期的太傅职位,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事务。乾隆太傅是清朝乾隆帝的亲信大臣,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权力。

目录导航:

  1. 统勋是什么职位
  2. 乾隆时候的大臣
  3. 乾隆时期一品官职排名
  4. 爱新觉罗毓峙是什么人
  5. 乾隆时代一至九品的官职
  6. 乾隆刘统勋最后结局
  7. 乾隆时期的官位排行
  8. 三朝第一重臣
  9. 十宫帖全文原文及译文
统勋是什么职位

统勋是人名不是职位。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乾隆时候的大臣

文臣

和珅,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国史馆总裁、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等;

张廷玉,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

沈德潜,官至礼部侍郎,加尚书、太子太傅。赠太子太师,谥文悫;

纪晓岚,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汪由敦,官至太子太傅、军机大臣、吏部尚书;

刘统勋。官至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上书房总师傅等官职;

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

陈宏谋,官至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

武将

富察·傅恒,国舅,官至侍卫内大臣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

章佳·阿桂,历任内大臣、汉军镶蓝旗都统、军机大臣、满洲正红旗都统、伊犁将军、四川总督等;

钮钴禄·讷亲,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

钮祜禄·阿里衮,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

富察·明瑞,云贵总督兼任兵部尚书,封一等诚嘉毅勇公。

乾隆时期一品官职排名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爱新觉罗毓峙是什么人

爱新觉罗·毓喦(1918年—1997年),字喦瑞,又名小瑞子,北京人,是中国满族爱新觉罗宗族的王子(即满清继承人)。出生在北京的王府井。他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私定的继承人,也是他的远房侄子。他的名字应该是爱新觉罗·毓喦(喦通岩)。

爱新觉罗毓峙:著名书法家,溥佐之长子,擅书清宗室福寿。

赵首河又名毓峙,溥佐之子,1944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乡赵楼村,字乐山,前清皇族爱新觉罗•溥杰亲赐其号爱新觉罗•毓峙。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又进入天津美术学院专攻书画。曾任中、日、韩、新书画友好联盟秘书长。现任中央书画院特邀教授、院士,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爱新觉罗毓峙是中国清朝皇室成员
爱新觉罗毓峙出生于6,是光绪帝的嫡福晋所生的第四个儿子,同时也是光绪帝的第十一个儿子,是中国清朝皇帝的近亲
毓峙曾担任过恭亲王珂亲王的太傅和军机处置中书省尚书等职务
爱新觉罗毓峙还曾经担任过教育官和有着维新思想的政治家,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政治都有一定的影响

爱新觉罗·毓嶦(1923年10月10日—2017年7月9日),号君固,大连人,书法家,中国最后一位恭亲王。

他的父亲溥伟于清光绪年间承袭了和硕恭亲王爵。毓嶦在清皇室辈分的排列中属于乾隆皇帝钦定的“永、绵、奕、载、溥、毓、恒、启”中的“毓”字辈。1939年,毓嶦承袭了和硕恭亲王爵位。

乾隆时代一至九品的官职

乾隆时期官职

文官

正一品

太师 太傅 太保 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总督 侍郎 内务府总管

从二品

内阁学士 翰林院掌管学士 巡抚 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顺天府尹 奉天府尹 按察使 外务部左右丞

从三品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盐运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 大理寺少卿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鸿胪寺卿 顺天府丞 奉天府丞 道员 外务部左右参议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 翰林院侍讲学士 内阁侍读学士 国子监祭酒 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知 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使司参议 光禄寺少卿 六科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 郎中 顺天府治中 奉天府治中 钦天监监正 太医院院使 同知 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翰林院侍读 翰林院侍讲 司经局洗马 鸿胪寺少卿 监察御史 员外郎 知州 运盐司运副 盐课司提举

正六品

内阁侍读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国子监司业 部院主事 宗人府主事 寺衙门主事 起居注主事 都察院都事 都察院经历 大理寺左右丞 钦天监左右监副 太医院院判 京府通判 京县知县 兵马司指挥 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 太常寺丞 神乐署署正 府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赞善 翰林院修撰 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五官正 钦天监秋冬官正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运盐司运判 直隶州州同 州同 僧录司左右阐教 道录司左右演法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 通政使司知事 通政使司经历 大理寺左右评事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满洲读祝官 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 京县县丞 兵马司副指挥 知县 太常寺典簿 按察司经历 皇史宬尉 太仆寺满主簿 部院寺内务府司库 京府儒学满汉教授 京府儒学训导 外府教授 七品笔帖式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 銮仪卫经历 中书科掌印中书 内阁中书 办事中书 詹事府主簿 光禄寺典簿 京府经历 钦天监官五官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 布政司都事 运盐司经历 直隶州州判 州判 国子监博士 国子监助教 唐古忒学助教 古忒学中书

正八品

国子监学正 国子监学录 钦天监主簿 太医院御医 五经博士 八品笔帖式 四氏学学录 太常寺协律郎 布政司司库大使 运盐使库大使 道库大使 按察司知事 外府经历 外县县丞 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 州学正 县教谕 僧录司左右讲经 道录司左右至灵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 国子监典簿 鸿胪寺主簿 钦天监五官司挈壶正 太医院吏目 祠祭署祀丞 神乐署署正 布政司照磨 运盐司知事 府州县训导 僧录司左右觉义 道录司左右至义

正九品

钦天监五官监侯 钦天监五官司书 太常寺赞礼郎 九品笔帖式 按察司照磨 府知事 同知知事 通判知事 县主簿 和声署奉銮

从九品

翰林院待诏 工部制造库司匠 国子监典籍 钦天监博士 鸿胪寺鸣赞 鸿胪寺序班 会同馆序班 刑部司狱 府照磨 通判照磨 钦天监漏刻博士 太医院吏目 太常寺司乐 宣课司大使 州吏目 道库使 府税课司大使 按察使司狱 府司狱 同知司狱 巡检 布政司仓大使 府库大使 同知仓大使 土司副巡检 都纲 都纪 正科 正术

未入流

翰林院孔目 礼部铸印局大使 县典史 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关大使 府检校 长官司吏目 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 同知库大使 州库大使 税课司分司大使 州税课使大使 县税课使大使 驿丞 河泊所所管各闸闸官 道仓大使 州仓大使 典科 训科 典术 训术 副都纲 僧正 僧会 副都纪 道正 道会

武官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一二三等子 太尉

从一品

内大臣 湘军骑兵.步兵.守兵 外省驻防 乌鲁木齐热河察哈尔都统 提督

正二品

左右翼前锋统领 八旗护军统领 八旗副都统 左右翼总兵 外省驻防副都统 銮仪使 一二三等男 总兵

从二品

散秩大臣 副将

正三品

一等侍卫 冠军使 火器营翼长 步军翼尉 包衣护军统领 乌枪营总 圆明园总管 前锋参领 护军参领 乌枪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 城守尉 陵寝总管 圆场总管 黑龙江船驳水手总管 察哈尔总管 王府长史 参将 一二三等轻车都尉 指挥使

从三品

圆明园包衣营总 包衣护军参领 吉林参领 黑龙江参领 指挥同知 察哈尔参领 驻防协领 一等护卫 游击 宣慰使司宣慰使

正四品

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前锋侍卫 副护军参领 乌枪护军参领 副前锋参领 副骁骑参领 佐领 步军协尉 信驳总管 南苑总管 陵寝副总管 陵寝司工匠 圆场翼长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上都达布逊诺尔 达里岗爱总管 防守尉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四品官 司仪长 骑都尉 都司 宣慰使司同知 指挥佥事

从四品

城门领 包衣副骁骑参领 包衣佐领 察哈尔副参领 察哈尔佐领 四品典仪 二等护卫 宣慰使司副使 宣慰使司宣抚使

正五品

三等侍卫 治仪正 步军副将 步军校 监守信驳官 南苑门章京 陵寝防御 陵寝管理烧造砖瓦官 分管佐领 盖州牛庄满洲掌印防御 关口守御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五品官 云骑尉 守备 宣慰使司佥事 宣抚使司同知 正千户

从五品

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参领 委署护军参领 委署乌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 下五旗包衣参领 五品典仪 三等护卫 守御所千总 河营协办守备 宣抚使司副使 安抚使司安抚使 招讨使司招讨使 副千户.

正六品

蓝翎侍卫 整仪尉 亲军使 前锋校 护军校 乌枪护军校 骁骑校 监造火药官 陵寝祭祀供应官 太仆寺马厂驼厂翼长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六品官 门千总 营千总 宣抚使司佥事 安抚使司同知 招讨使司副招讨使 长官司长官 百户

从六品

委署步军校 内务府六品翎长 六品典仪 卫千总 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城门使 盛京游牧正尉 太仆寺马厂驼厂固山达 七品荫监生 恩骑尉 把总 安抚使司佥事 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七品典仪

正八品

盛京养息尉左右翼长 八品荫监生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八品典仪 委署亲军校 委署前锋校 委署护军校 委署骁骑校 圆明园副护军校

正九品

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

从九品

太仆寺委署固山达 额外外委

乾隆刘统勋最后结局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

­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着政绩。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在历史上刘统勋的结局是非常的好的,死后的谥号是很多大臣都没有办法得到的,他的一生成就得到了肯定。 关于刘统勋的死,有很多版本,有说是在上朝的时候死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刘统勋年事已高,但始终弄走在报销朝廷的前线跪死的。但不管怎么说,刘统勋为大清朝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在他死后,乾隆皇帝悲痛不已。

乾隆时期的官位排行

官位依次排序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经略大臣、大学士衔总督、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兵部尚书、兵部尚书衔、九门提督、内大臣、驻防将军、都统、提督、巡抚。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各省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山东巡抚、驻藏办事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副都统、总兵、盛京总管。

从二品:各部院左右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侍郎衔、布政使、散秩大臣、副将。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冠军使、王府长史、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都转盐运使司运使、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佥都御史、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

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太医院左右院判、国子监司业、堂主事、各部院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各部院七品笔帖式;

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七品典仪、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外委千总。

从八品::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正九品: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各部院九品笔帖式、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各营兰翎长、外委把总。

从九品: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额外外委。

无品: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百长、土舍、土目。

清政府的官职排列有九品,每一品又分从和正,称之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清朝官职是从“从九品”开始向上递增,“从九品”是最小的官职,“正一品”是最大的官职。

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无品: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百长、土舍、土目。

三朝第一重臣

清代三朝重臣张廷玉。作为康熙皇帝的大秘书却被连贬三级。如果放在一般人,早都被权力的波涛打得人仰马翻,可他却最终成为三朝重臣,让人刮目相看。

一、 出身名门的康熙心腹“秘书”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熟悉清代文学史的朋友可能对张廷玉的名字也挺耳熟。因为他是安徽桐城人,和“桐城学派”的戴世明、方苞、姚鼐等人是同乡。而大抵也是桐城钟灵毓秀,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早年也高中进士,并最终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康熙三十九年(1700),张廷玉同样延续了桐城文人的“学霸之力”,高中进士,以庶吉士的身份开启了仕途。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康熙帝偶然向张廷玉问起已经退休的张英的近况,并命张廷玉赋诗,以看看张廷玉有无张英的风采。随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张廷玉,不仅得到了康熙帝的亲口称赞,还被诏入军机处的前身南书房工作。

进入南书房后,张廷玉两头不见太阳,夜以继日,夙夜在公(用今天的话说,他简直就是“797”型好干部)。

有付出就有回报:康熙帝无论是出门游猎、避暑还是巡视,都把张廷玉带上,“穷边绝漠,余(指张廷玉)皆珥笔以从”。

然而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并无过错的张廷玉却突然被康熙一纸贬官,且连贬三级。且更让人迷惑的是,被贬的张廷玉不但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心,反倒在家里一副泰然模样,让他的儿子差点为他请大夫。

二、 执掌机要的雍正首席“秘书”

张廷玉当然没疯。康熙帝贬了他的官,也不是因为不想再重用张廷玉。事实上,正是康熙帝欣赏他,才在这个节骨眼上来了这出人意料的一出。

“为父须待新君赐恩”,据说张廷玉曾在家中这么告诉儿子。

这八个字也许是后人的想象,也许是他的当时真实的心机。不管如何,这句话暗含着他被贬的重要原因。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是康熙帝生命的最后一年,也是九子夺嫡大戏的高潮,亦为雍正帝的即位之年。无论“为父须待新君赐恩”是真是假,张廷玉在雍正即位后就立刻被提拔到了高位都是事实。因而把张廷玉的突然被贬理解为是康熙帝留给儿子的政治财富,亦是对张廷玉的保护,确实情理得当。

而因为是雍正恩师张英的儿子,也是满朝皆知的学问深厚、才干过人的人才,张廷玉在雍正王朝发展得比在康熙王朝还要好。雍正帝的谕旨多由张廷玉向其口授而书;雍正帝的立储密旨张廷玉是第一个被准许阅视的人;在命张廷玉为礼部尚书时,雍正

阮元

阮元是扬州学派的领军人物,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重臣,“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被尊为一代文宗。

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三朝重臣张廷玉

张廷玉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的重臣,也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例配享太庙的汉官。清朝最有特色的军机处就是由雍正以及张廷玉联合设立的,张廷玉还是清朝第一位军机大臣。他在辅佐康熙、雍正时,改革清朝律法和赋税,为康乾盛世的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宫帖全文原文及译文

《十宫帖》出自清朝乾隆时期太子太傅梁诗正之手,是为当时宝亲王(就是后来的乾隆)的七绝诗所书。

原诗如下:

唐宮

沉香亭畔晚春妍,玉樹如煙院宇連。

何事宮娥群戲劇,應緣分得洗兒錢。

翻译如下:

沉香亭边晚春花开得艳丽,玉树好像烟雾缭绕院子楼宇相连。什么事情宫女一起嬉戏,应该是刚刚得到赏钱。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7873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曹刿为何认为可以追击?下一篇:你们觉得《雍正王朝》拍的怎样 历史上的雍正王朝好看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