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朱元璋发明“黄册”制度是什么样的?明朝户籍制度的发展!

导语:朱元璋发明的“黄皮书”制度是什么?明朝户籍制度的发展!边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人口调查和建立户籍制度的国家。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当然,最早的户籍制度是与封建的税收和

朱元璋发明的“黄皮书”制度是什么?明朝户籍制度的发展!边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人口调查和建立户籍制度的国家。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当然,最早的户籍制度是与封建的税收和服务制度分不开的。因此,古代劳动人民为了避免重税,往往对户籍制度采取对抗和隐蔽的态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时,连年战乱导致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严重不足。朱元璋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补充军事资源,先后实行了“户籍制度”和“黄皮书制度”,建立了明代特有的户籍制度,对明朝及以后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社会意义。本文从“胡蝶”和“皇策”入手,探讨明代户籍制度的发展。

一、古代户籍制度与税收的关系

户籍制度起源较早,与税收制度密切相关。早在商朝,在大规模战争准备之前,国家就会招人,当时叫“寄宿人”。《甲骨文字典》:

丁友、甄不攀四千人。

“登记”是指登记人口。征兵前需要统计全国户口人数才能算出实际士兵人数,这是户籍制度最早的雏形。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几乎都是由税收制度服务的。例如,《李周地关寺》记载:

大司徒的位置是负责国土地图和帮助王安扰乱国家的人数。

其实这里的“扰民”还是和国防、税收有关的。

古代户籍也是分类的。比如从战国时期开始,人们的户籍档案开始有“士、农、商”之分。“士”是四人之首,指士大夫阶层。文人在古代享有独特的政治权利,甚至不用承担纳税义务。“农业”是广大农民从事农业劳动和古代社会的基本支撑。而“工人”和“商人”被称为“最后的工作”,地位较低,政治限制较多,承担的税收标准不同。

除了“士、农、商”之外,古代户籍制度与兵役制度直接相关,于是出现了“军民不同民族”的规定。战国时期,贵族有优先服兵役的“特权”,因为这是家族晋升爵位的捷径。但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补充士兵,于是全面征兵开始了。东汉时期,为了便于管理,开始区分“军户”和“民户”。军户一辈子当兵,儿孙有服兵役的义务,不能转行。连结婚都要在“军户”级别内进行。秦汉时期,军户的地位高于民户,但明代军户的地位相对较低,一些劳动人民为了脱离军队,不得不逃离家园,成为难民。

清代户籍分为旗籍和民籍,其中旗籍按民族分为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其实,“会旗”是“军籍”的另一种说法。但与明朝不同,清朝的旗位更高,政治权利更高。

古代户籍制度,无论是以社会地位还是军民职业来区分,都说明古代户籍制度与税收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古代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体现。

二,明代户籍制度的建立

1.历史演变

在封建社会,农耕是立国之本。所以历代皇帝都想限制人民的流动,因为只有把人民固定在自己所属的土地上,才能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国家的税收才能得到保障。所以历代皇帝都希望把全国人民都登记在册,以此来限制他们的迁徙。

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后,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尚军书》说:

在四个边界内,丈夫和女人都很有名,有活人也有死人。

可见当时户籍制度是逐渐完善的。秦始皇时期,对民众尤其是男性进行了全面的登基,包括年龄、籍贯、家世,甚至指纹是“斗”还是“畚箕”,严格要求各级官员进行登记。如果有虚假报告或遗漏,见鬼去吧。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制定了《户法》,把户籍制度纳入了法律,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唐代户籍在档案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每家每户都有具体的户数,而且登基后的户籍也有固定的格式,便于管理和统计。

可见户籍制度在明朝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户籍制度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

2.明代户籍制度建立的背景

元末天下大乱,长期战乱导致社会经济萧条,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朱元璋建立明朝时,面临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要想稳定政权,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社会危机,发展生产力,从而恢复农业生产和经济。《阿明太祖实录》云:

丧事之后,中原荒芜,人丁稀少。所谓“开田增户口”,是当今中原的当务之急。

由于户籍制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农业计划、财政收入和人口兵役,朱元璋在洪武元年立即提出建立明朝户籍制度。向老百姓明确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人口和土地是农耕社会的基础,朱元璋的家庭糊制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的。人口方面,朱元璋一方面鼓励生育,另一方面安置无家可归无固定住处的人。在土地方面,朱元璋一方面鼓励开垦耕地,另一方面防止土地兼并。在朱元璋的不断推动下,明朝经济得以恢复。《史明史·货殖》记载:

空间丰富,赋有盈羡之心,米、粟已输于京师百万石,富县仓康堆积如山,红腐不宜食。

明初虽然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抚肃,但家庭补助制度解决了人口大规模迁徙和徭役分配不均的问题。具体说一下接收家居贴的制度吧。

3.家庭邮政系统

《明》云:

太祖是土生土长的世族,有户口,有户籍,有爵位,有年龄,有户籍,有地籍,有上户部,有职务给民。有一家公司,统计它的年龄,消耗它的气味。以及城郊祭祀,中书省以陈坦下户籍祭祀西藏,甘蔗之日。

所谓的“家居贴”在宋代已经成型,但当时还不成熟。明初,由宁国知府陈官完善并实施。大致意思是:户部以“户”为单位,向每个农户发放“户贴”,详细记录该户生产的土地数量及其应承担的纳税服务金额。户贴制度虽然明确了每家每户的义务,但也是一种“房产证”,是对人民财产的一种保护,所以实施起来没有太大阻力。

底层的人有了家贴后,不仅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还可以轻松停止迁徙。此外,还可以根据家庭公布的税收和服务的数量明确纳税,从而避免官员中饱私囊或不平等纳税的问题。户籍制度是一项创新,尤其是在明初人口与土地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对稳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4.黄皮书系统

洪武三年到洪武十四年,“洪武之治”已经出现,百姓安居乐业。这时,朱元璋开始实行“黄皮书制度”。“黄皮书”制度相对于家庭岗位制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史明史货殖》载:

洪武十四年上谕,天下编黄书赋役,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十户只要推粮者多,十户为十,十户为十。老服一个人,一个在前,一个在东一里...

所谓“黄书”制度,需要与“李佳制度”配合实施,即朱元璋将明朝人分为军籍、文官、工匠三类,每110户为一个“李”,每一个“李”有10个A,每一个“李”户按籍贯、姓名、人口、土地、土地逐一登记,送到户部,之所以叫黄书,是因为送到户部时用黄纸包着。

在黄皮书制度的规定下,每个“村”人口承担的税收是均等的,大大避免了税收集中的问题。同事们,如果一个家庭有问题,就要把这个家庭的纳税任务分担给李的其他家庭,这样才能保证法院的税收。

黄皮书制度是明代最长的户籍制度,也是朝廷纳税服务的基础,也是明代的基本经济制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黄皮书制度之前,历代的户籍制度都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说,统计是由朝廷的户部、省、县自上而下进行的。黄皮书制度正好相反。每户填写真实的户籍信息,然后提交给领导,领导再提交给内领导,最后送到各州县,再到省部。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而且这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每年都需要统计,户籍制度每十年大规模更新一次。这个户籍制度比前几个朝代都详细。通过黄皮书制度,法院可以准确掌握全国的人地情况。

从“胡蝶”到“皇策”的制度是明代社会探索的一个明显进步,但也有其局限性。先说明代户籍制度的局限性。

三、明代户籍制度的局限性

1.明代户籍制度的地域限制

在农耕社会,户籍和税收密不可分。国家要想稳定地从社会底层获得税收和税收,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把人口控制在地理范围内,限制人口流动。所以各个朝代对“难民”的处理都很严格,甚至把“难民”当成了罪犯。明朝对人民实行严格的地域限制,《明太祖志》说:

让四个人的事情各司其职。医生和占卜者都是土著,不允许远行。

可以看出,不仅农民不允许轻易离开自己的土地,就连医生和占卜者也不允许走远。尤其是黄皮书制度实施后,以110户为一里,轮流在第一时间服务,这相当于让人口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不轻易离开。因为一旦离开,就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这种户籍的地域限制一方面深化了中国传统的“定地迁地”思想,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整个社会的交流与发展,影响了明朝的社会活力。

2.明代户籍制度的层次差异

无论是“户籍”还是“黄皮书”,都体现了户籍制度的层次差异。到了明代,两人都是大明的臣民,但户籍身份有明显的等级,可分为四个等级。

首先是宗室等级。皇族户籍包括皇室和诸侯人口,他们凌驾于他人之上。帝国户籍不仅不需要承担国家税收、服务,还拥有许多司法特权。如果他们犯罪,当地政府不允许直接逮捕他们。

其次是官绅阶层。官绅户籍仅次于宗室,不需要承担一些税务服务。《大明会典》卷二十记载:

主人公的家,家里有地有土,除了粮草,其余的都免了。

可见,当官士绅回家,明朝要承担的税收很少,真正的税收负担需要老百姓来承担。

第三是老百姓的等级,俗称“户口”或“公民国籍”。老百姓的户籍占有大部分土地,包括底层小地主、自耕农和佃农。他们需要承担朝廷分配的各种赋税和徭役。如果天气好,你还能活着。遇饥荒,不减税不免税,法院破产,家破人亡。

第四是贱民层面,即“贱籍”或“奴户”。在封建社会,奴隶和奴隶生活在社会底层,法律地位低于农民,生活和政治权利受到极大限制。《大明律》规定禁止庶民家庭养奴婢,也就是说奴婢属于宗室和官绅家庭。当然,除了我们熟悉的奴婢和奴隶之外,奴隶家庭还包括有罪的奴隶,也就是说,在朝廷官员被查抄之后,他的妻子和孩子被判处有罪的奴隶,或者被流放,或者被卖掉。骗子也包括在地下社会受歧视的人,比如懒人、快乐人、官妓等等。基地户籍没有参加科举的权利,也没有享受朝廷各种优待的权利。一旦进入基础注册,所有的代都是基础注册。

3.明代户籍制度的世袭原则

明朝的户籍制度除了地域限制和等级差异外,还有世袭性。在《黄皮书》中,一个孩子跟随父亲的家庭。这意味着一旦定义为户籍,就必须代代相传,不能轻易更改。《大明律》规定:

作弊的话,脱免,避重就轻,人员八十。那些诉讼未经许可就被允许取消豁免的人,以及那些无序注册的人,都犯有同样的罪行。

也就是说,如果你故意说你的户籍错了,你会受到惩罚。如果官员私自变更户籍,也会受到严惩。当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以向户籍部门申请变更户籍。比如平民的子女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申请转为官绅户籍。如果嫁给皇室,也可以申请变更户籍。

综上所述,明朝的户籍制度虽然与前朝相比相对完善,但在地域、登基、继承等各方面仍有局限性。

四、明代户籍制度的社会意义

第一,明代户籍制度对于稳定明初社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明朝开国之初,人口萧条,土地荒芜。据《李·》载:

土著人,从军队里流离失所,什么都不省,地广人稀,开发差。

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河南、山东等地的真实情况。没有人耕种田地,大多数人流离失所。朱元璋及时制定了户籍制度,让流民有田可耕,有地可种,迅速恢复了社会生产力。因此,明代户籍制度对于稳定明初社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明代户籍制度对我国人口的合理分布具有积极意义。

元朝末年,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战事严重,直接导致百姓大面积离乡背井,背井离乡。扬州在宋代是一个繁荣的地方。元朝末年,扬州受战乱影响,十里无人。朱元璋利用户籍制度,统计分析人口,强制人口迁移,平均分配人口和土地,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明代详细的户籍制度是我国纳税服务的基本依据。

从“胡蝶”到“皇策”,明朝建立了比以前更详细的户籍制度。人口的性别、年龄、即位、籍贯、定口都有多维数据,所以明代的赋役分配相对严谨。明代这种详细的户籍制度是国家纳税服务的基本依据。同时,对后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源于明代户籍制度的“李佳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李佳制度在明代底层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统计人口、执行上层阶级的税收任务、监督生产、维护乡村安全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形式过于僵化,也限制了社会活力。

V.摘要

在明代社会的发展中,户籍制度对统治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朝完善了前朝的户籍制度,更加细化,有其独特的社会意义,但同时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此外,还应补充一点,万历年间,张推行“一鞭法”改革,对“黄书制度”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处不作论述。希望通过本文,能对明代户籍制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旋风少女2》方廷皓扮演者陈翔个人简介下一篇:《旋风少女2》长安扮演者池昌旭个人简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