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重工业帝国 中国工业化路径转换的历史分析

导语:本文介绍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经历的三条道路选择,即在50年代选择的“单一公有制”基础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80年代选择的以“改革开放”为基础的“广泛全面发展”道路;世纪之交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作者分析了这些道路的形成和表现,并指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仍将是一个艰难的调整和漫长的过程。

作者:武力

[本文节选自]《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49 ~ 58页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力。

摘要: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表明,它经历了三条道路选择,即在50年代选择的“单一公有制”基础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80年代选择的以“改革开放”为基础的“广泛全面发展”道路;世纪之交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历史选择不仅是特定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工业化方面的成熟。然而,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稀缺,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仍将是一个艰难的调整和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

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及其道路选择经历了两个时期和三大选择:1949年至1978年,为了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家安全,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追赶战略,实施了高积累、高投入、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工业化道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是第二个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1996年。在改革激发巨大经济活力、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的背景下,在农业轻重工业和卖方市场均衡发展的双重推动下,高投入、追求数量的延伸工业化道路仍在实施。从1997年开始,一直是第二阶段。现阶段,在国内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国内资源有限、国际竞争加剧的条件下,开始走上追求效率、提高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中国为什么选择这样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的表现如何,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我想谈谈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此来教导同行。

一,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表现

1949-1978年是新中国工业化的第一个时期,即完全依靠国家力量,实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可以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来标志。这一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的建设资金,从重工业的建立和优先发展入手,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出口农产品、矿产品、轻工业产品等部分初级产品,换取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逐步用国产生产资料替代进口;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畸形状态;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等工业部门逐步配备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随着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等工业部门的发展,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这条工业化道路具有以下特点:以高速发展为首要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外延经济发展为主。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是增加生产要素。从准备和效益出发,加快内地发展,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建立独立的产业体系为目标,实施进口替代。

要研究上述工业化道路的形成,有必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对工业化的理解,因为它在1949年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中起了关键作用。

如何实现中国工业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开始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紧迫性。他说:“没有工业,就没有坚实的国防,就没有人民的福利,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同时论述了工业化、民主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1)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中国工业化的实现必须以“控制资本”、“控制对外贸易”为前提。1949年6月,刘少奇在讨论新中国的财政经济政策时指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只有两条:第一,帝国主义;第一,社会主义。历史证明,很多工业化国家都走上了帝国主义的道路。在没有工业化的情况下,思考工业化是非常危险的。日本和德国曾经是例子。"②

当国民经济复苏任务基本完成,中国转向大规模经济建设时,如何实施工业化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经验不足,基本上采取了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这可以从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总路线的提出和执行来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shenhua/30155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民国之西北新军阀 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的演变:1924 1926年下一篇:大公社 试论大公社所有制的变迁与特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