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一碧如洗 茶文化―茶文茶诗―一抹酥胸蒸绿玉碧螺春

导语:“碧螺春”,好茶,好名字。“蜗牛”前冠“毕”字,后冠“春”字,色彩鲜艳,充满活力,造型优美,充满情趣,易读而富有韵味。碧螺春是哪里出产的?最早我误以为碧螺春产于湖南洞庭湖区,因为叫“洞庭碧螺春”,喝了苏州朋友的茶才知道碧螺春不是产于湖南,而是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幸运的是,洞庭湖也出产名茶,被称为“君山银针”,也是茶中之宝。苏州

“碧螺春”,好茶,好名字。“蜗牛”前冠“毕”字,后冠“春”字,色彩鲜艳,充满活力,造型优美,充满情趣,易读而富有韵味。

碧螺春是哪里出产的?

最早我误以为碧螺春产于湖南洞庭湖区,因为叫“洞庭碧螺春”,喝了苏州朋友的茶才知道碧螺春不是产于湖南,而是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幸运的是,洞庭湖也出产名茶,被称为“君山银针”,也是茶中之宝。

苏州朋友送的新碧螺春产于洞庭东山。只见茶绳细长卷曲成蜗牛状,每片芽叶上都长满了毛发,银白色,绿色。酿造前,嫩香。杯子泡好之后,茶慢慢沉入水底,开始像白云一样舒展起舞,春草又发芽了,渐渐的染绿了。过了一会儿,芽叶散开了,又亮又绿。先是杯底在春天染过色,然后青烟升起,汤色开始清澈透明。第一次水的绿色比较淡,但是味道特别香鲜;二次水青嫩,入口清香,味道甘甜;第三次,水蓝清澈,喝起来感觉又香又甜。真是茶中之宝,不愧“天下第一茶”的美誉。

喝了这种茶,不仅给人很好的享受,也给人很多美好的联想。首先想到的是刘禹锡的诗:“望洞庭山水,银盘中有青螺。”我还想到了陶勇的诗:“怀疑是水仙更衣室,一个蜗牛靛镜中心。”还有一个女孩子的螺髻,古人称之为“罗比”。比如宋王《宫词》中说:“十三挂结为碧螺松,学舞后在园中。”联系不多,也许有点联系,但我就是想想。自从喝了碧螺春,就一直想着太湖的洞庭湖。巧合的是,有一年我去上海募捐,在等稿的时候去了一次苏州。从苏州火车站往南走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到了江苏四大历史名镇之一的东山镇,碧螺春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洞庭东山在东山镇的南面。站在东山主峰上,可以看到太湖对岸的浙江省。洞庭山下的茶闻起来像枇杷,是晚春,满山都是绿色。它像太阳下的水一样绿,快要滴下来了。山根的茶树是深绿色的,山腰的竹子是嫩绿色的,小径上的青苔是深绿的,古庙的玻璃是绿色的,眼睛里全是绿色。好像连飘渺的空空气都是淡淡的绿色。洞庭东山独特的绿色,碧螺春的绿色,包括鸟儿穿过森林的柔风,还有当地剪肩剪腰的女孩发出的吴侬软音。此时正是白枇杷的成熟季节,这是东山独有的。只有在绿树中仔细辨认,才能看到树枝覆盖的金球。

洞庭分为东西两山。东山就像停泊在湖边的巨轮,形成一个半岛;西山是矗立在湖中的岛屿——“银盘蜗牛”。两座山遥遥相对。我爬了洞庭东山。因为湖面上的水雾模糊了,西山若隐若现,让人想象水中穿着轻纱的仙女。

旅行车沿湖滨路转圈需要三个多小时。有唐代的紫金南寺,南北朝的轩辕宫,美丽的太湖冷谷公园,还有留有刘一九靖遗骨的齐苑花园。与其他茶园不同,洞庭山的茶树是大面积种植的,分散在花果林中或果林周围。各种果树,如桃、李、杏、李、橙、枇杷、银杏、石榴等。,与茶树交替种植,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调节着茶园的风霜阳光。据说洞庭山茶果间作是碧螺春香醇的主要条件。的确,大量果树的枝、根相连,茶吸收了水果的香味,尝起来像茶,培养了碧螺春花香和果香的天然品质。眼前的场景让我想起了《茶解》中的一段话:

茶园不要掺烂木,只种在月桂树、李子、玉兰、玫瑰、松树、竹子之间,也可以遮霜遮雪,遮秋晒。

高贵的东西都有自己的择邻灵性,这是碧螺春不同产品的特点。

傍晚,夕阳的红唇在湖上亲吻。不知道什么时候,太湖清澈,山映湖中,更深更浅。此时遥望西洞庭山,轻纱换上彩裙,湖水荡漾,衣角含笑。夕阳下,山泉在林中摇曳,很让人想起点缀在绿裙上的珍珠和传说中的罗比姑娘。在踏上洞庭湖之前,我读了一个关于太湖的故事。俗话说,历史和人与自然之间总是有着密不可分的情结,由此产生了太湖、碧螺春等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洞庭山上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罗比。有一次,她采茶救了因与恶龙搏斗而受伤的爱人阿香。后来她培育的茶叫碧螺春。

还有一个传说,碧螺春茶最初是洞庭山的一个姑娘发现的。女孩发现了茶叶后,摘下来放在怀里,香气扑鼻。她做这种茶招待村民,大家赞不绝口。当她问这是什么茶时,女孩流利地回答说:“让人害怕。”。“吓人”是吴中方言,意为“吓人”,可见这茶该有多香!

可是,这个“吓唬人”怎么变成了“碧螺春”?据说这和清朝功勋卓著的康熙皇帝有关。清代陈康齐的《郎钱骥文》和王应奎的《柳南续笔》记载,康熙年间,地方官将此茶呈上朝廷,皇帝尝过之后,觉得清香醇厚,但又觉得“吓人香”这个名字太俗,所以取名为“碧螺春”,因为它茶色翠绿,弯弯如螺。

康熙帝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这个名字的归属权。但平心而论,康熙命名的“碧螺春”真的很美。在他之前,大多数酒都是以“春”命名的,但茶名却不叫“春”。比如从唐代开始,酒名就有玉露春、石冬春、六都春、梨花春、萼绿春、浮玉春、武陵春、玉春等。康熙帝就是从酒名中获得灵感获得这项发明专利的。

清朝以后,“碧螺春”名扬天下,饮者评价其“色不减龙井香,鲜嫩”;专家说:“茶以碧螺春为基,不易得。”诗人也称赞这种茶。《清代野史大观》卷一有一句诗:

物有所值,名存实亡。

梅升平每次给项打电话时都说“碧螺春”。

已知烘焙传到了三个地方,我大喜过望去了北京。

吓唬煞人的甜原自夸,也必须在春分时早早摘下。

《灵芬亭诗》还引诗向碧螺春赞:

蒸青玉胸酥,春雨干。

满灯真乳香,怪茗啜后欲死。

“蒸青玉胸酥”,早年人们不用火烤碧螺春,采摘后用纸巾包好,放在姑娘胸前,在体温下晒干后取出,所以纹理细密,没有焦卷。这是真是假,很难研究。也许最初的碧螺春制作方法是未知的。然而,在过去的三百年里,碧螺春的生产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洞庭山茶农围绕“碧螺春”二字辛勤劳作:绝对早春采集——“春”;茶叶的形状像螺丝钉一样被卷起来——“螺丝钉”;茶汤色泽青绿——“碧”,使茶的形状和名称完美搭配。

碧螺春茶采摘早且嫩,通常在春分前几天开始,称为“前茶”。鲜叶的标准是一芽一叶初展,极其嫩嫩。每公斤干茶的出芽量为6-7万。历史上一公斤干茶达到9万芽左右,世界罕见。制作过程是高温杀青-热揉成型-揉面出细毛-文火烘焙。四道工序一锅完成,可根据叶质和锅温灵活变化。碧螺春的制作特点是炒合并,单向揉捏,形成螺旋条状,使其在揉捏中显得完整。碧螺春茶芽后的茸毛在新叶制作时肉眼看不见,制作后露出白色茸毛,这是碧螺春茶区别于其他茶的主要特征。茶后碧螺春外形纤细,盘绕成螺旋状,覆有细毛,颜色银绿色,隐蔽。当地人称之为“铜丝条,螺旋形,有毛;一嫩三鲜自古少见,外形美观,色泽鲜艳,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成为“天下第一茶”。

那一天,我到了洞庭山,正是夕阳溶金。在随行朋友的帮助下,我在镇上的农贸市场买了一斤明朝以前的真碧螺春,价格还不到200元。卖家很热情,用三层纸包好,想尽办法用普通话给我介绍:这个碧螺春一定不能用刚开的开水冲泡,这样花蕾才会成熟,叶子上的白毛才会被冲走,浮在水面上。吃起来像是煮过的青菜叶子,充满了浑浊。明白是“三开”的酿造法。第一口是将开水倒入杯中,然后放入茶叶,这是碧螺春区别于其他茶叶的另一个特点。茶慢慢舒展下沉后,可以在杯中啜饮。虽然它的味道很淡,但它有一种清新的香味。第二个开口可以装开水,味道很香。沸水倒入第三个开口后,可以关闭杯子的盖子,几分钟后饮用。颜色和味道仍然存在。

听了这个介绍,不知怎么的,突然意识到这碧螺春茶有点类似苏州人的性格。不应以“不归之河”的情调来品,更不应以“五碗筋骨轻,六碗仙魄清”来品。用妙玉绿玉桶慢慢倒精品就够了。

那天晚上,住在洞庭山下的吊花楼宾馆载淳楼,面对窗外江枫的渔火,按照茶农指示的“三开”法,泡了一杯清香扑鼻的“碧螺春”。……

想起来了,是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名茶贵,喝碧螺春是奢侈品。

沈阳在中国北方开了一个壮观的茶城。开幕那天,我兴致勃勃地去了那里,看到了一种新的茶叶碧螺春。看完之后忍不住问了一句多少钱。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售货员向我伸出两个手指头,露出“八”字,意思是每两个80元,相当于60斤大米的价格,真的很“吓人”,但我还是忍不住买了两个。

买碧螺春的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客厅品茶。夜深人静,茶香袅袅。古人云:“人少喝茶贵,太吵不礼貌。的确,光喝酒就是上帝……”。那一刻,所有的烦恼都抛在了脑后,饮料打开的时候已经是半夜11点了。电视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里面介绍了杭州女作家王旭峰的小说《南方有贾母》,写的是一个茶家的兴衰历史。看完这个电视节目,茶是无味的,所以我已经喝了三次了。

那天晚上,枕上春梦把我带回了洞庭东山和吊花楼酒店,闻到了碧螺春的味道和白枇杷的香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碧螺春外形 茶文化―茶文茶诗―一抹酥胸蒸绿玉碧螺春下一篇:泰坦尼克号事件 泰坦尼克号沉船之谜 真相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