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地名的历史 地名的历史

导语:地名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成都简称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发现的金沙遗址将成都的历史追溯到4000多年前。1.成都的建筑与地理环境成都平原由岷江和沱江冲积而成。先秦时期河流纵横,水网密布,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名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成都简称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近年发现的金沙遗址将成都的历史追溯到4000多年前。

1.成都的建筑与地理环境

成都平原由岷江和沱江冲积而成。先秦时期河流纵横,水网密布,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这是一片森林、沼泽和平原相间的风景。

适合农业发展,尤其适合水稻种植。

2000年在成都市中心商业街发现的战国古蜀国墓葬遗址中,有17具直径1米以上的楠木棺,最大的棺长18米,直径1.7米,为千年楠木。

可以作为当时成都平原植被的见证。

早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就沿着岷江流域从川西北高原逐渐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创造了灿烂的“蜀文化”。

3700-4500年前,相当于夏代初期,成都平原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是古蜀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

西周时期,一些游牧部落开始逐渐从成都平原周围的高福丘陵迁移到平原和水坑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以原始的稻作农耕和渔猎为主。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是成都平原出现了大量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城。目前发现有:新津宝墩、都江堰邙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崇州双河古城等。

每座古城都位于河流之间较高的地面上,面积为0.1-0.6平方公里。

4000年至3200年前,广汉三星堆古城再次出现,占地3.6平方公里,四周是一堆土墙,古城内出土了大量金、铜、玉、石、陶、象牙等器物的祭祀坑,主要有青铜人像、头像、面具、神树、作为权力象征的金杖和大量玉器。

而且还有很多建筑工地。

三星堆文化之后,成都西郊发现金沙文化。距今约3200 -2600年,相当于商朝晚期到春秋早期。3000多件金、铜、玉、石器等。出土了100多件象牙,其中金箔“太阳鸟”是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古蜀的圣地,显示了成都在古蜀的地位

关于秦以前成都的历史,古史上的记载并不清楚。唐代诗人李白曾说:“蚕丛和鱼凫,在迷雾重重的岁月里一路走过,四万八千年过去了,对秦赛都不熟悉。”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成都历史,主要来源于《长渠华阳国志》和《杨雄蜀王传》。

据记载,成都地区是由蚕丛、鱼凫、明凯王朝的相继历史形成的。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鸟头,应该是鱼凫王朝的象征。

明凯的家人,也被称为龟精,来自京地,漂浮在河上,然后控制着成都平原的水。“确定玉山为地。”治水成功了,于是玉福的让位于明凯的。

留下了布谷鸟哭血的传说,李商隐的诗《锦瑟》中说:“王帝春思念詹妮弗。”

《西周末》中,蜀王明凯九世从郫县迁徙到成都,“一年同居,两年成市,三年成都”,由此而来了一个叫“成都”的人。

成都的杨子姗土台、12号桥的“甘兰式”宅址、商业街船棺遗址、金沙遗址,证明古蜀人的活动中心在成都。

自蜀国明凯九世迁都成都后,两千多年来成都的遗址没有改变,名字也没有变过,这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是非常罕见的。

成都的这一特点与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自然环境和城市选址密切相关。

漓江和刘江是岷江进入成都平原后的两条支流。

它不仅是古代重要的水运线路,也是都江堰建成后的重要灌溉渠道。

《河渠史籍》说:“当你让李冰凿离桩,穿在成都,就可以在这条运河里航行,有余则用灌,民享其利。”成都最早的城址,即李、刘二河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是成都平原金牛路起点,北跨秦岭至关中,可避开闽江洪水的危害。

所以杜伏石说:“蜀人夸千年,洪水不近张一楼。”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这一时期对成都地名的影响首先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当时历史人物的命名,如都江堰、汪聪寺、五丁桥、鱼凫城等。

汪聪寺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王迪和丛笛。

王迪是鱼凫王国的最后一位君主,杜宇,而丛荻是王迪的大臣,龟灵。他因治水有功被王迪封为国王,是明凯王国的第一位君主。

吴丁是明凯王国人民的代表,他们肩负着修建道路、桥梁和城市的重任。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历史遗迹和地名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

如五石阵、天涯石、石笋街。

五石和天涯石是古蜀的遗迹,由几块大石头组成。大多数学者将其解释为古墓的纪念标志。

石笋也是大石头的遗迹。传说它们下面有海眼,一动成都平原就会发生洪水。

二、秦汉时期成都的繁荣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派张仪、司马措灭巴蜀,将蜀国改为蜀郡,成都郡为蜀郡行政公署。

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了张仪的建议,命令蜀守张若按照咸阳的模式建立都城,高7英尺,周长12英里。

市区很小,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面是大城市,由郡治,是蜀太守的宫室区和政治中心;西部是一个小城市,由一个县管辖。它是一个商业和市民居住区,那里商业繁荣,经济中心。因此,成都也被称为“小城市”。

大城市和小城市是一个城市,古人称之为“分层城市”或“重城市”。

张仪修建的城市也叫“龟城”。相传城墙是沿着河边爬出乌龟的脚印而建的。

龟是龟灵的象征。

秦城的西门塔高达100英尺,叫做张仪塔。

唐代诗人岑参的诗《登张艺楼》中说:“川是秦代的建筑,至今犹存。

楼南有两条河,永远不会变。“成都秦城的南北轴线不是面向南北,而是向东北-西南方向倾斜。这种布局是为了符合成都平原的河流,尤其是李、刘二河的流向,对城市间的布局还是有很大影响的空。

秦汉时期,成都西郊和南郊的漓江和刘江上架设了七座桥,形成了北斗七星的形象,一直被称为“星桥”。

这是秦汉城市建设中“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体现。

这种格局传承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一种类型。

从此成都的名字就没变过,城市遗址也没动过,这在中国城市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与此同时,它被引入到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冶铁技术中。秦孝文王时,李冰为都江堰水利工程辩护。《华阳国志》描述:“灌溉三郡,开稻田,所以蜀国野千里,数是陆海,旱是水渗,雨是水堵城门,水旱皆从人,不知饥。秦统一六国后,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成都属蜀郡,辖十二郡。

汉承秦制,成都仍为蜀郡行署。

元朝汉武帝在位时,以巴蜀地区为中心设立益州,成都为益州刺史。

未来两千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地位从未改变。

汉武帝改都城时,在原有韶城的基础上又建了一个南镇,对面的朔望城叫北镇。这三个城市与金冠市一起连接成一个大城市,被称为“新城”。

东汉时期,在成都丝绸业兴盛空之前,锦是最有名的一种,由金官管理,金官的官职设在城南郊,以后称金官城,简称金城,是成都名金城的开始。

蜀锦织好后,应在城外的河里漂洗,使其色泽鲜艳。因此,城市南部的刘江也被称为晋江。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春风吹来,濯锦江两岸的花都在淘沙。

女孩撒下鸳鸯锦,想把晚霞定在中游。"

成都文化发展于汉代。

韩晶在位时,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石室发迹,成都石室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公立学校。

从此出现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家学者。司马相如、杨雄、王宝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老子的桂芝被严格遵循,奠定了道家的理论基础。

《汉书·地理志》说,汉代的成都“地阔河山,竹木蔬果。”“人们吃米饭和鱼,他们担心死亡。”《后汉书公孙述传》也说:“蜀地千里之外,土瘠,果生迟,无谷而满;女工行业,覆盖全球;著名的材料是竹子,设备是如此的宽容,以至于不能使用。

还有鱼、盐、铜、银的好处,浮水变水。西汉晚期,成都人口增至7.6万,成为仅次于长安的中国第二大城市。

它是中国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汉代的成都是一个“城逢商”的商业大都市,成为四川最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

成都是通往关中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商路起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古代西南地区的商业中心。

至王莽,益州改名代理部,蜀郡改为道江郡。

公孙述据蜀称帝,以成都为都,辖15郡。

三国分裂时,刘备统一巴蜀,建都成都。刘备位于武丹山治南。

以青龙街为中心,九里跨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这个阵地的轮廓一直延续到解放前。

成都是三国时的益州郡制,辖七郡。

西晋初,全国共分十九州,成都仍是益州,国家行政仍在成都。

公元304年,投奔蜀地的秦雍流民首领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权,统治六县。

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破坏“大成”政权,下令拆毁成都少城。

公元582-592年间,王沿古城向西南扩展,并将其重建为都城,四面环城。

这一次,地球被建成了一个摩诃池。

隋朝,成都由益州蜀郡管辖,辖十三郡。

这一时期对成都地名的影响首先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星桥。

其次,反映了当时著名的生产技术和商业发展,如金冠市、金立市、韶城市。

三是对当时著名历史事件的反映,如张艺楼、石狮巷、苗文街等。

四是历史名人遗迹,如君平街、父亲台、司马桥、武侯祠、环后巷等。

五是当时地理环境和交通的反映,如万里桥、城桥、米桥等

秦汉时期的一些历史遗迹的名称一直保存到今天。

如之十街、军平街、琴台路、司马桥等。

三、唐宋时期成都的繁荣高峰

进入唐朝,唐朝先后划定成都为益州、蜀郡、成都府。

玄奘大师于隋末唐初入蜀,在成都学了两年法律,在圣寿寺受戒。

唐黄明避开“安史之乱”,来到成都。蜀郡改称华阳郡,成都改称“南京”,成为中原人民的避难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当时有句话叫“杨易一二”,就是扬州为天下第一城,成都为天下第二城。

唐人陆丘在《成都序》中说:“如今的名镇大都是天下第一。

以杨为首,造声势。

人物繁华,皆土;山河之美,罗进之美,管弦歌舞之数,辞赋之术,百工之财,百姓之勇与大度,土地之善,熟稔之佳,宣传之不足。”诗人李白在《帝游南京西之歌》中赞道:“九日一城开,千户入画。

草树云山美如锦绣,秦川没有它也能到达。"

唐文宗大和三年,南诏入侵四川,攻打成都,掳掠儿童数万。

公元879年,唐建南淅川高马德片建“罗城”以加强防御。

这是成都第一次改为砖石。

罗城周长25里,十门五千多门楼。

为了加强防御,高片从城北分流了原本在成都南部的漓江,然后绕到东南方,在罗城外的东南与刘江汇合。

两条河流通过在城西挖护城河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城水路防御体系。

洛城的修建奠定了唐至清代成都城墙的格局。

全市有120个大街区,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

五代时,前蜀王坚、王彦父子,后蜀孟知祥、孟昶父子,前后在成都创立60年,被北宋灭。

其间公元927年,后蜀主将孟知祥在罗城外,“出钱12万人建成都城”,加羊马城,城周42里。

他的儿子孟昶命令人们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秋天花开如锦四十里,名为芙蓉城,这就是成都简称“荣成”的原因。

同时,成都也是一座园林城市,各种名花竞相争艳。杜伏石说:“当你看红色和潮湿的地方,花对金冠市很重要。”陆友石说:“当我走到金金城西时,我为梅花而醉。

二十里香,青羊宫到浣花溪。”又曰:“蜀国地名古今皆好,一气可压万林。“牡丹盛于宋代成都彭州。

其次是海棠。

陆友石曰:“成都海棠天下第一,枝头似染猩猩血”,称赞曰:“成都海棠十万,天下无荣。”宋代,成都以娱乐闻名。

宋代学者任正毅说:“成都的风俗优于娱乐”。

苏轼的诗中说:“蜀人常有温饱之难,不知如何还娱。

成千上万的人耕作和喂养,他们一年到头都在努力工作,在春天放松。“宋天匡曾写过21首《成都娱乐诗》,描绘了成都这一年的游乐氛围。

《宋史地理》说“四川民勤农耕,不缺土地,三四岁收割。

收益大部分是旅游的开销,旅游和毒品市场的收藏特别红火,移至偶数个月。"

宋朝时,天下分十五路,四川分为益州路、子洲路、理州路、夔州路,简称川峡路。

益州路院一直在成都。

成都又叫成都府,辖成都、华阳两县。

之后,李顺入侵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

失败后,成都府沦为益州。

唐宋时期成都的纺织、造纸、印刷业走在全国前列,如金淑织造坊的出现,宜州麻纸、薛涛彩钞的出现,雕版印刷书籍的进入市场。

唐代朝廷和政府使用的纸被指定为益州麻纸。

晚唐成都印制的历书和书籍,已经销往全国各地。

五代蜀以后,吴丞相在成都刻制了大量藏书和经学著作,这是中国古代大规模出版的开端。

同时,成都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特别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于北宋在成都诞生,最早由十六位富商发行,可见成都的金融业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

唐宋时期的成都风景优美,文化发达。陆友石称赞说:“剑南山的水都在清辉,而金卓河边的世界是稀缺的。

烟柳不遮楼阁,风一吹,就和马头一起飞。“唐代,成都有摩诃池。蜀在五代前后,扩建湖泊,沿湖修建宣化园,成为帝王宫殿的禁地。

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成都产生了宋代的自由市场,如金城、蚕桑市场、花卉市场、医药市场等。

唐宋时期也是成都文艺发展的高峰。

唐宋时期,陈子昂、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白居易、元稹、薛涛、刘禹锡、张继、杜牧、李商隐、魏庄、李德裕、陆游等著名学者来到成都。

其他人在成都留下了大量的名作。

晚唐五代时期,成都是全国诗歌的中心,文学史上第一部著名的词集《花间集》诞生于成都。

与此同时,音乐、歌舞、戏剧和绘画也蓬勃发展。

唐宋时期成都音乐发达,杜伏石说:“晋城有许多丝管天,一半入河风,一半入云。”陆游在成都说,“金的工人不知道号码,他们半夜才听说这件事。”戏曲又被称为“蜀戏天下第一”。

成都大慈寺规模较大,有96个院落,8500多个殿堂。在殿堂的墙壁上,从唐末到北宋初,当时生活在四川的许多著名画家绘制了数万幅佛教题材的壁画,雕塑不计其数,成为唐宋时期佛教绘画和雕塑的艺术圣地。大慈寺壁画被誉为“天下第一”。

唐宋是历史上成都城市发展的又一高峰。宋代宋、齐诗说成都“此时百花齐放,超过西汉,无云可赞。”

这一时期对成都地名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佛教和道教的兴盛上,如大慈寺街、文殊院街、青羊宫和庆阳郑捷。

二是成都城市建设改造和当时政府公共建筑的反映,如罗城、九里地、合江亭、三华楼、边边楼、上池街等。

三是城市景观特色和当时历史文化传说的反映。

比如芙蓉市,浣花溪,百花滩,笔架房,石笋街。

4.元明清时期成都的衰落与复兴

宋元时期,蒙古军队以四川为对南宋的主要战略进攻方向,成都在战争中受到极大破坏,开始衰落。

元朝初年,设四川省,简称四川省。行政办公室首先在重庆,很快就搬到了成都。

此后,成都一直是四川省最高的军政长官。

当时四川辖九路,成都居首位。

忽必烈至元朝16年,四川分四路,成都定为川西路,但成都仍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有四川布政司,辖八州,以成都为都,辖十三郡。

朱元璋封明太祖第十一子春竹为蜀王,宫殿建在成都。

蜀王宫城就建在这座城市里,而内城有五英里长,也就是现在俗称的“皇城”遗址。

今天,留下了“顺城街”和“后子门”的名字。

朱元璋曾两次命令将领李文忠、蓝宝石用土修筑都城,后来又命令赵庆用砖石重建成都大部分城墙。

崇祯十七年,张军入城,改名“大西”,成都改名“西京”。蜀国的宫曾经是张的宫殿。

此后,清军入侵四川,清顺治三年,张的大西军撤出成都,成都被毁。

整个成都城都被烧毁了,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五六年就荒芜了。

十几年后,蜀人俞峤的《蜀杜兴》记载,当时的成都“同时生百万人,旧者少矣。

游览时,难以止住哭泣和眼泪的流动,故宫冷清。

万里桥阳弱,金冠城野鸡飞。

做生意一半是秦人说的,郊区农民很少。“顺治十六年,成都草木寒,鹿豺,民房纵横。官员不能被重新认可。官员们住在塔里,而士兵们在城里开枪打猎。

野生动物聚集在蜀王宓,但他们没有在两三年内被抓获。“,成为麋鹿、老虎和豹子的土地。

清朝初期,四川人口只有1.8万多,约50万人。

整个四川变成了一片野草丛生,虎豹遍地的蛮荒之地。

康熙初年以来,大量移民进入四川,经济开始回暖,成都逐渐恢复了活力。

清代,由于移民不断涌入四川,四川人口急剧增加。到乾隆五十六年,四川人口已达948万,是明朝万历年间四川人口的三倍多。

到了嘉庆年间,四川人口超过两千万,是明朝的六倍。到道光十年,四川人口超过3000万,约为明朝的10倍。

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开始修复成都城墙。

成都建在城西南,成为城内之城,八旗官兵驻扎。

乾隆年间,四川巡抚傅康安又重修成都城墙。"建筑景观宏伟,城市坚固,西南方有皇冠."经过康熙、乾隆年间的两次改建和扩建,一座宏伟的成都新城矗立在两河环绕的古城遗址上。

与此同时,城市的街道和桥梁逐渐得到重建,河流得到疏浚。

成都的名胜古迹也陆续重建。杜甫草堂重修于乾隆,武侯祠重修于嘉庆,望江楼建于光绪。

与此同时,学校也相继重建,如道光年间修建的磨池书院、明代为纪念宋濂而修建的黔西书院、同治年间张之洞修建的尊经书院等。

但鸦片战争后,随着重庆门户的打开,川江航运的开通,成都在四川和西南的地位逐渐被重庆取代,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对成都地名的影响首先是继承了历史地名,反映了当时行政机构的分布,如东峪街、西峪街、付正街、杜源街、土豆街、盐道街、学道街、觉坂街、舒凡街、总政府等。

二是当时社会和行政状况的反映,如龙泉驿、金官驿、柯家巷等

三是明清时期城市手工业发展的反映,如代通街、代金街、近似街、胤祀街、染坊街、江源办公街、罗国巷、沙茂街、素瓦尔街、花棉街等。

第四,反映了罗马式街、师洋街、朱轼街等城市商业贸易的变化。

还有以营业厅命名的,比如陕西街

五是当时成都城市建设和历史事件的新变化,如满城、皇城坝、红照壁街、后子门街、顺城街、东城根街、大富尖项英等。

第六是当时历史文化名人的反映。

如罗公祠街、状元街、乐府街。

V.现代成都的复兴与发展

1911年起源于成都的四川保路运动和武装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先导,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国初年废道制,后废政。成都仍然是四川省的所在地。

成都于1928年正式成立。

当时成都市政府成立,成都和华阳的市区合并成成都,成都和华阳只管农村。

这一巨变改变了一千多年来两县一市的格局,是成都现代化的开端。

近代以来,成都经济文化不断发展,逐渐走向现代化。

1874年,成都创办四川机器局;1886年,电报局和邮局成立;1898年,创办第一份《蜀报》;1902年,现代高等院校成立。同年,尊经学院改制为四川高等学校,后改为四川大学。

1903年,警察局成立;1905年,四川第一家银行——栾川源银行出现;1906年,一家自来水公司出现了。

1908年,他创办了电灯公司;到1909年,成都有22家现代化工厂,包括造币厂、火柴厂、肥皂厂和电灯公司。

清末民初,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

外国人在成都开办了20多所学校,其中美国和英国的基督教会于1910年创办了华西谢赫大学。

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清末民初成都留日学生多达2000人,留法学生数百人,其中以宋、、、、李为代表。

然而,近代的成都仍然是一座传统的休闲商业城市。

据清末统计,城市人口约30万。

餐馆、茶馆、剧院、祠堂和寺庙遍布全市。

全市共有餐厅558家,剧院25家,茶馆518家,成为突出的城市特色。

它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为“中国最美丽、最优雅的城市之一”,他于1870年访问过这里。20世纪初,美国旅行家夏伯林称赞成都街头整洁干净的石路,市中心横跨小溪的精美石桥,房屋后面美丽的庭院。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从抗日战争到文化大革命,成都的城墙逐渐被拆除,城市中的旧建筑和街区被成片重建。成都的历史风貌除了文殊院、大慈寺、宽窄巷子等一些街区已经基本消失。

这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巨大破坏。

抗日战争爆发后,四川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成都人民为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整个战争期间,四川共出动补充士兵340万人,死伤失踪64万余人,约占全国总伤亡人数的20%。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很多都是成都人的孩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成都是川西行政公署驻地,1952年成为四川省省会。

1983年5月,温江地区并入成都,实行市县制。

1990年后,先后实施了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市设区。

成都现在占地12390平方公里。2005年底,成都市户籍人口10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450万人。

现辖9区4市6县。

这一时期对成都地名的影响首先是新型工商业的出现,如商圈、春熙路等。

再次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江汉路、智民路、光华村、花溪坝等。

三是成都当时城市建设的新变化,比如人民路、一环路、二环路。

第四是当时居民分布的反映。

如文佳巷、李佳巷、曹家巷、马家花园路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有什么关于深圳的古诗词 有什么关于深圳的古诗词下一篇:中国文化史上的“民本思想是什么 中国文化史上的“民本思想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