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清朝灭亡了 为何多数人不肯剪辫子?

导语:众所周知,清军入关时,强迫百姓“剃发留辫”,导致了屠杀中的多起血案,甚至有“留毛不发,留毛不发”的说法。有没有辫子,一直是衡量汉人是否叛变,是否接受清廷统治的重要标志。按常理来说,当清廷灭亡,民国政府宣布“编织令”之后,这个屈辱的符号就会立即被民众抛弃,成为历史。网

众所周知,清军入关时,强迫百姓“剃发留辫”,导致了屠杀中的多起血案,甚至有“留毛不发,留毛不发”的说法。有没有辫子,一直是衡量汉人是否叛变,是否接受清廷统治的重要标志。按常理来说,当清廷灭亡,民国政府宣布“编织令”之后,这个屈辱的符号就会立即被民众抛弃,成为历史。

网络映射

但事实并非如此。

清廷灭亡,民国发布“理发令”,但大多数人不愿意剪辫子

1912年6月,梅兰芳剪掉了辫子。此时距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孙中山发布“理发令”已有三个月。梅的行动显然不积极,但与她周围的其他人相比,她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比如为梅管理衣服、处理杂物的“跟包”,不管怎么劝梅,反正是不愿意剪掉辫子的。梅只好趁他们睡觉的时候强行动手:

“我告诉宝大力和聋子,我劝他们剪辫子,但没有意义。有一天,在他们熟睡的时候,我偷偷拿了剪刀,剪掉了聋子的辫子。当他醒来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在脑后一丝不挂。他十分懊丧,吓得李不得不提高警惕。他每天晚上总是脸朝外睡觉,所以我做不到。结果我趁他睡得正香给他切了。.....第二天,他热泪盈眶,手里拿着半根辫子,去房子里向我奶奶抱怨...过了很久,他说话了,觉得这对他的健康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当年真的有很多人想不到。”①

网络映射

清朝皇帝退位,老百姓却不肯剪辫子。这种情况是普遍的。在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很多人都去扎辫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自愿的。当年革命军发起的强编运动,引起了不少民怨。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南京注意到:“拿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街头游行,把还留着头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全部剪掉。...南京人民对浙江军队的暴行非常不满。”同一时期,在成都、长沙、昆明等地,因军队强制编织,民众恐慌甚至发生血案。再一次,在一级的城市和乡村,没有革命军的力量剪辫子的人少了。比如11月5日,云南军政府下令民众在5天内剪完辫子,但在腾越县,英国代理领事史密斯观察到:“舆论对革命漠不关心。

人们没有任何热情...剪辫子的人在街上很少见到。”革命力量非常强大的浙江也是同样的情况——上虞县“光复后剪辫子的人很少”。虽然新政府一再建议,“那里的人民将拭目以待”;嘉兴县有“千人固执,呼吁反对编织”,破坏了积极提倡编织的官绅之家。④

网络映射

事实上,中华民国成立后,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仍长期留着辫子。1914年,赴美留学的胡适收到家乡安徽绩溪的来信。信上说:“建国以来,十有八九的人都剪了头发,在山区剪的头发,只剪了一半。”⑤在山西,直到1918年,阎锡山还在大力推行“理发”政策,派政治督察到各县逐级追查编织情况,县升区,区升村,村升户,县官下村蹲点,警察下村巡查...直到1919年,山西辫子才被粗剪。⑥1923年,上海广益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海关志》,其中也介绍了全国各地人民的编织情况。比如河北保定,没剪辫子的是“十宅五六”;天津开埠较早,但“编辫陋习比其他港口更为独特。无论上中下阶层,理发的都是少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历史上各朝皇上驾崩后:后宫三千佳丽何去何从?下一篇:潘美是潘仁美的原型吗?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