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浅析:从经济角度看汉朝南征的动因 浅析:从经济角度看汉朝南征的动因

导语:分析:从经济角度看,汉朝南征的动机以下文字材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家快来看看!引言 作为我国第二个真正实现大一统的帝国,汉朝相比于秦朝来说,不仅国祚绵延,更有着远超于前朝的稳定架构。这样的结果是汉朝开国之后,仍然不遗余力的征讨和扩张所带来的成绩之一。 大多数时候,由于汉武帝北征匈奴的壮举,人们最热衷于讨论的是西汉时期汉匈两股势力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纠葛。然而事实上,北伐匈奴虽然创下了无数令人

分析:从经济角度看,汉朝南征的动机以下文字材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家快来看看!

引言 作为我国第二个真正实现大一统的帝国,汉朝相比于秦朝来说,不仅国祚绵延,更有着远超于前朝的稳定架构。这样的结果是汉朝开国之后,仍然不遗余力的征讨和扩张所带来的成绩之一。 大多数时候,由于汉武帝北征匈奴的壮举,人们最热衷于讨论的是西汉时期汉匈两股势力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纠葛。然而事实上,北伐匈奴虽然创下了无数令人心神摇曳的功绩,但对于汉王朝军事和国力的扩张,所起到的益处却少得有限。相反,反而是看上去春风化雨般的南征,最终让汉王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帝国。今天,我们就以经济的角度分析汉朝南征过程的动因。 一、汉代的南征 所谓的南征,其实并非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是汉朝历时数百年的对南部疆域的扩展。这一扩展,最大的成就,是对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的征伐。 这一片疆域,在战国时期曾经出现过楚、吴、越等诸侯国,自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后,这些疆域内存在的蛮夷,开始逐渐被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缓慢同化,这也是史学家所认同的蛮夷「 ”服王化”现象。 但是,这样的同化过程却因为地理条件的阻隔而变得十分缓慢,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写道: 「 ”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执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这种情况其实也是热带地区文明的典型特征,尤其是珠江流域,由于日照充足的关系,「 ”不待贾而足”使得这里的土着居民并不如何热衷于囤积粮食蔬菜,然而这样的「 ”丰衣足食”却在事实层面上阻碍了当地文明的产生。 太过温暖的襁褓,往往孕育不出可以奋进的民族。这样类似于资源诅咒的说法在近些年里开始为人们所公认,「 ”热带无强国”,正是这一阶段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最真实的写照。 然而这样的情况却在汉朝发生了转变,以郡县制制约全国的汉帝国,自然不能允许其视野范围内可以存在着这样一种农业技术极为落后,自然资源禀赋却十分优渥的地方出现,从西汉到东汉,汉王朝一直在致力于对于这一片区域的征服。 相比于匈奴这种已经以游牧民族身份存在百余年的势力而言,盘桓在秦岭以南的土着部族,既没有强悍的骑兵可以冲击汉卒的军阵,又无足够庞大的势力抵抗汉王朝源源不断的兵力压迫,在短短的百年间,秦岭以南的大片地区开始臣服于汉朝的统治之下。 在这之后,为了更好继续管控这片地区,同时也为了快速在当地进行农业的开发,原本在本地生活的土着并未被驱逐或屠杀,相反,以郡县制作为基础,秦岭以南地区开始被逐渐纳入帝国的管理体系之内。为了减少当地人的反抗和不满,统治者决定 「 ”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在种种怀柔政策下,原本游离于中原文化之外的南方,开始被引入新的体系内。 二、推动南征的经济因素 从前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汉王朝在统治南方各郡县之时,采用的极为宽松的怀柔手段。在这样的手段下,统治者似乎很难真正调动这些地区逐渐增长的财富,那么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么? 事实上,真实的情形远比我们想象中来的复杂。汉王朝军队的征服,在一开始的过程中,并不如何困难。这是因为,这些地区虽然广阔,但是由于尚未建立成熟的农耕体系,其人口的增长自然无法和已经成平多年的中原相比。后者即使是在匈奴的骚扰和入侵下,由于文景二帝趋于缓和的对外政策,也得到了几十年休养生息的机会。 在这样情况下,原本就由数十个小聚落组成的松散社会,很难对抗已经在汉匈之战中淬炼出来的汉朝武卒。 根据当时的记载,秦岭以南地区最为效用的武陵、长沙蛮,虽然「 ”时为寇盗”,但是其武力却依旧「 ”不足为郡国患”。在其最为猖獗的时刻,其人口不过两万有余。 从这一点上来看,从北部穿山越岭而来的汉朝军队,对于这些蛮族来说,无异于「 ”神兵天降”,实南匹敌。 在这样的情况下,岭南一地虽然有着崇山峻岭作为其先天的屏障,但纵横的水陆交通一旦为汉朝所熟悉,就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通行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朝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岭南众多部落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而汉朝因此而获得的受益却丝毫不少。由于缺乏成体系的制造手段,布匹、食盐、剪子、镜子、针线等物均是当地人最为需要的物资,在这些物资还未出现在当地土着眼前时,他们尚可以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游离于汉朝的经济体系之外,然而一旦这些物资成为当地人不可或缺的需要,那么汉朝就获得了对于这片土地最大的经济优势。 岭南一地的物产极为丰富,然而由于缺乏最原始的制造手段,这些物产的最大价值一直被当地人所埋没。虽然在汉朝征服岭南以前,当地人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已然开始与外地客商的来往,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作为背书,这些交易活动不仅规模较小,还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作罢。 「 ”苗人不知经商,从前汉人携盐、布入苗寨贸 易其土货,常有奸商欺骗苗人,时起纠纷,后官府禁止汉人入苗寨贸易,乃指定地点,兴立市场,每五日赶场一次……主要的商品为盐、布、牲畜、谷物等物。 可以说,虽然汉朝在岭南所设立的郡县形式迥异于其内陆地区的传统郡县,但是凭借着这些交易所带来的丰厚报偿,汉王朝也从此地获得了足够多的经济利益。而且,作为一个封建国家而言,粮食储备的多寡往往意味着政权的稳定与否,从这一点上来看,岭南丰富的物产无疑是帮助汉朝重新巩固了政治基础。 三、汉朝南征的外部动因 汉王朝之所以会对征服岭南一地如此上心,除了岭南一地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外,还有着外部因素的考虑。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汉代的地图,就能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除了岭南以外,其余地区已经不再适合汉王朝的扩张,至少在当时并不适合。 首先是我们熟悉的北部和西北地区,盘踞此地的匈奴一直是汉朝的心腹之患,然而以当时汉朝的国力而言,除了汉武帝曾经屡次远征匈奴以外,其余时刻,汉朝却一直采取守势。 这并不完全是君王的心性使然,匈奴所盘踞之地,大多为海拔在一千米以上的地区,这些地区,隶属于亚欧大陆最大的草原带,即自多瑙河沿岸至黑海,再东至我国东北外兴安岭一地的巨型草原带。 这样的草原带,即使是最靠近汉朝疆域的南部地区,依旧是农牧交错地带,再往北推进,则开始逐渐往牧区转变。「 ”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 ”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这样的说辞极为实际的说明了当时汉朝北扩的困境。这样的地带,并不适合农耕民族垦田开荒,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原王朝大兴之时,也绝少对游牧民族赶尽杀绝的原因:毫无利益动机的情况下,汉武帝的倾国之战仅仅因为仇恨是难以为继的。 而西南地区的蛮荒地带情况稍微良好一些,然而由于道路难行,虽然在当地进行郡县制的改良,但是到的最后也只好以传统的羁縻洲来稳定当地局势。 相比之下,岭南一地舟船可通行无阻的特性,以及充足的日照和水源就使得它注定是汉朝扩张的绝佳方向,这也是为什么汉朝对于岭南一地有着势在必得的决心。 四、结语 位于岭南山脉以南的部分地区,在中原王朝开始崛起之后,逐渐走入了它的视线范围。虽然在一开始,由于种种原因,这片地区并没有被秦国所征服。但是到了汉朝,这里最终还是逐渐开始设立郡县,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扩张虽然可以从政治层面予以解释,但是若从经济角度来看,我们将会发现当时统治者们可能更为注重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最初人为农牧分界线的确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收入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秦汉史论丛》第6辑 《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的酋邦制度———云南滇文化中所见的实例》《中华文化论 坛》 《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亡於兼并 东周的最後结局 亡於兼并 东周的最後结局下一篇:1955年哪两位元帅曾主动要求不授元帅军衔 1955年哪两位元帅曾主动要求不授元帅军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