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芦衣顺母 二十四孝故事:芦衣顺母的故事

导语:闵子谦是孔子的弟子,以孝道著称。他在继母的虐待下,仍能保持孝心,感化了父亲。虽然他的去世时间不详,但他的墓地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重视。闵子谦的故事在今天仍然有启示意义。

孙敏孙,字谦,春秋时期陆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称颜元。子曰:“孝,闵子谦!”。

他母亲早逝,父亲娶了第二任妻子,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的是棉制的冬衣,却送给他芦花做的“棉衣”。

有一天爸爸出门,敏在牵车的时候冻得瑟瑟发抖,把绳子掉到了地上。被父亲训斥鞭打,芦花带着破缝飞出,让父亲知道敏被虐。父亲回国后,想和第二任妻子离婚。孙敏跪下来,恳求父亲原谅他的继母,说:“离开母亲后,我是唯一一个变冷的人,离开母亲后,三个孩子都会变冷。”我父亲非常感动,所以服从了他。后妈听说她后悔自己的错误,从此把他当亲子。

没有闵子谦什么时候去世的记录。北宋时期,在济南华山脚下发现了闵子谦衣冠冢。据明崇祯年间《历城县志》记载,“华山之前,黄县守浔河,掘出民子石棺,填其头,迁于高原。时至今日,华山之下,石筏犹存。”济南当地还有一个传说,北宋统治黄河时,人们在华山脚下挖了闵子谦的石棺。为了防止石棺被水掩埋,人们想把闵子谦的墓移到济南以南的高福。当人们抬着石棺经过城东五英里时,绳子断了。按照当时的习俗,棺材掉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所以现在有了闵子谦墓。根据苏辙的“民子庙”,七年前在北宋神宗的西宁,“在黎城的东部有小山和山,它被称为民子墓。”就在那个时候,“坟不是庙,阶不是祀”。西宁七年,河南濮阳人李素芝来到济南做“亲官”,第二年又在墓前建了民子庙,使民子谦墓“百年废,一日废”。

闵子谦杰出的孝道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赞誉。清初,著名诗人田文曾登临济南城东的闵子谦墓,写了一首名为《拜闵子谦墓》的诗,诗中写道:“芦花不吐,荷叶香。每天辣椒下山,乌鸦回翔。石筏在小溪边,没有风吹响白杨。”清代诗人吟咏闵子谦墓的诗歌有十几首。应该说,闵子谦墓作为济南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墓丛刺挂名,孝哉民子死犹存。行人叹华阳路,芦花飞见气质。”闵子谦的孝道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发挥闵子谦墓园的文化功能是一个重要问题。否则闵子谦留给世人的形象只能是单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31018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老莱娱亲的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老莱子戏彩娱亲的故事下一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路线

文章评论