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从管仲的「 ”相地而衰征”入手 从管仲的「 ”相地而衰征”入手 浅谈春秋战国时赋税制度的变化

导语:从管仲的“地与地和谐,但春秋战国时税制变化”开始,边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文|飞鱼说史 相地而衰征, 则民不移;政不屡旧, 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攫, 井田畴均, 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国语·齐语》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诸侯拥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周平王把都城东迁至洛邑,自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东

从管仲的“地与地和谐,但春秋战国时税制变化”开始,边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

文|飞鱼说史 相地而衰征, 则民不移;政不屡旧, 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攫, 井田畴均, 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国语·齐语》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诸侯拥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周平王把都城东迁至洛邑,自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东周时代。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伴随着这时期的「 ”乱”,奴隶制逐步走向了终结,封建制也在逐步发展和孕育,直至最后成形。 铁质农具和牛耕图 而促成社会制度变革的诱因,是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春秋时期铁质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得到了普遍推广,这就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亩产量的增加,使个体小农生产有了发展的可能,进而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私田的开垦和土地性质的变化,导致了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的井田制遭到了破坏,民不再尽力于公田,诸侯国财政收入也逐渐失去了保障,针对私田的赋税制度地改革在这种大背景下悄然兴起了。 本篇飞鱼就从齐国管仲的「 ”相地而衰征”说起,浅谈春秋战国时赋税制度是如何变化的,不过说此之前我们还得先说说夏、商、西周的土地税税。 夏、商、西周时期的赋税形式。 《孟子·滕文公》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管理职能,运用政治赋予的权力,按照一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向民众征收的钱财或者物品,而先秦时期的赋税多以「 ”贡”的形式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这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但在夏朝已经具备了强制性,这是奴隶制国家出现后的一种极其粗糙的田赋制度。 到了商朝,赋税的名称变为了「 ”助”,但随着井田制的出现,这种形式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井田制下土地被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上产的农作物都要上缴天子,而私田上的农作物都被奴隶主或大贵族占为己有,土地的性质也变成了由周天子所有为名的贵族所有制。 西商周时代 到了西周,井田制进一步发展,对于赋税的征收也逐渐转变为了「 ”彻”,在这种赋税制度的作用下,公田和私田的之间的固定界限被打破,但是关于「 ”贡”、「 ”助”、「 ”彻”的具体形式,还是有太多的争议。 不过根据孟子的言论,后世人推断出这三种形式是皆是在平均亩产量的基础上征收10%固定农业税的办法。 齐国的「 ”相地而衰征”。 《国语·齐语》记载: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夏、商、西周时期的土地赋税,其实很不具备灵活性,因为古代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时候,10%的税较为容易完成,但是一遇到自然灾害,税就无法得到保证,反而会加重民户的负担,而造成赋税过重。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点,他认为只考虑田地的数量而征收的赋税,导致了征税的不合理,土地贫瘠不同,产量自然也不同,如果赋税过重,只会逼迫民众逃亡,还有可能引起政治的不稳。 齐国管仲 于是他就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也就是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征收不同的税,这样就能在民众能接受的范围内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做到「 ”民不移”。 管仲提出的这种土地政策可以说是顺应生产力潮流的,不仅实现了齐国的迅速富强,让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而且带动了其余诸侯国对于土地赋税的改革,同时促使了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转变。 鲁国的「 ”初税亩”。 《左传》记载:「 ”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齐国管仲提出的赋税改革,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而公元前594年,鲁国的「 ”初税亩”则承认了土地私有,也就是不管公田还是私田,只要占有了土地进行耕种,就得按亩产量缴税,税率是10%。 这一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种地的积极性,只要土地产量高,虽然上交给国家的多了,但是自己实际能得到的也多了,比如,原本亩产量100斤,需上缴10斤,通过自己劳动使亩产量提高到200斤的时候,需上缴20斤,但自己剩下的却有180斤。 鲁国及周边国家 一定程度上而言,鲁国的初税亩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使得社会性质开始向封建制转变,因为该制度的实施,相当于在国家的层次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只要农户能按照规定缴税,国家就会保证合法权益,这也是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 鲁国因为此项改革,使得税源大增,从而解决了国家财政上的危机,此后这一土地政策,在楚国、晋国、郑国也相继出现,由于这一制度和近代的赋税制度比较接近,所以不少学者更倾向于把「 ”初税亩”作为我国农业税征收的起点,暂不论。 秦国的「 ”初祖禾”。 《史记·六国表》记载:秦简公七年,初祖禾。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相比较山东诸侯来说,无疑是闭塞的,由于长期与中原文明脱轨,各种政策无疑也是比较落后的,那么秦国自商鞅变法才引进东方先进制度?其实并不是,因为在秦简公时期就开始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简公在秦国实施的「 ”初祖禾”,杨宽先生在《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中曾说:初祖禾和初税亩的性质相同,即开始按亩征取禾稼作为租税。 废井田开阡陌石壁画 你或许会有疑问,为何有学者会说初祖禾是秦国引进山东诸侯的呢,自己发明创造不行吗? 其实这个可能还真不大,因为秦简公曾在晋国做人质,而鲁国初税亩的政策施行后,晋国六卿也相继取消了公田,废除了劳役式的赋税方式,实行按亩征收实物,由此推论,秦简公在晋国学到后而在秦国推广可能性是最大的。 秦国实行的初祖禾,虽和鲁国的初税亩性质相同,但威力却大得多,因为这项制度直接为商鞅在秦国推行「 ”废井田开阡陌”奠定了基础。 飞鱼说: 秦国自商鞅变法才引进东方先进制度?并不是,秦简公时期就开始了,秦国在东周时期,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极为弱小和落后的,但它却是最善于效仿学习的,从初祖禾到后来的商鞅变法,可以说都是从山东诸侯中引进的,只不过秦国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从管仲的「 ”相地而衰征”入手,浅谈春秋战国时赋税制度的变化,究其变化的原因,其实是生产力的提高所导致,随着私田不断被开垦,土地性质逐步向私有化转变,诸侯国为了增加税收,只能变革赋税制度。 牛耕图 春秋战国时期这些赋税制度之所以能变革成功,其实是因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下, 对生产关系进行的一次合理调整,是经济规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征收赋税的能力,其实也是综合国力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诸侯国的争霸战争离不开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基础又是经济,从这层面而言,秦国之所以能攻灭六国,经济基础变化而诱发的改革,进而演变而成的先进制度,则是关键。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孟子》、《左传》、《齐语》、《史记》、《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等。 ​【END】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桓温一败 桓温一败 苻坚再败。曾经战胜冉闵的「 ”小霸王”姚襄该何去何从下一篇:国民党内哪个部门最有实权 蒋介石为追求政治平衡 国民党内哪个部门最有实权 蒋介石为追求政治平衡 内心矛盾重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