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城市 “不服周”的人

导语:《英雄之城·不满周的人》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引导阅读疫情肆虐一个多月,是一场与疾病同时竞争的“武汉保卫战”和“湖北保卫战”。这是对中华民族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武汉原本是一座英雄城市。在全国和大家的支持下,武汉一定会过关的。”在“战争疫情”的关键时刻,84岁的钟南山院士含泪发言。一个英雄的城市,一定要有英雄的行动,英雄的人,英雄的历史。英雄城市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民族

《英雄之城·不满周的人》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引导阅读

疫情肆虐一个多月,是一场与疾病同时竞争的“武汉保卫战”和“湖北保卫战”。这是对中华民族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武汉原本是一座英雄城市。在全国和大家的支持下,武汉一定会过关的。”在“战争疫情”的关键时刻,84岁的钟南山院士含泪发言。

一个英雄的城市,一定要有英雄的行动,英雄的人,英雄的历史。英雄城市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坚韧不拔的文明基因。

“愿忠魂常镇镜湖,守护江汉的辉煌”

武汉被誉为“百湖之城”。近年来,武汉以“大江、大湖、大武汉”为城市荣耀。事实上,现在武汉的湖泊越来越少了。武昌的沙湖不到历史上面积的十分之一。在广阔的沙湖岸边,有许多突触向陆地延伸,方言称之为“醉”或“醉”。“岳家嘴”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

为什么叫岳家嘴?有学者认为,这里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屯驻扎练水军的地方。公元1134年,岳飞率领岳家军第一次北伐,收复项汉六郡,驻扎鄂州,作为军事大本营。直到1140年,岳飞最后一次北伐打败了金军,到达开封,却被奸臣困住,诏令撤回,留下了千古恨恨。

在武昌驻扎7年,经历过无数次抗金战役。岳飞的英雄故事大多与武昌有关。今天的武汉三镇,留下了许多被人们珍视和崇敬的英雄的痕迹。

“你什么时候加入疲劳旅,用鞭子穿过清河罗?但归来,继续汉阳之旅,骑黄鹤。”这是岳飞初入武昌时写的《登黄鹤楼的思考》中的一首英雄诗。今天,武汉黄鹤楼公园里有岳飞亭和岳飞铜像。岳飞雕像后面刻着这个字,还有“岳家军vs金武术”的浮雕和“还我河山”的石雕,经常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据记载,岳飞亭建于1937年,以激励民众抗日为目的,80年代重修。岳飞亭有一句很长的对联:“抑山容易,抑军难。希望忠诚的灵魂永远镇守镜湖,守护江汉的辉煌。大业始于三家;公务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谈复兴故土,留他们干清正,新的结局来自张四维。”是这位民族英雄一生忠勇的写照。

岳飞终于没能“直抵黄龙府”“续汉阳之旅”,空把一腔报国变成了“潇潇雨歇”。但他“忠实为国”的遗风,却成了武汉代代相传的力量。

武昌东湖风景区的南侧,有一座青山,看起来像一只老虎,仍然位于市区。老武汉的人都知道,睡在胡夫山上的辛亥志愿者有很多:、蓝天威、蔡、安、孙武、吴等...曾经伟大的英雄们在这座安静的山上安眠休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敲响了清朝的丧钟,吹响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号角。这是一场血与火的斗争,无数英雄为之浴血奋战。蔡就是其中之一。武昌首义成功后,蔡主持军政府决策机构战略办公室,主管军政。他被称为首义的“大经理”。在杨霞战争期间,蔡姬敏陪伴着被称为“鄂中兵巨人”的统帅黄兴。1919年1月28日,蔡在湖北利川被川军杀害,年仅33岁。

一义之城更多的是一个无名英雄到处埋葬忠诚。位于汉口体育场路的首义烈士陵园,园内有6座无名英雄墓,武汉人称之为“六大墓”。六个万人坑埋葬了4000多名在杨霞汉口保卫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

首义炮火打响后,清朝惊恐万分,将巡洋舰和长江海军赶到武汉镇压起义,试图夺回武昌。起义的军民同仇敌忾,带着3万未经训练的民众,在汉口英勇作战,打响了杨霞战役。“官带头,兵打血战,工农商手握利器,战场上也拼个你死我活”。全国各地的敢死队、志愿军、学生军也来支援。

从1911年10月18日到1911年11月27日汉阳沦陷,起义军民激战41天,但因敌我悬殊而失败。汉口被杀革命官兵7000余人,汉阳2000余人。然而,杨霞的防御极大地抑制了清军反击革命军的主力,为各省独立和脱离清廷统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革命军和清军一个多月的战斗中,中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只有四个省忠于清廷。

英雄之城的英雄精神永远不会被抹去。在首义烈士陵园,中间矗立着一座10米高的汉白玉“新海首义烈士纪念碑”,上面镌刻着1985年新海老余曼·于之所写的碑文:“山河壮丽,群星黯然失色,壮烈悲壮,照耀日月,使树立于碑上,永远勇武。”

与灾难抗争了几千年

武汉能成为第一城市,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早在明朝,两江三镇九省的通衢,以水陆交通的便利,成为商贸流通的中心。明末清初,汉口镇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四大名镇”。到辛亥革命前夕,它已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岳飞屯兵武昌时,汉口不存在,武昌也叫鄂州。在“鄂州”之前,其筑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孙权在此筑夏口城。后来著名的黄鹤楼是峡口的军事天文台。唐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龟蛇锁江夺水陆,交通枢纽地位日益明显。

据史料考证,明代成化时期,北方来的汉水接连泛滥,导致本已摇摇欲坠的河道不断断裂。最终决定后,发生了大分流,在武昌对面的桂山北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河湾。汉江入河河道的稳定,为武汉两江三镇的现代格局奠定了天然基础。从此,“大山口”成了东南西北船帆聚散的地方。港口繁荣,商贾云集,增长趋势如江畔芦苇。

可以说,武汉是水生的,是河生的。然而,由于两河交汇的特殊地位,武汉三镇一直遭受洪水袭击。武汉的历史是一部艰难抗洪的历史,是一部英勇抗灾的历史。

汉口汉水长江交汇处,有一座龙王庙,是武汉人在天空中战斗的历史见证。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市民享受水的公园。公园里一组100米长的“1998年武汉防汛图”浮雕,常常让人回想起22年前的激烈斗争。

1998年夏季,长江全流域被淹,先后出现8次洪峰。宜昌及洞庭湖、鄱阳湖以下360 km断面水位长期超过历史记录。九江紧急,荆州紧急,武汉紧急...7月初以来,武汉关水位持续上涨,洪水暴涨,在武汉防洪史上实属罕见。8月20日,武汉山口水位达到29.43米,接近历史最高,一场特大洪水“悬”在700万武汉人的头上。

在最危险的时刻,解放军大规模投入抗洪抢险,30多万人闻讯赶来救援。在受洪水威胁最大的湖北省,200多万军民日夜严阵以待。他们在最危险的地区设立了2000多张“生死卡”,并在以前的救援中设立了5000多个“军令”...

在龙王庙公园的“武汉1998防汛图”浮雕里,有一个“生死卡”的故事:那年夏天,武汉龙王庙门口立着一块一米多宽的黑板,上面贴着一张粉红色的宣传纸。《生死卡》的三个红色大字和“誓与大堤同生共死”的誓言,鲜艳夺目。宣誓之下,有16个名字匆匆写下。他们是16名共产党员和16名普通武汉市民。

作为数百万军民抗洪精神的象征,以无比自豪草草草草草草写成的《生死卡》后来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不仅体现为武汉城市精神的象征,更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文明和韧性的生动教材。每当回看“生死卡”时,人们总会看到昔日团结统一的壮丽景象,那种誓死守护、人在河堤上的激昂誓言还在耳边回响;总让人觉得,有了这种无谓生死,敢打敢拼的英气,还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有什么好难克服的?

这就是武汉的特点,一次次遭受洪水等灾害的磨难,一次次在抗灾斗争中奋勇前进。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武汉先后遭受长江大洪水200余次,汉水大洪水近50次,每一次都是“四乡成泽国”。1931年,武汉江汉关最高水位达到28.28米的高水位。武汉三镇被淹“堤防溃决,人畜漂流”,“镇之精华尽毁”。汉口市区一片汪洋,中山路深达四五米。63万人失去家园,3600多人丧生。

1954年也是全流域洪水。当年8月18日,武汉山口水位升至29.73米,比1931年高1.45米,为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那一年夏天,武汉几乎全民抗洪,青壮年劳动力全部登顶,28万抗洪部队日夜守候在大堤上。100天之后,百年一遇的长江洪水终于屈服了。

如果你有勇气,你可以“挑战一周”

地理位置造就了武汉人的文化性格,赋予了武汉包容性的城市性格。传统上人们对武汉人有褒贬不一的看法,有说“码头文化”的,有说“街头文化”的,有说“暴力气质”的,有说“天生率真”的……这和南北沟通、东西贯通的通衢属性分不开的。

从考古研究来看,商代早期的盘龙城“最早的武汉”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体现了古代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文明融合。唐宋以后的“大汉口”,是八种文化在四个方向交汇的产物。汉口没有“城”。从贫瘠的海滩和竹篱,到川流不息的小贩和商人,它依赖于千帆的数千只桨。

“大码头”造就“大武汉”。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一杆一碗热干面是老汉口的形象象征,而粗门大嗓也是老武汉人的标准印象。在这些形象和符号的背后,其实有着人来人往、行色匆匆、货比三家的生动场景。正因为如此,武汉人才不仅具有“市井”、“市侩”、“国骂”、“好学生”等文化评论,还具有“直爽”、“恩怨分明”等人格特征。

虽然褒贬不一,但“违周”、“信邪”是武汉人的共识。武汉人从各个方面接受了文化元素,并为他们树立了强大的自信心。武汉人不仅要长期与洪水搏斗,每年还要与炎热的夏天搏斗几个月,这也给了他们足够的勇气,即使在陆地上航行也能泰然处之。

作家池莉曾写道:“武汉是一座真正的城市,也真的很有趣。1931年水灾后一个月,据说是喘息之机,但武汉的城市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地热烈开展。”

“不服周”“信恶”是武汉人的口头禅,大概就是不服气,不愿意。有学者认为“不从周”的说法起源于楚人两周。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表明,周朝楚人创造的文明辉煌,丝绸、青铜、音乐和哲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虽然他被封为周王室子爵,但楚人并不信服,所以他们自封为王。这种楚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在周王室中被称为,但在楚人自身中却是一种文化基因,融入了鄂汉民族的血液。

1946年7月,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杀。闻一多主持追悼会。面对国民党奸细,闻一多怒不可遏,发表了充满悲愤的“最后一次讲话”:“反动派,你看到一个倒,也能看到几千个后继者!正义不能被扼杀,因为真理永远存在!”“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任何时候,我们都像李先生一样,用前脚踏出大门,而不准备用后脚踏进大门!”

当天下午,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武汉大学樱花坊边上有一尊闻一多先生的雕像,年轻的同学们经常驻足仰望。闻一多是武汉大学的骄傲,也是武汉和湖北的骄傲。他的身上不仅洋溢着这种“不纳周”、“不信邪”的英雄气概,更标榜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威武不屈的精神气节和文明内核。在武汉三镇,这样的英雄、英雄墓、英雄纪念碑数不胜数:九女墩、彭留洋三烈士像、石羊烈士纪念碑、二七烈士纪念碑、北伐军官兵公墓...

1938年日军攻陷南京、徐州后,集结重兵从东、北两个方向入侵武汉。当时,武汉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临时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时间,“保卫大武汉”的誓言响彻全国。110万士兵在鄂豫皖赣浴血奋战,保卫这座伟大的城市。从6月到10月,打了几百场仗,杀死敌人25.7万人,伤亡40多万人,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效兵力。10月国民政府决定放弃武汉,武汉市民也弃家养老,转到后方,留下一个空城市。

虽然“武汉会战”失败了,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没有达到目的,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相持。《大武汉》再一次以悲壮之情换取了民族抵抗的转折点。

在当前的抗疫斗争中,虽然不时能听到“中国人骂”的声音,但自救、互助、志愿的声音更大。全国人民又一次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千上万的武汉市民以“停飞”为代价“逆行”进武汉和湖北,正在打一场“武汉保卫战”和“湖北保卫战”,并以坚定的必胜信心。

春天到了,油菜花盛开,荆楚大地正在复苏。武汉赢湖北,湖北赢全国。这场抗疫斗争再一次展现了武汉人不屈的性格,武汉城的英雄精神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性格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

资料来源:《半月内部版》,2020年第3期

半月刊记者:皮玉初

制片人:孙

编辑:张楚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古代史上最传奇的皇帝:先为皇帝 古代史上最传奇的皇帝:先为皇帝 后当囚犯 最后又成功当上皇帝下一篇:袁弘什么时候出道 袁弘什么时候出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