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海权之争:三次英荷战争纪实 海权之争:三次英荷战争纪实

导语:海权之战:英荷战争三大纪实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众所周知,大英帝国的扩张是建立在军事上击败其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基础上的。从16世纪西班牙「 ”无敌舰队”的覆灭开始,直至18世纪以后,英国在欧洲大陆和印度、北美对法国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争,才终于确立了「 ”日不落”帝国的优势地位。到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为止,英国已经变成世界上的商业和海军强国——这无可否认地得益于

海权之战:英荷战争三大纪实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众所周知,大英帝国的扩张是建立在军事上击败其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基础上的。从16世纪西班牙「 ”无敌舰队”的覆灭开始,直至18世纪以后,英国在欧洲大陆和印度、北美对法国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争,才终于确立了「 ”日不落”帝国的优势地位。到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为止,英国已经变成世界上的商业和海军强国——这无可否认地得益于英国在夺取制海权方面所取得的军事胜利。 记得《海权论》的作者马汉曾在书中提到:「 ”如果说英格兰是为大海所吸引的话,荷兰却是被赶向大海的。没有大海的存在,英国或许会一蹶不振,而荷兰则会败亡。”此言明显道出了这三次战争的主动方与被动方。 尼德兰在16世纪前期还是西班牙的属地,1566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到1581年才在尼德兰北部建立起独立的荷兰国家。其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据说是「 ”不太可能养活其八分之一的居民”。「 ”土地的贫瘠与海岸无险可守的本质驱使荷兰人首先从事了渔业。随后,加工保存鱼类方式的发现给予他们除了进行国内消费以外还能用以出口的物质,并由此奠定了他们财富的根基。”或许正是有了「 ”上帝造海,荷兰人筑堤”的精神,至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荷兰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以商业和海上运输业为主,尤其是它的造船业使之成为了当时最大的海洋运输国家:1637年,荷兰拥有了制造排水量高达1500吨、装有100门大炮的三层甲板的战舰「 ”海上君主”号的能力。到1644年,荷兰拥有1000多艘各类船只作为战舰保护商业顺畅,1000多艘大型商船进行海上贸易,6000多艘小型商船用于捕鱼业和内陆运输业,并拥有8万多名堪称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水手。17世纪上半叶,它已经发展到拥有商船1.6万艘,据当时的英国经济学家贝提的统计,1670年船舶的总吨位是:荷兰90万吨,英国50万吨,西班牙、葡萄牙共25万吨,法国15万吨。商业上的霸权以炮舰为后盾,荷兰人垄断了世界的贸易,充当各地贸易的中介人、承担商品的转运业务。当时欧洲南方和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欧洲与东方之间的贸易几乎全部掌握在荷兰人的手里。五大洲的各个角落遍及了他们的足迹,亦难怪他们会被称为「 ”海上的马车夫”。 像「 ”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荷兰人还大力发展海外殖民地事业,夺取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1595年,荷兰商人组织商船到达印度的果阿、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摩鹿加群岛等地。1602年,荷兰商人、贵族建立「 ”联合东印度公司”,公司据说拥有商船队、军队和统治的权力。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在印度各地不断扩张:1603年在爪哇、1606年在马六甲打败西班牙、葡萄牙海军;1605年,抢占了盛产香料的帝汶岛;1619年,荷兰兴建了巴达维亚城作为据点,后又到了苏门答腊、锡兰、苏拉威西;1621年,荷兰建立西印度公司,势力扩张到美洲;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1642年,塔斯曼尼亚岛为荷兰航海家发现;1640年,荷兰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1648年,荷兰在南非建立了好望角殖民地;在北美以哈得逊河流域为基础,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并在河口夺取曼哈顿岛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在南美洲,荷兰殖民者占领了安得列斯群岛中的一些岛屿。荷兰的大规模海上殖民扩张与西班牙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但同大肆扩张、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英国则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英国,正如众人熟知的那样,掠夺殖民地的活动与荷兰大体上为同一个时间段。早在1584年,英国人就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的「 ”无敌舰队”,为海外扩张拓宽了道路。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1607年,在印度占领了第一块殖民地。1609年、1610年、1619年,英国先后在苏拉特、冈比亚、马德拉斯建立了自己的商站。1620年,着名的「 ”五月花号”到达今美国东北的马萨诸塞州,一批为逃避斯图亚特王朝迫害的清教徒按民主制建立了他们的殖民组织。至1640年,英国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17世纪初的一倍多。 然而荷兰在海上的霸权严重威胁到了英国的利益,双方的矛盾尖锐起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受到荷兰的排挤,为争夺印度尼西亚的香料,两国贸易公司连连在海上发生武装冲突。161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打败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双方缔结协议,规定荷兰有权输出东方香料的三分之二,而英国公司仅能输出剩下的三分之一,迫使英国的殖民重心转向了印度,此充分显示了当时两国实力的对比。6000艘荷兰船只在波罗的海张帆遨游,几乎完全封闭了英国与北欧各国的贸易途径,使得英国在木材、树脂、大麻等方面物资奇缺。荷兰商人到处排挤英国商人:不仅在北美殖民地到地中海和西非沿岸地区,甚至在英国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上,据说仅仅与巴巴多斯进行贸易的荷兰商船就是英国商船的两倍。尤其令英国人恼怒的是,荷兰人在英国周围海域大面积自由捕鱼,并将捕到的鱼置于英国市场销售,此严重影响了英国捕鱼业的发展。据统计到17世纪上半叶,荷兰的海外投资比英国多了15倍,船只多了10倍。如果单一国家构成世界格局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此时的荷兰无疑已经取代了葡萄牙、西班牙重组了世界体系。 17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资产阶级或许正忙于进行国内革命,无暇与荷兰争霸。但到了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宣布为共和国之际,形势发生了转变。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开辟新的海外殖民地、拓宽海外市场,而荷兰对于海上贸易的垄断成了这种需求最大最直接的阻碍和威胁。英国「 ”护国公”克伦威尔当政时期为此制定了控制海洋的战略。他非常重视海军的组建,专门成立了「 ”海军委员会”负责建造为海战设计的新型战舰。从此英国海军一改了伊莉莎白女王时期战时征召武装商船和海盗船的习惯做法,而将武装商船和海盗船作为预备役用。英国海军从1649年的39艘猛增至1651年的80艘,其中大部分是二层甲板、并拥有60至80门炮的巨型战舰。据说规模最大的「 ”海上主权”号,排水量为1500吨,四层甲板104门重炮,水兵800多人,最大的炮弹净重60磅,一次齐射的炮弹重达一吨。另外,克伦威尔还加强海军训练和管理:改善水兵的薪饷膳食;制定所谓的「 ”奖金”制度,犒劳俘虏或击沉敌舰有功的士兵;还专门从陆军中选出兵士担任职业海军军人,并任命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指挥海军。陆军军官罗伯特·布莱克就是此时被任命为海军统帅,而后成为一代海军名将的。这样的海军改革使得英国海军在战争爆发之时实力远远超过了荷兰:据说1652年,荷兰仅有战舰60艘,最大战舰仅配备40至50门重炮。 有了强大的舰队做后盾,英国人渐渐变得有恃无恐起来。165l年2月,英国议会派出两位特命全权大使出使荷兰,提出两国应该结成更紧密、更真挚的同盟——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在国际条约和国际同盟中,两国应该像一个统一的国家那样采取行动,在某些场合下,甚至在内政问题上,荷兰三级会议应服从英国议会的决定。这个建议自然遭到了荷兰三级会议的断然拒绝。于是1651年,着名的《航海条例》由英国议会颁布。这是英国在完成战备后对于荷兰的公然挑衅,也是重商主义的典型产物。《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得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送到英国、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国有关殖民地的船只运送;不许英国商人进口中介商品;只有英国船只所捕的鱼制成的鱼品才许可在英国进口,从英国出口的鱼品也必须由英国船只运送,等等。此《条例》中的各款明显是针对大量从事「 ”中介贸易”和海运的荷兰,是对荷兰的严重挑战。 荷兰提出抗议要求英国废除,遭英国断然拒绝。于是双方都意识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剑拔弩张的形势下秣马厉兵式扩军备战展开了。英国在原有的基础上紧急动员了125艘武装商船;荷兰也在1652年大量征用商船,使海军舰艇扩充至226艘。但正如上文所述,荷兰的战舰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是难以和英国抗衡的。 ★第二次英荷战争 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在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 1660年查理一世之嗣查理二世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王朝残余势力的妥协下从法国回到英国,被立为国王。查理二世登上英王宝座不久就授予英国海军为「 ”皇家海军”的称号,并任命他的弟弟詹姆士-约克公爵为最高指挥官。新的更为苛刻的《航海条例》被颁布,英国在海外向荷兰殖民地展开了新的攻势。然而此时的英国海军实力已今非昔比了: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对内镇压反对势力,对外远征爱尔兰、苏格兰,并与西班牙进行战争,使得国家背负200万镑的债务。至1660年,由于政界和军界的腐败,欠外债高达100万镑。全年海军拨款仅及海军预算的2/3,造成船只破旧失修,兵士匮薪,士气低落,海军战斗力被严重削弱。 荷兰在第一次英荷战争战败后,对于《航海条例》如芒在背,卧薪尝胆一直寻求着重夺制海权的时机。此时,德·奈特海军上将在老将特罗普阵亡之后继任成为荷兰海军统帅,他励精图治,改组海军。并重整了海军的战略思想:即认识到单凭护航商船是无法击败英国的。只有改变这种被动战略,抛开商船,以海军主力寻求与英国舰队决战的机会,夺取制海权,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荷兰加紧建造大型战舰。至1664年,海军已拥有103艘大型战舰,火炮4869门,官兵21631人。自从英国采用战列线战术后,其他国家的海军也竞相仿效。据说最早提出这一战术思想的可能是荷兰的老将特罗普。不过,真正大胆运用这种战术则是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 英国的挑衅使得荷兰觅到了复仇的良机:1664年4月,一支英国海军远征队占领了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并将其重新命名为纽约。1663年,英国得寸进尺,组织「 ”皇家非洲公司”开始进攻荷兰在非洲西岸的殖民地,并于1664年占领,企图从荷兰人手中夺取一本万利的象牙、奴隶和黄金贸易。忍无可忍的荷兰开始采取行动:1664年8月,德·奈特率领8艘战舰收复了被英国占领的原荷属西非据点;1665年2月22日,荷兰正式向英国宣战,第二次英荷战争于是爆发了。 第二次英荷战争期间,海战的次数虽然大幅度减少,但规模更大了。双方主要是以海军主力决战的形式、力图按照战列线战术作战来夺取制海权。由于炮火的改进荷射程以及杀伤力的提高,使得双方在海战中的损失大大提高。战场主要是在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地区,战争进程通常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阶段特点:英国海军占据优势。 英荷两国宣战后,并未立即投入战斗。主要原因是当时处于冬季,天气条件不利于海战,故直到春季来临后才正式交战。 主要海战: 洛斯托夫特海战 1665年6月13日,英荷双方舰队在英格兰东海岸外的洛斯托夫特展开海战。荷兰方面由于德·奈特远征非洲未及返回而由沃森纳尔和奥布丹指挥,大约有战舰103艘,11艘纵火船以及7艘通讯船,合计4900门炮,2.1万人。英国方面舰队总司令是查理二世的兄弟约克公爵,拥有战舰109艘,其中50门至90门火炮的战列舰为35艘,武装商船21艘,纵火船21艘,以及小型船只7艘,合计4200门炮,2.2万人。但英国海军在舰艇大小与火炮威力方面都要优于荷兰海军。 战端伊始,荷兰处于有力的顺风位置,但指挥系统未能掌握时机主动攻击。等到风向改变之后,荷兰舰艇才顶风攻击。双方列阵齐射不久,队形就开始散乱,继而转入混战。在激战中,荷兰旗舰「 ”伊恩德纳赫特”号被击中弹药库,发生爆炸,两位舰队指挥官沃森纳尔和奥布丹双双阵亡。旗舰上409人仅有5人获救。之后,荷兰巨舰「 ”奥兰奇”号遭俘虏,被焚毁。荷兰船只纷纷溃逃,损失惨重:至少17艘战舰、3名海军上将以及兵士4000多人。英国方面仅损失了2艘战舰和800多名水兵。荷兰人指挥系统的失误以及旗舰的过早损失给了英国获胜的机会,但其火炮射程的远与海军战术水准的高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洛斯托夫特海战后,英国舰队向北欧进发,企图俘虏停在挪威卑尔根港内的70艘荷兰商船,但为荷兰人击退。1665年8月6日,德·奈特返回荷兰,临危受命统率全国海军。他率领荷兰舰队驶往挪威,护航停在卑尔根港内的商船队回国,其中仅有10艘因为风浪掉队而为英国海军俘获。 1665年的下半年,德·奈特依靠出色的指挥艺术,游戈于英吉利海峡、巡逻于泰晤士河口外,有效地保护了荷兰的对外海上贸易。但是英国的战略优势地位仍然存在,荷兰仅仅是处于只能维护交通线的被动态势。 第二阶段 阶段特点:战争的扩大与战略相持。 经过冬季的休战之后,春夏之交双方又恢复了战斗,但此时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肆虐于14-15世纪的黑死病在1664-1665年间又卷土重来,再度侵入英国。半年内由伦敦的西区扩及东区。从1665年5月至9月,伦敦死亡人数由43人迅速发展到31159人,增加了724倍!夏季发作,9月后开始流行,死亡人数剧增。据说伦敦人口的1/4、约1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这使得英国国内一片混乱。 1661年1月,荷兰又先后同法国、丹麦结成反英同盟。法、丹两国开始向荷兰提供各种援助。尽管法国并未积极参战,但也迫使英国舰队拨出20艘战舰应付,使得英国海军的总体实力受到削弱。 如此一来,英国的战略优势逐渐丧失。 这一阶段,仅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双方连续展开了五次海战。激烈程度空前,双方互有胜负,可以说是一场实力的拉锯。 主要海战: Ⅰ、四日海战 1666年6月11日,德·奈特率领拥有84艘战舰、4600门大炮和2.2万名官兵的舰队出海。据说这是整个冬季荷兰花费了1100万荷兰盾才得以组建的。蒙克率78艘战舰、4500门火炮、2.1万官兵的英国舰队迎战。 战前由于情报工作方面的失误,使得英国深信法国舰队前来挑衅,于是派鲁珀特亲王率20艘战舰前去截击。仅给蒙克留下2/3的力量,作为支援鲁珀特亲王的预备队。但意想不到的是蒙克舰队迎头撞上了荷兰的主力舰队,于是激烈的战斗就无可避免了。 第一天的激战中,荷兰舰队凭借数量上的优势,不但抢占了上风,更渐渐包围了蒙克舰队,给了处于逆风状态的英国舰队以沉重的打击。但战斗的持续没有使得荷兰舰队保住胜果,战至黄昏,双方各损失了几艘战舰,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吧。英国的「 ”绥夫蒂秀尔”号遭到俘虏,舰队司令贝克利阵亡。英舰「 ”亨利”号重伤,顽战。荷兰的先遣舰队司令艾弗森被流炮击中,阵亡。 第二天,英国舰队首先发难。荷兰后卫舰队想要抢占上风,结果引起阵形混乱。但英国舰队由于数量上屈居劣势,无法抓住战机打击荷方,故双方仍未打破僵持之局。 到第三天为止,英国方面仅剩下30艘战舰拥有战力,蒙克被迫西撤。英国先头舰队旗舰「 ”皇家亲王”号被荷兰舰队包围搁浅,舰队司令阿伊斯秋投降,该舰被荷兰人焚毁。但到这一天,战局又发生了变化:先前被派去截击法国舰队的鲁珀特亲王舰队由于没有找到法国舰队踪影,返航,与蒙克舰队残部会合。 6月14日清晨,双方展开决战。英国舰队中先头舰队由于航行速度没有掌握好,致使其与主力舰队之间留有空隙,遭荷兰舰队切入。英国舰队后卫为小特罗普迂回。德·奈特率主力猛攻入英国舰队中央。英国舰队陷入混乱,但仍坚持抵抗。荷兰方面为了全歼英国舰队,先后投入3万人和6000门炮,但没有达到目的。至夜幕降临时分,天降大雾,英国趁机撤出战斗。荷军也因弹药耗尽,加之天气因素,并未予以追击。四日海战就此落幕。英国损失了17艘舰船,阵亡和被俘官兵达到8000名,其中有2名将军和12名舰长阵亡。荷兰方面仅损失了6艘战舰,伤亡2500名官兵,其中包括3名将领。此役是英荷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也是英国皇家海军历史上少有的几次败仗之一,但四日海战并不是决定性的战役。 Ⅱ、古德温海战 德·奈特在四日海战之后虽然把泰晤士河封锁了一段时间,但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舰队很快就修复完毕,又出现在了海洋上。7月1日,蒙克率60战舰与小特罗普指挥的约100艘军舰,其中71艘是战列舰,遭遇,双方激战了两天。3日,荷兰援兵赶到,蒙克撤出战斗。但到了4日,鲁珀特亲王又率一支援军赶到,蒙克遂发动攻击,但为荷兰舰队击退。此役规模不大,英军损失10艘军舰,死伤1700多人,被俘2000余人。荷兰相对损失较轻。 Ⅲ、圣·詹姆斯日之战 德·奈特准备率荷兰舰队溯泰晤士河而上进攻英国首都伦敦。英国方面派出90战舰和20艘纵火船迎击。荷兰方面兵力与之相当,约89艘战舰和20艘纵火船,然而这次是列阵作战,故在前几次混战中英国方面难以发挥的射击的准确和射程的远的优势,在这次战斗中得以体现。此战打响不久,荷兰先头舰队中的7名将军已经折损了3名,先头舰队溃逃。而小特罗普突然驶出战列线堵截英后卫,并对其穷追不舍,使得德·奈特指挥的中央舰队遭到英国前卫舰队和主力舰队的围攻。德·奈特采取机动战术,边打边撤。直至8月5日清晨,小特罗普依然杳无踪影,德·奈特只能用8艘军舰掩护沿荷兰海岸浅滩赶上来的掉队船只。后小特罗普幸喜借助浅水海域掩护才未被切断退路,安全返回本国。此役,英军大胜,在仅损失1艘战舰和2至3艘纵火船,伤亡不到300人的情况下,使得荷兰损失了20艘战舰,伤亡7000人,4位将军阵亡。此役之后,英国重握制海权。 Ⅳ、「 ”霍尔姆斯篝火” 「 ”霍尔姆斯篝火”事件很难归入海战一类,但荷兰所受到的损失超过了英国舰队在整个战争期间给荷兰造成的损失的总和。事情大致是这样的:英国的霍尔姆斯受命率领一支小型分舰队突袭荷兰的弗利兰岛,却出乎意料地发现了大量隐藏其间的荷兰商船。英国舰队在几乎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纵火焚烧了挤在一起的150多艘荷兰商船。之后,英军又劫掠了弗利兰岛,遂离去。 第三阶段 阶段特点:荷兰海军取得优势。 无关乎舰队实力或是国家总和国力,这一阶段的海战予人的感觉更像是德·奈特的个人华彩的演出。纵然这种说法有些所谓英雄史观的偏颇,但个人于历史的价值恐怕是难以否认的。 在圣·詹姆斯日之战后,英荷双方虽然没有再进行过大规模的海战,但战争却也并未就此停息。两年之久的海战使得两国国力亏空,元气大伤。当1666年9月10日,一场罕见的火灾降临到伦敦,连续烧了4天4夜,将伦敦城毁去2/3,经济损失超过800至1000万镑之后,英国无力再战,从1667年1月开始,不断与荷兰方面取得联系,希望进行和平谈判。 荷兰方面的和谈欲求并未如英国那样强烈,国内对于「 ”霍尔姆斯篝火”事件的复仇情绪依旧高涨。为了增加谈判桌上的筹码,荷兰元首德维特在布雷达会谈期间,秘密下达了进行军事行动的授权。克劳塞维茨认为「 ”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在这里亦是得到了体现。 荷兰海军虽然在圣·詹姆斯日战役中失利,但舰队主力依旧健在,并未受到致命性的打击。德·奈特通过这场在英国本土附近作战的实践,认识到了夜间偷袭的可能性,并利用间谍获取了泰晤士河的潮汐、水位、航线等情况以及伦敦地区的军事河经济情报,还对水兵进行了夜间战斗的训练。「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在得到元首的授权之后,他制定了一项大胆罕见的作战计划:先将舰队在特塞尔岛外紧急集合待命,然后觅机偷偷驶入泰晤士河口,沿梅德韦河溯流而上,直达英国舰队的战舰船坞查塔姆,然后将英国战舰击沉或焚毁。之所以谓之「 ”大胆”主要因为这一计划有着极大的风险:姑且不论沿途有英国的各种防御设施,仅泰晤士河口和梅德韦河就多沙洲浅滩,只有涨潮且顺风才能通过,稍一疏忽,错过潮位或是风向不顺、风力不够,则军舰就有搁浅的可能,况且英国海军的全部战舰未必都已进港不能作战。另外,对于硬体的依赖也是英军未能料到这次奇袭的原因之一:在梅德韦河口和查塔姆之间,设有一根长达800码、重14.5吨的横江大铁链。任何人也未曾设想到,荷兰舰队竟敢深入敌腹,将战火引至大英帝国的家门。都说战争是一场豪赌,那么胜利女神大概常常会去眷顾那些敢于在关键时刻掷下巨注的人物,于是,世界海战史上的奇迹出现了。 1667年6月19日,德·奈特率领荷兰舰队航行到泰晤士河口。趁黑夜涨潮之时,先遣舰队顺潮流溯入泰晤士河,一路炮击,很快占领了英国希尔内斯炮台,夺取了贮存在此地的四、五吨黄金以及大量木材、树脂等物质。荷兰舰队横冲直撞,寻找并击毁发现的英国舰船,一些最好的军舰被俘虏准备作为战利品带回本土。荷兰舰队甚至还炮轰伦敦。22日,荷兰舰队长驱直入到达查塔姆船坞。据说当时英国在次停泊了18艘巨舰,每舰都在1000吨以上,荷兰舰队进入后打哑了岸上的炮台,登陆部队以及纵火船人员拆除或毁掉了河上障碍,很快英国就损失了6艘巨舰。其中蒙克的旗舰「 ”皇家查理”号被荷兰人带回国内。凭恃着「 ”绅士风度”的英国人自然不耻这样的奇袭,英军的一位目击者写道:「 ”这些威武雄壮、战绩辉煌的战舰的毁灭,是我生平所看见的事情中最令人心痛的。每一个真正的英国人见了都会伤心泣血的。”荷兰舰队横行了三天,最后全部安全返航。之后,德·奈特便封锁泰晤士河口长达数月。 这次奇袭给英国造成了近20万镑的损失,更使皇家海军蒙受了奇耻大辱。英国遭此大败,加之瘟疫和伦敦大火两重灾难,已无力再战。奇袭加速了英荷两国的谈判进程。1667年7月31日,两国签订了《布雷达和约》,根据和约英国放宽了《航海条例》,放弃了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方面的权益,并归还了在战争期间抢占的荷属南美洲的苏里南;荷兰正式割让哈得逊流域和新阿姆斯特丹,并承认西印度群岛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这个和约实际上意味着英荷两国在殖民角逐中划分了势力范围。第二次英荷海战随之落下了帷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后宫佳丽三千 后宫佳丽三千 一般帝王生命都很短 为什么乾隆却很长下一篇:同治皇帝简介咸丰 同治皇帝简介咸丰 同治皇帝 一生介绍 详细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