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严嵩书法 严嵩题字六必居的故事

导语:严嵩题字六必居的故事六必居是北京一家酱园店的名字,据说成立于明朝嘉靖九年,现在已经是一家着名的食品生产企业。据说,这家店保留至今的门匾“六必居”三个字就是由书法高超的奸臣严嵩所写。六必居六必居的店名来历有许多解释。有说,小

严嵩题字六必居的故事

六必居是北京一家酱园店的名字,据说成立于明朝嘉靖九年,现在已经是一家着名的食品生产企业。据说,这家店保留至今的门匾“六必居”三个字就是由书法高超的奸臣严嵩所写。

六必居

六必居的店名来历有许多解释。有说,小店最早是六个人合伙开办,本来想取“六心”,严嵩觉得不好就改成了“六必”;有说,小店最早除了不买茶,其他柴米油盐酱醋六样日常必需品都卖,所以叫“六必”;有说,小店最早酿酒的时候有六个必须达到的生产工艺要求,所以叫“六必”。

不仅店名解释不清,六必居如何求到的严嵩墨宝此事也无法考证。最传奇的是据说,严嵩喜欢六必居酿的酒,经常派人来买。掌柜就托来买酒的男仆去向严嵩求块匾,男仆回去求女仆,女仆求到了夫人。严嵩的夫人欧阳淑端于是天天在丈夫面前反复练习书写“六必居”三个字,严嵩看她写得不好,就亲手写了一次,让她照着练。那张墨宝就这样成了现在的门匾,流传至今。

六必居因为严嵩手写的门匾而名声大震,身价倍增。但是这字的真假却有人怀疑。据说,上世纪,北京市委书记通过六必居的经理借了店以前的账本,发现六必居成立在清朝康熙年间而不是明朝嘉靖,而且最早是叫源升号,乾隆时期才出现了六必居的名字。因此,门匾自然不是严嵩手笔。

明朝奸臣严嵩简介

严嵩字惟中,号勉庵,是个江西人。严嵩是明朝嘉靖年间着名的权臣,因为把持朝政达二十年,期间犯下铲除异己、结党营私、贪污卖官、败坏朝政等罪行,所以后世一般认为他是一位奸臣。除此之外,严嵩在书法、诗词等领域也极有造诣。

严嵩画像

严嵩在25岁的时候高中了进士,可惜后来患上大病,退官回家养病了整整十年。复官后的十几年,严嵩一直在翰林院任职。之后通过讨好自己的同乡、深得嘉靖皇帝明世宗宠信的礼部尚书夏言,在1532年升为了南京的礼部尚书,四年后入京任职,没几年就成为内阁大学士。

世宗沉迷道教,夏言时常反对而严嵩一味讨好皇帝,因此在世宗眼中,严嵩开始比夏言更为重要更遭他喜欢。等到严嵩羽翼渐丰,他就开始攻击迫害夏言,经过几年的努力,夏言先是被罢官后又被斩首,严嵩也因此成为内阁首辅。

之后,虽然也有一些大臣不满严嵩专权,出面上疏列数他的罪行,希望世宗将其处死,可惜这些异己都反而被严嵩铲除,所以当时严嵩在朝中没有一个可以跟他敌对的大臣。因此严嵩从此专权二十载,为所欲为。而他的儿子严世蕃,也借着老子的光,不必科举就入朝为官,父子俩权倾朝野。

最后,世宗也慢慢对严嵩父子产生厌恶。恰好世宗身边的一个道士通过扶乩说严嵩是奸臣,因此,严嵩被罢官抄家,儿子被杀头,自己在外流浪了两年后病死。

至公堂和严嵩的关系

至公堂是中国古时候科举考试的大殿,就是考场。而与严嵩有关的至公堂位于现在的北京,是清朝时期京城顺天府乡试的贡院,因为此处大殿的匾额上“至公堂”三个字据说就是严嵩本人所写。

至公堂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发明于隋唐,到明清才趋于完善。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乡试是第二级考试,明清时期每三年在各地省城举行一次,考中就是举人,而在举人中位列第一的就是解元,而举人在原则上就已经获得了选官的资格。

顺天府乡试,因为位于京城更接近朝廷,其他各地的乡试相比,虽然名义上是平等,其实更高级一些,所以被称为“北闱”,是天下乡试第一。而作为乡试贡院的门面,匾额上的“至公堂”三个字竟然是上一朝着名的奸臣所写,自然有失朝廷体面,甚至是大逆不道。

所以当清朝乾隆帝知道此事后就极为不舒服,想要把它换下来。于是,他命令满朝文官推举书法好的人来写“至公堂”这三个字。而乾隆本人也是以博学文采着称,所以喜欢舞文弄墨他自己也书写了好几遍。可是,最后乾隆发现,不管是自己御笔写的还是百官写的,都还不如严嵩已经写好的三个字。无奈之下,乾隆只好作罢,仍由严嵩书写的“至公堂”匾额挂在那里。由此可见,严嵩虽是一代奸臣,但书法造诣的确不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蒋介石是哪里人 蒋介石之子蒋经国的故居在哪里下一篇:五四精神是什么 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精神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