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大索貌阅 隋文帝统治时期为什么物质和粮食充足

导语:隋文帝励精图治,重视发展,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奖励耕织!!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颁布均田令。隋文帝建国之初,在北齐、北周均田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当年,隋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成年男丁每人受露田80亩,种植五谷,再受永业田20亩;妇人每人受露田40亩,不给永业田;奴婢受田同如常人。永业田不须归还,露田在耕田者死后要归还国家。

隋文帝励精图治,重视发展,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奖励耕织!!

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颁布均田令。隋文帝建国之初,在北齐、北周均田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当年,隋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成年男丁每人受露田80亩,种植五谷,再受永业田20亩;妇人每人受露田40亩,不给永业田;奴婢受田同如常人。永业田不须归还,露田在耕田者死后要归还国家。

此外,亲王以下至都督,都给永业田,由100顷到40亩以身份高下多寡不同。公元594年又规定:京官、外官均给职分田,收入作为俸禄,以减轻国家负担。一品至五品,毎品以5000亩为差,多者5顷,少者3顷;六品至九品,以50亩为差,到九品为一顷。各级行政机构可耕种一定数额土地,称为公廨田,收入可作为办公费用,这也可以节省国家的行政开支。

均田制施行后,国家可以控制更多的劳动力,增加了赋税收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隋文帝统治时期物质和粮食充足的根木原因在于:社会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大力改革图治,发展生产,重视农业,博采众长,使农业产量迅速提升,人民生活富足。

结束乱世:

隋文帝在政治上同一了南北,结束了多年以来东晋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也免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战争,减少百姓的伤亡。并对国家进行了大面积的积极的改革,这些措施全都是有助于天朝百姓的,在他的勤勉朝政的改革之下,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人口也飞速增长,一时间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平淡富足,国家一派蒸蒸日上之景象。

体恤百姓:

有一天一位大臣就问隋文帝,现在的国力这么昌盛,咱们的国库一点点的被填满了,如果有一天国库满了,那么这些粮食要放到哪里去呀。杨坚听了大臣上表的事情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因为自己国库充裕而沾沾自喜,反而去询问大臣,是不是因为我们的赋税太严重,要的老百姓的粮食太多了,所以国库里才盛不下。经过这些思考之后,隋文帝坚定的和大臣说了一句话,这些粮食,宁可都用在老百姓的身上,也不要放在国库里堆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当朝的大臣们无不暗暗的称赞遇到了一位英明的君主,也为跟着一位明君而骄傲。

整顿义仓:

隋朝建立后,各地“义仓”很多,隋文帝以“义仓”设在民间粮食损耗太多为由,下令所有“义仓”纳入所在州政府管理,启动“义仓”的国有化进程。使得“义仓”由民间自救储备,转变为国家粮食储备。后来干脆直接下诏,强制百姓交粮。“义仓”这种百姓自愿的抗灾粮库变成了政府的强制税收。就这样在“义仓”国有化后,隋朝也迅速富有起来。

开皇12年,负责财政的大臣给杨坚报告称“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意思是说粮食太多了没地方放,都放过道廊里了。在隋朝之前这等盛况也只有在汉武帝刘彻时期达到过,然而汉朝用时70余年,而杨坚仅仅用了10余年就做到了,在社会生产力和汉朝相当的情况下,敛财效率是汉朝的7倍,看来这杨坚算得上是“传销”鼻祖。

史鉴史评:

所以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天下富足,仓库难以承载赋税物资的盛况之前只在七百多年前的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出现过。那是一个被艳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因此,史家将杨坚统治时期成为“开皇盛世”。

《隋书》称这一时期“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宴如也”。

杨坚在位期间,政绩显着,成为一名被后人所称赞的明君,甚至在西方所着作的史籍中,论述了影响历史进程的前一百名之中,杨坚就排在了八十二位,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杨坚的威名绝非虚传。得到平静发展的政治经济,国库里的粮食非常充足,也没有连年的战争,更不用征兵打仗,只是维持日常的开销,所以在当时的国家也是非常富足的。

隋文帝时期国家实现了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400年的大分裂,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战乱相对较少,所以自然人口繁衍,经济恢复就较快。

隋文帝时期政府掌握的大量无主土地实行均田制,使得大量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使得荒废的土地被开垦,生产得到恢复。

隋文帝即位之初,为了加强政府对户口的制度,进而扩大税源,就制订了保闾制度,五家为一保,五保为一闾,四闾为一族。设置保长、闾正、族正等职务,分级对户口进行检查。

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运用“输籍法”将大量隐漏、逃亡的农民转为国家编户,通过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剥夺许多士族豪门控制的依附民,削弱其经济势力。

总结就是通过,经济发展生产把财富创造出来,使社会的总财富增加,第二个就是通过严密的户口制度,把赋税收上来。因为古代逃税的现象还是很多的。这样就造成了物资与粮食都充足的现象。

政治方面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由于他明白到”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 之道理,所以由他辅政时开始,就提倡生活节俭,这种躬行节俭,使人民的负担相应得到减轻,而且有利于各项措施的推行。

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

经济方面

仿北魏的均田制,实行均田法,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开凿广通渠,自大兴引渭水至潼关,以利关东漕运。

学术文化方面

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也促进了教育、文学的发展。为明全国教化,恢复华夏文化之正统,文帝下诏制订礼乐,以提升国家的文化素质。

军事方面

鉴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侵扰北周、北齐。故隋立国后,隋文帝便派兵攻打突厥,后来更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彼此交战不已,隋则得以消除北顾之忧。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统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呈现了一片繁荣,历史称为“开皇之治”。开皇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是隋朝的极盛时期。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隋朝修建的大型粮仓回洛仓、含嘉仓等成为遗址的两个点。回洛仓是隋朝最大的官方粮仓,含嘉仓是唐代最大的官方粮仓。在含嘉仓的挖掘过程之中,赫然见到已经化成炭的小米,合计50万斤。

隋朝的回洛仓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约355米,建设粮窖710个,单个粮仓储粮50万斤左右,总储量达到3.55亿斤。

隋朝的官仓分为两种,一种是官仓,一种是义仓,官仓主要为皇室、官员、军队提供粮食,义仓则主要为赈灾所用粮食。着名的粮仓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

隋朝的寿命只有37年,但是物质和粮食储备充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隋文帝的一系列经济改革。

一、查户口——大索貌阅。

隋文帝建立隋朝初期,很多人口藏匿,躲避官方征收税赋。为了增加人口、开发土地和国家的赋税,隋文帝颁布“大索貌阅法”,直白一点就是看相貌查户口。

581年,隋朝控制的人口户数450万户;583年,这一年查出了隐匿的成年男丁44.3万人,连带家人1641500多人;589年前,隋朝已经控制的户数600多万户;灭南陈之后,增加50万户,合计700多万户;606年,增加到890多万户,合计人口4600万。25年,隋朝的人口几乎翻了一番。

主要贡献是查出了不少隐匿人口,另外一个社会人口繁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均田制。

增加人口是一方面,推行均田制则是另外一个方面了,人口出来了,需要配置相应的土地。

582年,隋炀帝继续推行之前王朝的土地制度——均田制。隋朝沿袭了北齐的均田制规定,成年男丁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露田主要用来种五谷,是征税的依据,死后规划国家;永业田可以继承,不需要归还国家,耕种也比较自由。女性授露田40亩,无永业田。奴婢和正常的人一样授田。

由于战争的原因,人口大量死亡、逃难,隋朝将这些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再分配给各级官僚和农民,十分有利于粮食生产。

隋朝建立了那么多的粮仓,储量有非常高,可见隋朝文帝时期粮食供给十分充足。

三、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隋朝统一前,各种货币充斥市场,十分混乱。为此隋文帝统一了隋朝的货币,主要是“隋五铢”钱,并下令禁止使用古钱、私铸钱和其他王朝的钱币。此外隋文帝还统一了度量衡,统一标准。

货币的统一和度量衡的统一,十分有利于商业发展。

四、加强中央集权,简化地方官制。

北周、北齐时期,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隋文帝将其简化为州、县两级体制。撤销了全国500多个郡的官吏安排,大量的官僚冗员被裁撤。

隋文帝时期九品以上的官员任命全部收归中央政府,并定时考察官员的政绩,决定其升迁、罢免、降职等。并开始了科举考试制度,扩大了官员选拔的维度,杜绝世家大族对官僚的垄断。

五、土地开发的大热潮。

隋朝统一,一切从新开始,各种物资重新再分配。地主阶级和农民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之下,土地开发掀起了热潮。

主要原因是官僚地主阶级占有大量肥沃的土地,他们使用大量的奴婢和雇农耕种。隋文帝建国初期之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困境,农民人口增加却无田可种,于是只得开垦新的土地作为耕种之地,因此掀起了土地开发的热潮。农民开垦、地主也开垦!

根据《通典.田制》记载,589年,隋朝土地1900万顷,到609年时达到5500万顷,虽然记载有些扩大,但是是按照这个数字来征税的,绝大部分税收都分摊到农民头上。

因此,我们一方面看到隋朝物质和粮食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农民们却揭竿而起起义了。

隋文帝时期,皇帝皇后勤政爱民,崇尚简朴,政权稳定,政治的修明,没有给老百姓过度的盘剥压力,到了隋炀帝,好大喜功,征战不断,兴修行宫大运河等,崇尚奢靡之风,自然民不聊生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点隋初经历南北朝长期的战乱,民生疲弊困苦,故杨坚接纳司马苏威建议,罢盐、酒专卖及入市税,其后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杨坚在位时代之富饶既非重敛于民,究其原因,与全国推行均田制有关。此举既可增加赋税,又可稳定经济发展,且南朝士族亦渐由衰弱至于消逝。均田制能顺利推行,对隋前中期的经济发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关中作为本位,关中粮食短缺,需依赖关东漕运接济,故杨坚于洛州等地设立常平仓等官仓,贮存关东运来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鉴于南北朝政区划分繁杂随意,地方行政交错混乱,支出庞大,杨坚遂于开皇三年,尽罢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使国家地方行政渐上轨道。诚如学者钱穆所言:开皇之治的成功,简化地方行政机构是一个基本因素。据统计杨坚时期朝廷开支减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之开支减省四分之三,全国于行政之经费,大约是南北朝时期开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国库之丰积,不无原因。

第二点这一点史书上没说,但我个人分析是隋文帝初期隋朝经历了五胡乱华300年的动荡时期,人口大量锐减。所以隋朝也进行了人口普查,有165万左右的人口没有登记在册人口,当时大概有总计有4000万人口。人少了地大物博就是隋朝初期的情况。

所以我认为是这两点原因希望能帮助到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隆美尔名言 二战有哪些经典名人的语录下一篇:马拉松的由来 马拉松跑全程是多少公里的由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