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简牍新发现:一纸环保诏书 简牍新发现:一纸环保诏书 揭示秦始皇人性化的一面

导语:岳麓秦简中发现一份秦始皇封禁湘山圣旨,记录了秦始皇巡游时发现湘山树木茂盛,下令列为禁园供当地官员爱护。但《史记》中记载秦始皇砍倒了这里的树。文章分析了两种记载的区别,探讨了历史记忆和历史学家的影响,呈现出一个既有人性化又暴虐的秦始皇形象。

竹简新发现:一份环保圣旨揭示秦始皇的人性化。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简介:

新出土的岳麓秦简中,有一条“秦始皇封禁湘山圣旨”,讲的是秦始皇巡游时,发现湘山周围树木茂盛,非常喜欢,下令将其列为禁园,供当地官员爱护。但是《史记》记载秦始皇把这里的树都砍倒了。应该如何看待两张唱片的区别?先跟作者了解一下。

第一,新竹简的意外发现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近年来在港台抢救出的一批珍贵竹简命名为岳麓秦简。经专家判断,确定其内容为秦代法律文书。其中之一就是“秦始皇封禁香山的圣旨”。

据简牍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上书丞相、丞相王绾,内容是:“自以天下为己有,爱海,南去苍梧,涉洞庭之水。我爬了象山和平山,那里的树又野又美。我看了看罗翠山以南,树很美。他们都被禁止切割。”秦始皇说:“自从我吞并了这个世界,我就亲自巡逻安抚这个世界。我南游苍梧、洞庭,爬了象山、平山,发现这里的树郁郁葱葱,很美,所以想让你保护一下这里的树。严禁砍伐。”两位宰相问:“象山的树能不能像皇家御花园一样,被苍梧县官员保护在罗翠山以南?”秦始皇批准了。

然而《史记》中的记载却截然相反。据《史记-第一秦始皇列传》记载,“西南跨淮水的是衡山、南郡。漂河到香山寺。强风中很难穿越。医生问:“项峻的上帝是什么?医生对他说:“文志,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葬在这里。”。"于是始皇帝大怒,三千俘虏全部砍倒香山的树木. "秦始皇二十八年,当秦始皇南巡到达香山时,遇到大风,差点过不了湘江。于是他问身边的医生:“向君管象山是什么神?”医生回答说:“是姚笛的女儿,舜帝的妻子娥皇和女英。他们埋在这里。”于是秦始皇勃然大怒,下令300名俘虏把湖南的树木全部砍倒,湖南变得光秃秃的。

二、秦始皇游洞庭之谜

秦简出土的记载与《史记》记载完全相反,应该思考哪些记载正确,哪些记载错误。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首先两个事件的记录是不一样的。《岳麓竹简》记载秦始皇二十六、二十九年巡山,《史记》记载二十八年。所以要进一步分析。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称帝后五巡。而去湖南山的路只是第二次。这次游览,秦始皇先东游,然后在泰山闭关,再沿山东半岛自北向南爬琅琊台,然后经过彭城,再西南过淮河,到衡山,沿湘江到象山,再到南郡,最后回到咸阳。

他这次旅行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禅宗。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统一全国。第二十七年,他第一次出巡,去陇西祭祖,报祖。赵征已经完成了世界的统一,荣耀了祖先。第二十八年,他去泰山求禅。泰山是古人心中的圣山。国王可以在这里告诉众神,这样天上地下的每个人都可以知道他在赵征的成就。同时也是对关东六国臣民的示范。所以秦始皇第一次上泰山封禅回到湖南山已经二十九年了。

也有人质疑秦始皇是否二十六年来过一次湘江,留下了这段记载,但史书省略了。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二十六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第一个211年,秦始皇忙于与齐作战。按照古代的交通状况,如果没有特殊的目的,他就没有时间跑来跑去瞎折腾了。因为他今年来这里毫无意义。

秦始皇二十四年,秦国已经打完了对楚国的战争。早在二十三年,秦灭楚,已南渡楚。《史记》记载“秦王游陈莹”,秦王今天到达湖北江陵。所以秦始皇今年没去过湘江。而且这些竹简基本都是秦朝的法律。从整体内容来看,它们是秦朝一直沿用的法律法规。如果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保护,二十八年砍树,那二十六年就不用收集书信了。答案是秦始皇只去过一次湖南山。

从以上判断可以推断,秦始皇只到过洞庭湖一次,秦始皇在《史记》记载的第二十八年东游,归来时经过洞庭湖,已经是竹简记载的二十九年了。所以这个禁伐树木的圣旨,和这里的游览有关。

第三,历史记忆和历史学家的笔

竹简和史书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那么哪个记载更符合原始历史呢?那么就要从这些材料的性质入手。关于秦始皇出巡,出土的竹简应该是第一手资料,应该是真实的。应该如何看待太史公司马迁的记载?太史公记载秦始皇五次出巡时,材料来自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政府收集的资料,另一个层面是司马迁游记中记载的石碑,以及各地民众的口头故事。

在官方资料和铭文中,应该可以确定秦始皇的旅行路线。但是要区分旅行故事,因为这些故事都是当地人流传下来的,带有感情色彩。对于关东六国的人民来说,秦始皇作为征服者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在六国人民的心目中,秦始皇是暴君,他们对他的统治不服气。张亮,一个朝鲜贵族,在他的巡回演出中,选择雇佣勒克斯在博罗沙谋杀秦始皇。楚项羽的反应是“他可以取而代之”。刘楚邦的反应是:“君子应该如此。

司马迁生活在距离秦朝一百年的地方,这些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更具传奇色彩。他讲历史,追求生动,与文献记载的事迹和人们口中的传说一起,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因此,《史记》的内容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同时,再加上汉帝国的政治宣传,秦始皇暴君的形象被固定在人们的记忆中,他的人性被抹去。从头到尾,从“秦王是人,蜜蜂是准确的,长眼睛的,忠于鸟,豺狼,少善良和老虎的心”的表象到具体的行动,他所做的都是有害的。秦始皇砍倒了湖南山的所有树木,行使了对自然的赏罚权,这是他暴政的表现。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秦始皇传》,就会发现秦始皇此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求仙。28年访琅琊,遣徐福下海寻仙;三十二年,遣鲁生去寻仙药;37年,被方士徐石欺骗,下海求药。炼金术士骗他说海上有一条大鱼。秦始皇梦见晚上与波塞冬交战,于是派人去射大鱼。总之,秦始皇有一个违抗天命,甘愿与鬼神战斗的形象。所以秦始皇砍树的行为应该和人们心中的这些记忆有关。

太史公面前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记载。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太史公看到了汉宫官员收集的大量秦朝史料,听到了大量人们讲述的故事,都是描写秦始皇的暴政。也许,为了一贯的主题,他放弃了他所拥有的!或者说太史公活着的时候,汉朝已经建立了一百年,秦始皇也没有什么好话。根据古书《仲翔记》记载,秦始皇在遭遇风浪时,从湘江到恒山都幸免于难,所以秦始皇非常感激当地的神灵。秦始皇不应该做任何报恩的事,这个记载也可以证明《史记》记载的错误。

论读史;

秦始皇的历史形象是历代史家塑造的结果。在我们能接触到并首先塑造秦始皇形象的《史记》中,其内容不得不区别对待。这些记录有的来自秘密的政府档案和石刻;其他的来自于人们的历史记忆。司马迁利用他们的叙事技巧巧妙地融为一体。人们对秦始皇暴虐一面的记忆被放大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人道、亵渎神明的暴君。出土的简帛还原了一个热爱山水的活人。但不得不承认,非人的秦始皇可能更符合古人的历史观,是古人的主动选择。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第6卷,《秦始皇第一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阎长贵:《故宫与赭山:秦始皇的多重面孔》,《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shenhua/27783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打仗真的是武将先单挑吗 正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斗将”现象 古代打仗真的是武将先单挑吗 正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斗将”现象下一篇:在战争中 在战争中 各国都是如何处置逃兵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