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一个宏愿造就的奇迹——株洲早期建城史 一个宏愿造就的奇迹——株洲早期建城史

导语:一个伟大的抱负创造的奇迹——边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株洲早期城市建设历史的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自来水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城市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自来水在50年代的中国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 那时株洲许多企业取水十分不方便,从而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1954年3月,331厂的领导找到市长吴占魁,提出要给他们厂建自来水系统。他说这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产的需要,像

一个伟大的抱负创造的奇迹——边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株洲早期城市建设历史的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自来水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城市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自来水在50年代的中国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 那时株洲许多企业取水十分不方便,从而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1954年3月,331厂的领导找到市长吴占魁,提出要给他们厂建自来水系统。他说这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产的需要,像热处理、表面处理等都需要大量的清水。 一提到工业需要,市领导就立刻积极行动起来。1954年6月12日,吴占魁专程赶往长沙请高人相助。因为这位高人在长沙刚刚建成了湖南第一座自来水厂,他就是时任省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的谢炳南。 谢炳南到了株洲之后,各大企业都争相找到他,想要他给本单位设计自来水系统。最后谢炳南提出,既然株洲是个工业城市,需要自来水的企业很多,那就干脆建一个大自来水厂进行统一供水,这样能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吴占魁立马同意了谢炳南的这个建议,决定采用企业与政府联合投资,政府统一管理的模式来运作。 可当谢炳南开始实地考察时,新的问题又来了。株洲非山即水、非水即山的丘岗地貌对于建设城市自来水有着先天的不足。但困难没有吓倒谢炳南,他用了103天,终于设计出了一套适用于株洲地形特点的自来水方案,称「 ”同步送水模式”。1954年9月,株洲市委特意请来苏联城市建设专家一起来讨论谢炳南的方案,结果当场就镇住了苏联专家,他们对这个方案大加赞赏。 最后,自来水厂选址于湘江株洲段上游的月形山。1954年10月1日,国庆五周年之际,株洲自来水厂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56年1月10日是株洲建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经过14个月的紧张施工,一座日产水15000吨的自来水厂建成了,株洲成为湖南省第二座拥有自来水的城市。有了城市自来水系统,株洲也可以名正言顺地称得上是个现代化工业城市了。也就是在1956年的3月23日,株洲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虽然株洲在工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株洲的城市建设总是有些滞后于工业发展。没办法,株洲市政府把资金都用在了工业建设上,其它方面则是能省就省,连市长吴占魁想给市政府每间宿舍安纱窗的提议,都被主管财政的副市长马金琢给驳了回去,理由是有蚊帐还安什么纱窗?一句话硬是怼得吴占魁无话可说,仔细想想也是,市政府就这么点钱,省一点是一点吧。 当时各企业职工的住宿条件也是非常艰苦,资金短缺的市政府根本拿不出一分钱来帮助职工改善住房条件。砖厂生产的砖都用来建了厂房,职工们就利用业余时间和泥筑墙,用开山砍伐掉的树木做梁、柱、家具,削下树皮铺在房顶做瓦。建房子时,等第一层泥凝固后第二天再糊上一层,反复如此,这样建起的房子反而更加坚固。不久,一座座湖南风貌的小院就立在了工厂的周围。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那么的简陋,生活是那么的艰苦,由此可见,当时株洲的建设者们是用一种怎样的激情在推动株洲前进。 由于过于重视工业,忽视城市建设,株洲市领导还挨了一次记忆深刻的批评: 1953年,株洲市建成了市内第一条公路——建设路。建设路贯穿株洲南北,是城市的主干道。在此后的好几年里,建设路都是株洲市内唯一的公路。许多位于郊区的企业连一条通往市区的正规公路都没有,有些企业的职工只能沿着铁路线走。 1958年10月,陈毅元帅路经株洲,特意下火车要看看株洲的建设。市委书记马壮昆和市长吴占魁一路陪同,当汽车开到建设南路火车南站的铁路跟前时,正巧遇上过火车,他们的汽车被火车挡住而无法向前行驶。陈毅元帅因时间紧,本不想在株洲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就问吴占魁是否还有别的路可以绕过去?吴占魁很不好意思地说没有了。陈老总虽然没有批评,可马壮昆和吴占魁却急出了一身汗,一时真不知如何是好。 1959年2月,董必武、罗荣桓、聂荣臻、谭政等国家领导同志莅临株洲,由吴占魁陪同他们视察了331厂、洗煤厂、麻纺厂和硬质合金厂。这时,聂帅发现汽车一直在同一条公路上来回跑,于是他在汽车里对吴市长说:「 ”你们怎么老在这一条路上走啊?我是军人,不懂城市建设。但是我知道要是万一打仗,敌人把你城市的这条路一炸,你整个城市就瘫痪了。我下一次到你这来,如果还是这一条马路,那我就要批评你了。”吴占魁红着脸说:「 ”欢迎董老和各位元帅今后再来株洲看看,只要我还当市长,一定规划修好几条道路,保证来回不走原路。”聂帅的一句话点醒了这几个埋头发展工业且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此后市政府有计划地修建了沿江路、人民路等市内公路,逐步形成市区环形公路网络。 刚刚建成时的建设路 前面提到的那位「 ”抠门”的副市长马金琢也曾有过一次大方的举动:1953年底,省政府考虑到株洲经常需要接待贵宾,就配发给株洲两台高级华沙轿车。当时的株洲除了建设路之外都是砂石路,很多新建的厂区小轿车根本开不进去。而且当时的市委领导们也觉得自己不配坐这么高级的轿车,于是吴占魁找到马金琢商量,准备留下一台华沙轿车供贵宾使用,拿另一台轿车去换一台二手吉普车。没想,这明显亏本的买卖竟然得到了马市长的支持。就这样,一台二手吉普车就成了市委领导们代步的工具。 但也就是因为这台吉普车,他们好几次被331厂的门卫拦在了厂门口。因为当时经常有贵宾去331厂参观,每次去市领导都得陪同。331厂的门卫总是把华沙小轿车放进去了,却把这台破旧的二手吉普给拦下了,他们总认为这台车不是跟贵宾一块来的,因为怎么看这两台车都不「 ”般配”。最后只有跟厂部联系,说明情况后门卫才放行。由于每次值班的门卫不是同一个人,所以就多次发生了这种误会。 第一届株洲市委 到1961年,株洲建市10周年时,株洲已从人口7000的小镇发展成为人口逾10万的重工业城市。想当初,那五个年轻人怀揣着「 ”毛泽东格勒”的宏愿和老书记杨第甫的嘱托,来到如同白纸一般的株洲,开始描绘他们心中的最美的图画。他们的颜料盒里装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画出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都很新锐。接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张白纸前参与这幅画的创作,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南腔北调,耳畔响彻着支援祖国建设的集结号。一批批来到株洲的移民将各自的成长融入株洲的血脉,株洲也开始了它成长为全国百强城市的征途。到2018年,株洲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45.82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120万。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6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一穷二白的小镇株洲已经在人们的记忆里渐渐模糊,成了难以再现的回忆。当年创造100多个「 ”新中国第一”的建设者们都已老去,而株洲却还很年轻,属于株洲的工业传奇仍在继续。 今天的株洲建设路 故事讲完了。最后,我想谈一谈自己写这个系列故事的初衷。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里,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株洲实在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比较缺少文化底蕴。株洲市在传统文化的宣传上一直主打炎帝文化,但我总觉得炎帝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 后来我在网上陆陆续续看到了许多关于株洲早期建城史的文章和视频,渐渐被那段激情的岁月所感动。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土生土长的株洲人对这段历史都很陌生。从那个宏愿的提出者杨第甫,到呕心沥血的吴占魁、挺身而出的技术员唐新鼎,再到倾囊相授的苏联专家和充满智慧的谢炳南。这些陌生的、甚至是无名的英雄不应该被埋没。充满激情、富有传奇色彩的株洲早期建城史是真正值得每一个株洲人去了解和传承的。于是,我决定把这些碎片收集起来,进行系统地整理,再通过自媒体平台让更多人知道。在这个系列故事的创作过程中,我经常会被里面的故事和人物感动得激情澎湃,甚至难以入睡。这也让我体会到,真实的故事即便尘封已久也依然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株洲是一座移民城市,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又有许多人陆续来到株洲。株洲也张开博大的胸怀迎接他们。有人统计过中国最具移民色彩的城市中除了深圳,第二就是株洲。当年的第一代移民为了支援祖国建设,义无反顾的来到这里。那些峥嵘岁月,那些苦辣酸甜,不应该只停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他们勇于开拓、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留给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 ”于吴 「 ”于吴 则通渠三江五湖”——史话江南水道 江南的「 ”生财之道「 ”下一篇:德国希特勒的历史 德国希特勒的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