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阿达礼 阿达礼 爱新觉罗·阿达礼的介绍

导语:阿达利,爱辛约罗·阿达利的介绍边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晓庄秘史》中饰演的戴善为了清朝杀了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孙子,历史上是真的吗?《大清多尔衮传》对此事有详细记载,最后说“戴擅郡王,北子叔公亲力亲为,是秉持大义,立刑。...阿达利、硕拓、朱富。” 当时因为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旗鼓相当。代善居于族长的地位,不能不忍痛将自己的一子一孙处决,不如此,豪格必反。此时,外有拥兵

阿达利,爱辛约罗·阿达利的介绍边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晓庄秘史》中饰演的戴善为了清朝杀了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孙子,历史上是真的吗?

《大清多尔衮传》对此事有详细记载,最后说“戴擅郡王,北子叔公亲力亲为,是秉持大义,立刑。...阿达利、硕拓、朱富。”

当时因为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旗鼓相当。代善居于族长的地位,不能不忍痛将自己的一子一孙处决,不如此,豪格必反。此时,外有拥兵自重的吴三桂,内有仍未倾服的祖大寿,乘机而起,危亡立见。所以代善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子一孙,以避免同室操戈。 电视我没有看,不过照LZ说的,这段剧情是有史实根据的。

为什么阿清王朝君主重义轻利,一再要求处死自己的儿子?

这是因为戴山的儿子因为受不了后母的虐待而选择投靠明朝,但后来被戴山逮捕,戴山还要求努尔哈赤处死儿子,因为当时后金与明朝存在敌对关系。而戴山儿子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一种叛国行为。戴珊这样做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一旦别人对自己说了不负责任的话,戴山是非常不能接受的。

但是,努尔哈赤并没有选择杀死戴珊的儿子,因为努尔哈赤小时候被继母虐待过。事实上,努尔哈赤对戴山的儿子也有同感,产生了恻隐之心。而努尔哈赤也大力斥责戴善的妻子。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其实很看重戴山的儿子。

后来,戴山的儿子也为李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戴山的儿子做事有些乖张,皇太极却没有选择惩罚戴山的儿子。这是因为皇太极经常给戴山的面子宽大,也因为戴山的儿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不会给有功之臣皇太极一些严厉的惩罚。然而皇太极死后,戴山的儿子被处死。

实际上,戴山之子最后的死,其实和戴山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戴山和多尔衮的关系非常密切,多尔衮后来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失败了,也造成了戴山家族的极大牵连。所以作为戴山的儿子,他也没有幸免。

历史上,顺治皇帝是死于天花还是出家?

历史上他是病死的,但野史上一直有他出家的传说。

顺治十八年二日,安排武出家。这一天,他参观了本雅明忠祠,观看了吴出家的过程。回来的那天晚上,我染上了天花,发高烧。他预感到自己的病情很重,已经筋疲力尽了。第六日深夜六时,他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学士,与前内阁学士马,进入精神培育堂,口述遗诏。

、马、退入门下西厢,写于初七日。一共三次给皇帝预演,皇帝亲自考虑了三次,晚上才决定下来。当晚,只有24岁的顺治皇帝去世。

扩展数据:

清朝初年,满清统治者非常怕天花。每年冬春交替的时候,顺治就去北京南苑宫“避痘”。从顺治继位到顺治十六年,从未停止过,但顺治十七年是个例外。

顺治皇帝没有去南苑“避痘”,而是被他最爱的董鄂氏的死搞得精疲力尽。正是在这个冬天,天花病毒利用了它,找到了脆弱的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继位后身体很差。据清宫医院的记载,顺治连夜标记皇位,累得吐血。用现在的话说,他得了肺结核,根据当时的说法,他有“痨病”。

清朝的时候,抗生素还没发明,消费治不好,有消费的人活不了多久。

从顺治到清朝宣彤皇帝去世,共有10位君主。除同治、光绪、宣彤三帝无子女外,其余七帝共有子女146名,其中15岁前死亡74名,占50%以上。

中国300多位皇帝平均寿命不到40岁。死亡率和预期寿命与中国普通人相似,与同期其他国家相似。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顺治皇帝

努尔哈赤之谜

舒尔哈齐是清朝创立的二号英雄。他原来的位置只是努尔哈赤一等。各部首长来访时,两兄弟同时受到祝贺,从北到南坐好。明朝的边将称哈吉为第二任总督。哈吉也是一个刚入伍就能打得很好的人。他屡立战功,是努尔哈吉不可或缺的臂膀。而且,哈吉还冒充努尔哈赤的继承人。

  自从万历11年5月,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哈齐帮助努尔哈赤先后平灭完颜、哈达等部落,15年,努尔哈赤称王,哈齐称船将,是满洲的第二号人物,手下精兵5000多人,将领40多人。势力相当庞大。朝鲜使者申中一在朝见努尔哈赤以后,哈齐对他说:“以后你们送礼也要送我一份!”口气相当大,哈齐去明朝朝见的时候,明朝对他很是礼遇,按照对待努尔哈赤的标准来看待。   哈齐还和辽东总兵李成梁结成亲家,其实,那个时候,包括努尔哈赤在内对明朝的打算都是仅仅在分庭抗礼上面,还不敢想到灭掉明朝,哈齐本人自认为世受国恩,更应该加力报效,所以,明朝在承认了他们兄弟的地位后,他就认为关于祖父、父亲的仇恨可以了结,而努尔哈赤尽管不敢马上和明朝翻脸,但是,他认清了明王朝的腐败,决定把价钱谈的更高一些,尽快把满洲完全纳入他的领地。   再者,随着胜利的推进,努尔哈赤已经不想让他的弟弟成为他合法的继承人,兄弟矛盾日益激化,最后,在万历37年总爆发,哈齐准备率领儿子逃跑,另立山头,结果,努尔哈赤一怒之下,将其两个儿子全部杀掉,长子阿敏、济尔哈朗被众人求情保下,此后,努尔哈赤不断清洗哈齐的部众,没收他的全部家产,并且,采取阴毒的手段,诱使哈齐掉入他的牢笼,万历39年,哈齐被其兄害死,死相很惨。明朝知道后,痛加追悼。   此后,哈齐的家族不断受到打击,直到皇太极即位的第四年,哈齐家族发誓不敢背叛可汗,然而,不久,哈齐的长子原来排名第二的大贝勒阿敏就被皇太极幽禁,死于高墙之下。只有幼子济尔哈朗为人狡猾、善变,取得了皇太极的信任,清朝立国后,被首封为世袭罔替的郑亲王,是清初的八家铁帽子王之一。再以后,济尔哈朗荣膺辅政王,和多尔衮一度齐名。   清顺治10年5月,清世祖正式下诏为死去多年的舒尔哈齐平反,这显然是济尔哈朗帮助皇帝摧毁多尔衮势力后的酬庸。追封哈齐为和硕庄亲王,配享太庙,这时,距离哈齐的死已经44年了!   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他19岁开始跟随其父起兵,到36岁被杀,其间17个年头,都是在鞍马上度过的,褚英英勇异常、颇识韬略,从明万历26年,征讨安楚拉库开始,大小战役100余次,成为满洲数一数二的勇士,在开国的年代里,显赫的军功使褚英在爱新觉罗家族中特别夺目。   褚英的成名作是万历35年正月的乌碣岩战役。当时,褚英、代善、舒尔哈齐、费英东、扈尔汉等人率3000人去蜚城接应城主策穆特赫的家属,途中,遭遇乌拉贝勒布占泰的埋伏,情况很危急,舒尔哈齐借口白光掠过主帅旗,有异兆,不同意出兵交战,而且,乌拉兵有10000多人,这时,褚英、代善坚决主战,费英东、扈尔汉也给予支持,于是,褚英和代善仅率领1000人,分两路突袭乌拉兵,褚英坚定的说:“凭借汗父的威名,凡我健儿,都应戮力向前.”褚英跨马出战,鞭梢指处,杀声震天,1000精兵以一当十,一战斩首乌拉兵3000级,获马匹5000头,铠甲3000副,阵斩乌拉贝勒博克多父子,乌拉部就此冰消瓦解。这是清代开国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战后,努尔哈赤赐封褚英:“阿尔哈图图门”的称号。后就以广略贝勒称呼褚英。褚英还是当时满洲最早获得“洪巴图鲁”称号的人。洪巴图鲁的意思就和今天的民 族 英 雄 差不多,不过,一般史书上都解释为超勇。   万历40年褚英声望日隆,努尔哈赤将他捧做继承人,主持国政。然而,当时,努尔哈赤的另外3个儿子和一个侄子都握有重权,五大臣中也分为几派。褚英虽然在沙场上骁勇无敌,但是,在处理和弟弟、大臣们的关系上缺乏经验,而且,皇太极在努尔哈赤面前不断告状,他联合代善、额亦都、扬古利等人向褚英发难,努尔哈赤逐渐对褚英产生反感,在褚英执政2个月后就把他囚禁起来,2年后,杀掉了褚英。   褚英死后,其子杜度、尼堪为努尔哈赤抚养。杜度后来是满清的开国功臣之一,封授多罗安平贝勒,其实,杜度军功很大,他是努尔哈赤孙子辈的少有的名将,而且,地位原来和皇太极平起平坐,和皇太极一样自领一旗,这在当时的爱新觉罗家族中是很显赫的,他的位置仅次于努尔哈赤、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阿敏,排名第六位。但是,因为,皇太极对褚英一向恨之入骨,所以,杜度也是功高不赏,最后抑郁而终。尼堪也是虎将之一,其后晋封和硕敬谨亲王,是入关之初的理政三王之一,后来在湖南战役中被李定国斩首。死后不久,又被顺治追究为多尔衮的亲信,追夺爵位,直到乾隆朝才得以平反。   褚英死后,权力出现真空。这时,代善的势力最大,努尔哈赤本人领有两黄旗,代善自己领有两红旗,其他诸弟都只是领有一旗。但是,代善其人宽柔寡断,手腕远不及皇太极,特别是庶妃告发他和努尔哈赤的大妃乌拉阿巴亥有暧昧关系,使得努尔哈赤大为震怒,此后,代善次子硕托又逃跑未果,这样一来,代善就此失宠。天命6年,降到和皇太极等人一样的地位。再有,皇太极拉拢五大臣中的额亦都、扬古利,让他们在努尔哈赤面前搬弄是非,额亦都是努尔哈赤的“最 亲 密 战 友”,他的话起了决定作用,相反,拥护褚英、代善的努尔哈赤的义子,五大臣之一的,满洲着名的“达尔汉虾”扈尔汉也因此被贬斥,逐出大臣之列。   努尔哈赤的亲信正黄旗固山额真阿敦也因此被杀。在努尔哈赤生前,最为宠信的儿子这时就只有两个了,一个是皇太极,一个是多尔衮,其中多尔衮的崛起是很引人注目的,多尔衮不满足岁,就领正白旗全旗,努尔哈赤说他是汗父爱如心肝的儿子。   天命11年,努尔哈赤宁远战败,死于沈阳远郊,汗位争夺进入白热化,皇太极成功联合了代善的儿子岳托、萨哈璘等人,成为后金汗,然而,这时的所谓大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皇太极和其他三大贝勒共同受大臣的朝拜。这使皇太极异常恼火,此后,他利用各旗的矛盾,先行打击二大贝勒阿敏,借口永平等四城沦陷,夺去阿敏的爵位,幽禁高墙直到死。   其后,天聪5年,三大贝勒莽古尔泰被指责为“御前露刃”,削去大贝勒爵位,不久,就暴病身亡,莽古尔泰的死一直是清代的大疑案之一。莽古尔泰死后,他下辖的正蓝旗奴仆冷僧机告发他生前要想谋反,皇太极大喜过望,立刻展开对正蓝旗的全面围剿,天聪9年,皇太极命令对莽古尔泰的亲信大 开 杀 戒,两黄旗正式对正蓝旗开始杀 戮,这次大 屠 杀 延续了半年,共有1500多人被残杀,正蓝旗被皇太极、豪格父子吞并。这时,代善一味退让,但是,打击仍然不断,皇太极在崇德二年征讨朝鲜回来后,继续打击代善,代善威望大大折扣,此后回家闲住。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帮助皇太极走向帝位的两个重要人物,就是岳托、萨哈璘。岳托是代善长子,他很早就支持皇太极,天聪三年,皇太极入塞明朝,其他三大贝勒都反对,皇太极只好作罢,这时,岳托和萨哈璘等人站出来,全力支持皇太极,使得皇太极威信得以树立。岳托后来被封为成亲王,是满洲第四号人物。难能可贵的是,岳托是很有正 义 感的人,他对皇太极大规模 杀 戮 正蓝旗的举措很为不满,而且,对皇太极小题大做、借题发挥的打 击 异 己颇有微词,所以,皇太极对他也逐渐冷淡,并且把他从亲王贬为贝子。然而,岳托不是消极对待,仍然奋勇如前,后来,岳托专任扬武大将军,入塞作战,死于恶疾,皇太极良心发现大加追悼,追封克勤郡王,世袭罔替。   萨哈璘是满清少有的政治家,他一秉至公、勤劳王室,素来为皇太极所尊敬,视之为股肱。可惜,萨哈璘英年早逝,崇德元年就病死了,年仅33岁,皇太极为之辍朝三日,四次入跪临哭,深加哀悼,萨哈璘是皇太极一朝除了济尔哈朗以外,独一无二的没有受到任何责罚的亲信子弟,皇太极追封萨哈璘为和硕颖亲王,谥:“定”。   萨哈璘死后10天,皇太极在宫内午睡,梦见萨哈璘向他要牛,他醒来问礼部,原来,萨哈璘是追封亲王,祭祀的时候没有牛,皇太极马上命人重新祭祀,配齐牛羊。并且亲自写了祭文。   天聪四年,皇太极打垮阿敏,五年,又打垮莽古尔泰,六年完成南面独尊。崇德二年,打垮代善,彻底成为大清国真正的皇帝。   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猝然病死于宫中,由于,他在此前没有明确的指定继承人,满洲高层立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然而,很快就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权力中心。   一个是由两白旗和镶红旗极力拥戴的睿亲王多尔衮,这个阵营中有多罗豫郡王多铎、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顺承郡王阿达礼、固山贝子硕托等。   另一个是两黄旗和正蓝旗极力拥戴的肃亲王豪格,这个阵营中有额亦都家族、费英东家族、扬古利家族、索尼、拜音图、何洛会、塔瞻等人。   两边的实力几乎不相上下,而关键的是能否争取到最大的中间利益派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   按照两白旗的意见,多铎和阿济格都主张立刻灭掉两黄旗,以他们两个人的武力来看,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是,多尔衮拒绝这样做,因为,他发现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态度比较倾向立皇太极的儿子。这里有必要把各大阵营的一些人物背景交待一下。   多尔衮阵营中,多铎和阿济格就不用多说了,主要是硕托、阿达礼伯侄两个人,因为这二人的结局是很能说明问题的。硕托成名很早,但是,他被父亲代善所厌烦,而且,他和他的兄长岳托、弟弟萨哈璘不同,与皇太极的关系很糟糕,多次被罚银。降爵,所以,他积极跟随多尔衮,也是因为他,代善不敢轻举妄动的公开表态,因为,硕托在两红旗的威信仅次于岳托付和萨哈璘,岳托和萨哈璘已经过世,所以,硕托的态度在红旗中很关键。   另外一个是皇太极生前的头号亲信萨哈璘的儿子郡王阿达礼,老子活着的时候积极跟随皇太极,可是,儿子却大反其道,因为,阿达礼曾经在皇太极的宠妃宸妃病故其间,喝酒玩乐,被差点削去爵位,阿达礼的生母多次被皇太极责罚,所以,阿达礼怀恨在心,坚定的紧跟多尔衮。   阿达礼本人在当时的家族中地位是很显赫的,他10岁就袭封郡王,领有萨哈璘生前的牛录,和多铎等人相平。因而,多尔衮如果听从多铎的建议,两大阵营的胜负不一定在貌似强大的豪格那边。   为什么说豪格貌似强大呢?因为,豪格的阵营中,主力是三个整旗协力是济尔哈朗的镶蓝旗,而且,皇太极生前厚结深纳的努尔哈赤的“五大臣”中的两家--实力最雄厚的两家就是额亦都家族、费英东家族以及开国三英的另一家扬古利家族都坚决的站在豪格这一边,黄旗的世袭奴仆如索尼等人更是只知有豪格,不知其他。投机分子拜音图家族也相机站在豪格一边。还有叛徒冷僧机也混水摸鱼。   当时,情况非常紧急,以多铎的看法,豪格的阵营多是乌合之众,不难击溃,但是,多尔衮从大局出发,再有,他十分担心几天前发生的事情:   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谭泰、拜音图、何洛会、塔瞻等八人在太宗庙前发誓,要全力扶保豪格上台。索尼和鳌拜等人还调用正黄旗的最精锐部队--巴牙喇兵,大喊:“我等但知先帝子孙,不知其他!”誓死保护豪格。多铎、阿济格也不示弱,准备调发正白旗精锐,进攻。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八月十四日,多尔衮、代善、豪格等召集诸王大臣议定立储事宜,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率领护军立于大清门之外,索尼公开对诸王表态:“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多尔衮让大家发言,代善主张立豪格,豪格这个人就是关键时刻真不行,他假做谦让,不料,多尔衮立刻接上他的话,说既然肃亲王自己都表示不行,那么,再立他人吧。这时,阿济格表示要立多尔衮,多铎和两白旗大臣拔刀向前,威胁黄旗,竭力拥戴多尔衮,代善和济尔哈朗耍滑头,立刻表示可以立多尔衮,代善还说立多尔衮是国家之福。这时,廊下站着的索尼等六人痛哭不止,发誓说要是不立皇子,宁愿和太宗从于地下!而且,手握利刃,准备自杀。代善趁机离开。多尔衮打破僵局,说立福临,他和郑亲王辅政,这样,大家才退回,这个折衷的方案陆续被大家接纳。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济尔哈朗这个人。   济尔哈朗的父兄舒尔哈齐、阿敏都被努尔哈赤、皇太极整死,然而,济尔哈朗自幼就和皇太极关系极深,皇太极清洗阿敏以后,就让济尔哈朗主持镶蓝旗做主旗贝勒,成为满清八个和硕贝勒之一,济尔哈朗在崇德元年首封郑亲王,是六王之一,也是这里军功最差的一位。但是,皇太极特别信任济尔哈朗,济尔哈朗也紧跟不止,天聪年间,清洗正蓝旗的时候,豪格和济尔哈朗就是急先锋。皇太极死后,济尔哈朗本来就是主张立豪格,但是,他发现多尔衮异常敌视豪格,所以,他一直态度暧昧,多尔衮也就是抓住这一点,拉住他一同扶立福临。   在讨论立储的会议上,还有一段插曲,多铎起哄说立代善最好,吓得代善连连摆手,多铎看见大家你推我让,于是,毛遂自荐,主张立他自己,而且,说多铎的名字也记载在太祖的遗命里。多尔衮立刻否定,大家一笑而罢。   福临即立,多尔衮确实是从满洲大局出发,成功避免了一场内讧。硕托伯侄看到多尔衮谦让大为不满,准备发动兵谏,被父亲代善告发,这件事后来史家一直争论不休,成为清初又一大疑案。硕托、阿达礼被处死,家产罚没。从后来的发展看,多尔衮对处死硕托二人是很负疚的,阿达礼死后,多尔衮做主让阿达礼的弟弟勒克德浑承接爵位,仍然世袭,硕托幼子由多尔衮抚养在宫内。可见,多尔衮当时杀掉这两个人也有不得已的理由。多尔衮掌权以后,顺利分化瓦解两黄旗大臣,当初发誓扶保豪格的八个人多数先后叛变,下面详细说说。   拜音图家族首先叛变,拜音图的弟弟巩阿岱告发济尔哈朗,说他曾经埋怨睿亲王,结果,济尔哈朗被罚银5000两,逐渐被踢出权力中心,代之以多铎。   接着,何洛会叛变,告发额亦都的儿子图赖、图尔格、遏必隆,这三人都被废黜。索尼不受多尔衮利诱,坚持不变,鳌拜也是一样,多尔衮于是,多次打击,只是因为用人之际没有痛下杀手而已。   谭泰先是被捕,继而在监狱中叛变。这样,当初立盟发誓的人中除了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这四人以外,其他都叛变,那个告密起家的冷僧机再次告密叛变,被提升为大臣。   肢解两黄旗后,顺治元年4月,多尔衮得到何洛会的密告,正式收拾豪格,杀掉豪格的所有亲信,并且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让大家议定豪格的罪名,豪格自己表态愿意自杀赎罪,代善、济尔哈朗、多铎、阿济格都表态要杀豪格,最后,由于年幼的福临涕泣不食,豪格这才得以免死,但是,废为庶人。   经过半年的较量,多尔衮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满洲摄政王。   进入北京后,多尔衮继续打击豪格的势力,豪格虽然征讨四川,射杀张献忠,但是,仍不被放过,顺治五年,多尔衮借口豪格乱保非人,将其下狱,囚禁至死。并且把他的老婆纳入府中。据史料记载,豪格死的很惨,死前已经精神分裂。   接着,贝子吞齐告发济尔哈朗,多尔衮就此废掉了这个自从太祖的时候就长立不倒的政坛不老翁。把弟弟多铎拉进权力核心,可是,这时的多铎却和豪格关系逐步升温,并且,为豪格辩护,这也是促使多尔衮决定早下手干掉豪格的主要原因,因为,他知道多铎一向愿意感情用事。告密叛变的拜音图家族就此发迹,拜音图这个人我仔细说一下,拜音图的祖母是努尔哈赤的继母,对待努尔哈赤、舒尔哈齐兄弟异常刻薄,所以,努尔哈赤称帝后,拜音图家族一落千丈,其地位还不如努尔哈赤的奴仆,但是,拜音图老奸巨猾,他倾心结交四大贝勒皇太极,对皇太极百依百顺、忠心耿耿,因而,受到皇太极的特别关注,屡次提升,故而,在立储之初,拜音图是赞成立肃亲王的,可是,后来,他发现风向不对,立刻通知他的弟弟巩阿岱、锡翰去告发两黄旗的大臣们,由此深得多尔衮得信任,拜音图每次告密都不亲自出面,都是指使他的弟弟去做,可谓奸滑。   多尔衮扫除对手后,原意是准备把摄政王的位置留给多铎,但是,多铎早死,多尔衮决定让多铎的儿子多尔博接位,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围猎时受伤,误上药物,死于喀喇城。终年39岁。   多尔衮死前,对待顺治非常不恭敬,顺治经常受到呵斥,所以,多尔衮一死,顺治如释重负,立刻着手接掌大权,然而,这时,两白旗的主旗是阿济格,阿济格一直就以多尔衮的继承人自居,其人暴虐非常,就是白旗大臣对他也是恨之入骨,顺治起用闲废日久的济尔哈朗,二人合谋,拉拢两白旗大臣,打倒了阿济格,而且,很快就把阿济格和他的儿子劳亲处死。   多尔衮活着的时候,把皇帝的玉玺拿回府中,这时,顺治采取行动,把正白旗划入自己的统辖范围,和两黄旗一起称之为:“上三旗”,有清一代成为定制。   顺治对于索尼、鳌拜的坚贞不屈非常赞赏,提升鳌拜为二等公爵,索尼为一等伯爵,领内大臣、总管内务府兼议政大臣。   跟着,早就和多尔衮貌合神离的正白旗护军统领苏克萨哈告发多尔衮生前有谋逆的行为,顺治就坡下驴,决定追夺多尔衮的“成宗义皇帝”的名号,鞭尸。多铎受到牵连,追降郡王。平反肃亲王冤狱,追谥“武”,封豪格子富尔敦为和硕显亲王,世袭罔替。   多尔衮的亲信冷僧机原本已经爬到内大臣、一等伯爵的位置,可是,这回,他看错了风向,以为多尔博能够继承多尔衮的摄政王,不料顺治翻脸,冷僧机在顺治九年被凌迟处死,算是罪有应得。当年告密最多的拜音图家族再度沉沦,拜音图由于老奸巨猾,始终对待顺治比较恭敬,被禁锢在家,免去一死,而他的两个傻弟弟全被凌迟处死,籍没全家。何洛会死的最惨,顺治和索尼、鳌拜等人对他恨之入骨,所以,用特别残酷的明代锦衣卫的刑罚把他处死。全家抄杀。谭泰本来顺治是很念旧的,想让他揭发多尔衮,可是,谭泰不干,于是,也被杀掉。   济尔哈朗趁机揽权,但是,顺治只是用了他一时,很快就把他赶走,回家闲居。自此,顺治独掌大权。

皇太极死后,为什么大家都立六岁的福临为皇帝?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沈阳清宁宫“猝死”。因为他的突然去世,他没有对身后发生的事情做任何安排,所以贵族们在悲痛的背后酝酿着一场激烈的王位之战。

这时候,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第三代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浑颇不甘为人后,但崇德年间却屡遭皇太极压抑。由此看来,两红旗老的老,小的小,已丧失竞争优势。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另一个竞争者便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哈朗,谋求他的支持。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 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两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局起着巨大影响。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如能帮到你,请采纳 谢谢

清朝13位皇帝中,皇太极和窦尔根是摄政王还是成宗皇帝?

多尔衮死后谥号为义帝。他是摄政王。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出生于赫图阿拉。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封贝勒;天聪二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至七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着”。   人物生平   少年时代   万历四十年十一月十七日,多尔衮出生于辽东赫图阿拉城,生母名阿巴亥,乌喇那拉氏,是乌喇贝勒满泰的女儿,比努尔哈赤小三十一岁,她早在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满十二岁时嫁给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天命五年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 。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这样一个改变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从当年三月努尔哈赤体弃衮代皇后富察氏开始的。当时虽然给大福晋富察氏头上加了四条罪状,但是都缺乏足够的根据,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与富察氏关系暧昧 ,实际上,是有人对他们进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弃之后,取代她作为大福晋的正是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这样,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此外,代善由于处处计较而失去乃父的欢心,又听信后妻的谗言而虐待已子硕讬,这就为觊觎其地位的人们带来了反对他的口实,造成了前面所说的其“太子”地位的被黜。这样,在努尔哈赤共治国政的制度下,多尔衮兄弟便第一次成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尔衮此时还不是旗主贝勒,而仅与其弟多铎各领十五牛录,他毕竟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济格,甚至不如多铎。在天命年间许多重大活动中,都不见多尔衮的踪影。天命元年正月初一的朝贺典礼中,可以亲自叩拜努尔哈赤的宗室显贵中,阿济格与多铎分列第六、第七位,而多尔衮则不允许参与其中。尽管如此,除四大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多尔衮是领有牛录最多的主子,超过了德格类、济尔哈朗、阿巴泰等人,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颇有实力的一位台吉了。   初建勋功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病逝,阿巴亥被逼殉葬。 父母死时,多尔衮年仅15岁。天聪二年,在母亲死去的翌年,多尔衮就随其兄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多尔衮有战功,破敌人于敖穆楞。皇太极赐给他“墨尔根戴青”的美号,这一年,多尔衮16岁。天聪三年,多尔衮跟从皇太极从龙井关突入明朝边塞,与贝勒莽古尔泰等攻下汉儿庄,逼近通州, 接近北京。并且在广渠门外大败袁崇焕、祖大寿的援兵,又在蓟州歼灭明朝山海关的援兵。天聪四年,攻打北京的大军班师回朝,多尔衮与莽古尔泰先行,又大破明军。   天聪五年,皇太极初设六部,命多尔衮掌吏部事。在攻打大凌河之战中,多尔衮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军多有伤亡。事后,皇太极怒责他的部下不加劝阻,多尔衮说:“墨尔根戴青也冲锋而入,倘有疏失,必将你等处以严刑,断不宽容!”进攻锦州城,他又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明将祖大寿的军队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的军队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到夹击,几乎被击毙。以后祖大寿投降,多尔衮向他谈及当时的险状,祖大寿说:“果有此事?如炮火击中大王坐骑,后果不堪想象!”多尔衮却说:“当时两仇相敌,唯恐打不中啊。”天聪七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皇太极向大臣们询问,明朝、朝鲜、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多尔衮力主以征明为先。他从动摇明统治根基,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出发,建议皇太极每年整顿兵马,乘谷子熟时深入明境,围困燕京截其援兵,残毁其屯堡,消耗其国力。多尔衮的建策,得到皇太极采纳。因山海关外一带地方尚为明朝重兵把守,于是八旗军队绕道蒙古地区,越过长城,多次深入明境,蹂躏土地人民,给明朝以沉重打击。攻灭蒙古察哈尔部,获传国玉玺。后金征服与招抚蒙古各部时,惟独察哈尔部在林丹汗率领下,不肯降服,始终采取与后金对抗、周旋的态度。   天聪九年二月,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精兵万人,前往黄河河套地区,招抚察哈尔部众。此次进军,进展顺利,先后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晋、苏泰福晋、林丹汗的儿子额哲。林丹汗曾得到元朝传国玉玺,上有“制诰之宝”四字,多尔衮将玉玺呈献给皇太极。群臣因而奏请皇太极上尊号称帝。   受封理政   崇德元年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从此更加受到重用。十二月,清军攻陷朝鲜李朝南汉山城 。崇德二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并限“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四月初五,多尔衮押送国王家属等182口报捷。   崇德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南征明朝,这次南征兵分两路,贝勒豪格在多尔衮亲率的左翼军中。左翼军从墙子岭、董家口入关,掠山西,破济南,杀明朝总兵卢象升;然后北掠天津、迁安,出青山关返还,往返扫荡数千里,于崇德四年三月回到辽东;共攻陷城池36座,招降6座,克敌17阵,俘获人畜26万 。崇德六年至崇德七年松锦之战。双方各投入十多万大军会战,清军起先以多尔衮、济尔哈朗等为首,后皇太极亲自赶来增援。明军经两年激战最终惨败,洪承畴松山城破被俘投降,祖大寿举锦州城投降。 松锦之战后,辽东全属大清,大明势力退入山海关。   皇太极在更定官制时,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多尔衮统摄。根据他的举荐,皇太极将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分别升迁,利用他们的才智治国。根据他的建议,皇太极又对政府机构作了重大改革,确定了八衙官制 。此外,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也要经他之手任命 。在统辖六部的过程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   拥立幼帝   崇德八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他生前未立嗣子。此时,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之初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   多尔衮便是另一个竞争者。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   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因此,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委决不下。   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多尔衮自立的条件还不成熟,阻力来自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至是,礼亲王代善等奉福临登位,各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同时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顺治。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顺治元年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了争夺天下的宏伟事业。   定鼎燕京   顺治帝临政时,关内正一片混乱。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声威日壮的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初四日,即吴三桂刚刚叛归山海关之时,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认为“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主张立即出兵进取中原。他提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政策,“严禁军卒,秋毫无犯” 。即不仅在战略上改变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战术上也要招揽民心。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报之后,“急聚兵马而行”,与农民军争夺天下!   李自成此时方知事态的严重,于四月十三日亲率部队往山海关讨吴,但仍带有招降他的侥幸心理,行军速度亦颇迟缓,十九日前后才兵临关城之下。在此期间,吴三桂已派出使者向清军求援,使者于十五日便见到了多尔衮,向他递交了吴三桂的信函,表示如清军支援,则“将裂土以酬”。还不是投降的意思。多尔衮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非常谨慎,一方面召集大臣谋士们商议,一方面派人回盛京调兵,再一方面故意延缓进军速度,逼迫吴三桂以降清的条件就范。由于事态紧急,吴三桂只得答应多尔衮的要求,请清军尽快入关,因为二十一日清军还距关十里,而关内炮声隆隆,喊杀阵阵,农民军已经开始攻城了。四月二十二日,李吴双方在山海关大战。多尔衮非常了解吴三桂的窘境,因此长时间地作壁上观,在李自成即将攻下东西罗城和北翼城,吴三桂几次派人又亲自杀出重围向他求救的情况下,估计双方实力已大损,这才发兵进入山海关。在与农民军的决战中,他又使吴军首先上阵,在双方精疲力竭之际再令八旗军冲击,结果农民军战败,迅速退回北京。可以说,在山海关以西发生的这次着名战役前后,多尔衮充分利用了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挟制了吴三桂,使他不得不充当清军入主中原的马前卒。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了登基大典,四月三十日,李自成以郊外祭天为名撤出了北京。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城。   统一区夏   清军占领北京之后,多尔衮严禁抢掠,停止剃发,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然后迎请顺治小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 顺治元年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迁都北京。清廷迁都北京既是出于统一中原、雄霸九州的目光,也是基于退可出关外的战略考虑。清廷以多尔衮为首者认为要“以图进取”,必须迁都北京,只有占据这个关口才能进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八月二十日,清朝开始迁都。九月,顺治帝从盛京到达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绩,加赐多尔衮册宝、上饰十三颗东珠的黑狐冠一顶、黑狐裘一袭,金银、马驼等。十月初十,顺治帝在皇极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都城的长达260多年的统治。十月,当顺治帝于太和门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的同时,即令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从此,在待遇上,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   李自成退入山陕之后,原明朝降官降将纷纷反水,但他在顺治元年六月仍积极准备反攻。另一支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已建大西国于成都,统一了全川,而多尔衮对此尚不了解 。残明势力已于五月中拥戴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于南京,改年号为弘光,尚拥有中国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兵多粮足,构成清朝统一中国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的战略是:对农民军的主要力量坚决消灭,而对南明政权则是“先礼后兵”。在此方针领导下,多尔衮先后派叶臣、石廷柱、巴哈纳、马国柱、吴惟华等进攻山西,十月攻陷太原,进而包围陕西。同时,多尔衮派出大量降清的明官对南明君臣招抚,并写信给南明阁臣史可法,提出“削号归藩,永绥福禄”。在南明派出左懋第使团来北京谈判过程中,他将其软禁起来,并不给予明确的答复。此时,清军已于九月占领山东,十月进据苏北,与史可法的军队沿河相峙。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认为全面进攻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于十月先后命阿济格和多铎率军出征,向农民军和南明福王政权发起了战略总攻。很快,多铎于十二月底取得清灭大顺潼关之战的胜利,李自成放弃西安转移。多尔衮下令由阿济格追击农民军余部,而多铎则继续南下。至顺治二年二月,农民军连战失利,五月,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之九宫山。这时多铎军已克扬州,史可法殉难。接着,清军渡长江,南京不战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灭亡。这一连串的胜利不禁使多尔衮喜出望外,他以为天下就此平定,江山已归一统。五月底,他已对大学士们表示要重行剃发之制,六月初,正式向全国发布剃发令。此举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抗争。   权势煊赫   顺治二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上述所有仪注都表明一点,即多尔衮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时,由于明末党争激烈,清初又大量引用旧人,因此明末党争积弊在清初政局中反映出来,并与满洲贵族内部矛盾纠缠在一起。从顺治二年开始,以弹劾冯铨案形成了南北党争的中心内容。是年七月,浙江道御史吴达上疏弹劾阉党余孽,矛头直指冯铨及其党羽孙之獬等 。高层官员中如洪承畴、金之俊等均是南方人不会支持冯铨。多尔衮考虑到冯铨这些人死心塌地效忠于满洲贵族,如果处罚了他们,朝中南方官员得势,于清朝统治可能发生不利影响。所以过了十天,多尔衮仍未表态。但出于对稳定整个形势的考虑,他终于决定支持冯铨一派,在朝中公开申斥了龚鼎孳,仅将李森先革职,而对其他人并未深究。多尔衮通过双方的斗争更好地利用他们,借此达到他以汉治汉的目的。   顺治三年五月,多尔衮以为顺治皇帝信符收贮于皇宫之中,每次调兵遣将都要奏请铃印,十分不便。于是,即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从是年起,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辅政王的仪仗则只有15种,明显逊于多尔衮,说明多尔衮与皇帝的差距越来越小 。   顺治四年以后,如果官员奏书中将“皇叔父摄政王”还称作“九王爷”,或是不用全称而丢字漏字的话,都会受到革职处分。而且“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再不用向顺治帝行礼了 。   顺治五年末,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即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而且,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特别是“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身后荣辱   顺治七年八月,多尔衮追尊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十二月初九,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   顺治帝闻之震悼。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迎多尔衮遗体。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顺治八年正月,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祔享太庙。多尔衮无子,赐以豫亲王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俸禄是其他诸王的三倍。又以多尔衮的近侍詹岱、苏克萨哈为议政大臣。   但是,多尔衮死后不久,其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议了阿济格的罪,然后恢复两黄旗贵族的地位,提升两红旗的满达海、瓦克达、杰书、罗可铎等。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见势头不对,也纷纷倒戈。在这种形势下,先兴罗什等五人狱,然后便正式宣布多尔衮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接着,当权者又接连处罚了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等。多尔衮多年培植的势力顷刻瓦解。多尔衮死后两个月,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完全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但是,多尔衮对于清皇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绝不是政治对手们的几条欲加之罪所能掩盖的。顺治十二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许尔安分别上疏,称颂多尔衮的功勋,几乎句句在理,但被济尔哈朗骂了个狗血喷头,流放宁古塔充军 。迟至一百年后,乾隆帝当政时,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如此铁案又再度被翻了过来。到此时,有清一代对多尔衮的评价算有了定论。   人物评价   《清史稿》:“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功劳未可尽泯。今其茔域榛芜,后嗣废绝殊堪悯恻。交内务府派人员修葺,并令近支王公按时祭扫。”   《清世祖实录》:“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升,不合伊者滥降,以至僭妄悖理之处,不可枚举。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   皇太极:“朕爱尔过于诸子弟,赉尔独厚”。   《多尔衮摄政日记》书影   济尔哈朗:“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於太庙。僣妄不可枚举。臣等从前畏威吞声,今冒死奏闻,伏原重加处治。”   豪格诅咒多尔衮是“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常常头昏目眩,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随着权力的迅速膨胀,多尔衮的生活穷侈极欲,“于八旗选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还逼娶朝鲜公主,又嫌其不美,让朝鲜再选美女,搞得朝鲜朝野大怨。   卫匡国:“他具有超人的谋略和精明,并以勇武和忠实着称。他的聪明才智使最有学识的中国人都钦佩不已,他的公正仁慈赢得平民百姓的爱戴。”“阿玛王使鞑靼获得了中国,由於他的贤明公正仁慈和军事才能,鞑靼人和中国人都对他很敬畏。这个当权者的死给朝廷带来很大的麻烦。”   竹内藤右卫门:“九王子是皇帝的叔父,是一位年在三十四五岁,身材瘦长,留有美髯,是个皮肤微黑,面貌英俊,目光锐利的人。他是皇帝下面第一个有地位的人,其他各王和所有的臣下,都尊重他,上上下下都怕他。”   乾隆帝:“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着。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感厚恩明君臣之大义。”“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着。 ”   徐珂:睿亲王多尔衮以元勋懿戚,横被流言,乾隆朝,始特旨昭雪,复爵予谥。   蔡东藩:若清则国势方盛,太宗晏驾,以六龄之幼主,安然即位,多尔衮等忠心辅幼,竟尔匕鬯无惊。至于明社已屋,又由多尔衮出师,唾手中原。   萧一山:“在入关初,总成其事,揽权行政者,则睿王多尔衮也。使清无多尔衮之摄政,无范洪诸人之运筹,无多铎等之征伐,则清之一统,未可必也。”   周汝昌:多尔衮既亡,清政局遂一大变。   顾诚:对于清廷的最高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来说,胜利却来得太容易,他以为清朝的两大对手大顺、南明都已经被彻底打垮,剩下的事不过是接管地方,享受胜利果实而已。   刘为:多尔衮短暂的一生中,戎马战事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整个皇太极统治17年期间,多尔衮主要经历是统军作战,并逐渐成为皇太极的亲信,以此积累了军事实力和从政经验。   李治亭:在清朝开国史上,摄政王多尔衮无疑是决定清朝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明清兴亡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策进关夺权;又在关键时刻,指挥关键的山海关决战,一举击败李自成,清朝顺利进关;再决策,定鼎北京;国家初成一统!从一定意义上说,多尔衮之开创清朝历史新纪元,与努尔哈赤之开国奠基一样,同具深远的历史意义。   李鸿彬:多尔衮是清开国时期的一个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入关前他是太宗皇太极的得力助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建立许多战功,成为智勇双全的着名将领。他继承了太祖、太宗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遗愿,辅佐年幼的顺治帝建立清王朝,是清开国的第一大功臣。 爱新觉罗阿达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好好先生”萧何为何要助刘邦诱杀韩信 “好好先生”萧何为何要助刘邦诱杀韩信下一篇:洪秀全全力打造的「 ”特种兵” 洪秀全全力打造的「 ”特种兵” 帮他度过生死劫 天京城破惨烈自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