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端午节说说屈原和《楚辞》

导语:端午节时,屈原和以下楚辞的文字材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屈原是楚国名门望族之后。在《左传》中,屈氏家族世代世袭叫做莫敖的官职。莫敖,《淮南子·修务训》作「 ”莫嚣”。原为楚国最高官职。楚武王初称王时犹然,武王嫌其封号太重,始

端午节时,屈原和以下楚辞的文字材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屈原是楚国名门望族之后。在《左传》中,屈氏家族世代世袭叫做莫敖的官职。莫敖,《淮南子·修务训》作「 ”莫嚣”。原为楚国最高官职。楚武王初称王时犹然,武王嫌其封号太重,始改以令尹为重臣。《左传·庄公四年》以令尹与莫敖并提,当处于同等地位。后莫敖废置不常,地位逐渐降低。《左传·襄公十五年》叙楚国封官事,列莫敖于令尹、右尹、大司马、右司马、左司马之后。莫敖是楚国的重要官职,主要掌管楚国的国家祭祀,也是确认楚王之正统性的官职。屈氏是出自拥有悠久历史的楚王之后的名门,如同周公一族维护周王的权威,屈氏也大概同样肩负着维护楚王权威的使命。 《楚辞》是一部收集了楚国诗歌的诗集,非常有名。很多时候它被作为南方文化的代表作品,与收集北方诗歌的《诗经》相提并论。 传说屈原就是《楚辞》的作者。实际上《楚辞》是经多人之手而成的,并非屈原一人所做。也就是说屈原是「 ”被指定为”《楚辞》的作者。这种假托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楚辞》中大量收集了与祭祀相关的诗歌。屈氏家族世世代代的主要任务即是掌管祭祀。因此,屈原就被假托为《楚辞》的作者。 据《左传》记载,屈氏家族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也颇为显着,战国时代出现了很多将军。《左传》记载的楚国最早的莫敖为屈瑕,是楚武王之子,屈原的先祖。前701年,屈瑕领兵伐绞国,迫使其签订城下之盟;前699年,领兵伐罗国,因骄傲自大而战败,是以谢罪自杀,开楚国统帅以身殉职、以死谢罪的先例。有着这种家族背景的屈氏,在楚国的郢都被秦国军队攻陷之后,突然就销声匿迹了。屈氏既然是掌管祭祀的官员,这就说明屈氏家族也居住在王都之内,屈氏受封的都市也应该在湖北或湖南一带。王都陷落,加之湖北、湖南一带都变成了秦国的统治范围,于是屈氏的势力也逐渐衰落。 即使是这样,名门屈氏与楚国王都共命运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震撼了楚国人民的心。有关屈原的传说也得以流传至今。 其中有个传说与端午节吃粽子相关。屈原因失意而投身洞庭的泪罗江。洞庭湖内栖息着很多大鱼,人们往河里投掷食物,以免这些大鱼啃食屈原的遗骨。据说这就是粽子的由来。虽说这是把自古以来的习俗套用在了屈原身上,但人们对屈原的思念也可见一斑。 从起源来看,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每年端午节,百姓们就挂起昌蒲剑,喝着雄黄酒,预防奸邪的侵害。老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 死的,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他们摇着龙船,去纪念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因此,端午节人们划龙船、包粽子、挂菖蒲和艾叶,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并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民间习俗。同时端午节也成了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据说屈原曾向楚王提出过意见,但没有被采纳。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意见很有可能与制度改革相关。屈原掌管祭祀官,其立场要求他要尊崇传统秩序。站在这种立场上的屈原居然要求进行改革。如果这是事实,倒也是件值得研究的事情。不过我们还是能看出这个传说影射出了人们想把楚国灭亡的原因归咎于楚王没有采纳屈原意见上的想法。给这个传说添加上制度改革这一亮点的,应该是进入近代之后的见解了。 《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了屈原向楚怀王进谏的故事。这段谏言在《楚世家》内则是昭雎说的了。注释上注明了两个人就同一件事情进言,所进谏之人是楚怀王,他与屈原一样,同样都是「 ”反秦”的象征性人物。这是因为这段故事被摆到了象征性的位置。 楚怀王中了秦国的圈套,前去会见秦王,最终被生擒并软禁了下来。此事发生于公元前297年。如果只看这一件事情,它就是一个讲愚蠢的楚怀王掉进秦国圈套里的故事。然而,如果把前后的来龙去脉都连贯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孟尝君的「 ”合纵”是公元前298年促成的,此后形成了秦国无法走出函谷关的局面。此次「 ”合纵”是由三晋组成的,楚国是局外人。在这种状况下,秦国以割地相让为诱饵要求会见楚王。楚怀王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前往秦国,结果被擒。这使楚王变成了一个愚蠢的国君。不过事实上君主之间相互会见是有先例的。所以,既然由秦国提出要求会面,楚怀王也就毫无防备地应邀前往了。结果,秦国突然扣留了楚怀王,将其软禁了起来。 楚怀王设法逃亡,逃到了赵国,却被赵国遣返给了秦国。公元前296年,齐国、宋国以及中山国都加人了「 ”合纵”的队伍,楚国仍旧没有参加。楚怀王在软禁中死去,其遗骨被运回了故国。这时楚国太子在齐国。齐国向楚国提出条件,只要割让土地就放太子回国。事态变得非常紧迫。由于这个原因,后来齐国和楚国一直都没能建立同盟关系。 楚国国内局势也是非常严峻。楚国答应割让土地,委派个叫做屈署的人物出使齐国,于是太子终于能回国了。楚国又派人去曾为夙敌的秦国,搬来援兵。齐国知道了楚国有援军之后才放弃了要挟,没再要求割让土地。这时回国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楚顷襄王。 《屈原列传》中记载说屈原与这个顷襄王关系不合,并讲屈原曾经批判过顷襄王及其亲信对秦国张仪的处置过于宽大。不过,记载同一个故事原委的《战国策》中却没有屈原的名字。因此屈原与楚王关系不合一说可能是后来编进去的。 作为公元前278年楚王准备向东部的陈迁都时的事件,有文章介绍说当时楚国还保有湖南部分和东方。屈原自尽的地方是在洞庭湖的汨罗江,所以他很有可能是被委派去管理湖南的人物之一。如果屈原受命管理湖南,而湖南最后还被秦国攻下了,这不仅意味着屈原逃向东方是极其困难的事,同时也意味着楚国连这个地方也失去了。屈原就是这样葬身于秦国的征服战争之中。 在匡复楚国这一口号下,屈原变成了英雄。众矢之的便是秦国。楚怀王因这个秦国的「 ”无耻”计谋而客死他乡。这样,楚怀王也成了抗秦的标志。所以,向楚怀王进谏的人物就被改写了,后人把这个人物改成了屈原。这就是顷襄王与屈原不合一说的发端。 现代学者已经质疑了作为历史人物的屈原、其着作《离骚》的身份,以及通过作者传记阅读作品的方法。对汉代及后来的传统学者而言,这些问题都是禁区。屈原是为不可忍受的绝望所驱动的诗人原型。在司马迁看来,屈原简直就像孔子一样,是他的精神先师,无数后来的作者也将他的命运看成是自己命运的一种预演。贾谊《吊屈原》、扬雄《反离骚》都批评屈原的逃避主义和自杀行为,但司马迁同情这位悲剧英雄的看法更占上风:屈原徒劳地试图使自己的君王与国家免于灾难,他为自己的高风亮节付出了最昂贵的代价。到了现代,如闻一多、郭沫若等人,他们在日本侵华期间的创作中,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塑造了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积极参政的知识分子,中国的「 ”第一位人民诗人”。 中国通史 ¥251 购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秦始皇陵兵马俑得以了解哪些历史信息下一篇:佛教灵异故事 佛教灵异故事 中国禅师六祖慧能肉身千年不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