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古代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利弊是

导语: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对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和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科举制度有一些缺陷和负面影响,但它仍然为中国历代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此外,科举制度也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隋唐以来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和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最初的目的是从民间提拔人才为政府工作,打破贵族的世袭现象,整顿官制。相对于世袭制和举荐制,科举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方法,完善了用人制度。

从宋朝开始,科举就可以不分出身、贫富参加。这不仅大大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也让中下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研走向上层。这项政策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清文人近一半来自不读书的“穷人家”,或者读书但不为官的“穷人家”。但只要能“登龙门”,自然就“身价十倍”。这些年来,成千上万的学生低头成为心甘情愿的牛,目的很多,但他们只希望出名,荣耀祖先。可以说,科举是聚集和控制士人以巩固其统治的有效途径。

科举为中国历代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1300年间,科举考试产生了近10万进士和数百万举人和学者。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通过科研成为学者的,绝大多数都不是闲人。在宋、明、清时期的汉族名臣、国柱中,绝大部分都是文人出身。明朝以后的习俗是“进士不得入翰林,翰林不得入阁”,科举成为高官必经之路。明朝中叶利玛窦来华时,负责治理全国的士大夫阶层是科举制度产生的。科举考试在促进知识普及和民间阅读氛围方面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虽然这种提升是由于普通人对名望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的普及,中国风得到了普遍的改善。明清时期,中国文人算进士,大多数时候不下50万人;包括孩子,有几百万。大部分都成了异地居住的基层知识分子,除了少数能在仕途上有进一步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普及知识的作用。而且因为这些学者都是同一体制下的产物,学的都是同一种“圣贤”,间接维护了中国各地文化思想的统一性和向心力。

科举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明代以来,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得僵化,只要求考生创作正式文章,而不注重考生的实际知识。大多数学者被狭隘的四书五经和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视野、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都受到极大限制。大多数人把通过科学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学习变成了只是为了做官,荣耀祖先。另外,科举也限制了人才的出路。清代,在文学创作或各种技术上有突出成就的著名艺术家,大多在科学领域受挫。由此可以推断,科举制度不仅为政府挖掘人才,还埋葬了其他方面的优秀人才;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许多种类的精英被困在科学领域,浪费他们的时间。清政府为了奴役汉人,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严格的约束。清代科举制度日益衰落,弊端越来越多。清朝统治者虽然严惩了考试领域的作弊行为,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的缺陷,作弊现象越来越严重,科举制度最终消亡。

即使在科举废除后,它仍然在中国社会留下了许多痕迹。比如孙中山创制的《中华民国临时宪法》规定了五权分立,其中设置的“考院”源于中国的科举传统。此外,科举的一些习惯在今天的中国大陆高考中仍然可以看到。比如拿不同省份的记录,把试卷头和考生身份信息绑定,防止考官和考生串通,把高考分数最高的人称为状元等等。,都是科举的残余。

对世界的影响

起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都在中国有效地举行科举考试,越南科举的废除甚至是在中国之后。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到了科举制度,并在游记中介绍到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期间,许多英法思想家都称赞中国的公平正义制度。19世纪中后期在英国确立的公务员录用办法规定,政府公务员应当通过定期公开考试录用,逐渐形成了后来被欧美国家效仿的公务员制度。英国文官制度采用的考试原则和方法与中国科举考试采用的考试原则和方法非常相似,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科举考试的优势。所以有人把科举称为中华文明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缺陷和负面影响

根据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个好的制度如果能长久,就会窒息政治。”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统治者改变了考试内容,科举成为知识分子思想的桎梏,明太祖正式指定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文体。这种风格由断题、承题、开始、开始、开始、开始、中间、后面、捆绑等段落组成。后四段有两个对立的词,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题一定要代表圣人,就是在孔子思想的指导下写文章。清朝把圣人扩大到儒家弟子和哲学家,如朱,并要求朱的写作风格。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就像八股文一样,试帖诗有固定的公式,也是由八对对联十六句组成,但八股文变成了六句。第一联像个问题,第二联像个问题,第三联像个开始,第四联和第五联像个中股,第六联和第七联像个背股,第八联像个捆股。而且要继承孔孟、朱的思想,不能随心所欲。我觉得八股的初衷可能是写的格式固定,方便考官打分,体现“公平”。否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笔,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但后来却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八股文考试的结果是,那些不擅长科举的人的思想受到压制,一些知识分子在学术上和思想上无法创新。结果导致思想落后,使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甚至产生了孔乙己这样的科举受害者。

第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因为科举制度享有丰厚的优待荣誉,科举也是普通人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所以经常会出现穷人高中后抛弃妻儿的悲剧。陈世美这个难听的名字相信大家都知道。虽然重要的原因在于党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个活的土壤。

最后,科举制度导致官员腐败。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科举制度政治化,天地之教导致师生关系的流行。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师生裙带现象。这些主子关系在官场上是互相联合的,官员之间是互相保护的。清朝乾隆时期的贪官、士绅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利用乾隆皇帝的宠爱,收受贿赂,发了财。而且他多次以科举考试的头衔为诱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不利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社会的混乱。

简而言之,就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而言,主要不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就制度本身而言,应该承认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和人才的好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人才,也可以选拔传统社会真正的人才,委以重任。至于明清科举八股文的文体,再加上中国重术轻术、重人文轻自然的传统,这些才是明清以后科技落后的真正原因。不少论者将考试领域的携带、代考、贿赂考官、衔接关节等作弊行为描述为科举制度的弊端,认为清末考试领域的作弊盛行,预示着科举制度的黑暗。事实上,从宋以后学科领域基本定型的规章制度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即使是现在,高考也会有作弊。女性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科举也不能怪她们。没有科举制度,古代女性也没有参政的权利,这是古代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shenhua/31073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兰陵公主 唐朝兰陵公主简介 历史上的兰陵公主李淑怎样下一篇:刘娥简介 宋仁宗赵祯的皇后有几个 宋仁宗皇后简介及结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