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退避三舍的典故 晋文公与“退避三舍”的故事

导语:“离家出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成语,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一场战争。晋文公为了遵守五年前的承诺,命令部下撤退,最终获得胜利。这个成语在中国流传了2600年左右。

离家出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成语。现在,通常的含义演变成:故意让步,避免冲突。但是,这句话原本的历史意义比上面的解释具体得多,包含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最初来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书《春秋左传》,在鲁僖公发现了二十八年。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城濮之战中的一件事。战争双方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和春秋另一强国楚国。

成浦在今天山东省鄄城的西南部。在这场战争中,晋、楚两大强国互相争夺,胁迫本地区的曹、宋、郑等小国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竞争的结果是金与楚的直接战争。在战争引发之前,双方进行了多次讨价还价的谈判。达不成协议后,公元前632年,晋、楚终于在城濮一带交战。那是春秋时期的一场大战。

今年夏天和四月,在双方正式开战之前,晋文公命令他的部下“撤退”。棚是当时测量长度的单位,一个棚相当于30英里,三个棚相当于90英里。为什么要撤退?这是晋文公五年前为了诚信对楚成王的承诺。

晋文公被命名为重耳。他年轻的时候因为晋国内乱在各诸侯国流浪了19年。他逃到楚国时,受到楚成王的盛情款待。在宴会上,为了表示感谢,发誓说,如果有一天他回国掌权,他将不幸遭遇晋国和楚国的战争。在战时,金一方必须提前放弃战场上的“三房”。

五年后,金国与楚国交战,为了表示自己不会食言,决定“离远一点”。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强大的楚军大败,晋军在楚方的战车上俘虏了一千多人。战败后,楚国大将玉子被迫自杀。

通过这场战争,晋国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离家出走”成了一个在中国流传了2600年左右的著名成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shenhua/30004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唯才是举 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下一篇:退避三舍的故事 晋文公与“退避三舍”的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