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仁寿风景十大景点 四川仁寿乾隆历史

导语:仁寿县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南部,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和壮丽自然风景的地方。乾隆历史是仁寿县的重要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和遗迹。仁寿县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包括十大景点,每一个景点都各具特色,给游客带来了美丽和震撼的体验。

目录导航:

  1. 仁寿风景十大景点
  2. 仁寿十大特色小吃
  3. 仁寿门是干什么的
  4. 文峰塔来历
  5. 阎良历史
  6. 安阳天宁寺介绍
  7. 颐和园仁寿殿名字的由来
  8. 文峰塔的历史来源
  9. 乾隆的祖母是谁
仁寿风景十大景点

1、仁寿城市湿地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仁寿城市湿地公园位于城北新城中心区域,西起迎宾大道,东至仁寿大道一号桥,占地面积约2000亩。

公园于2015年8月开工建设,2016年5月正式开园。仁寿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主题为“仁者乐山、寿者乐水”。公园是仁寿人归真返璞、融情山水的城市花园,更是高速发展的仁寿喜迎八方宾朋的城市会客厅。

2、黑龙滩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黑龙滩水库是建国以来我省修建的第一座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主要依靠四川都江堰引水充灌,水库始建于1970年,于1972年竣工。

3、蝶彩花卉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蝶彩花卉园是仁寿县蝶彩园艺作物种植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以花卉产业为依托,集观光旅游、生态体验、教育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产业园。园区面积约1500余亩,种植有非洲菊、天堂鸟、玫瑰等鲜花。

4、天府农耕·响水六坊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天府农耕·响水六坊景区位于仁寿县珠嘉镇境内,距成赤高速仁寿出口1公里处,以原生态山水环境和乡野田园风光为特色,是集农耕文化体验区、农业主题公园、生态体育营地、深度休闲度假区、高端生态人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近郊型休闲旅游度假区。

5、犀牛山庄家庭农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犀牛农庄位于省道106线旁,坐落于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眉山市龙正镇,距眉山市区15公里,与黑龙滩水利风景区仅2公里。是眉山市唯一一家四星级家庭农场。

6、牛角寨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仁寿牛角寨大佛位于县城北35公里的高家镇鹰头村牛角寨山上,龙泉山脉中段东侧边缘,海拔760米。南北西群山连接,重峦叠嶂;东面平畴,俯视千里。近观鹰头水库,远眺简阳市三岔湖。寨上古柏苍郁,怪石嶙峋;寨东侧崖壁依山镌造弥勒佛胸像一尊,坐西向东,双手齐胸合十,高15.85米,宽11米,于公元707年建成。

7、中央水体公园。位于仁寿城北新城,北起龙滩大道,南至仁寿大道,于2014年8月开工建设,于2015年10月竣工,是中央商务大道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市民休闲购物的好去处。公园由水体景观设计著名国外公司加拿大毕路德公司设计,由省属国有企业成渝公司承建。

8、仁寿高家大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仁寿高家大佛:又称牛角寨大佛,位于仁寿县城东北35公里的高家镇鹰头村牛角寨,海拔760米,地处双流、简阳、仁寿三县交界处,龙泉山脉中段东侧边缘,距成都市40公里,景区总面积4.8平方公里,南、北、西三面群山连接,层峦迭障,东西平畴数十里,近观鹰头水库,远观简阳三岔湖,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虞公陵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虞公陵位于仁寿县境虞丞乡,紧邻黑龙滩风景区,是黑龙滩旅游区支线景点。距县城16公里,眉山市32公里.2002年3月,经县政府审定为第一批旅游区,旅游面积10万平方公里.虞允文墓,别名丞相坟,位于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西。

10、仁寿甘泉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泉寺,据《仁寿县志》记载,“甘泉寺在治东,明初刹也。佛殿自盾以上皆叠木而成,无一牝牡榫。”据寺内留存的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募叩修路碑名记》载:“邑之甘泉寺自明宣德建修以来”,可知甘泉寺始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距今已有近580年的历史。

仁寿十大特色小吃

仁寿鳌陵的羊肉、仁寿文宫枇杷、仁寿芝麻糕(张五芝麻糕)、 仁寿干巴牛肉(清朝贡品)…

1、干巴牛肉

干巴牛肉是仁寿县汪洋镇的土特名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清代宫廷贡品。它按照严格的标准选取的优质鲜牛肉经过腌烤炒数道工序制作的麻辣牛肉干,油润泛红,条粒成型,食香化渣,麻辣爽口,老少适宜,具有芬香浓郁,纯正醇厚,余味悠长之独特风格,实为居家,旅游,馈赠亲友、休闲食用之佳品,被称为巴蜀一绝。

2、文宫枇杷

文宫在县境内二峨山南麓,此区域土壤和气候特别适宜种植枇杷,种植历史已有100余年,被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

3、仁寿芝麻糕

仁寿县芝麻糕,是仁寿独特的地方名特产品,其味馨香,糕质细嫩,柔和化渣,甜而不腻,润肺补身,营养丰富,老幼皆宜,深受消费者喜爱,并多次获得产品和质量荣誉。

4、黑龙滩全鱼宴

“全鱼宴”取鱼于黑龙滩水域,经特厨烹制后,完全无水土泥腥味,呈天然野味,鲜嫩细腻,不辛不燥,回味悠长,独具地方风味,堪称一绝。

5、曹家梨

仁寿曹家梨,是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曹家乡的著名特产,曹家梨依靠特殊的土壤以及气候条件,具有皮面光滑、果质细嫩、果肉香甜化渣、果核极小、清热解暑、清心润肺等特点。

6、仁寿羊肉汤

汤类是最具有仁寿特色的一道菜,其有别于简阳、成都、华阳、威远做法,其中以鳌陵廖氏家祖传秘法见长,仁寿羊肉汤做法均在此基础上发扬沿袭,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点。

仁寿门是干什么的

仁寿门是宫廷区的二重门。

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者的地方,始建于乾隆15年,那个时候叫勤政殿,“勤政”二字,乾隆皇帝是作为家法要代代相传的,中南海、圆明园、香山和避暑山庄都有勤政殿,中南海勤政殿的匾额最初是康熙皇帝所提,圆明园是雍正皇帝提的,勤政殿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12年又重新修建,改名仁寿殿,取《论语》中仁者寿,施仁政者长寿之意,实际上是用于标榜慈禧太后。

文峰塔来历

文峰塔是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的一座古塔,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现存塔身为明代所建。

文峰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也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塔,被誉为“中国木塔之冠”。

文峰塔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当时的开封城内有一座名为“文峰阁”的建筑,用于存放佛经和佛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建筑逐渐破旧,唐代时期进行了重建,改为木结构塔,名为“文峰塔”。

此后,文峰塔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直至明代时期,才建成现存的塔身。

文峰塔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技术,塔身高达67.31米,共有13层,每层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

塔内有一条蜿蜒的楼梯通向塔顶,登上塔顶可以俯瞰开封市区的美景。

如想参观文峰塔,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前往河南省开封市,到达开封市区;

2.前往文峰塔所在地,可以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出租车;

3.购买门票,进入文峰塔景区;

4.按照指示,登上塔顶,欣赏美景;

5.参观完毕后,按照指示离开景区。

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寺原建于隋仁寿(601-604)年间,塔修造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元、明、清三代都曾重修此塔。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当时任彰德(即今安阳)知府的黄邦宁,主持重新修葺天宁寺和塔。

他认为塔与南边的孔庙(在今安阳市西大街小学校内)相呼应,二者可以代表古城的文化高峰,便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于是此塔又得名“文峰塔”,一直沿用到今天。

文峰塔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东合巷东端,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始建于宋代。今塔系清初重建,是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文峰塔始建于宋代,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高约30米。文峰塔位于老城东南隅东和巷东端,是洛阳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塔之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前人建造此塔有“祈福赐恩”,企盼洛阳文化繁荣、多出人才之意。

文峰塔的来历:

文峰塔位于宝丰县城南2.5公里的文笔山上。据《宝丰县志》记载:笔山,在小店乡(现在改为杨庄镇)境内,北距县城2.5公里,山系土质。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海拔154米。

《正德汝州志》载:“书山,在县南,峰峦叠秀,横峙泮宫,名文笔山”。文中的泮宫原址现在位于宝丰县东关、宝丰县初级中学院内,旧时为县学,也是宝丰县的最高学府。从前泮宫正前方有三道门,中间一道被称为“ 状元门”,若宝丰有人中了状元,此门才能敞开。

城南土岭主峰与状元门恰好遥相对峙,古代文人便把这架土岭比作笔。

阎良历史

春秋时,晋在境内设栎邑,秦景公十五年(前562年),秦夺晋地,仍设栎邑。

战国时,秦献公二年(前383),修筑栎阳城(今武屯乡境内),自雍(今凤翔县)迁国都于栎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由栎阳迁都咸阳。秦汉之际,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项羽三分关中,封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是为三秦,塞王领咸阳以东至黄河地,设都城于栎阳。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暂立国都于栎阳,七年(前200年)迁都于长安。

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设立栎阳县,县随都名,为境内最早的县级建置。县治同栎阳都城,辖地约今阎良区和临潼县渭河北一带。秦代,设内史辖京畿各县,栎阳县归内史。

汉高帝十年(前197年),刘邦葬父于栎阳北塬(今荆山塬),称其陵为万年陵,即在栎阳城中设万年县以奉陵寝,与栎阳两县同城共治,辖地约今阎良区西部和临潼县西北部。西汉栎阳、万年属左冯翊。

新莽之年(9年),改万年县为异赤县,改栎阳县为师亭县,更始元年(23年),又恢复两县原名,县治和辖地未变。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撤销栎阳县,辖地划归万年县,万年县辖区扩大为今阎良区全境和临潼县渭河北一带,仍隶属左冯翊。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万年县改属京兆郡,县治、辖地依旧。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分万年县东南地设鄣县(今交口镇附近)。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分万年县北部置广阳县(今栎阳镇)。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撤万年、鄣县,并入广阳县,县治移至旧万年县,在今武屯乡境内。广阳县辖地为今阎良区和临潼县渭河以北西部。南北朝时,万年县属冯翊郡,广阳县属左冯翊。

隋仁寿元年(601年),因避太子杨广名讳,改广阳县为万年县,辖地依旧,隶属京兆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将万年县改为栎阳县,县治迁至今栎阳镇,同时分县属东部设平陵县。武德二年(619年),改平陵县为粟邑县,县治在今康桥乡粟邑庙附近,辖地约今阎良区。贞观八年(634年),撤粟邑县,并入栎阳县。唐武德年间,栎阳县、平陵县、粟邑县均属雍州,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改属鸿州。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鸿州并废,栎阳属华州。五代、宋、金各代,栎阳县隶属京兆府。

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今阎良区辖地随栎阳县并入临潼县。此后,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到建国后至1966年8月建区前,今阎良区辖地均属临潼县。

明万历初,在境内关山镇设抚民厅。

清嘉庆元年(1796年),设县丞署。

民国2年(1913年),设县佐署;民国8年(1919年),在关山镇设临潼分县,管理临潼县渭河以北各镇事务。

1949年5月5日,今阎良全境解放,境地仍属临潼县管辖,设关山、武屯、康桥、阎良4个行政区。1950年调整区划,设临潼县第八、九两个区(关山、阎良)。1956年合作化时期,设1区6乡。1958年公社化时,设1个大公社9个管理区。1961年,公社范围划小,境内设立阎良、关山、康桥、武屯、北屯、振兴6个公社。1964年,撤销阎良公社,成立阎良镇。

1966年6月2日,国务院电复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将临潼县所属阎良镇划归西安市领导,成为一个市辖区。6月24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从8月1日起,按新的领导关系和隶属关系开展工作。至此,西安市阎良区成立。1966年11月2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阎良区改名为东红区。1972年4月24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东红区复名阎良区。1995年6月16日,省编制委员会批复阎良区行政级别为副厅级。

阎良”地名来历说法不一,写法也有差异,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临潼县志》中写作“阎梁”,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临潼县志》中写作“颜良”,后又写作现在沿用的“阎良”,其地名演变的渊源,使“阎良”地名的来历有了多种传说。

传说一:“阎良”地名因“颜良文丑”墓而得名。相传在民国时期,阎良城区东三里处,东广合村南有两个大冢,区境内传为三国时期大将颜良、文丑之墓,“颜良”因此而得名,而且,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知县史传远编纂的《临潼县志》的“临潼县疆域图中,也标注着“颜良镇”字样。但遍查古籍文志,均无“阎良”因“颜良、文丑”墓而得名的记载,查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临潼县志》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陕西通志》均记载“阎梁”,与颜良其人也无关系,因此,“阎良”地名因“颜良文丑”墓而得名只是一个传说。

传说二:“阎良”地名因“闾阎良善”一词而得名。相传在秦孝公年间,秦孝公召见卫鞅,并认真倾听了卫鞅的《治秦九论》,“其一《田论》,其二《赋税论》,其三《农爵论》,其四《军功论》,其五《郡县论》,其六《连坐论》,其七《度量衡论》,其八《官制论》,其九《齐俗论》,此九论为《治秦九论》之大纲,若变法开始,还尚须逐一制定法令细化,使之落于实处,如若变法功成,大秦将如这初升的太阳,国富民强。栎阳古邑,闾阎良善。”

在此之后,秦孝公嬴渠梁决议任用卫鞅在古栎阳城(今阎良区武屯镇)开始推行变法……中国历史上便诞生了著名的《治秦九论》---商鞅变法,自此秦国开始走上民富国强的道路,最终为秦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闾阎良善”一词掐头去尾,从此,衍生出了“阎良”——这个今天颇有些影响的名字。但是,“闾阎良善”一词至今没有碑文、史料记载来佐证,“阎良”地名因此得名也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

传说三:“阎良”地名因“阎梁”姓氏及“梁”这一地形而得名。在康熙《临潼县志》、光绪《临潼县续志》中均有阎良与闫良同用的现象,其他文献中也发现了阎梁写作闫梁的情况。金代《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康熙字典》有闫,其注释为“《说文》有阎无闫,今姓谱分为二,其意同阎。”《现代汉语词典》中把闫列为阎的异体字,无闫。

阎作为姓可以写作闫,地方文献中二者混用,证明这里的阎(闫)就是姓的意思,“梁”字也有姓的解释。根据阎良附近蒲家、银刘、纪家、贤孙、柳家、麻张、褚家原、谭家、郑家、三田等许多村庄的得名都与姓氏有关,毗邻的富平县华朱乡就有阎村,文史爱好者大胆推测“阎良”因梁姓和阎姓建村或以这两姓人口居多而得名早期的“阎梁”一名是有可能的。另据,元代《长安志图》记述石川河渠时说:“栎阳除泾水所灌之外,其东北境高,泾水不能及,遂引石川河经断原东、梁村,过白渠西南以溉其地。”文中记述的梁村应该就是今阎良村东南侧的大良村,这个梁村可能因为这里“有梁子”而得名的,到康熙《临潼县志》时就开始写作良村,1959年称今大良村。

目前,阎良地名源于“姓氏说”虽然有理可信,但还需最为直接的证据,源于“梁”这一地形说也须进一步研究考证。希望在广大文史爱好者的考证下,早日解开阎良“身世之谜”.

春秋战国时期设栎邑,汉朝时在栎阳城中设万年县与栎阳问城同城共治,辖区在今阎良和临潼县一带,三国时期万年县改属京兆郡,隋朝时改万年县为广阳县,辖区依旧。

唐朝时改万年县为栎阳县,元,明清时期到建国后主1966年8月建区前,今阎良区辖区均属临潼县。

安阳天宁寺介绍

位于安阳市文峰区文峰中路西段,天宁寺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初年(601年),唐、宋、元、明、清历代增修扩建,至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府(安阳古称)知府黄邦宁维修,规模达到空前,时亭、台、楼、阁、殿、堂、庙、宇百间。

据现存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天宁寺图”碑记载“……明洪武间,置僧纲司于此,其规模雄壮,为南北丛林冠。寺有天宁寺塔(文峰塔)五级,由下而登,逐渐宽敞,其巅则为平台,周可容二百人,远望太行,历历在目。……历年既久,请殿悉成瓦砾,唯此塔巍然独存……”塔的上身五级出檐,从下往上逐级增大。每层出檐的斗拱又不尽相同。八角檐头系有铜铎,微风吹动,叮当作响,给人以高远静穆之感。塔顶有相轮、塔刹。塔的下身四周正面,各有一门,其中正南面为真门,余为假门。券门首额,有砖雕二龙戏珠图像。八角均有巨龙环绕的盘龙柱,上加铁链枷锁,非常壮观。八根龙柱之间,有八幅砖浮雕佛教故事图像:正南面为三身佛像;西南角是释迦佛说法像;西面为悉达多太子诞生图像;西北角一幅是释迦佛雪山苦行修定像;北面为观音菩萨与善财龙女像;东北角是佛为天人说法像;东面一幅为释迦佛涅像;东南角是波斯慝王及王后侍佛闻法像。这些浮雕造型生动,神情逼真,姿态自然,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另据安阳县志记载:此塔建于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2001年定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天宁寺位于安阳市文峰区文峰中路西段,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初年,唐、宋、元、明、清历代增修扩建,至清乾隆三十七年彰德府(安阳古称)知府黄邦宁维修,规模达到空前,时亭、台、楼、阁、殿、堂、庙、宇百间。2001年定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天宁寺,有天宁寺塔五级,由下而登,逐渐宽敞,其巅则为平台,周可容二百人,远望太行,历历在目。文峰塔是一座非常独特的塔,建于后周文顺二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塔建于天宁寺内,故原名天宁寺塔

颐和园仁寿殿名字的由来

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 ,原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表达了乾隆寄情山水不往勤政的态度,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重建时把名字改为“仁寿殿”,意指仁者长寿。

仁寿殿在乾隆和光绪两个历史时期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按照儒家礼制,相当于紫荆城的外朝,仁寿殿的主殿和南北配殿以及仁寿门外的南北九卿房共同构成了颐和园的政治活动中心,清朝后期,慈禧太后常常带着光绪在颐和园办公,仁寿殿就是他们从事内政外交活动的主要场所。

仁寿殿前陈设有铜龙、铜凤、铜鼎和香炉等。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帝王宫殿园林内摆设的龙凤等吉祥物都是龙在内凤在外、龙在上凤在下,而在仁寿殿里却成了凤在中央龙在两旁的格局,凤昂首挺立,而龙则低附者身躯,这种龙凤易位的摆法也恰恰反映了清朝的统治大权在慈禧太后手中,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只是作为一个傀儡皇帝成了摆设。

仁寿殿院子里有一块太湖石,这块石头的形状酷似拱手作揖的老寿星,仁寿殿也有许多“寿”字,处处都体现着慈禧太后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文峰塔的历史来源

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乾隆年间,黄邦宁想要重新修缮天宁寺,忽见天宁寺塔的道影落在石桥之上,宛若一支毛笔搭在桥上,石桥则成为了笔架,天宁寺扩建完工后,黄知府站在塔内平台上,想起塔影宛若毛笔,从塔里走出后就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于是,大家开始使用“文峰塔”之名。

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寺原建于隋仁寿(601-604)年间,塔修造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元、明、清三代都曾重修此塔。

乾隆的祖母是谁

孝恭仁皇后(1660年-1723年),乌雅氏,康熙帝妃嫔,雍正帝生母,乾隆帝的祖母,满洲正黄旗人,护军参领、加封一等公威武之女。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女。后事圣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十八年,为德嫔。二十年,进德妃。世宗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未上册。雍正元年五月辛丑,崩,年六十四。葬景陵。上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子三:世宗,允祚,允禵。允祚六岁殇。女三:其二殇,一下嫁舜安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8477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秦国历史中尉缭扮演了什么角色?下一篇:河北与蒙古的历史渊源 内蒙古抗战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