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枣宜会战 枣宜会战

导语:文章介绍了1939年早春,日军在宜昌发动进攻,企图包围枣阳宜昌地区的国军第五战区主力的战斗经过。虽然国军分为三个集团军,动员6个集团军,21个军,56个师参加了战斗,但最终日军成功重创国军,使中国的抗战进入最危险的时期。

背景

宜昌是武汉和重庆之间最重要的内河港口。其西是三峡,是战时重庆的门户,也是连接长江南北战区的物流供应枢纽。枣阳与宜昌隔汉水相望。1939年底,国军主动发动冬季攻势,给日军以相当大的冲击;为了增强关东军的实力,日军做好了与苏联长期作战的准备,于是开始设想如何将当时总兵力已经扩大到85万的中国派出部队转移到其他战场。宜昌除了派出茶胶伊妹开展“通功”,策划开展大规模攻势向重庆当局施压外,宜昌不仅是交通大动脉,也是飞机轰炸重庆的好中转站。

于是日军大本营决定在4月10日对宜昌发动进攻,企图包围枣阳宜昌地区的国军第五战区主力。但由于日军兵力有限,发动作战的决定并没有将占领宜昌纳入作战计划,只是打算在达到重大目标后撤退,对后续作战影响很大。

为了防止日本人入侵,第五战区分为三个集团军:左、中、右。采取分支到敌后,主力转移到两翼外侧,相机打击日军的方针。动员了6个集团军,21个军,56个师参加了战斗。战斗分为枣阳和宜昌两个阶段。

参战部队

阶段ⅰ

5月1日至4日,日军开始进攻。日军从汉水支流唐白河渡河。三师进攻泌阳县、姚远县,三十九师进攻枣阳。到5月10日,日本部队已经大致完成渡河。在这里,日军在1939年与枣之战中对湘东发动了同样的攻势。国军错误地认识到日军的能力,仍然在去年会战的基础上制定了包围日军的预定战略计划。

为了防止敌人逃跑,完成包围日军的任务,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于5月10日率领5个师从翼城渡河,试图切断沦陷区英山至枣阳的日军后勤线。33团军一开始行进顺利,确实堵了日本后勤线好几天。但是日军的战斗力并没有明显下降。日军为了开辟向南撤退的道路,将第13、39师和池田支队集中在大红山附近,杀死了南部的第33军,只留下第3师与北部前线的第31军作战。张自忠为首的是74师。虽然统计表存在统计不全、死伤人数比例不合逻辑等缺陷,但仍然可以看出日军实际伤亡人数远远超过公开的战争报告数量。

至于是否进行第二阶段作战,当时日军也有一些争议。因为补给线已经延伸到数百公里,而且确实击溃了相当数量的政府军;园林部门的中将和他的主要工作人员以及后勤单位认为他们应该尽快接受。他还主张“兵力已尽,大本营未下令攻占宜昌”;但积极派参谋的意见强调“如果只满足这样的结果,第11军就无法控制”。最后,活动家们主张获得优势,第二阶段的运动继续进行。

阶段ⅱ

5月31日,日军强行渡江。

6月1日,日军攻占襄阳。

6月2日,五战区部队分左右两个团,李宗仁、陈诚为团长,反攻襄阳。

6月3日,国军收复襄阳,日军南下攻打宜昌。

6月5日,日军渡过香河,直奔宜昌。国军第77军和江防军在荆门西侧至江陵一线上全力抵抗。

6月10日日军进攻宜昌,守军奋勇作战,与日军激战至12日。日军从襄阳南下时,国军二、三十一军紧随其后,收复襄阳、翼城,向当阳、荆门以北挺进。

宜昌6月12日沦陷。

6月16日,日军撤出宜昌,国军立即反击。

6月17日,国军收复宜昌。撤退途中,日军接到其大本营保证宜昌的命令,突然退兵。

6月23日宜昌再次沦陷。

之后在宜昌、当阳、香河附近部署日军。国军集结在信阳、钟祥,沿着县城、荆门、宜昌、江陵以北的线路,双方形成对峙局面,至此早夷之战结束。

最终结果

早一战役持续了近两个月,日本原定作战目标成功。战后,日军声称中国军队留下63127具尸体和4797名俘虏。缴获野战炮11门,山炮12门,机枪2门,迫击炮53门;就35万人的庞大军队而言,日军缴获的重型装备最多是一个集团军单位,说明第五战区的支援火力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日军虽然被兵力困住,无法在第五战区包围部队,但仍成功地重创他们,直至抗战结束,无法恢复有效作战能力;此外,国民政府失去了鄂北和鄂西江汉平原丰富的产粮区,日军得以在宜昌取得前沿基地,修建机场轰炸重庆等后方。除了欧战的不利形势,中国的抗战在早一役之后进入了最危险的时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shenhua/31216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王旦 王旦下一篇:川中岛 川中岛之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