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董元奔|八股文是明清时期对宋代和元代科举制度改革升级的产物 董元奔|八股文是明清时期对宋代和元代科举制度改革升级的产物

导语:董|八股文是明清两朝科举制度改革升级的产物。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原创文/董元奔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通行的文体,它在近现代的名声很臭,是思维陈腐,文风呆板的各类文章代名词。其实,八股文未必有那么坏,在作为「 ”时文”的明清时期,八股文及八股取士制度对政治和文化也起到过积极作用。 所谓八股文,其含义有三个方面。首先,八股文的文体包含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

董|八股文是明清两朝科举制度改革升级的产物。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原创文/董元奔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通行的文体,它在近现代的名声很臭,是思维陈腐,文风呆板的各类文章代名词。其实,八股文未必有那么坏,在作为「 ”时文”的明清时期,八股文及八股取士制度对政治和文化也起到过积极作用。 所谓八股文,其含义有三个方面。首先,八股文的文体包含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要素,后四个要素是文章的四大段正文。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中,每一股都包含两小股,即由两小段既排比又对仗的句子组成,四股合起来就是八小股,简称八股。其次,八股文的题目必须取自四书五经,正文阐释题目时其思想性也不能偏离四书五经。第三,在行文过程中,作者要模仿孔子、孟子的口气,所谓「 ”代圣人立言”。 八股文起源于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初步形成于元朝时期,在明清时期成为固定的文体。在八股文逐渐定型的宋、元、明清这三个历史时期,八股文都曾有过积极作用,当然,它在明清时期所产生的副作用也是很大的。这里,我就分三个历史阶段分别阐述八股文和它的前世到底怎样影响了该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一、宋代的经义和诗赋取士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代,成熟于唐代。隋唐的进士科考主要是诗赋和帖经。诗赋大家都明白,无需解释;帖经,就是把四书五经的某一页蒙上,只留出某一行文字,让考试者阐释其上下文的意思,帖经考的是考试者强记博诵的能力。唐代前半期国力强盛,朝廷控制着庞大的军队,地方上也实行节度使的军事威权统治,官员的诗赋写作能力和五经记诵能力虽然派不上实际用场,但是却不妨碍军事统治。 北宋的国情不同于唐代。北宋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和市民社会萌芽,下层人民的思想变得「 ”复杂”起来了,这就要求地方官员具备处理各种棘手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北宋先后长期面临辽、西夏和吐蕃的军事压力,而北宋却主要奉行对外「 ”和约”的政策,这就要求朝廷官员具备处理复杂的内政和外交的能力。北宋立国后延续了唐代的科举考试体例,一大批只会吟诗做赋和死记五经的读书人成为进士,但是他们根本不能胜任各层级的管理工作,这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宋英宗时期,特别宋神宗继位后,北宋已享国祚近百年,但其积贫积弱的形势已经令皇帝和一部分上层统治者惊惧,于是,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项目之一就是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的出发点是选拔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所以他废除了诗赋考试,改考经义。王安石的具体措施是:把四书五经和王安石自撰的《三经新义》作为必读书,考试的题目出自必读书,考试者依据必读书的内容,依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现实的社会问题,写一篇一千多字的论文。王安石的科举考试改革,迫使考试者不仅要学透四书五经,还要活学活用,这与王安石「 ”适用”的政治观是相吻合的。 王安石废除诗赋考试,是其「 ”矫枉”必须「 ”过正”思想的表现,但是这有割断传统文化的风险,受到苏轼等人的激烈批评。后来朝廷恢复了诗赋考试,也取消了王安石有自我标榜之嫌的《三经新义》,但是经义考试却延续了下来。注重声韵的诗赋考试和注重理解四书五经内涵的经义考试,为元代的经术和骈赋取士制度,以及明清八股取士制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二、元代的经术和骈赋取士 蒙元以弓马取天下,重武轻文,蒙元虽然在元太祖时期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但此后竟废除科举制度长达七十多年。在这段历史时期,朝廷任用官员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由地方州县推荐德才兼备的人;二是由皇帝在贵族子弟中挑选人才;三是卖官售爵。废除科举考试,中断了汉族知识分子和中下层地主阶级进入统治集团的道路,但是由于有强大国家军队的威慑,社会上敢怒而不敢言。 元成宗、元武宗时期,元朝经济空前繁荣,对外经贸活动也非常热络,东南亚、南亚,甚至欧洲的大批商人来到中国,甚至定居中国,也有大批中国人远赴上述地区经商。对外贸易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经济繁荣增强了汉族知识分子和中下层地主阶级跻身统治集团的愿望,而长期的穷奢极欲弱化了元朝军队的管理能力和战斗力。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以化解开始出现的统治危机,元仁宗皇庆二年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元朝的科举取士原则如同元仁宗所言:「 ”经术为先,词章次之。”虽然效法宋朝的经义取士,但又重大改进。元朝的进士考试要考三场:第一场是五条经问和经论一篇,经问,就是从四书中出五道题目,要求考试者依据朱熹的《四书集注》解释含义;经论,就是从五经中出一道题目,要求考试者依据朱氏的《诗》注、蔡氏的《尚书》注、程氏的《周易》注、《礼记》古注及「 ”春秋三传”写一篇五百字左右的小论文。第二场是策一道,就是事先以时务出题,要求考试者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时事论文,要求直陈观点,反对浮华。第三场是古赋和章表各一道,考试者要依据楚辞和汉赋的格式来写古赋,以骈文的格式来写章表。 经问和经论,考的是考试者死记硬背典籍的能力,这是王安石经义取士政策的倒退;策紧扣时务,题目不再出自四书五经,这是对王安石经义取士政策的发展;古赋和四六文不仅考查了考试者的诗歌及楹联的创作能力,还考查了考试者的古文功底,是对策的有力补充。由此可以看出,元代的经术取士在延续了宋代经义和诗赋考试的前提下,强化了考试者经世致用的能力和诗赋创作的能力,同时补充了对死记硬背能力的考查,显然在难度上远远超过宋代。 三、明清的八股文和八股取士 明代立国伊始就延续了元朝后期的科举制度,到明宪宗成化年间,经王鳌、谢迁等人的倡导,八股文定型并成为进士考试的唯一文体。清代延续了明代的做法。 明清两代通过写一篇八股文来取士,只有一场考试,简化了程序,但是八股取士又是对元代各个考试项目的汇总和深化,难度空前加大。首先,文题出自四书五经,阐释不得偏离四书五经,这就是元代的经问和经论,考查考试者的死记硬背能力;其次,正文是四组排比兼对偶的句子,类似于元代的古赋和章表,不仅考查了考试者辞赋创作能力,也考查了考试者诗歌的创作能力。第三,要求文章的语言风格是孔子、孟子的原文风格,考试者如果不把四书五经背熟并消化,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这就考查了考试者超越上两个方面的深入考查。 八股取士取消了宋代、元代的时事方面的考核项目,也不允许考试者发表自己的见解,考试者完全成为「 ”书虫”,朝廷自然难以获得治理江山的人才,但是这符合明清闭关锁国的需要。让一大批只会循经解经和吟诗作赋的文人做官,上层社会便充斥着俯首听命的臣子,地方官吏也将循规蹈矩,不越雷池一步,这有助于封建王朝的稳定。但是,这些官员的思想被牢牢拴在四书五经中,他们不懂民情,难以解决社会问题;同时,这些官员又都是文人,他们的思想僵化,缺乏创作能力,难以在学术上有所发展。这是八股取士制度的主要弊端。 但是,八股取士制度也有其积极的地方。首先,虽然八股文对四书五经的高度依赖虽然使许多文人难以产生超越时代的新思想,但是八股文综合了诗赋和古文对创作者的要求,作者的古文学功底一般都很扎实,这些文人根据自己所长从事古籍整理事业,编篡了一大批古代总集,比如《永乐大典》、《全唐诗》、《全唐文》等。其次,许多文人用研究四书五经的方法研究各个时代的典籍,出现了《诸子玄言评苑》、《新锲翰林三状元会二十九子品汇释评》、《庄子南华真经评》、《老子文归》等一大批学术成果。第三,清乾嘉时期兴起的考据学至今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考据学的第一个大师戴震声称其考据目的是为了「 ”通经”,但是他考据的范围却不限于四书五经,显然这也是拜八股取士文化所赐。 八股文和八股取士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们是宋代经义和诗赋取士制度经由元代经术和骈赋取士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八股文钳制作者的思想,不利于文化发展,通过八股文录取的官员也缺乏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但是,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其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八股文和八股取士制度在古籍整理、总集编篡、典籍释评和考据等学术领域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说明】正文插图来自网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嘉庆曾遭遇搞笑刺杀:奴仆精神失常直入后宫 嘉庆曾遭遇搞笑刺杀:奴仆精神失常直入后宫下一篇:如何恢复搜狗浏览器的浏览记录 如何恢复搜狗浏览器的浏览记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