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项伯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人生污点莫须有 项伯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人生污点莫须有 有功项羽处却清清楚楚

导语:向博是一个怎样的人?不需要生活污渍,但很明显,下面的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楚汉相争之中,项伯最大的人生污点,怕是只有这一条: 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我们没有任何人知道,在刘邦击破项羽的过程中,项伯到底立下了什么功劳,是像项羽的大司马周殷那样实打实的功劳,还是指项伯在鸿门宴上保全刘邦的性命或在广武保住刘太公的性命,或者是在项羽兵败垓下

向博是一个怎样的人?不需要生活污渍,但很明显,下面的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楚汉相争之中,项伯最大的人生污点,怕是只有这一条: 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我们没有任何人知道,在刘邦击破项羽的过程中,项伯到底立下了什么功劳,是像项羽的大司马周殷那样实打实的功劳,还是指项伯在鸿门宴上保全刘邦的性命或在广武保住刘太公的性命,或者是在项羽兵败垓下之后率项氏集体投降于刘邦。 个人猜测是后者,即率项氏集体投降于刘邦。 项羽身死垓下之后,项氏一族的领袖当由原为西楚左令尹的项伯接替,项氏当何去何从,项伯需要拿主意,是像项羽那样顽抗到底,还是向刘邦投降呢? 项伯选择了后者,于是就有了「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的记载。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史记·项羽本纪》 如果项伯率项氏一族和刘邦顽抗到底,会怎样呢?怕是项氏一族会被连锅端,仅有桃侯项襄、平皋侯项它和玄武侯三位早期投汉的三位项氏族人可以苟活于世。 「 ”生存还是毁灭”,这从来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项羽选择了毁灭,项伯选择了生存,此所谓人各有志,我们不能因为项伯做出了和项羽不一样的选择,就批判项伯。 如果项伯仅仅是在项羽身死垓下之后选择了率项氏一族集体投降于刘邦,我们根本不能说项伯有负项羽,不能说项伯是西楚的内奸。我们只能说,项伯识时务,毕竟项氏大势已去,不但灵魂人物项羽身死,而且兵散地失,项伯纵使有心杀贼,也终于无力回天。 除了一句语焉不详的「 ”以破羽缠尝有功”外,史书中的项羽一共出现三次。这三次,项伯都是有功于项羽,而非有功于刘邦。 项伯第一次出现,即鸿门宴前中后。 鸿门宴开始前,项伯私自探访刘邦军营,欲与张良「 ”私奔”,结果被张良带去见了刘邦,刘邦向项伯表达了其「 ”不敢背项王”的信念。之后,项伯回到鸿门,把自己私访刘邦军营的前因后果和所见所闻毫无隐瞒地讲给项羽听。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史记·项羽本纪》 以项羽当时的处境来看,项伯对刘邦军营的夜访很成功。 第一,刘邦主动低头认错,表达了向项羽称臣的意思,此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二,项羽无需击杀刘邦,既避免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可怕后果,又避免了背负不义之名的窘境,避免了诸侯军的背叛。 第三,鸿门宴之后,项羽入主关中,并在分封之时把刘邦赶到巴蜀,同时强迫刘邦裁军至三万。 鸿门宴进行时,项庄受范增的蛊惑,意欲以舞剑的当口谋刺刘邦。项伯识破范增的伎俩,主动站出来共同舞剑,并且时时以身相护刘邦。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史记·项羽本纪》 从结果上看,项伯的确是保全了刘邦的性命,但站在项伯和项羽的角度,项伯只不过是保住了谈判结果,避免了事态向不可控制的方向演进。 可以说,在这一回合中,项伯才是替项羽着想的,而项庄则是受范增蛊惑的愣头青。 鸿门宴结束,项羽如愿地进入秦都咸阳,并在咸阳大封诸侯,刘邦被封到巴蜀,张良则把刘邦赏赐给他张良的金银珠宝全部赠予项伯,刘邦也因张良厚待项伯而向项羽请求汉中。 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史记·留侯世家》 我们有理由相信,刘邦能得汉中,项伯当是为刘邦说了好话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另一条重要的记载,即在刘邦「 ”请汉中地”时,刘邦其实已在事实上控制了汉中,项伯和项羽不过是做了个顺水人情罢了。 从沛公攻缑氏,绝河津,破秦军洛阳东。从攻下宛、穰,定十七县。别将攻旬关,定汉中。——《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项伯第二次出现,是在英布降汉之后,收拢九江兵。 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史记·黥布列传》 这段记载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 九江王英布听从了汉使随何的意见,杀了项羽派去的使者,并兴兵攻楚。项羽派楚将项声和龙且攻打英布,经过几个月的时间,英布被龙且打败。 英布本打算率军投奔刘邦,但害怕楚军截杀他,所以就从隐蔽的小道,和汉使随何等少数人到荥阳去见汉王刘邦。 得到汉王刘邦支持后,英布又派人回九江招拢旧部。英布回去招拢旧部时,项伯已经完成了对英布九江兵的收编,杀尽了英布的妻妾和子女。 为什么打败英布的是龙且,收编九江兵的却是项伯呢?从项伯的「 ”左令尹”职位来看,恐怕项伯并不是武将而是文官,龙且击败英布之后,还需赶赴荥阳前线和项羽并肩作战,而收编九江兵这样的琐事,就交由项伯来办了。 项伯完成对九江兵的收编之后,或许带了一部分到荥阳前线,或许没带,总之,项伯回到了荥阳前线回到项羽身边,而九江兵则交给了周殷。 后来,在项羽的生死关头,时为大司马的周殷背叛了项羽。 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史记·黥布列传》 项伯第三次出现,是在广武劝项羽不要杀刘太公。 项伯曰:「 ”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 项伯说出这段话的背景,表面上看是刘邦不顾父亲刘太公的死活,说出了「 ”分我一杯羹”之语,实际上是项羽面临巨大的困境。 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派刘贾帮着彭越烧毁项羽的粮草,项羽亲自东击彭越,彭越跑掉了,刘邦则趁着项羽东击彭越之时再次拿下成皋,吃着敖仓的粮食。 项羽东击彭越归来,和刘邦在广武对峙长达数月,这几月中,彭越继续在项羽的后方抢夺或焚毁项羽的粮草,项羽感到深深的无能为力。 这种情况下,已是无计可施的项羽,终于放下面子,使出阴招: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 ”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史记·项羽本纪》 然而,项羽的阴招丝毫没难倒对面的刘邦: 汉王曰:「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见自己的阴招不好使,项羽大怒,想要烹了刘太公。于是,项伯出面阻止,说出了我们前边引用的那段话。 结合后面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拿刘太公威胁刘邦,不成,又对刘邦放冷箭,依旧不成,最后项羽在刘邦派使者请求西楚归还刘太公时,项羽就坡下驴,要求和刘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 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史记·高祖本纪》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史记·项羽本纪》 也就是说,在项羽把刘太公架到大鼎上的那一刻,项羽已显颓势,如果项羽在刘邦放出「 ”分我一杯羹”的言语后杀了刘太公,项羽手里就更没有让刘邦投鼠忌器的砝码了,如果项羽杀了刘太公,项羽希望的楚汉和约是万万不可能达成的。 虽然楚汉和约两个多月以后,项羽便在垓下被汉军和诸侯军围住,但这绝非项伯的错,而是项羽军中无人的错。 项羽的首任大司马龙且在齐地轻敌,率领号称二十万的楚军被韩信全歼,继任的大司马周殷率九江兵降汉并主动跑到垓下击杀项羽。 倘使龙且不轻敌,倘使周殷不投降,倘使项羽早日和刘邦讲和,或许项羽还可以凭借西楚和九江复起,但项羽、龙且、范增等人都太过倔强,偏偏要硬撑着和刘邦斗,斗到一无所有那一刻,只能徒叹奈何,只能在垓下喝酒、吟诗、哭泣: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其实,从现有的记载中,我们很难找到项伯背叛项羽的确切证据,但却能从项伯在史书中的三次出现中确认,项伯其实是在勤勤恳恳地帮助项羽。 项伯第一次出手,不但帮项羽兵不血刃地摆平刘邦,而且避免了项羽背上「 ”不义”的骂名和可能遭到的诸侯背叛。 项伯第二次出手,帮项羽收拢了九江国的兵马,九江国也是项羽自号西楚霸王之后唯一一个成功吞并的国家,项伯在九江做出的努力并意欲帮项羽把九江经营为第二个大本营的思路,是很正确的。 项伯第二次出手,从结果上是看,不仅保住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更帮项羽留住了最有用的砝码,使项羽后来有机会向刘邦求和。 基于这三点,我甚至认为,如果我们把项羽比作周成王,项伯其实就是周公旦。不过很可惜,项羽英年早逝,独木难支的项伯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只好向刘邦投降,而项伯为项羽做的其他事,则失去记载。 另外,额外多说一句,鸿门宴开始前,项伯要和张良「 ”私奔”一事,充分证明了,项伯比杀殷通的项梁和杀义帝的项羽更看重「 ”义”,一个看重「 ”义”并时时以「 ”义”为出发点考虑问题的人,或许不是一个优秀的左令尹,但不会不是一个好人。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黥布列传》、《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温江历史名人 温江历史名人下一篇:清代艺坛一代大师陈鸿寿书法隶书对联30幅 仍守古法 清代艺坛一代大师陈鸿寿书法隶书对联30幅 仍守古法 力透纸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