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 立志为中国奋斗终生 结果却因一棍子丧生

导语:中国航天材料的创始人,决心为中国奋斗一辈子,被棍子打死了。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如果没有他, 中国不会那么快就造出火箭, 不会那么快就让第一颗卫星上天。 他把自己满腔的热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上。 他说

中国航天材料的创始人,决心为中国奋斗一辈子,被棍子打死了。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如果没有他, 中国不会那么快就造出火箭, 不会那么快就让第一颗卫星上天。 他把自己满腔的热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上。 他说:「 ”只要能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 一、坚定的爱国情怀 1922年,姚桐斌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家庭。 全家十口人,全靠父亲艰难劳作勉强度日。 尽管穷苦,父亲仍觉得孩子需要接受教育,便将姚桐斌送进了学校。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姚桐斌就懂得人穷志不穷的道理。 对于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1945年,姚桐斌以全班总评第一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经济部重庆北暗矿冶研究所。 次年,他又抓住公费留学考试的机会,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被英国伯明翰大学录取。 留英的年月,他一直有两个担忧—— 一怕自己在国外的优裕环境中沾染不良习性,二怕所学东西对祖国没有直接的用处。 在姚桐斌心中,最迫切实现的,是让积贫积弱的祖国,尽快强大起来。 留学英国期间,姚桐斌日夜关注国内局势,祖国的每一个进步,都使他激动不已。 他在英国各地奔走,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宣传。 他吃最差的食物,住最差的地方,他省下每一个便士,都用来去更多的地方宣传新中国。 当然,他的爱国情怀和热情,很快便引来政界留意。后来,姚桐斌接到了伦敦警察的通知,要他在规定限期内离开英国,但是,不准回中国。 天无绝人之路,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听闻此事后,热情邀请姚桐斌来德国,并在他手下做研究工作。 不得已,姚桐斌只能远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 姚桐斌不通德语,但他仅仅用了三个月,便惊人地熟练掌握了德语。在瑞士,他带着热情和忠心入了党,立志为祖国奉献一生。 次年,他放弃德国优越的科研环境,回到阔别11年之久的祖国。 二、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 姚桐斌一回国,北京钢铁学院、清华大学和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纷纷发出邀请函。后来,聂荣臻元帅指名要姚桐斌到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院工作,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 1962年,研究所成立,这是当时中国唯一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 当时的研究室,总共只有12个人,条件非常简陋,除了桌椅板凳和一台显微镜,什么都没有。 要知道,那时我国工业材料发展极其落后,别说研发航天材料了,就连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 姚桐斌面对的,是一穷二白,是一切从零开始。 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没有航天材料,一切关于尖端武器的构想,都是纸上谈兵,而这些,恰恰是新中国最迫切需要的。 中国航天事业要起步,钎焊合金是最需要的一个材料,而那时,苏联根本不将技术告诉我们。 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姚桐斌带领703所的同志,争分夺秒,经过反复分析试验。后来,他们竟然只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就生产出了高温钎焊合金。 1963年,姚桐斌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遇到了英国、德国的冶金专家。 他们问他:「 ”为何当初舍弃我们所提供的优渥科研条件回中国呢?” 姚桐斌坦然回答说:「 ”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此时的姚桐斌,正提出了材料先行的思路,为将来新型号火箭做准备。而正是以姚桐斌为代表的老一代航空人奠定的坚实基础,我们才有如今的嫦娥、神州飞船上天。 三、中国科学界的损失 作为科学家,姚桐斌原本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可惜,最终的他,因一棍子而丧生。 那是特殊时期,七机部分成915、916两大派组织,每派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矛盾升级直至武斗。 1968年6月8日,七机部两派发生武斗,但姚桐斌照样去上班。 中午,有人听说姚桐斌家附近形势紧张,劝他别回家。可姚桐斌惦念孩子,还是回家了。他才刚到家,才拿起碗筷,就被几个冲进家门的「 ”915”成员架了起来。他们将他往外推,在路上还用暖气管猛击他的头部。 姚桐斌被当场打昏,结果这群人还不准送医院抢救。 下午3时,他停止了呼吸。 直接下手的两个人,和姚桐斌并无直接工作关系,也无私人恩怨。只因当时年轻人的热血,想要反抗学术权威,脑子一热,便动手杀了人。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就这样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当时,负责祖国大业的几个领导,听闻姚桐斌的死讯,瞬间惊讶得说不出话,惊讶过后,是震怒。 或许是姚桐斌的死损失太大,此后,有关部门手中都有一张列满了有贡献的科学家名单,他们被允许必要时,用武力保护这群人的安全。加以保护,必要时用武力保护。 可以说,姚桐斌一人的牺牲换来了一群科学家的安全。 70年代,我国某型火箭因发动机材料不过关,试验屡屡失败。后来,科研人员终于根据国外期刊的一篇法语论文,解决了发动机材料问题。而最让他们感慨的是,这篇论文的作者栏处,赫然写着姚桐斌。 几十年后的今天,姚桐斌指导的科研成果仍沿用在今天的航天飞行中。 ​ 1983年6月1日,姚桐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99年9月的一天,姚桐斌的妻子突然接到一封信,邀请她参加「 ”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大会。 那一刻,距离姚桐斌牺牲,已经过去31年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钱穆:贡献了两个好制度的坏朝代下一篇:二战日军引以为傲的武器究竟有多厉害 老兵:远比机枪更可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