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北魏太武帝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什么灭佛

导语:本文介绍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和发展,以及北魏时期的毁佛事件。文章指出,佛教在中国传入较早,发展迅速,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重要来源。然而,在一些政治和文化背景下,佛教也遭到了打压和排斥。北魏时期的毁佛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佛教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西游记》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佛教在不同的时代首次传入中国,一般认为始于东汉刘庄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较早,但发展迅速。一方面,虽然中国人有自己的道教,幻想长生不老成仙,秦始皇乐此不疲,但道士所说的只是几千年的传说。人渴望长生不老,于是堕落到死后有另一个世界。

佛教和道教的一大区别就是无法证明。另一方面,中国政权更迭太多,时有战争,时有苦难,死后需要精神寄托。佛教的知名度很快就超过了道教,难怪民间都说“外僧会念经”。

北魏皇帝以前都是拜佛的。仅洛阳就有1400座寺院,上万名僧尼,可以说是风靡全国。近2000年后的今天,当你参观洛阳龙门石窟时,不难想象人们对佛教是多么虔诚。但这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一次又一次的谋反成了拓跋家最头疼的事。偏偏446年3月,拓跋焘率军在长安镇掩护吴敏君时,发现了藏在佛寺里的武器、酿酒器具和当地贪官藏着的财物,甚至发现寺院里的女人淫乱。

因此,拓跋焘给长安佛教写了一封信,命令全国废除佛教,等待他的死亡得以恢复。

446年,主要原因是塔巴岛和崔浩想皈依道教。崔浩是一个汉族人,长得像一个漂亮的女人,把自己比作张亮,是他的重要顾问。拓跋焘曾指着崔浩,对叛逃的大酋长说:“别看他那双脆弱的手。他远胜于胸前的百万战士。每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他都会帮我下定决心,赢得一场大胜利。”

拓跋韬又召群臣曰:“若不能决定军务,先与崔浩商议!”拓跋道常去崔浩家求教,当崔浩进宫时,他可以开车进出寝宫。《战国策》评商鞅“大大咧咧,不顾个人利益,尽力而为”,李贽评晁错“不善于谋身,不善于谋国”。历史上,经常有人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全,崔浩也是一个典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屡遭宠爱和憎恨。怨出佛,怨。

崔浩还试图按照汉族和大家族的传统思想来梳理北魏与北魏的区别,这直接伤害了一些鲜卑贵族。后来,拓跋岛命令崔浩组织更新国史,要求以实际记载为依据。崔浩写下了拓跋史的一些不光彩的历史。鲜卑贵族无不愤怒,纷纷向拓跋韬诉苦,指责崔浩敢于宣扬“国恶”。拓跋焘亲自审问,崔浩好不容易才辩出来。正如奥威尔所揭露的极权主义:“它的丑陋是它存在的一部分,因为它所宣称的是:是的,我是丑陋的,但你不敢嘲笑我。

450年7月,崔浩被杀。当他被送到城南执行死刑时,“几十个卫兵站在上面,在路上哭着嗅着”。无论远近,崔浩的亲家,包括范阳卢氏、太原石国、河东柳氏,都是坐在一起被杀的,史称“国史之狱”。人们说鲜卑贵族与赵魏氏族的矛盾太深,崔浩就是这种矛盾的受害者。“国史监狱”只是一个借口。

随着崔浩的去世,毁佛事件逐渐平息。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shenhua/29945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鲜卑山 古代鲜卑族的历史简介下一篇:拓跋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什么灭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