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董卓怎么死的 三国时期的王允是怎么死的 他除掉了董卓却被其余党追杀

导语:  董卓死后,仍然留下了一些旧部和将领,王允这时候应该做的其实是安抚军心。不过显然,在铲除董卓一事中虽可以看出王允的谋略之深,但在事后的处理问题上却也可以知道他在政治上的眼光还不够深远,最终为他招来了

  董卓死后,仍然留下了一些旧部和将领,王允这时候应该做的其实是安抚军心。不过显然,在铲除董卓一事中虽可以看出王允的谋略之深,但在事后的处理问题上却也可以知道他在政治上的眼光还不够深远,最终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根据后汉书记载,王允出身官宦世家。他十九岁就开始任公职,壮年时任豫州刺史。因为在和中常侍张让的斗争中失败,王允被迫去官隐居,在中平六年,何进掌权之后重新出仕,历任从事中郎和河南尹。

  在何进被宦官诛杀,董卓掌权时,他已经代替杨彪成为了司徒兼尚书令。他反对董卓的暴政,和董卓义子吕布结为密友,利用吕布和董卓的矛盾,于初平三年,在吕布的帮助下刺杀了董卓。

  根据《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记载,王允侄子王凌被曹操赏识,在魏国官至太尉,但是在讨伐司马懿时兵败被杀。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貂蝉的义父,貂蝉是造成吕布和董卓反目,以致于吕布最终刺杀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讨论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和连环计时经常引用此事件。

  《三国演义》里的王允,官居司徒,位列三公,级别相当高。从朝廷角度而言,剪除篡逆,延续汉祚,他应是一大功臣。董卓进京,坏事做尽,国人皆日可杀。曹操聚十七镇义兵,几番厮杀,都无损其毫发。反而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王允,竟然将董卓活活玩死,不能不让人叹一声钦佩。王允的老谋深算,工于心计,步步为营,最终大功告成,三国里没有几人能及。

  演义中王允的出场,并不轰烈,一个和事老的形象。董卓设宴,议沦废立之事。座中丁原、卢植反对,卓怒,拔剑欲杀。司徒王允日:“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另日再议。”于是百官皆散。

  休要小看了这一柔软的态度,相比一味硬拼的武夫,或者动辄拍案的谔谔之士,他更多了几分冷静。往往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时刻,需要的恰恰是理智。一句“另日再议”,便能浇熄火焰,为事情的转圜赢得时间。

  理性归理性,但要如何拿下董卓,王允也没辙。接下来发生了曹孟德献刀谋董卓事败而逃,三英战吕布且战且走的事。董卓更加骄横,百官尽皆震怖。王允终于明白,对于强敌,不能明攻,只可暗取。于是他设下一条神鬼难料的连环计。

  王允本人自然是幕后总导演,台前表演的是大明星貂蝉。二人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本来,一块肥肉要拴住一虎一豹,这种常人看来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却被他们做到了。

  罗贯中把这一回写得起伏跌宕的同时,还很注意人物的刻画。贵为公卿的王允可以向自己府上的歌伎貂蝉“叩头便拜”,说着说着,还“泪如泉涌”。不仅彰显其对汉室的忠心耿耿,还体现了大丈夫的屈伸自如。

  接着紧凑安排两次宴席,先对吕布说“方今天下别无英雄,惟有将军耳”,后又对董卓说他夜观天象,汉家气数已尽,由董太师即位,“正合天心人意”。见人讲话,见鬼打卦,足见权谋机变,老奸巨滑。

  一女许二夫,一马配二鞍,王允敢于不按常理出牌,是他拿准了普天下男人的弱点。但凡世上男子,少有能抗拒美色的,何况是绝色。果然,吕布的表现是“欣喜无限”;董卓则赞曰:“真神仙中人也!”王允又最懂得,男人一旦对美女怦然心动,接下来必然会一桩接一桩地干蠢事。

  中间他那恰到好处的装聋卖傻、故作惊诧、添油加醋、煽风点火,真是炉火纯青,滴水不漏。对手的一举一动,事态的发展进度,全在他老人家的掌控之中。貂蝉的配合也很重要,一招不慎,全盘皆输。貂蝉竟能在两个位高权重的男人中间穿梭博弈,不仅游刃有余,甚至有创造性的发挥。

  本来,取下董卓首级,王允大功告成,堪称匡扶汉室第一功臣,接下来他应该大有一番作为的。只可惜,人无完人。平心而论,司徒王允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一个杰出的逻辑学家,甚至一个城府高深的谋略专家,但他绝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政治家所要求具备的深谋远虑、远见卓识、深邃目光、宽广胸怀,他根本谈不上。

  王允大权在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蔡邕。蔡邕多才多艺,在当时名气很大,本质上却是典型书呆子一个。董卓身死,举国都拍手称快,唯独他跑去抚尸痛哭(裴松之注引《后汉书》说他只是在王允面前“有叹惜之音”,未抚尸痛哭)。许多人为蔡邕求情免死,都没有用。其实,天下正用人之际,王允竟不能容,以人划线,凡附卓者必诛,此乃大败笔也。

  董卓原部李汜、张济、樊稠,见大势已去,上书告饶。此时的王司徒,本应审时度势,四人皆虎狼之辈,又拥有重兵,不说加以收编,至少也应采用安抚之策,稳住局面。然而王允却掷下狠话:“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大树特树对立面,导致四人率大军合围长安,十日城破,“诛允及妻子宗族十余人”,进而欲逼宫弑君,酿成“李郭之乱”。仅有谋略机巧,没有政治家的胸襟,纵然机关算尽,只能成其一二事,断然成不了大业。陈寿作《三国志》,董卓、吕布有传,而王允无传,只是在别人的传记里出现,可见分量还是不足。

  不过,他为何没能当上老大呢?王允在以后的岁月里做了几件事:其一,公开宣布董卓的罪恶,并且对于追随董卓的将领要求杀无赦。本来董卓的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四人早都心灰意冷,又是写悔过书,又是要求向政府投诚,可是王允却认为他们罪大恶极,完全没有赦免的必要,逼得这些将领铤而走险。

  因此酿成恶果。其二,拒不接受蔡邕的申辩。董卓死了,蔡邕因为想到先前董卓对自己有些恩德,忍不住流下眼泪。王允却认为这是路线没有站稳,于是动员国家机器,把蔡邕给杀了。

  当然前来求情的人很多,可王允确认为大家对蔡邕缺乏必要的了解,这样的人就应该杀,以儆效尤。其三,王允命令开放潼关,让关东诸侯共商国是。有人提出反对,王允说:关东义军是我同道,对他们应该有充分的信任。

  这三条,哪一条单个看来都很有理由,都可以看出王允是个性情中人。不过三件事一起做,可就是大事,对王允的影响也是致命的:其一,逼得四将扯旗造反。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虽然不是一流战将,可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碰巧还有天下第一等谋士贾诩的加入,自然让李傕等人的造反不仅成为可能,而且轰轰烈烈。并且战败吕布,长驱直入。其二,杀掉蔡邕,让天下读书人寒心。

  蔡邕是当时知识界的骄傲,而且当年是一个很硬气的儒生,近日一见王允不过尔尔,足以让知识分子对王允有些失望。其三,尽管王允下令开放潼关,可他不知道其实关东诸侯各怀鬼胎,表面上行忠义之事,内心却个人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董卓死后,仍然留下了一些旧部和将领,王允这时候应该做的其实是安抚军心。不过显然,在铲除董卓一事中虽可以看出王允的谋略之深,但在事后的处理问题上却也可以知道他在政治上的眼光还不够深远,最终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根据后汉书记载,王允出身官宦世家。他十九岁就开始任公职,壮年时任豫州刺史。因为在和中常侍张让的斗争中失败,王允被迫去官隐居,在中平六年,何进掌权之后重新出仕,历任从事中郎和河南尹。

  在何进被宦官诛杀,董卓掌权时,他已经代替杨彪成为了司徒兼尚书令。他反对董卓的暴政,和董卓义子吕布结为密友,利用吕布和董卓的矛盾,于初平三年,在吕布的帮助下刺杀了董卓。

  根据《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记载,王允侄子王凌被曹操赏识,在魏国官至太尉,但是在讨伐司马懿时兵败被杀。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貂蝉的义父,貂蝉是造成吕布和董卓反目,以致于吕布最终刺杀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讨论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和连环计时经常引用此事件。

  《三国演义》里的王允,官居司徒,位列三公,级别相当高。从朝廷角度而言,剪除篡逆,延续汉祚,他应是一大功臣。董卓进京,坏事做尽,国人皆日可杀。曹操聚十七镇义兵,几番厮杀,都无损其毫发。反而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王允,竟然将董卓活活玩死,不能不让人叹一声钦佩。王允的老谋深算,工于心计,步步为营,最终大功告成,三国里没有几人能及。

  演义中王允的出场,并不轰烈,一个和事老的形象。董卓设宴,议沦废立之事。座中丁原、卢植反对,卓怒,拔剑欲杀。司徒王允日:“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另日再议。”于是百官皆散。

  休要小看了这一柔软的态度,相比一味硬拼的武夫,或者动辄拍案的谔谔之士,他更多了几分冷静。往往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时刻,需要的恰恰是理智。一句“另日再议”,便能浇熄火焰,为事情的转圜赢得时间。

  理性归理性,但要如何拿下董卓,王允也没辙。接下来发生了曹孟德献刀谋董卓事败而逃,三英战吕布且战且走的事。董卓更加骄横,百官尽皆震怖。王允终于明白,对于强敌,不能明攻,只可暗取。于是他设下一条神鬼难料的连环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世人皆知郑和下西洋 世人皆知郑和下西洋 却不知道他还下过东洋下一篇:法兰西为什么有五个共和国 五个共和国之间是什么关系 法兰西为什么有五个共和国 五个共和国之间是什么关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