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王正廷 王正廷:国际奥委会的第一个华人

导语:作者:卢茂青1922年,国际奥委会提议增选一名中国成员。当时,王这位国内外著名的体育名人,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的青睐。提名后,王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20届年会上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在希腊

作者:卢茂青

1922年,国际奥委会提议增选一名中国成员。当时,王这位国内外著名的体育名人,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的青睐。提名后,王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20届年会上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之前,国际奥委会向中国发出了邀请。但是,闭关锁国的清朝,不知道奥运会是什么,也不给予答复,与后面的奥运会没有任何机会。直到1922年,国际奥委会的中国方面才有了中国委员王。经过王的不懈努力,中国成为国际奥委会的一员,开始步入奥运会。因此,王被誉为“中国奥林匹克之父”。

被体育名人增选为国际奥委会成员

奥林匹克运动,如田径、球类、游泳、射击等。,属于现代体育运动,它起源于西方国家。近代以后,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和青年俱乐部传入中国,王是最早依附于它们的中国人之一。

王1882年生于浙江奉化。在上海读完中学后,于1896年考入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北洋西学堂。学校里有现代体育课程。他觉得新奇,饶有兴趣地参加了学校运动会的投掷和跳高比赛,成为学校体育的中坚力量。

王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被教会推荐为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理事。1905年被派往日本组织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分会,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1907年赴美留学,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民国成立后,王出任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他不仅是重要的政治人物,还曾担任北洋政府内阁代总理、广东军政府和南京政府外交部长、驻美大使。他也是体育领域的知名人物,不遗余力地发展中国现代体育,逐步走向奥运会。

1912年,王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人一起,与菲日两国体育界商定成立远东体育协会,并决定从1913年起每两年轮流举办一届远东运动会。后来,远东运动会的参赛国扩大到了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

“远东运动会”大多采用奥运会的赛事和规则,被舆论称为“远东奥运会”。1920年,王参加了被国际奥委会正式认定为区域性国际体育赛事的“远东运动会”。

王负责主办上届远东运动会的中国项目。第二届、第五届和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他担任主席,筹集资金,策划比赛事务,使三届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王在国际体育界声名鹊起。

1922年,国际奥委会提议增选一名中国成员。当时,王这位国内外著名的体育名人,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的青睐。提名后,王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20届年会上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国际奥委会委员是终身职位,没有任期限制。王是第一位进入国际奥委会的中国人,这标志着中国与国际奥委会正式接触的开始。

为中国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成立做准备

国家奥委会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职能单位,必须经某一国家的全国性体育组织申请,并经国际奥委会认可,才能成为该国的国家奥委会。国家奥委会是国家奥林匹克运动的唯一合法领导者和组织者。运动员和项目的选择决定权属于国家奥委会。

为了早日参加奥运会,王趁1924年5月在武昌举行第三届全运会之际,与张伯苓等人向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华西的体育总会提出组织全国性体育组织,申请成立中国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

这一倡议得到了五大区域代表的普遍认可。8月,区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决议,选举张伯苓、王为副会长,宋如海为总干事,委员15人。

“体协”成立后,加入了远东体育协会和田径、游泳、体操、网球、拳击、举重、足球、篮球等8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标志着中国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第九届奥运会于192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王行使职权,推荐体育协会总干事宋如海参观考察。

1931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会为中国国家奥委会,中国开始成为国际奥委会大家庭的一员。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大使”,王成为中国国家奥委会“体育协会”主席。

实现中国人参加奥运会零的突破

到1928年,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已经举办了九次,但中国仍然没有运动员,中国人民渴望看到它。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零突破,中国选手出现在奥运会上?

第十届奥运会将于1932年7月30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王向南京政府教育部提交了比赛报告。当时当局全力以赴“剿共”,以“时间短,准备差”来推卸此事。

日本侵略者诡计多端,声称要派东北运动员刘长春、余锡伟代表满洲国参赛,旨在让他们支持的伪满洲国政权得到国际认可。

为了粉碎日日阴谋,王郑挺、张伯苓、东北大学体育系主任郝庚生建议刘长春、于西伟组成中国队参加奥运会,张学良对此表示强烈支持。

此时日曼声称,派刘长春、于希伟参赛已经得到了奥组委的批准,并被通知送国旗、国歌备用。王随后与张伯苓等人商量,并以中国国家奥委会“体育协会”的名义打电报给国际奥委会,中国决定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王还通过外交渠道亲自与东道国美国谈判。

几经电报,洛杉矶奥组委终于为刘长春完成了注册手续。

1932年7月8日上午,刘长春在上海出国。数千名来自上海各界的代表在烈日下来到新关码头为他们送行。体育协会会长王带领主任赵金庆、主任出席欢送仪式。

码头上举行了盛大而热情的升旗仪式。王将国旗和国家奥委会“体育协会”的旗帜授予刘长春,并给出了他的座右铭:“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体育历史,是著名的中国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参加世界运动会,意义无穷。带着诚意到场,代表中华全国体育协会,很荣幸能为大家献上国旗和国君,祝愿国君在洛杉矶奥林匹克体育场发扬拼搏精神,让中华民国国旗在世界各国面前飘扬。我希望努力工作,为祖国争光,不负使命。”

刘长春郑重表示感谢:“参加世界运动会是全国同胞的嘱托。我知道责任重大。我应该尽我最大的努力,在大会上努力工作!”

船起锚离岸时,王和欢送会一起喊了三声“中华民国万岁”,看着远处的船频频挥手,久久伫立。

虽然刘长春是唯一一个参加过中国第10届奥运会并且没有获得任何奖牌的人,但毕竟王为中国参加奥运会零的突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组织队伍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担任总领队

第11届奥运会于1936年8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王决心改变上届奥运会刘长春一个人去开会的局面,积极组织队伍参赛。经行政院、财政部、教育部审定后,就竞赛项目、运动员选拔、代表团组建、经费筹措等达成一致。

中国奥林匹克代表团由139人组成,王为总领队。它于1936年6月25日离开上海,7月22日抵达柏林。

1936年8月1日,第11届奥运会在柏林开幕。相比四年前刘长春一个人去开会的可怜局面,中国队阵容庞大,赢得了掌声和喝彩。可惜的是,中国队只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却不如别人。各种项目的选手相继被淘汰,没有获得奖牌,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第12届和第13届奥运会因战争取消。战后,1948年7月,第14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王再次备战,成为总队长。

当时的南京政府正倾其所有的财力物力与中国共产党抗衡,对投资奥运会已经不感兴趣。王只好自己想办法。他协调和体育协会组织了一个筹款委员会,该委员会制定了15万美元的预算,并计划从政府、社会和海外华人那里筹集5万元。

作为医院院长的王去找总理张群要钱,结果张群只得出了2.5万元。

经过努力,筹集的资金远远不够。王想了想,采取了三种方式:一是减少参赛人数,只选拔33名运动员;二是“自力更生”,指示足球队先“改变命运”,去东南亚国家与当地球队竞争,赚取门票收入;第三,球队可以带一些必需品,在比赛区少花钱。

7月15日中国奥运代表队抵达伦敦后,他们已经搬进了奥运村。王认为住宿费用太高,所以大家都搬到了一所简陋的学校。

比赛中,中国队重蹈上一届奥运会一张牌也没赢的覆辙。

房子漏水,甚至下雨。虽然费用尽量削减,返乡之旅还缺一半,王还是向工作人员借钱,把剩米换成英镑,但还是不够。于是他打电报给负责体育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教育部身无分文,要求代表团自行解决。

王着急了,最后请驻英大使郑天喜为其担保,英国知名“通济龙”旅行社经理提前做好了回国前代表团队的机票。据该团队的总干事董守义说,王也自掏腰包。

再次失败后,王伤心地安慰自己:“我们不是拿冠军,而是打体育道德,学习各国的体育技术……”

后来,王把搬到了香港。20世纪50年代,他还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参加了国际奥委会年会。1961年5月21日,王因病在香港逝世,享年79岁。

摘自《名人传》2012年第5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谭温江 1927:死于军事法庭的平民李大钊下一篇:额勒金德 你不知道的历史:北京土话里的英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